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皮

王加皮

其實是五加皮,可能“五”與“王”字連筆挺像,故常被誤認為“王”。功效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活血脈。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贏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腳氣;陰下濕癢。

植物形態

細柱五加

灌木,有時蔓生狀,高2-3m。枝灰棕以,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葉為掌狀複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cm,常有細刺;小葉5,稀為3或4,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cm,寬1-3.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生剛毛,下面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於短枝頂端,直徑約2cm;總花梗長1-2cm;花梗長6-10mm;萼5齒裂;花黃綠色,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開放時反鄭;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2室,花柱2,分離或基部合生,柱頭圓狀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6mm,成熟時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種子2粒,細小,淡褐色。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無梗五加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暗灰色或黑色,有縱裂紋,枝無刺或疏生粗壯刺,平直或彎曲。掌狀複葉;柄長3-10cm,無刺或有散生的小刺。小葉3-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稀為橢圓形,長8-18cm,寬3-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以,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數個至10個頭狀藥序組成圓錐花序,總花梗長5-30mm,必生短柔毛;萼綠色,密生白色絨毛,具5小齒;花深紫色或近於黑褐以,花瓣5,放形,長不及2mm,外面褐短柔毛,以後毛脫落;雄蕊5,長於花瓣;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僅柱頭裂片離生。核果漿果狀,卵橢圓形,成熟時黑色,具宿存花柱。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刺五加

灌木,高1米許。小枝密生細刺毛或刺。掌狀複葉,小葉3~5枚,橢圓狀倒卵形至矩圓形,長6~12厘米,有雙重銳鋸齒,上面散生毛,下面幼時沿葉脈有帶褐色細毛。傘形花序球形;花紫黃色;花梗長1~2厘米。果近球形,徑約8毫米。花期7月。果期10月。
生於山地林下、林邊。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扛、河北、山西等地。

糙葉五加

灌木,高至3米.小枝細時有粗糙細毛,後變為黃灰色,漸脫落,有粗壯微反曲刺。掌狀複葉,小葉5枚,幾無柄,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6厘米,有細鋸齒,上面粗糙,下面有細毛;葉柄長4~7厘米,粗糙。傘形花序數個生枝頂,總梗長1~3厘米,有毛;花梗長8~15毫米,微有毛或無毛。花期8月。果期10月。
分布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輪傘五加

灌木,高2~3米。枝棕褐色,枝和葉柄基部有小倒刺。葉互生或簇生於短枝上;掌狀複葉,小葉3~5片,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有小刺毛,基部楔形或斜形,葉脈上有刺毛,主脈於下面稍突起。傘形花序腋生或頂生,多成輪狀排列;花小,多數;花瓣5,黃綠色。果近球形,熟時紫黑色;內有種子2粒。
多生於山坡叢林間。分布西藏等地。

採集

夏、秋採挖,剝取根皮,曬乾。

炮製方法

揀淨雜質,用水洗淨,稍潤後切片,乾燥。

炒制

取原藥材,用微火炒至變色。

酒制

將五加皮片與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取出,晾乾,每五加皮500g,用黃酒60g,亦可用酒洗。

《本草述鉤元》:五加皮,剝去骨,陰乾酒洗,或用薑汁制。

用法用量

① 《中國藥典》:4.5~9g。

②《中華本草》:

內服:煎湯,6-9g,鮮品加倍;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為末敷。 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

根皮含丁香甙(syringin)、刺五加甙B1[eleutheroside B1;異秦皮定-α-D-葡萄糖甙(isofraxidin-α-D-glucoside)]、硬脂酸(stearic acid)、芝麻素(dsesamin)、b-谷甾醇、紫丁香甙(syringin)、b-谷甾醇葡萄糖甙(b-sitosterol glucoside)、eleutheroside B1、16a-hydroxy(一)-kauran-19-oic acid、異貝殼杉烯酸.另含揮髮油及樹脂.化學成分研究進展:略

藥理作用

1、抗炎鎮痛作用:五加根皮水煎醇沉液10g(生藥)/kg或根皮正丁醇提取物15g/kg腹腔注射, 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腫脹, 在1~5小時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腫脹作用, 2~3小時作用最顯著.

2、抗應激作用:分別給小鼠灌服五加乙醇浸膏100g(生藥)/Kg, 總皂甙3g/Kg, 連續5日以及給醋酸潑尼松龍或利血平處理的小鼠每日灌服五加提取物Ⅰ(主含總糖甙)15g(生藥)/Kg, 結果證明均能明顯延長其游泳存活時間, 提高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可使高溫下(45~47℃)或低溫下(1~2℃)小鼠生存時間明顯延長.故表明其對動物疲勞、缺氧及高低溫等應激刺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五加提取物Ⅱ(主含多糖)15g(生藥)/Kg, 每日灌胃1次, 連續7日, 可明顯提高小鼠血漿碳清除率和吞噬指數.另外五加皮有促進未成年大鼠副性腺發育等作用.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⑴細柱五加 根皮呈不規則又鄭或單鄭筒狀,有的呈塊片狀,長4-15cm,直徑0.5-1.5cm,厚1-4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裂紋或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內表面共同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或灰黃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以皮厚、氣香、斷面灰白色為佳。  ⑵無梗五加 根皮圓柱形或切成不規則塊片。皮厚0.5-1mm。外表面灰褐色棕褐以,有縱向皺紋,皮孔色略淺,橫向明顯隆起。莖皮暗灰色或灰黑色;嫩莖上有刺,呈扁錐形,多數剝落,皮孔點狀或徑向橢圓形。氣微香,味淡。

顯微鑑別

(1)細柱五加 根皮橫切面:木栓層7-14列。皮層細胞2-4列,散有樹脂道。韌皮部射線寬1-8列細胞,韌皮部的樹脂道,排列成3-5(-8)環層,樹脂道呈橢圓形或條橢圓形,長徑60-225(-420)μm,直徑14-24μm,周圍分泌細胞4-5個,扁長方形,內含淡黃色分泌物,靠內側的樹脂道多為類圓形,直徑14-20μm。皮層和韌皮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上徑12-60μm,稜角粗大,少數銳尖,射線細胞中簇晶較小,常數個或十數個徑向排列成行。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單粒橢圓形或類球形,直徑8-14μm。較老根皮中有韌皮纖維,長240-600μm,胞腔窄,孔漢明顯。(2)無梗五加 根皮橫切面:木栓層12-20列。皮層3-4列。韌皮射線寬1-3列細胞,波狀彎曲,細胞壁具網狀紋理,韌皮部樹脂道較多,橢圓形或類圓形,長徑40-116μm,直徑32-50μm周圍分泌細胞4-8個。薄壁細胞中簇晶直徑8-20(-40)μm韌皮部偶見單個或2-7個成束的纖維散在。纖維長220-600μm,直徑20-50μm,孔溝明顯。  莖皮橫切面:木栓層厚20-25列,有的木栓細胞壁增厚顯層紋。厚角細胞5-6列。韌皮部有纖維束,斷續散在於射線間,纖維長600-1500(-2000)μm,樹脂道較少,多分布於纖維束外側,薄壁細胞中簇晶較根皮少。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

(1)取本品0.5g,加氯仿10ml,超音波振盪30min,取1ml,供點樣用。另取β-谷甾醇、異貝殼杉烯酸\d-芝麻素作對照品。分別點要於矽膠G板上,以甲苯-已醇已酯-丙酮(3.5:0.5:0.5)展開,10%硫酸噴霧,吹熱氣流顯色,供試液以譜在與對照品以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取本品0.5g,包濾紙內,加70%已醇液10ml,浸泡過夜,熱水中超音波振盪30min,溶液濃縮至乾,再加甲醇1ml溶解,供點樣用。另取刺五加甙D、紫丁香甙(或B)、胡蘿蔔甙(或A)國對照品,以氯仿-甲醇-(6:3:1下層液)展開,10%硫酸噴霧,吹熱氣流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色譜相應位置,應顯相同顏色斑點。

各家論述

⑴《本經》: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蹩,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

⑵《本草經疏》:五加皮,觀《本經》所主諸證,皆因風寒濕邪傷於(足少陰、厥陰)二經之故,而濕氣尤為最也。《經》雲,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又雲,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肝腎居下而主筋骨,故風寒濕之邪,多自二經先受,此藥辛能散風,溫能除寒,苦能燥濕,二髒得其氣而諸證悉瘳矣。又濕氣浸淫,則五臟筋脈緩縱;濕氣留中,則虛贏氣乏。濕邪既去,則中焦治而筋骨自堅,氣日益而中自補也。其主益精強志者,腎藏精與志也。

⑶《別錄》:療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贏,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

⑷《藥性論》:能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軟腳,暨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濕內不足,主虛贏,小兒三歲不能行。

⑸《日華子本草》: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

⑹《綱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

⑺《本草再新》:化痰除濕,養腎益精,去風消水,理腳氣腰痛,治瘡疥諸毒。

⑻《陝西中草藥》:活血消腫,治風濕關節痛,陰囊濕疹,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

⑼《雲南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骨折,瘡毒,瘧疾。

⑽《藥性類明》:兩腳疼痹,風濕也。五加皮苦泄辛散,能治風濕。《藥性論》言其破逐惡風血。破逐惡風血,即治痹之義也。丹溪治風濕腳痛加減法雲,痛甚加五加皮。可見其逐惡血之功大也。

⑾《本草求真》:五加皮,腳氣之病,因於風寒濕三氣而成,風勝則筋骨為之拘攣。濕勝則筋脈為之緩縱,男子陰痿囊濕,女子陰癢蟲生,小兒腳軟。寒勝則血脈為之凝滯,筋骨為之疼痛,而腳因爾莫行。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濕,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蓋濕去則骨壯,風去則筋強,而腳安有不理者乎。但此雖屬理腳之劑,仍不免有疏泄之虞,須於此內參以滋補之藥,則用之歷久而不變矣。

⑿《本草思辨錄》:五加皮,宜下焦風濕之緩證。若風濕搏於肌表,則非其所司。古方多浸酒釀酒,及酒調末服之,以行藥勢。心疝少腹有形為寒,肺熱生痿躄為熱,《本經》並主之。五加皮辛苦而溫,惟善化濕耳。化其陰淫之濕,即驅其陽淫之風。風去則熱已,濕去則寒除。即《別錄》之療囊濕、陰癢、小便餘瀝、腰腳痛痹、風弱、五緩,皆可以是揆之。

藥用配伍

用於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症,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套用。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症,在臨床套用上常與牛膝、木瓜、續斷等藥同用。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地骨等藥同用。

五加皮

知識介紹

五加皮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和無梗五加等的根皮。細柱五加屬落葉灌木,無梗五加屬灌木或小喬木,生於海拔200至1600米的灌木叢中、林緣、山坡路旁、原野等較潮濕處,有栽培;分布於中南、西南及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到地。

此外同屬植物在不同地區作五加皮入藥的尚有:紅毛五加、糙葉五加、藤五加、烏蘞莓。

夏、秋季採挖根部,除掉鬚根,洗淨,剝皮,抽去木心,曬乾。栽培的宜於種後3於4年後採挖。

五加皮呈不規則捲筒狀,長5至15厘米,直徑0.4至1.4厘米,厚0.2厘米,外表面灰褐色,有稍扭曲的縱皺及橫長皮孔,內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面不整,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以皮厚氣香,斷面白色者為佳。

補充信息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處方中寫加皮、五加皮、五夾皮均指生五加皮。為原藥材去雜質生用入藥者。

酒五加皮又名酒加皮。為淨五加皮用酒洗後晾乾入藥者。

炒五加皮又名炒加皮。為淨五加皮用黃酒噴淋,待吸盡,再用文火微炒入藥者。

姜五加皮又名姜制五加皮。為淨五加皮用薑汁拌勻,待吸盡,再用文火炒乾入藥者

適合人群

陰虛火旺者慎服

五加皮食療作用:

五加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微香散降;

具有祛風除濕,強筋壯骨,補腎益肚,活血利水;

主治風寒濕痹,寒濕腰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陽痿虛羸,血勞經閉,跌打損傷,腳氣,水腫,小便不利,陰囊濕癢。

做法指導

1. 凡風痹不仁,四肢攣急疼痛者,可用本品一味酒漬溫服。

2. 凡小兒初生,胎寒身軟者,可與當歸、茯苓、木香等配伍,以增養血健脾之功。

3. 凡五勞七傷,血氣乏竭,陽痿羸弱諸症,均可以本品浸酒常服;或與枸杞根皮釀酒飲服。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和濕潤氣候,耐蔭蔽、耐寒。宜選向陽較潮濕的山坡、丘陵、灑邊、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稍帶酸性的沖積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礫質土、粘質土或沙土上種植。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扦插繁殖。

種子繁殖 春、秋季均可播種,但以秋播各子萌發率高。秋播在10月或11月,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條播,行距33cm開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約1cm稍加鎮壓,澆水,保持濕潤,5月上旬出苗。培育1-2年移栽。

扦插繁殖 在6-8月剪取枝條(南方多在春秋季扦插)。截成10-15cm長,插入砂土中,保持適當溫度約15-20d可生根成活,於秋季或第2年春季定植。移栽按行株距各60cm開穴,每穴栽苗1株,填細土壓緊、澆水。

田間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1次在成活返青後,第2次在6月下旬,均施入畜糞水;第3次在冬季落葉後,開溝施入堆肥或廄肥,施後蓋土。

病蟲害防治 蚜蟲5-7月發生,為定嫩梢及葉片,可用40%樂果乳油800-1500倍液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