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桐皮

浙桐皮

浙桐皮,中藥名。為芸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或朵椒Zanthoxylum molle Rehd.的樹皮。植物樗葉花椒,分布於我國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植物朵椒,分布於我國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等地。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功效。主治腰膝疼痛,頑痹,疥癬。

別名

海桐皮《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木滿天星《廣西本草選編》,鼓釘柴《福建藥物志》

入藥部位

樹皮。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

入肝、脾經。

功效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利小便。

主治

風寒濕痹,腰膝疼痛,跌打損傷,腹痛腹瀉,小便不利,齒痛,濕疹,疥癬。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腰膝疼痛,①浙桐皮、牛膝、五加皮、羌活各9g。水煎或浸酒服。②浙桐皮、五加皮、鑽地風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婦人產後關節風痛,樗葉花椒樹皮9-15g,配五加皮(五加科細柱五加)、鑽地風等同用。(《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敷或點水洗。

藥理作用

1、鎮靜、鎮痛作用。

2、解痙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剝取樹皮,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1、樗葉花椒,呈片狀或板片狀。兩邊略彎曲,厚0.5-3mm。外表面灰色或淡棕色,具縱裂紋及少數皮孔,並有分布較密的釘刺;釘刺大多呈乳突狀,少數縱扁或橫扁,高1-1.5cm,頂端銳尖,基部略圓,直徑0.8-2cm,頂端的銳刺在加工時多已折斷。內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光滑,在釘刺相對的皮內有卵狀凹痕。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氣微,味微澀。

2、朵椒,皮厚1.5-2mm,外表面灰褐色,釘刺為乳突起或縱扁,高0.4-1.2cm,基部直徑0.7-2cm,亦可見兩個釘刺合生。

形態特徵

1、樗葉花椒,落葉喬木,高稀達15m,胸徑30cm;莖幹有鼓釘狀、基部寬達3cm,長2-5mm的銳刺,當年生枝的髓部甚大,常空心,花序軸及小枝頂部常散生短直刺,各部無毛。葉有小葉11-27片或稍多;小葉整齊對生,狹長披針形或位於葉軸基部的近卵形,長7-18cm,寬2-6cm,頂部漸狹長尖,基部圓,對稱或一側稍偏斜,葉緣有明顯裂齒,油點多,肉眼可見,葉背灰綠色或有灰白色粉霜,中脈在葉面凹陷,側脈每邊11-16條。花序頂生,多花,幾無花梗;萼片及花瓣均5片;花瓣淡黃白色,長約2.5mm;雄花的雄蕊5枚;退化雌蕊極短,2-3淺裂;雌花有心皮3個,稀4個,果梗長1-3mm;分果瓣淡紅褐色,乾後淡灰或棕灰色,頂端無芒尖,徑約4.5mm,油點多,乾後凹陷;種子徑約4mm,花期8-9月,果期10-12月。

2、朵椒,別名樹椒《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本種與樗葉花椒的區別為當年生枝髓部細小。小葉7-9片,厚紙質,卵圓形或長圓形,長4-llcm,寬3-6cm,先端短急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粗大腺點,背面密被長絨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1、樗葉花椒,生於海拔800m左右的密林中或路旁濕潤處。

2、朵椒,生於海拔400m左右的低山坡及濕潤山谷。

相關論述

1、《千金·食治》:“主中毒,腹痛,止齒疼。”

2、《本草拾遺》:“殺牙齒蟲,止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