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釋義]

碗[釋義]
碗[釋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證,不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製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中國人大多喜愛用碗作為飲食工具,而西方人更傾向於使用盤子。碗,可以取諧音“挽”字,意為挽留之意,可作為一種伴手禮,象徵寓意較好。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田字格中的“碗”字 田字格中的“碗”字

拼音:wǎn

注音:ㄨㄢˇ

部首:石

筆畫:13

五筆:DPQB

倉頡:MRJNU

鄭碼:GWRY

四角號碼:13612

漢字演變

碗[釋義] 碗[釋義]

基本解釋

1、盛(chéng)飲食的器皿,上面口大而圓:飯~、茶~、蓋~、~櫥;

2、像碗的東西:軸~兒。

詳細解釋

碗

〈名〉形聲。字從石從宛,宛亦聲。“宛”意為“凹形的”。“石”與“宛”聯合起來表示“凹形的石制容器”。本義:凹形石制容器。引申義:陶、木等質地的凹形容器。

1. 一種圓形凹心盛食品的器具,在形式上通常接近半球形,一般比盤子深,比茶杯大和重。芙蓉玉碗,蓮子金杯。——北周· 庾信《春賦》。

2. 又如:飯碗;瓷碗;搪瓷碗;擺碗筷;碗泥(燒制瓷器的粘土);碗窯(燒制瓷器的窯)。

3. 像碗的東西 [sth.resembling a bowl]。如:橡碗子,軸碗兒;碗脫(方言。窩頭)。

〈量〉

1. 用來計量用碗裝的飲食。滑出出,水冷冷,兩碗來素匾食。——明· 朱有《豹子和尚自還俗》。

碗

2. 宋朝以來燈籠一盞叫一碗。正勸不開,只見兩三碗燈籠飛也似來。——《水滸全傳》。

漢英互譯

碗——Bowl

方言集匯

碗

1、粵語:wun2

2、客家話:[東莞腔] won3 [陸豐腔] won3 [客英字典] von3 van3 [海陸豐腔] won3 wan3 [寶安腔] won3 [沙頭角腔] won3 wun3 [梅州腔] won3 [台灣四縣腔] won3 wan3 [客語拼音字彙] von3

常用詞組

1.碗櫃wǎnguì

放置食具等的柜子,也叫“碗櫥”。

2. 碗盞 wǎn zhǎn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 埦·康熙筆畫:11·部外筆畫:8

《集韻》鄔管切,音宛。與盌椀同。

器皿“碗”

歷史追溯

器皿碗 器皿碗

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製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為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有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碗因為其體積較鍋、盂小而可用手端盛。上闊下窄的形態,放在平地上是不穩定的,考古學家推測,古人對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內的。

製作材料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屬等;製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愛。

基本形狀

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製品,基本形狀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於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以後隨著時代的演進,制瓷工藝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們的審美和實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狀、紋飾、質量也越來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來越具體多樣,如飯碗、湯碗、菜碗、茶碗等。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形狀、釉水、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製的產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外壁或內底心上。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採用印花、刻花裝飾。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大多採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於碗上,自唐長沙窯起始,至宋磁州窯過渡,經元青花激發,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形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製作更為精巧細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碗

造型特點

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後出現的折腰碗、斗笠碗、臥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捨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於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鬥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生活常識

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

懂得餐具消毒的方法,專碗專用,健康生活。碗、筷、碟、勺等餐具是家庭生活的日常必需用品,大量調查資料表明,從這些餐具上常可檢測出各種致病微生物。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經常進行徹底地清洗和消毒,那么這些餐具就可能成為傳播如A型肝炎、痢疾、傷寒、結核病及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媒介。特別是當家庭中有人得了上述各種傳染病後,由於共用餐具可以引起這些腸道傳染病在家庭中相互傳播。因此,作好家庭中常用餐具的日常消毒,有利於保障全家平安。 適合家庭餐具消毒的方法主要有兩大類:

1、煮沸消毒法:

適用於家庭用餐具,如碗、筷、盤、碟、盆、勺等消毒,此法使用簡單,可靠。具體做法:將沖洗過的碗、盆等餐具直立放置在鍋中,加入清水浸沒被消毒的餐具,然後持續煮沸5-15分鐘即可達到消毒目的。隨後倒去廢水,把消毒好的餐具放在乾淨的碗櫃中備用。

2、化學消毒法:

化學消毒法在對餐具進行消毒方面,不如煮沸消毒法方便,因此多用於不能用煮沸消毒的餐具。可使用的化學消毒劑有漂白粉、磺伏、過氧乙酸、高錳酸鉀等,在這裡主要介紹漂白粉和磺伏。

碗

漂白粉消毒

漂白粉消毒餐具操作簡便,效果良好。5%的漂白粉上清液浸泡餐具30分鐘,即達到消毒效果。用1片漂精片調成糊狀,加入1000毫升水中配成每升200毫克有效氯的消毒液,浸泡洗淨的餐具5分鐘,同樣達到消毒目的。一般情況下,每配置一次消毒液,可反覆使用4小時。由於漂白粉屬含氯消毒劑,消毒後的餐具常留有氯味,對人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在使用該類餐具前可用少量開水沖洗一下,這樣可使氯味明顯減少。

碗

磺伏消毒

磺伏是一種高效、速效消毒劑。用磺伏消毒餐具時,不僅能有效地殺滅餐具上污染的致病菌,而且對B型肝炎病毒也有明顯的破壞和殺滅作用,所以磺伏可用於患有病毒性肝炎、痢疾等傳染病人的餐具消毒。在實際使用時,將配成每升200-300毫升的磺伏消毒液浸泡餐具2~5分鐘便可達到消毒效果。由於磺伏中的碘與澱粉作用可生成紫藍色斑痕,故在消毒前應當把餐具沖洗乾淨;消毒後的餐具常留有泡沫,可用清潔、乾淨的水沖洗後再保存。

家庭中使用的餐具應定期消毒,當有傳染病人時,使用的餐具應專用,單獨清洗、消毒和保潔。經過消毒的餐具應具有乾燥、潔淨、無油污、無食物殘渣;筷、刀、叉及湯勺應分頭尾擺好,用固定的廚具密封存放,防止再受污染。

清洗方法

1、刮掉沾在碗表面上的大部分食物殘渣、污垢。

2、用含洗滌劑溶液洗淨碗表面。

3、最後用清水衝去殘留的洗滌劑。

生活小常識

碗

衛生監督所的有關人士表示,飯前用開水燙碗,只能是獲得心理安慰而已,難以達到消毒的作用。對餐具來說,高溫煮沸確實是最常見的消毒方式,很多病菌能都通過高溫消毒的方式殺滅。但是,高溫消毒要真正達到效 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作用的溫度,另一個是作用的時間。用開水燙碗,由於作用時間太短,只能殺死極少數微生物,並不能殺死所有致病菌。而引發腸道傳播性疾病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這些細菌一般要經過100℃高溫作用1~3分鐘或80度加熱10分鐘才能死亡。某些細菌對高熱有較強的抵抗力,如蠟樣芽孢桿菌等,瞬間高溫對它們根本沒有效果。

吃飯前用開水燙碗,因作用溫度和作用時間不足,只能殺死極少數微生物,並不能保證殺死大多數致病性微生物。要達到效果,煮沸、流通蒸汽或使用紅外線消毒碗櫃等都是可選的方法。如果採用煮沸,要想做到真正消毒,一定要多煮一會兒,用紅外線消毒碗櫃一般要維持15~30分鐘。

茶具

一手壺 | 三足帶杓茶葉罐 | 上杉瓢簞 | 東本茶硯 | 五彩八仙慶壽盅 | 五彩花卉紋茶壺 |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 仿供春樹癭壺組 | 冰裂茶具 | 沖泡盅 | 玄機噴水壺 | 初花肩沖 | 盧葵生刻烹茶圖錫茶壺 | 取茶器 | 古逸壺 | 奉茶盤 | 孟臣罐 | 宜興紫砂壺 | 寒玉壺 | | 嵌螺鈿人物漆碗 | 工夫茶具 |建窯兔毫斑茶盞 | 弦紋金錢如意壺 | 歸復初制錫茶壺 | 歸復初款錫茶壺 | 彩瓷茶具 | 彩陶圈足碗 | 徐麗豐 |德化窯杯 | 把杯 | 把缸 | 掇球 | | 揭鹺簋 | 搪瓷茶具 | 收口杯 | 敞口杯 | 鬥彩歲寒三友壺 |日本茶具 | 明代茶具 | 更香茗茶 | 木魚石茶具 | | 朱泥壺 |杯托 | 松花 | 柿形壺 | 陶器茶具 | 水方 | 汝窯茶具 | 沈存周刻詩句錫茶壺 | 沈存周款錫茶壺 | 泡茶巾 | 泡茶杯 | 活瓷茶具 | 消毒櫃 | 滌方 | 清代茶具 | 清宮大宴乳茶碗 | 滓方 | 漆器茶具 | 漉水囊 | 犀角雕花卉蟠螭杯 | 玻璃茶具 | 玻璃茶壺 | 珏窯 | | 瓷器茶具 | 甜白僧帽壺 | | 白壇盞 | 白瓷茶具 |竹製茶具|竹木茶具|粉彩過枝瓜蝶紋蓋碗 白瓷茶臼 | 百折杯 | | 蓋杯 | 蓋碗 | 蓋置 | 盛具 | 直口杯 | 石茶盤聚石緣 | 石雕茶具 | 石雕茶盤 | | |素漆托盞 | 紫砂之家 | 紫砂八瓣瓜棱形功夫茶具 | 紫砂茶具 | 紫砂陶茶具 |綠玉斗 | 綠茶品茶茶具 | | 羽暖杯 | 翻口杯 | 茶具珍賞 | 茶具選配 | 茶則 | 茶匙 | 茶葉罐 | 茶器 | 茶城線上 | 茶壺 | 茶巾 | 茶巾盤 | 茶托 | 茶挾 | 茶斗 | 茶杯 | 茶海 | 茶焙 | 茶盂 | 茶盅 | 茶盤 | 茶碗 | 茶筒 | 茶箸 | 茶籯 | 茶罏 | 茶罐 | 茶船 | 茶荷 | 茶蟲 | 茶針 | 茶食盤 | 蓋碗 | 歸牧圖汝窯茶具 | 藏族嵌瓷陶壺 | 藏族黃釉注壺 | 衡州窯 | 計時器 | 許四海壺具 | 越窯蓮花紋碗 |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 越窯青黃釉盒 | 遲櫻肩沖 | 都籃 | 醬釉 | 釉里紅碗 | 金屬茶具 | | 鏨花銅提梁壺 | | 鎏金銀荷葉托盞 | | 鐵觀音初制茶 |銅荷花瓣托盞 | | 銀茶具 | 鑲錫 | 長流銀注壺 | 聞香杯 | 陶土器具 | 陶瓮 | 陶瓶 | 陶瓷茶具 | 陶瓷茶壺 | 陶碗 | 集慧工藝茶盤 | 青白釉 | 青白釉碗 | 青磁砧大內筒 | 青磁砧馬蝗絆 | 青花三羊開泰杯 | 青花書法蓋盞 | 青花壺 | 青花蓋罐 | 青花碗 | 青釉 | 青釉盞托 | 青釉雕花三足蓋罐 | 風爐 | 飲具 | 饒平縣新豐楊大彩瓷廠 | 骨質瓷咖啡具 | 鹺簋 | 黑瓷茶具 | 黑釉 | 黑釉執壺 | 紫砂壺 | 廿碗頭茶壺 | 早船 | 湖月 | 面影 | 北野黑 | 樂燒 | 東陽坊 | 戰國原始瓷鼎式爐 | 南朝青釉點褐彩茶托 | 南朝青釉點褐彩碗 | 漢青銅獸耳釜 | 銀鑲金鏨花馬黛茶具 |日本老鐵壺 | 麥傳亮 |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山水人物紋茶葉瓶 |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鳥紋茶壺 | 清粉彩折枝花卉紋梨式壺 | 宋龍泉窯青釉瓜形壺 | 玉蓋包錫壺 | 茶夾 | 玉冰花 |茶暖 | 茶室四寶 | 茶盞 | 功夫茶具 | 煮具 | 嵌玉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青磁千鳥 | 蘆屋真型釜 | 潮汕爐 | 乙御前釜 | 嵌玉八棱形及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橋立 | 四十石 | 黑樂大黑 | 一重切園城寺 | “孟臣”壺 | 達磨堂釜 | 清琺瑯彩瓷開光仕女茶壺 | 三島桶 | 紹鷗茄子 | 九十九發茄子 | 珠光小茄子 | 稻葉瓢簞 | 曜變稻葉天目 | 魚屋飯櫃高麗 | 二重切夜長 | 松屋肩沖 | 制茶 | 清紅木茶籝 | 素雅 | 掌盤 | 泥繪方壺 | 鈞窯小碗 | 黃釉托杯 | 粉彩方壺 | 唐鞏縣窯外茶葉末釉裏白釉茶鐺 | 唐邛崍窯黃釉茶銚 | 漢典茶禮 | 水缽 | 提梁紫砂壺 | 泰一石 | 泰一石茶具 | 五代越窯青釉水方 | 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 清紫金釉開光粉彩人物紋茶壺 | 清松石綠地粉彩花蝶紋茶船 | 清康熙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葉瓶 | 清黃地粉彩帶托杯 | 唐越窯青釉撇足碗| 陶瓷茶壺鞋 | 乾隆御品 | 手繪茶具 | 鈞窯罐 | 茶道組 | 山間集 | 玳瑁盞 | 百卺雙桃杯 | 建窯茶具 | 茶拖 | | 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 紫檀六用 | 榧木茶盤 | 茶備 | 陶茶具 | 紫砂壺 | 紫砂陶 | 瓷茶具 |茶洗

拼音是w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