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刺皮耳

彭氏刺皮耳

彭氏刺皮耳是一種真菌,象牙白色,灰白至淺駝色,乾後肉黃色至肉桂淺黃色,主要分布在江西廬山(3087);湖北房縣(2144,主模式,2110,2132,副模式),神農架(3888);廣西融水(1934),四川雷波(2415)。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
彭氏刺皮耳
真菌
真菌

拉丁學名
HeterochaetepengiiHu
參考文獻
《神農架真菌與地衣》p.170,1989。

形態描述

擔子果革質,平伏,平展,初散生,後匯合,達5-10cm長,1-5cm寬,象牙白色,灰白至淺駝色,乾後肉黃色至肉桂淺黃色,切面厚200-400μm。邊緣幼時絨毛狀,貼生,近白色,乾後堅固,常反卷,有時頗窄。刺柱與子實層同色,散生,略尖,細長或圓柱形,從與子實層鄰近的子實下層部位升起。在顯微鏡下呈黃色至黃褐色,遇KOH呈淡黃至亮黃色,突出部分100-140×18-30(-50)μm。子實下層黃褐色,完全不膠化,菌絲易散離,鮮黃色,粗達4-5(-6)μm,壁厚1.5μm。薄壁菌絲偶見分隔與鎖狀聯合。子實層近無色透明。側絲直徑2-3.5μm,頂端鹿角狀分枝或絲狀不分枝。膠囊體明顯,無色,鈍圓,絲狀或狹棒狀,常見有分枝或分枝狀突起,有時數量多,叢生,30-50(-70)×6-9μm原擔子形狀多樣,矩圓形、卵形或棒狀,15-20×8-10μm。下擔子(20-)25-30×7-9μm,上擔子圓筒形,20-70×2-3μm。孢子淡黃色,腎形或近臘腸形,(10-)12.5-15(-17)×5-7(-8)μm,萌發時產生再生孢子或萌發管

生態環境

在闊葉樹枯枝上群生。

中國分布

江西廬山(3087);湖北房縣(2144,主模式,2110,2132,副模式),神農架(3888);廣西融水(1934),四川雷波(2415)。

模式產地

湖北房縣

討 論

本種具如下主要特徵:①膠囊體小型,絲狀或棒狀,常與較粗的不分枝的側絲難以區分,常見有分枝或分枝狀突起;②薄壁菌絲偶見有分隔與鎖狀聯合;③擔子十分纖細,棒狀,第一次分裂常為斜向。

在刺皮耳屬中,沒有任何已知種的擔子達到如此纖細的程度。

盤點銀耳目花耳目的真菌(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