計時器[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計時器[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計時器[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計時器,是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計時器可以用來幫你解決這些問題。操作界面簡便易用,提供了基本的計時控制功能,包括:開始計時、停止計時、繼續計時、操作界面簡便易用復零、調整計時。

基本信息

基本定義

計時器,是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現代技術

現代計時器的種類包括電磁打點計時器、電火花計時器、堅持計時器、停車計時器、反應計時器、放大計時器以及windows計時器等等。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最為常見。

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其工作電壓是4-6V,電源的頻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點。 工作原理:當給電磁打點計時器的線圈通電後,線圈產生磁場,線圈中的振片被磁化,振片在永久磁鐵磁場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運動,由於交流電的方向每個周期要變化兩次,因此振片被磁化後的磁極要發生變化,永久磁鐵對它的作用力的方向也要發生變化,當振片受向下的力時打點一次,當振片受向上的力時不打點,所以在交流電的一個周期內打點一次,即每兩個點間的時間間隔等於交流電的周期。

電火花計時器是利用火花放電在紙帶上打出小孔而顯示出點跡的計時儀器,使用220V交流電壓,當頻率為50Hz時,它每隔0.02s打一次點,電火花計時器工作時,指導運動所受到的阻力比較小,試驗誤差比電磁打點計時器的要小。 工作原理: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是利用火花放電使墨粉在紙帶上打出墨點而顯出點跡的一種計時儀器. 給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接220V電源,按下脈衝輸出開關,計時器發出的脈衝電流,接正極的放電針和墨粉紙盤到接負極的紙盤軸,產生火花放電,於是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而且在交流電的每個周期放電一次,因此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打出點間的時間間隔等於交流電的周期。

發展歷史

早期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古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曆。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倫人已製作日晷來紀錄。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鐘。

公元前2300年:中國開始使用日晷。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曆,每月29天和30天 相輪。與此同時,瑪亞人創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曆。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 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古希臘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鐘錶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鐘。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鐘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曆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 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鐘。 公元1700年:時鐘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鐘。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鐘。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國內

紀 元 朝 代 計時儀器史 主要文獻
公元前2357~2258年 出現用日晷來測時 殷墟出土卜辭“尚書·堯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戰國 中國的漏壺記時已達很高的水平 “周禮”、“初學記”、唐孔款達“詩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漢 日晷和漏刻計時同時使用 “前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日晷”
公元85年 東漢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輯佚書”、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
公元132年 東漢 張衡制漏水渾天儀 “晉書”
公元450 “停表刻漏”,又名“馬上賓士”、殷夔制漫水或恆定水位漏 “初學記”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耿詢、宇文愷制大稱式刻漏,獻於隋煬帝 “玉海”卷十一、“國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呂才制“多壺式受水壺刻漏” “事林廣記”、“六經圖”
公元618~906年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並於十七世紀前傳入歐洲 “山居新話”、“中國科學技術史”、“日晷”
公元725年 梁令瓚,一行制擒縱機構 “新唐書·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肅制“蓮花漏” 初學記
公元1135年 出現複式多壺漫流刻漏 “六經圖”、“大清會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簡、於淵、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學記”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夢溪筆談”、“浮漏儀”
公元1090年 北宋 蘇頌、輔公濂制水運儀像台 “新儀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鍾和燈鍾記時在中國廣為流行 洪芻“香譜”、楊禹“山居新話”
公元1260年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傳入(攜帶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計時工具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鐘、秒表、沙漏、懷表、自擺鐘、石英鐘、原子鐘、超冷銫原子鐘、香鍾

參數說明

① 最小計時單位0.01秒,最長計時9999小時59分59秒,2點預置輸出,啟動、復位、停止三點開入控制

② 外形尺寸:160×80(橫)、96×48(橫),96×96

③ 儀表電源:220V AC,(9~30)V DC

基本配置

4位或8位顯示,1點繼電器輸出

擴展功能:

① 報警輸出:最多可加1點

② 外部開入:3點(啟動、停止、復位)

③ 通訊接口:RS 485或RS 232

選型列表

內容 代碼說明
MS/ 4位或8位顯示,1點繼電器輸出
外形 尺寸 A— 160(W)×80(H)×125(L) 或80(W)×160(H)×125(L)
B— 96(W)×96(H)×112(L)
C— 96(W)×48(H)×112(L) 或48(W)×96(H)×112(L)
D— 72(W)×72(H)×112(L)
面板形式 H 橫式
S 豎式(限4位顯示)
F 方形(限4位顯示)
顯示位數 4 4位顯示
8 8位顯示
預置輸出點數 T□ T0:無預置輸出 T1~T2:1~2點預置輸出
開關量輸入控制 K0 無開關量輸入控制
K1 1點開關量輸入,用於啟動
K2 2點開關量輸入,用於啟動、復位
K3 3點開關量輸入,用於啟動、復位、停止
通訊接口 S0 無通訊接口
S1 RS-232接口
S2 RS-485接口
S3 RS-422接口
儀表電源 V0 220V AC
V1 24V DC
V2 12V DC
非標準功能 N N表示非標功能

相關軟體

簡介

計時器[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計時器[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

windows phone此款套用可以同時運行8個定時器或者倒數計時器,並且可以隨時暫停和恢復。

即使您的手機處於關機狀態,該計時器仍然保持運行。當倒數計時器期滿時將會發出蜂鳴警報聲。

主要特點:

-8個定時器或者倒數計時器同時運行

-在關機狀態下,後台支持運行

-倒數計時器時間可最高達到23:59:59分鐘

-自定義倒數計時器圖示-免費

要求

系統要求: wp7.0、wp7.8、wp8.0

茶具

一手壺 | 三足帶杓茶葉罐 | 上杉瓢簞 | 東本茶硯 | 五彩八仙慶壽盅 | 五彩花卉紋茶壺 |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 仿供春樹癭壺組 | 冰裂茶具 | 沖泡盅 | 玄機噴水壺 | 初花肩沖 | 盧葵生刻烹茶圖錫茶壺 | 取茶器 | 古逸壺 | 奉茶盤 | 孟臣罐 | 宜興紫砂壺 | 寒玉壺 | | 嵌螺鈿人物漆碗 | 工夫茶具 |建窯兔毫斑茶盞 | 弦紋金錢如意壺 | 歸復初制錫茶壺 | 歸復初款錫茶壺 | 彩瓷茶具 | 彩陶圈足碗 | 徐麗豐 |德化窯杯 | 把杯 | 把缸 | 掇球 | | 揭鹺簋 | 搪瓷茶具 | 收口杯 | 敞口杯 | 鬥彩歲寒三友壺 |日本茶具 | 明代茶具 | 更香茗茶 | 木魚石茶具 | | 朱泥壺 |杯托 | 松花 | 柿形壺 | 陶器茶具 | 水方 | 汝窯茶具 | 沈存周刻詩句錫茶壺 | 沈存周款錫茶壺 | 泡茶巾 | 泡茶杯 | 活瓷茶具 | 消毒櫃 | 滌方 | 清代茶具 | 清宮大宴乳茶碗 | 滓方 | 漆器茶具 | 漉水囊 | 犀角雕花卉蟠螭杯 | 玻璃茶具 | 玻璃茶壺 | 珏窯 | | 瓷器茶具 | 甜白僧帽壺 | | 白壇盞 | 白瓷茶具 |竹製茶具|竹木茶具|粉彩過枝瓜蝶紋蓋碗 白瓷茶臼 | 百折杯 | | 蓋杯 | 蓋碗 | 蓋置 | 盛具 | 直口杯 | 石茶盤聚石緣 | 石雕茶具 | 石雕茶盤 | | |素漆托盞 | 紫砂之家 | 紫砂八瓣瓜棱形功夫茶具 | 紫砂茶具 | 紫砂陶茶具 |綠玉斗 | 綠茶品茶茶具 | | 羽暖杯 | 翻口杯 | 茶具珍賞 | 茶具選配 | 茶則 | 茶匙 | 茶葉罐 | 茶器 | 茶城線上 | 茶壺 | 茶巾 | 茶巾盤 | 茶托 | 茶挾 | 茶斗 | 茶杯 | 茶海 | 茶焙 | 茶盂 | 茶盅 | 茶盤 | 茶碗 | 茶筒 | 茶箸 | 茶籯 | 茶罏 | 茶罐 | 茶船 | 茶荷 | 茶蟲 | 茶針 | 茶食盤 | 蓋碗 | 歸牧圖汝窯茶具 | 藏族嵌瓷陶壺 | 藏族黃釉注壺 | 衡州窯 | 計時器 | 許四海壺具 | 越窯蓮花紋碗 |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 越窯青黃釉盒 | 遲櫻肩沖 | 都籃 | 醬釉 | 釉里紅碗 | 金屬茶具 | | 鏨花銅提梁壺 | | 鎏金銀荷葉托盞 | | 鐵觀音初制茶 |銅荷花瓣托盞 | | 銀茶具 | 鑲錫 | 長流銀注壺 | 聞香杯 | 陶土器具 | 陶瓮 | 陶瓶 | 陶瓷茶具 | 陶瓷茶壺 | 陶碗 | 集慧工藝茶盤 | 青白釉 | 青白釉碗 | 青磁砧大內筒 | 青磁砧馬蝗絆 | 青花三羊開泰杯 | 青花書法蓋盞 | 青花壺 | 青花蓋罐 | 青花碗 | 青釉 | 青釉盞托 | 青釉雕花三足蓋罐 | 風爐 | 飲具 | 饒平縣新豐楊大彩瓷廠 | 骨質瓷咖啡具 | 鹺簋 | 黑瓷茶具 | 黑釉 | 黑釉執壺 | 紫砂壺 | 廿碗頭茶壺 | 早船 | 湖月 | 面影 | 北野黑 | 樂燒 | 東陽坊 | 戰國原始瓷鼎式爐 | 南朝青釉點褐彩茶托 | 南朝青釉點褐彩碗 | 漢青銅獸耳釜 | 銀鑲金鏨花馬黛茶具 |日本老鐵壺 | 麥傳亮 |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山水人物紋茶葉瓶 |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鳥紋茶壺 | 清粉彩折枝花卉紋梨式壺 | 宋龍泉窯青釉瓜形壺 | 玉蓋包錫壺 | 茶夾 | 玉冰花 |茶暖 | 茶室四寶 | 茶盞 | 功夫茶具 | 煮具 | 嵌玉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青磁千鳥 | 蘆屋真型釜 | 潮汕爐 | 乙御前釜 | 嵌玉八棱形及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橋立 | 四十石 | 黑樂大黑 | 一重切園城寺 | “孟臣”壺 | 達磨堂釜 | 清琺瑯彩瓷開光仕女茶壺 | 三島桶 | 紹鷗茄子 | 九十九發茄子 | 珠光小茄子 | 稻葉瓢簞 | 曜變稻葉天目 | 魚屋飯櫃高麗 | 二重切夜長 | 松屋肩沖 | 制茶 | 清紅木茶籝 | 素雅 | 掌盤 | 泥繪方壺 | 鈞窯小碗 | 黃釉托杯 | 粉彩方壺 | 唐鞏縣窯外茶葉末釉裏白釉茶鐺 | 唐邛崍窯黃釉茶銚 | 漢典茶禮 | 水缽 | 提梁紫砂壺 | 泰一石 | 泰一石茶具 | 五代越窯青釉水方 | 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 清紫金釉開光粉彩人物紋茶壺 | 清松石綠地粉彩花蝶紋茶船 | 清康熙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葉瓶 | 清黃地粉彩帶托杯 | 唐越窯青釉撇足碗| 陶瓷茶壺鞋 | 乾隆御品 | 手繪茶具 | 鈞窯罐 | 茶道組 | 山間集 | 玳瑁盞 | 百卺雙桃杯 | 建窯茶具 | 茶拖 | | 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 紫檀六用 | 榧木茶盤 | 茶備 | 陶茶具 | 紫砂壺 | 紫砂陶 | 瓷茶具 |茶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