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色刺皮耳

異色刺皮耳

異色刺皮耳為銀耳科刺皮爾屬真菌。中國分布於浙江天目山;安徽黃山;福建三明;湖北神農架;湖南紫雲山、張家界、莽山;廣西大苗山、老山;四川雷波、峨眉山;雲南西山、思茅、西雙版納。國外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在闊葉樹枯枝上群生。

基本信息

形態描述

異色刺皮耳異色刺皮耳
擔子果平伏、平展,新鮮時灰白褐色,淺褐色至丁香紫色,乾後變成白色,榛色至橄欖淺褐色,偶見肉桂淺黃色或微粉紅淺黃色,初為圓形,散生,直徑1-2mm,後匯合或擴生成大型塊片狀。切面厚100-300(-400)μm。邊緣幼小時白色,絮狀,貼生,成熟後堅固,稍反卷。刺柱散生,黃褐色至暗金褐色,有時帶棕紅色的菌絲有時從與子實層鄰接的子實下層處升起,有時從子實下層基部產生出來,突出部分50-125×20-40m,子實下層褐色,稍膠化,常有分層現象,可能是乾後復活的結果,菌絲不易散離,未見鎖狀聯合,粗2.5-3(-3.5)μm。子實層明顯膠質化,側絲纖細,分枝;膠囊體在所有的標本中都明顯,棒狀,頂端鈍圓,少見漸尖,30-50×7-10μm。擔子卵形或梨形,常在鎖狀聯合處再育,10-14(-16)×7-9(-10)μm。孢子腎形,8-12×4.5-6μm,萌發時產生再生孢子或萌發管。

生境

闊葉樹枯枝上群生。

中國分布

浙江天目山(1022,2930,2934,2953,4240,391);安徽黃山(3015,3029,3035,3036,3037,HMAS19986);福建三明(2251);湖北神農架(3989,3990,3035,3036,3037,HMAS19986);湖南紫雲山(2683,2692,2701),張家界(3131,3144,3172,3180,D43),莽山(3740,3780,430,D23);廣西大苗山(1942,1943),老山(HMAS28147);四川雷波(2418,2435),峨眉山(2460,2461,2462,2472,2479,2480,2485,2511,2552,2553);雲南西山(3189),思茅(3222,3492,3507,3224),西雙版納(3332,3340,3346,3408,3423,3440,3457,3460,3474)。

世界分布

中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模式產地)。

模式產地

斯里蘭卡

討論

H.discolor是一數量多,分布廣,也較難於鑑定的種。它沒有任何突出明顯的特徵。Petch在1924年指出:“子實下層分離成二個層次,其間有無色透明的中間層,這應是H.discolor的鑑定性特徵”。Bodman在1952年對此作出評價:“分層現象並非為任何種所特有,這可能是在第二生長季節較老的擔子果上復活生長的結果。在H.mussooriensisBodman就很明顯。”就我們檢查的大量標本來看,不僅在H.discolor與H.mussooriensis,而且在大部分種類的許多標本中,這種乾後復活生長的現象很常見。於是,Bodman為H.discolor作出了另外的規定:“更普遍的情況似乎是有一微薄的基層,淺紅褐色的刺柱從它生長出來,穿過透明的子實下層與子實層。”他還引用擔子果切面顯微照片對此加以附證,在照片上,H.discolor的切面包括一微簿有色基層和上面較厚的透明層,後者包括子實下層與子實層。但H.discolor的切面很少有這種情況,大都是在淡色透明子實層之下有一淺黃褐色至褐色的子實下層。其實,Bodman在種的描述中也用了“褐色”一詞。刺柱起源於與子實層鄰接的子實下層部位的情況更為普遍,在我們所引證的全部標本中,刺柱起源於基層或子實下層深處的僅有三例(MHHNU2934,2953,3029),所以,在實際中,Bodman所規定的這種普遍性難以套用。我們認為,無須人為地為H.discolor規定某一鑑定性特徵,對H.discolor的鑑定,必須綜合擔子、孢子的形狀、大小特徵及一系列其它性狀。

盤點銀耳目花耳目的真菌(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