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鄰為壑

以鄰為壑

以鄰為壑,原謂將鄰國當作溝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裡去。後比喻把困難或災禍推給別人。語本《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洪公行狀》:“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詞目】以鄰為壑
【讀音】yǐlínwéihè
【釋義】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裡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近義詞】嫁禍於人
【反義詞】雪中送炭、相濡以沫、與人為善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指嫁禍於人。
【示例】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全不為別部、別地、別人想一想,這樣的人就叫做本位主義者。”
成語資料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貶義詞成語結構:偏正式產生年代:古代成語正音:為,不能讀作“wèi”。成語辨形:鄰,不能寫作“憐”;壑,不能寫作“赫”。成語謎面:最損的鄰居。

成語出處

《以鄰為壑》選自《孟子·告子章句下》。
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原文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譯文

白圭說:“我治水患的水平,要超過禹。”孟子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道路,所以大禹以四海為蓄水的溝壑。如今先生你卻把鄰國當做蓄水的溝壑。水逆向而行,就稱之為洚水,所謂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所厭惡的。你搞錯了。”
附註釋
壑:本意為溝壑,這裡指擴大受水處。
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據《韓非子·喻老篇》記載,主要在於築堤塞穴,所以孟子指責他“以鄰國為壑”。
洚(jiàng):大水泛濫。

解析

從方法上說,大禹治水順應水性,重在疏導;白圭治水卻高築堤防,重在堵塞。
從效果上說,大禹最終將水導入四海,而白圭卻把水堵塞後流向鄰國。導入四海造福人民而於人無害,流向鄰國則是損人利己,仁者厭惡的行為
所以孟子一再說:“你錯了。”並不承認白圭治水有什麼了不起,更不用說超過大禹了。
從白圭治水“以鄰國為壑”聯想到中“以鄰為壑”的現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的了。比如說,一個普遍現象是,自己家裡裝修得非常豪華舒適,乾淨得一塵不染,但卻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與鄰居共用的樓道里;自己家裡的花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純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潔,卻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門外樓道上擺展覽,讓上上下下的鄰居都在鞋陣中捂鼻而行。這只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於那商家之間的競爭,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政治鬥爭中的你死我活,“以鄰為壑”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損人利己,嫁禍於人的行為。
當然,“以鄰為壑”,人家也同樣知道“以鄰為壑”,結果是人人都成了“鄰”,成了“壑”’,到時候,也就沒有一處乾淨,沒有一處不受災害了。由此看來,“以鄰為壑”的最終結果是害人害己。所以,還是收起這種“仁人所惡”的“以鄰為壑”手段,“以鄰為友”,大家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好。

典故

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息壤來堵水,不 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 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 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 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 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麼地方河 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魏國請去 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 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 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的話錯了。大 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 與已有利,與人無害。如今稱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 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已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 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成語故事:以鄰為壑

成語故事——以鄰為壑成語故事——以鄰為壑
「以鄰為壑」原作「鄰國為壑」。戰國時魏人白圭,善於修築堤防、興修水利,為魏惠王所用。他曾經得意地說,他治水比上古時代的禹還厲害。孟子回答說:「你錯了!禹治水是讓水順著水道行走,把廣闊的四海作為水匯注的地方。今天你治水使用的方法是修築堤防,將本國的洪水導入鄰國,把它當成泄洪的水泊。這是有仁德的人所厭惡的。」後來「以鄰為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將困難和災禍推到別人身上。出現「以鄰為壑」的書證如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洪公行狀〉:「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成語典故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息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麼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魏國請去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的話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稱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對自己有利,對別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么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