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刺皮耳

天目刺皮耳

天目刺皮耳,真菌植物。擔子果革質,平伏、平展,厚200-400μm,易剝落,幼時散生,圓形,直徑1-3mm,後匯合達長3-20cm,寬1- 3cm,褐白色至淺褐色,在標本室里暗駝色,表面具許多縱橫縫裂。分布在我國浙江天目山,安徽黃山(3008)。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天目刺皮耳天目刺皮耳

擔子果革質,平伏、平展,厚200-400μm,易剝落,幼時散生,圓形,直徑1-3mm,後匯合達長3-20cm,寬1-3cm,褐白色至淺褐色,在標本室里暗駝色,表面具許多縱橫縫裂。邊緣寬1-3mm,常隆起,有時薄,新鮮時白色,貼生,絨毛狀,乾後變為暗黃色,堅硬,游離或反卷。刺柱與子實層顏色相同或稍暗,粗長,頂端尖銳,密生,7-9個/mm,起源於子實下層深處,在顯微鏡下呈黃褐色,遇KOH金黃褐色至棕褐色,菌絲纏結不緊密,散展,突出部分易脫落,100-160×25-50μm。子實下層黃褐色,菌絲散離,粗3-3.5μm,壁厚1-1.2μm。子實層淡黃至透明,明顯膠化,呈無定形。側絲纖細,扭曲,分枝發達。膠囊體無色,鈍圓或漸尖,棒狀至近梭形,30-45(-50)×8-12μm。原擔子矩圓形、橢圓形至狹橢圓形,17-20×8.5-11μm,下擔子四細胞,17-20(-22)×9-12μm,上擔子圓簡形,30-45×2μm。孢子腎形,具小尖,12.5-15(-17)×5-7μm,萌發時產生再生孢子或萌發管。

生長習性

在闊葉樹枯枝上群生。  

中國分布:

浙江天目山(2927,主模式,2951,副模式);安徽黃山(3008)。  

模式產地:

浙江天目山(2927)  

特點

此新種具如下主要特徵:①子實體呈大型的塊片狀;②刺柱十分粗長,頂端尖銳,常密生,其菌絲纏結不緊密,散展,突出部分易脫落;③擔子矩圓形至橢圓形,不呈棒狀,④孢子較大(12.5-17×5-7μm)。
儘管此種的擔子長達20μm之多,但其形狀為矩圓形至橢圓形,而非棒狀,從而使其與所有具棒狀擔子的種類區分開來。如:H.brasilliensis,H.pengii。
此種與H.crassa的擔子大小與形狀較為接近,但後者的孢子要肥胖得多(12-14×7-8μm)。
此種與H.ogasawarsimensis的孢子大小與形狀頗為相似,但後者的擔子果較薄,刺柱為粗壯的圓筒形,頂端鈍,擔子小(14-17×10μm)。

盤點銀耳目花耳目的真菌(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