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脫垂

胃黏膜脫垂

胃黏膜脫垂(prolapse of gastric mucosa)是由於異常鬆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過幽門管脫入十二指腸壺腹部,臨床上以後者多見。脫垂的胃黏膜表面可有糜爛、出血、潰瘍,甚至息肉樣增生。其原因不明,約半數患者合併有慢性胃炎,其黏膜下層有水腫。部分患者合併有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或食管裂孔疝。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上腹部疼痛,無明顯的特徵,部分患者有腹脹、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及描述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胃黏膜脫垂(prolapseofgastricmucosa)是由於異常鬆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過幽門管脫入十二指腸壺腹部,臨床上以後者多見。脫垂的胃黏膜表面可有糜爛、出血、潰瘍,甚至息肉樣增生。其原因不明,約半數患者合併有慢性胃炎,其黏膜下層有水腫。部分患者合併有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或食管裂孔疝。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上腹部疼痛,無明顯的特徵,部分患者有腹脹、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左側臥位可使症狀緩解。少部分患者表現為大出血或幽門梗阻。X線鋇餐檢查顯示特徵性改變可確診。有時胃黏膜脫垂只是一個偶然的發現。胃黏膜脫垂按其臨床表現可分為有症狀和無症狀兩種,按其病因則又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為高度活動的胃皺襞及先天性胃皺襞肥大。繼發性又可分為良性:如急、慢性胃炎、潰瘍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低蛋白血症所引起的黏膜下水腫等;惡性:如淋巴白血病等。Teldmun(1954)收集文獻報告,在胃腸道鋇餐檢查中,胃黏膜脫垂的平均發生比為3.5%,近幾年來國外報告為1.3%~14%,平均為6%。國內唐振鐸遲彥邦的報告分別為2.9%及1.25%。

症狀體徵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1.腹痛腹痛是最常見的表現,無明顯的周期性和節律性,疼痛可在進食後誘發,常呈陣發性疼痛,也可為燒灼痛、不規則的脹痛或刺痛等,一般無放射痛。常常伴有上腹部飽脹不適、噯氣、食欲不振等症狀。有時疼痛的出現也常與體位有關,右側臥位時疼痛易發生,左側臥位時,疼痛較少發生甚至不發生,有人認為此點為本病的特徵性表現。抑酸藥治療一般無效,鹼性藥物治療也不易緩解。有時,當脫垂的黏膜阻塞幽門管而發生嵌頓或狹窄時,則出現上腹部持續性劇烈的疼痛,同時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2.上消化道出血在胃黏膜脫垂中是較為常見的,多數為少量的出血,少數則可引發大出血,甚至出現失血性休克。Feldman報告的370例胃黏膜脫垂中,22%發生出血,其中大出血達9.4%。出血可由脫垂的黏膜表面糜爛或潰瘍引起,也可由脫垂的黏膜嵌頓而引起。同時因常伴有胃和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故出血的原因有時難以區別,因此需要認真地詢問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確診有賴於內鏡檢查。
3.幽門梗阻其發生率非常低,多數患者發作時有噁心、嘔吐,嘔吐可在進食後發生,常有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後疼痛可減輕或消失。
4.體徵患者有消瘦、輕度貧血,上腹部可有輕壓痛,無反跳痛。如當黏膜嵌頓入幽門管時,可見胃型或胃蠕動波,在上腹部可觸及質軟的包塊,上腹部可有振水音。

病理生理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正常情況下,胃幽門處黏膜較厚,黏膜與黏膜下層共同形成皺襞,且排列不規則,在幽門括約肌的內面黏膜形成皺襞,稱為幽門瓣。其生理功能為:當幽門括約肌收縮時,將幽門關閉,以阻止胃內容物進入十二指腸,因此當胃蠕動時,就有將幽門處的黏膜擠出幽門而脫入十二指腸的傾向。但由於黏膜肌的作用,胃竇黏膜能自行改變其皺襞的大小、形狀、位置及移動方向,而不受胃肌層收縮的支配。在胃竇收縮前,該處黏膜皺襞呈縱行排列與胃縱軸平行。因胃黏膜肌的收縮,該處皺襞有遠離幽門的傾向,這樣就保證了胃竇收縮時不致將該處黏膜推入十二指腸中。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在臨床上缺乏特徵的症狀和體徵,其診斷則主要依靠輔助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1.內鏡檢查 其價值有限,只能作為一種手段。檢查時可見胃竇黏膜正常或呈點狀充血、水腫,有時可見點狀出血、糜爛或淺表的潰瘍。當胃竇收縮時,黏膜皺襞非常明顯,可形成菊花狀,掩蓋幽門口,當胃竇鬆弛時,可見到脫入十二指腸的皺襞經幽門管向胃腔內反涌過來。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2.X 線鋇餐檢查 X 線鋇餐檢查是診斷胃黏膜脫垂的重要依據,但是X 線表現多樣,而且常為一過性,在右前斜臥位檢查時,陽性發現率較高。同時,X 線表現取決於脫垂黏膜的多少、程度和輕重。少量脫垂時,僅見幽門管有條形黏膜皺襞,遠端稍越過幽門環進進球底當中,一般在強有力的蠕動下容易出現。典型的X 線表現為:十二指腸壺腹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損,呈菜花樣,蕈狀或為傘狀。脫垂到十二指腸壺腹部的胃黏膜,在球部可形成一個個小的圓形或半圓形的透光區,幽門管常較正常為寬,可看到正常或較肥大的胃黏膜皺襞通過幽門到十二指腸壺腹部,胃蠕動多增強。有時脫入十二指腸的透光區偏於一側,隨著胃蠕動,收縮和檢查時的手法推壓,脫垂的黏膜皺襞可以時多時少,或是時有時無.因此上述表現可時輕時重,或時隱時現。

鑑別診斷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本病無特徵性臨床表現,因此,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胃息肉、十二指腸壺腹部息肉當胃息肉脫入十二指腸壺腹部時,其X線表現為一個或數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充盈缺損。胃息肉、十二指腸壺腹部息肉所形成的充盈缺損位置不固定,陰影的形狀一致,看不到脫垂的胃黏膜紋,同時在球部充盈缺損消失時的情況下,在胃內可出現胃息肉的X線徵象。內鏡檢查可確立診斷。
2.消化性潰瘍臨床上其疼痛具有周期性、節律性,疼痛與體位無關。X線檢查可見到龕影。內鏡檢查可幫助確立診斷。
3.幽門括約肌肥大X線表現在球基底部形成明顯的壓跡,但壓跡邊緣整齊,幽門管變窄而且延長,在球部看不到脫垂黏膜紋。
4.幽門前區癌若其侵犯十二指腸基底部時,X線表現可有球基底部的充盈缺損,但此充盈缺損持久存在,邊緣不整,黏膜紋消失,同時內鏡可幫助確診。此外,也要與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鑑別,用內鏡檢查有助鑑別診斷。

治療方案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1.一般治療注意飲食,少吃多餐,戒菸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體位,採用左側臥位,儘量避免右側臥位;可給予鎮靜藥和抗膽鹼能類藥物,以抑制過強的胃蠕動,以減少脫垂機會。有幽門梗阻者應禁食、胃腸減壓,並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伴有胃炎潰瘍或上消化道出血者應給予相應的治療。
2.胃鏡下治療
(1)微波治療:在內鏡直視下,經活檢孔導入微波同軸導線,根據脫垂黏膜體積和長短,導線對準幽門管內及附近脫垂黏膜頭端和體部,工作電流150mA,每次治療時間以鏡下該處黏膜凝固泛白為止,一般約2~4s,灼療部位1~8點不等。微波的熱效應可使蛋白凝固變性,水分汽化蒸發,受治組織收斂縮小,局部組織重新修復變平,故能治療脫垂黏膜引起的幽門等部分阻塞,總有效率為85.7%。
(2)高頻電刀切除法治療:術前查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及凝血酶原時間;術前30min肌內注射地西泮(安定)及山莨菪鹼(654-2)各10mg,內鏡直視下,經活檢孔把電凝套環對準幽門管內或附近脫垂黏膜遠側端,張開套環套住脫垂皺襞,使被套黏膜高出套環0.5~0.7cm,防止被套組織與其他部位接觸,收緊套環使被套組織呈暗紅色,切忌用力過猛,以免被機械性切斷,用PSD-10混合電流“3”~“4”切除被套組織,通電時間<4s,若1次通電未能切除可反覆多次通電。因胃竇黏膜血管豐富,術後應嚴密觀察,以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等併發症。術後要求:
①觀察5~7天,特別囑患者注意有否黑便,若有及時複診。
②在7天以內不宜進食硬性粗糙食物,以半流質為宜。
③均使用制酸藥,黏膜保護劑及口服抗生素以促進傷面癒合。
本病引起症狀的只是堵塞了幽門管的一小段黏膜皺襞,PSD-10混合電流具有切和凝的優越性,切除引起症狀的小段黏膜即達到治療目的,總有效率為95%。
3.中醫治療
(1)針灸治療:
內關足三里中脘3個為主穴,脾俞胃俞章門期門任選1~2穴,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留針20min左右或用電針。
②灸足三里、神闕、內關,適用於虛寒證。
(2)中藥治療:本症屬中醫“反胃”、“胃脘痛”等病範疇,中醫辨證論治效果較滿意。
①脾胃虛寒:症見胃脘隱痛,食用脹悶,心下痞滿喜溫喜按,畏冷肢涼,肢體倦怠,氣短懶言,納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治以溫中散寒、健脾化飲,方以芪蔻平胃散加味。
②脾胃濕熱:症見胃脘灼痛,納後脹痛甚,熱食尤劇,疼痛拒按,噁心嘔吐,口乾口渴,大便乾或不爽,小溲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以清熱祛濕、和胃降逆,方以二黃茵膽湯加味。
③寒熱虛實夾雜:症見胃脘痞滿疼痛,納入加劇,伴吞酸嘈雜,噯氣頻作,口乾口苦不欲飲,畏寒喜溫,納差乏力,大便時乾時溏或不爽,舌苔黃或黃白相間,脈弦細數。治以辛開苦降、平調寒熱,方以半復瀉心湯合左金丸加味。
4.手術治療嚴重及反覆發作的上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伴有持續性嘔吐或劇熱上腹疼痛,經內科治療無效,懷疑癌變者可考慮手術治療。至於手術種類,目前認為以胃遠端切除術及胃十二指腸吻合術療效最好。

併發症狀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1.並發胃炎在胃黏膜脫垂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同時存在慢性胃炎,故應先治療慢性胃炎,減少導致胃黏膜脫垂的因素。因此,要去除各種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徹底治療急性胃炎及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灶,避免服用對胃有刺激的食物及藥物;對有消化不良症狀者,一般按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原則用藥,如各種制酸劑、胃黏膜保護劑等;徹底根除Hp,因為目前認為Hp感染與慢性胃炎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要積極治療;對合併有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可使用胃復安和膽酪酸治療,甲氧氯普胺(胃復安)有促進胃、十二指腸的蠕動,加速胃的排空,減少膽汁反流的作用;膽酪酸可在胃內與膽鹽結合,加速膽鹽的排除。
2.並發消化性潰瘍在胃黏膜脫垂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伴有消化性潰瘍,故應治療消化性潰瘍,減少其致病因素。首先套用減少損害因素的藥物:如制酸劑、抗膽鹼能藥物、H2受體拮抗藥、丙谷胺前列腺素E2的合成劑及奧美拉唑等,同時給予胃黏膜保護的藥物:如硫糖鋁鉍劑甘珀酸(生胃酮)等以及抗生素的套用。
3.並發上消化道出血在胃黏膜脫垂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可同時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因此也要積極治療。當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時,患者要臥床休息,同時要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及出血量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當患者血紅蛋白小於90g/L,或者收縮壓小於12kPa(90mmHg)時,應輸入足量的全血。與此同時,如患者出血仍沒有控制,則可口服凝血酶巴曲酶(立止血)或者含去甲腎上腺素的冰鹽水溶液,如上述方法及內科藥物保守治療仍不能控制出血時,則可在內鏡直視下行高頻電雷射止血。如上所述方法均無效,則可行外科手術治療。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試驗可為陽性;胃液分析正常,若出現高酸時,則有合併十二指腸壺腹部潰瘍的可能性。

流行病學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關於胃黏膜脫垂的症狀發生率有多高,其臨床重要性究竟有多少,現尚有爭論。本病常見於30~60歲的成年人,男性發病率較高,男女比例為2.5~3∶1。患者有時可沒有症狀,只是在胃腸X線鋇餐造影時發現。因其常與胃、十二指腸炎症或消化性潰瘍同時存在,故易被其他胃病引起的症狀所掩蓋。單純性的胃黏膜脫垂也可有症狀存在,但是,症狀的嚴重程度與脫垂的程度並不成比例。病因:當胃竇部有炎症時,黏膜下的結締組織變為鬆弛,胃黏膜和黏膜下層水腫、增生、肥厚,形成增生、冗長的黏膜皺襞。同時胃蠕動增強,則黏膜皺襞很易被送入幽門而形成胃黏膜脫垂;此外,黏膜肌層功能不良,在胃竇收縮時不能把胃竇黏膜保持正常的縱形皺襞,相反捲起呈環形,結果被收縮的胃竇推送入幽門形成胃黏膜脫垂;當惡性病變浸潤黏膜時,可造成黏膜增生、冗長,正常的胃黏膜的活動性喪失,肥大的黏膜作為異物,被增強的胃蠕動擠出幽門管,導致胃黏膜脫垂;當胃的解剖異常時,即胃竇存在一層黏膜隔,阻止了黏膜的逆行蠕動,易產生此病。此外,精神緊張、菸酒、咖啡刺激,化學因素和機械性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胃的劇烈蠕動,也可導致胃黏膜脫垂。

預防預後及相關藥物

胃黏膜脫垂胃黏膜脫垂

預後: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就目前所知,一切能引起胃劇烈蠕動的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本病以內科治療為主,但無特效藥物。藥物治療原則是減少胃蠕動,避免胃竇黏膜脫入幽門管,同時也要積極治療並存的疾病。嚴重及反覆發作的上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伴有持續性嘔吐或劇熱上腹疼痛,經內科治療無效,懷疑癌變者可考慮手術治療。至於手術種類,目前認為以胃遠端切除術及胃十二指腸吻合術療效最好。
預防: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相關藥物:地西泮山莨菪鹼 抗生素甲氧氯普胺奧美拉唑硫糖鋁止血藥

消化內科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