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市

偃師市

偃師市位於河南省西部,東鄰鞏義市,西接洛陽市郊區和孟津縣,南倚嵩山,北臨黃河,創建時間1046年,人口:806738人(2000年)。全市東西長約44公里,南北寬約34公里,總面積948.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占31.4%,丘陵占51.9%,山區占16.7%。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境內有二里頭夏都斟鄩遺址、屍鄉溝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師還是衣冠南渡首次南遷出發地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偃師市地區圖偃師市地區圖
偃師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市區面積12平方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偃師市是河南省確定的18個改革、開放、發展特別試點縣(市)之一,是全省“十五”時期25個城鎮化重點發展縣(市)之一,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2.03億元。
偃師為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朝古都,輝煌五千年。境內二里頭文化遺址、西亳商城遺址、漢魏故城遺址,世人矚目;東漢太學遺址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這裡有眾多名人的墓葬,西周伯夷叔齊墓、秦相呂不韋墓、唐太子李弘墓等,又有唐代武則天親書的升仙太子碑東漢靈台等古蹟,還有唐代高僧玄奘、宋朝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張衡蔡倫班固王充等古代著名人物也曾在此奉獻過聰明才智,創造了不凡業績。

偃師南部嵩山延脈萬安山富含多種礦藏,開發前景廣闊。現已探明的主要有煤炭鋁礬土石英石石灰石鉀長石鈉長石白雲岩花崗岩等20多個品種。原煤儲量達7億噸,鋁礬土儲量3500多萬噸,花崗岩6億立方米,其中花崗岩“雲里梅”、“菊花青”兩個品種被譽為世界“獨特品種”。偃師地下水淨儲量18.5億立方米,黃河中下游的重要支流──伊河、洛河等過境水源,完全可以滿足生產生活用水。

現有耕地面積78萬畝,旱澇保收田46.5萬畝,東一乾渠、伊東渠橫穿東西,農業灌溉條件較好。農機總動力66萬千瓦,為全國農村示範縣(市)。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芝麻紅薯等,小麥種植經驗聞名全國,是全國

小麥高產、穩產、優質、低成本栽培技術發源地、河南省小麥主要產區和糧食生產基礎縣(市)。2001年全市糧食產量3.54億公斤,其中小麥產量1.86億公斤。目前該市承擔的農業項目主要有:利用世行貸款加強灌溉農業二期工程、亞行貸款豫西農業開發項目等。

隴海鐵路穿境而過,自西向東在偃師境內設有首陽山偃師回郭鎮3個車站,其中偃師車站日停靠客車20對。310國道、開洛高速公路橫穿東西,207國道溝通南北。全市城鄉公路里程達723公里,332個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偃師汽車站每天有發往鄭州、洛陽登封等地和各鄉鎮的班車。市公交公司有三條公交線路。
偃師通訊業務發展迅速,全市已開通了14萬門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和無線尋呼,實現了國際、國內電話直撥併網,電傳服務可聯繫世界各地,通訊條件便捷。

行政區劃

商城街道辦事處 槐新街道辦事處 首陽山街道辦事處 伊洛街道辦事處
翟鎮鎮 岳灘鎮 顧縣鎮 緱氏鎮
府店鎮 高龍鎮 山化鎮(原山化鄉) 邙嶺鎮(原邙嶺鄉)
大口鎮(原大口鄉)


至2001年底,全市轄城關、首陽山岳灘、顧縣、翟鎮佃莊李村龐村寇店高龍緱氏、府店、諸葛等13個鎮和邙嶺、山化佛光大口等4個鄉,共332個行政村,3528個村民組,82萬人,包括漢、回、、維、苗、侗、納西、滿、裕固蒙古、壯、瑤等13個民族,其中漢族占99.4%。

地理環境

位置

偃師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的洛陽盆地東隅,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26′15″-113°00′00″和北緯34°27′30″-34°50′00″之間。偃師市東西長約44km,南北寬約34km,總面積948.43km,約占洛陽市總土地面積的6.24%,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0.568%。偃師市東鄰鞏義市,距鞏義市30km;西接洛陽市郊區和孟津縣,距洛陽市30km;南倚嵩山登封市、伊川縣;北與孟州市隔黃河相望。

地形

偃師市南北高中間低,地貌景觀略呈槽形,地表形態複雜多樣,大體可分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種類型。南部萬安山,山勢由東向西降低,海拔300—900米,最高峰1302米,面積占全市的16.72%;萬安山北側為丘陵和洪積沖積坡地,海拔150—400米,面積占全市的35.71%;中部伊洛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115—135米,面積占全市的31.37%;北部邙山丘陵,東西走向,嶺脊突起,海拔140—300米,最高峰403.9米,面積占全市的16.2%。

氣候

偃師市地處暖溫帶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4.2℃,無霜期年平均為211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00mm之間,全年實際日照時數為2248.3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為51%。多年平均風向以東北風、西風最多,其次是東風、南風,北風最小。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9%。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自然景觀自然景觀
偃師市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黃河沿邙嶺北麓流過,境內長1km多,伊、洛河在境內流程最長(伊河37km,洛河42km),還有馬澗河、劉澗河、沙河等季節性河流。

全市共有水庫13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桃花店水庫、九龍角水庫;小型一類水庫6座,小型二類水庫5座。水資源年平均總量3.8億m,其中,地表徑流1.21億m,地下水1.22億m,地表客水1.01億m,外引水0.36億m。水資源的總量多,可利用量大,基本可以滿足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求,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伊洛川區相對豐富,其它地區比較缺乏。中州渠受洛陽市工業廢水嚴重污染,市區的皮革廠、化肥廠、化工廠等對洛河水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對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有害。

土地資源

偃師市土地利用的特點是利用類型齊全,耕地面積相對較多,後備資源不足。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全市土地總面積142.03萬畝,已利用120.53萬畝,利用率84.72%。其中,耕地7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0.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0.9%),人均耕地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09畝/人)。園地1.83萬畝,林地7.31萬畝,水域7.54萬畝,交通用地3.48萬畝,城鎮和農村居民點13.5萬畝,工礦用地2.45萬畝,未利用地21.73萬畝,未利用率為15.28%。

礦產資源

偃師市南部萬安山富含多種礦藏,已探明的有煤炭(地質儲量約7億噸,可采儲量達4億噸)、鋁礬土(探明儲量5200多萬噸)、石英石(儲量2億m)、石灰石(儲量10億m)、白雲岩(儲量2-3億m)、花崗岩(儲量7億m)、鉀長石、鈉長石等23個品種。其中,“雲里梅”、“菊花青”被譽為世界獨特品種。

生物資源

偃師市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林木達1200多種,各種動物220餘種,與許多產業密切相關,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工業發展

偃師工業在豫西地區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現已基本形成了能源化工建材輕紡採礦機械加工等六大優勢行業和城關鞋業、翟鎮針織、龐村鋼製辦公家具、岳灘機車等四大生產基地。全市現有工業企業13000多家,三資企業36 家, 工業產品達2000多種。主要產品有煤炭尿素水泥機車玻璃壁紙布鞋針織品、鐵箱等。其中香山牌水泥、洛環牌活塞環等30多種產品分別獲部優、省優稱號。

偃師市偃師市

偃師市現有市屬企業15家,職工9200餘人, 固定資產8.8億元,2001年完成工業產值6.24億元,實現利潤6800萬元,入庫稅金4200萬元。偃師市鄉鎮企業比較發達,是全國鎮企業百強縣(市)之一。現有企業25783家,其中鄉(鎮)村集體企業 187家,私營企業3596家,個體工商戶 22000 家, 從業人員21萬人。2001年完成鄉鎮企業產值139.8億元,

營業收入131.8億元,工業增加值33.8億元,上交市內稅金1.4億元。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偃師鄉鎮企業呈現出勃勃生機,產品種類齊全,規模優勢明顯,效益逐年提高,新的經濟成長點不斷湧現,在全市命名的50個重點企業中鄉鎮企業占了41家,目前,初具規模的有龐村鋼製辦公家具工業區、諸葛建材工業區、翟鎮針織工業區城關製鞋工業區岳灘機車工業區等。

農業發展

全市耕地面積達78萬畝,其中旱澇保收面積46萬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100萬畝,糧食產量3.5億公斤;全市農業人口73萬人,勞動力38萬。

200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完成13億元,農業增加值完成8.2億元。

偃師市偃師市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3萬畝,總產3.5億公斤,其中夏糧種植面積52.5萬畝,總產1.86億公斤,再創歷史最高水平。

全市生豬飼養量達63萬頭,飼養量770萬隻,繼續保持省養殖大縣先進水平。

全市全年大家畜飼養量11.1萬頭,羊飼養量12.4萬隻,兔飼養量40萬隻,奶牛存欄5036頭,肉類總產量3.3萬噸,禽蛋總產量3.6萬噸,奶類總產量1.6萬噸。共有各類養殖專業戶4000多戶。

2001年,全市小麥種子繁育面積8.1萬畝,產原良種3200萬公斤,銷售量達到2000萬公斤左右。

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10.2萬畝,葡萄種植面積1.2萬畝,花卉苗木種植面積1.4萬畝,糧經比達6.75:3.25,優質麥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

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優質麥和小麥良種、林果、畜禽、花卉蔬菜五大支柱產業,並以此為依託,興建了緱氏葡萄、大口蔬菜、佃莊春茄三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城關紅牡丹園區、諸葛農業高科技園區、李村花卉園區大口無公害蔬菜園區山化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等五個農業高效園區和城關銀條司馬養鹿、墳莊養蠍和首陽山養奶牛和15個種植、養殖基地,使我市農業逐步由以糧為主的傳統農業向市場效益型農業轉變。當前,全市正在積極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偃師農業步入了農業發展的新階段。

經濟概況

偃師市偃師市
國有商業積極深化經營體制改革,搞活流通。200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0.1億元。商業、物資、醫藥、糧食、工商物價技術監督等部門不斷提高服務水平,為繁榮市場發揮著積極作用。

偃師市委、市政府積極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以優惠的投資政策和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外地客商來偃投資興業。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頒布了《偃師市外商投資優惠辦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提供土地、辦理證照、淨化外部環境等方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境內的三資企業已達36家。偃師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投資環境。2001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15.07億元。 其中城鎮及國有完成3.95億元,農村完成11.11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事業蓬勃發展。廣播電視收播質量明顯提高,閉路電話覆蓋用戶達到4萬多戶;提前實現人人初級衛生保健國家目標,市人民醫院等12個單位跨入省級愛嬰醫院行列,人均期壽使提高到71歲。文體活動豐富多彩,體育工作獲國家先進稱號。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9平方米,生活環境有較大改觀。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16元,城鄉居民儲蓄年末餘額達到37.08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積23.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8.8平方米,全市已初步實現小康達標。

2002年,偃師市委、市政府將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圍繞建設經濟強市、經濟名市目標,突出加快發展主題,深化“三個代表”,發展特色經濟,增強經濟實力,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六大的勝利召開。

民俗

過年添歲錢
過年時長輩給晚輩發添歲錢,似乎是普天一理,對為啥要發添歲錢,陳河人自有解釋。
當年玄奘祖輩落戶陳河,因其世代為官,家族顯赫,受人敬仰,陳家人生性厚道,凡有來此居住者,或贈以房舍,或賜下田畝,因此相繼有張姓,李姓,董姓等遷入,陳家上下,一律和平相待,毫不欺生。
過年時分,相繼遷入陳河的旁姓人家為感謝陳家老爺子功德,攜上妻子兒女登門陳府,為陳家老爺子作揖拜年。陳家老爺子心裡高興,命家人拿出些稀罕食品招待,欲留下用飯,但又不能破了“年飯不出門”的規矩,便拿出些銅錢分給來拜年的孩子們。
世代延續,這初一拜年發添歲錢便作為陳河村的禮儀延續下來。後來,大人們年歲大了,不便去拜年時,則囑咐孩子們去,還自有交待:
一、磕頭時要雙膝下跪,不能單膝磕頭;二、如遇臥床之人,不能隔門坎磕頭;三、拜年時主人不落座不磕頭;四、拜年只磕一個頭。這些都成了陳河村無書自傳的年節禮儀。
蒸饃
偃師人蒸饃有講究,人擦麥子磨麵的仔細。過去糧食欠,一個麥粒兒都珍貴。人們將簸籮用稀布纏了密實,防止麥粒兒亂掉,用白大布濕水擰乾裹在手頭,在麥子中擦來擦去,直到那布不見髒灰才成,磨的面白了,饃才能白呀。
蒸年饃是細心活兒,也是操心話。將面和上面劑兒發酵,開三開,接三接,在面板上揉勻拍起來亮爽爽地響,才算成。籠布濕水抻籠布放饃,大火蒸二十分鐘,再用中火蒸十分鐘即成。揭饃前用小碗放點食紅,將筷子頭,一破四開,中間夾細竹蔑,籠一揭挨個捺在饃上,便成了“四瓣花”,意指“四時開泰”。
扒頭村五院
臘月二十三祭灶,在中國好多地域都定在這個特定的日子裡。但惟獨偃師市緱氏鎮扒頭村的李姓五院,他們的祭灶是在臘月二十二晚上。可謂別具一格,與眾不同。五院原指扒頭李姓(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縣東城門迤里遷偃師)的第五門人。原系官宦之家。
據傳說,當年五院一名做官之人,早起五更上朝,天色還暗,行走間,忽聽天空馬蹄鑾鈴聲響,急忙舉目觀看,看到灶王爺和灶王奶合騎一匹銀色健馬,飄飄雲端,騰空而去。從此,他規定家人,祭灶一律改為臘月二十二了。

旅遊

會聖宮碑
山化鎮寺溝村的鳳凰山上,有一通“中州第一巨碑”——會聖宮碑,千年前北宋皇室祭掃陵墓,先要在此緬懷先祖功德。
會聖宮原為“三聖宮”,“會”足重溫、緬懷的意思,“聖”就是君,是每年
春秋季皇室祀祖祈福時,臨時住的行宮。碑文中,大量篇幅為宋王朝歌功頌德,描繪了當時會聖宮“隱若中天,宛若仙域”的盛況。市文物局李秋展介紹說,該碑刻立於北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通高9.4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篆刻文字,碑書楷書,共36行,每行84字,全文3024字,記述了會聖宮的由來和建造經過,以及會聖宮的地理位置、山川和當時建築的宏偉,以及奉安、盛榮、禮儀等,意在歌頌北宋三聖的政績和太平盛世。
該碑上刻飛鶴流雲牡丹紋,帽頂盤守六條浮雕舞龍,碑額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聖宮碑銘”,整體刀工精美,渾然天成。碑文文字之多,為全國碑文之最,其撰文、書肘、鐵筆並稱三絕。
劉國故城遺址
該遺址位於偃師市西南方向約20公里外的萬安山北麓,南望青
羅山,北瞰伊洛河,東瀕瀏河,西臨澗河的支流小西河,東西北三面都是深約20餘米的河溝,南面是一塊開闊的山前緩坡地,遺址座落在天然形成的半島上。
據調查可知,該城呈不規則形,南北長約1220米,東西寬約650米,在該遺址城區內耕土層中散落著大量春秋至漢代的板瓦、筒瓦,各式磚等建築材料及盆、壺、豆、瓮等陶製器皿殘片,陶家村的東北壕溝斷崖上暴露出有殘存的夯土城牆,系該城的南城牆。牆體分東西兩段,東段東起瀏河西岸,沿壕溝的北沿向正西延伸,長137米,厚約24.5米。西段城牆從村民姬木太宅院西北角開始向西南傾斜,到距小西河東岸約50米的陶玉亭家院內消失。在東西兩段城牆之間的城門,作為向外的通道,城外修有護城壕。與春秋時期各國都城布局基本相同。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於偃師市東南30公里萬安山斷崖上,坐
東朝西,依山面水,開鑿於北魏至唐宋期間,整座石窟足在一個原始溶涮的洞壁上鑿龕造像而成。窟深6.5米,寬4.8米,高約12米。窟面略呈呈方形,後壁中央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尊,高約3米。窟壁間雕大小佛龕400多座,造型各異的石佛造像1000多個。
水泉石窟價值珍貴,開鑿時間早於洛陽龍門石窟,後來可能因為石質的原因,沒有繼續雕刻。其外南壁依山而刻的摩崖石碑,記載了水泉石窟的許多歷史,洞窟龕內造像多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也有不少的交腳彌勒造像,但令人奇怪的是石窟主佛是兩尊,在我國其他石窟中沒有見到。有專家們稱,這可能與北魏時太后聽政有關:一佛象徵皇帝,一佛象徵皇太后。
石窟造像刻工簡樸硬直,體現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纓絡,佛座下有金 剛力士及蹲獅子、臥獸等。在窟外北壁上雕有一處先天二年的像龕,系盛唐作品,雕刻技法細膩迥異,讓人嘆為觀止。

特產

偃師地處伊洛河沖積平原,氣候溫和、水量適中,是銀條的原產地域。據《偃師縣誌》記載,明朝弘治年間偃師銀條曾為宮廷貢品。目前,偃師銀條產量占全國銀條產量的95%以上。產品遠銷泰國、越南、蒙古、俄羅斯等8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客商歡迎,被稱為“世界奇菜”。並被出席2001年上海APEC會議的各國元首稱為“世界奇菜”。2005年6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公告,偃師銀條正式獲得原產地域保護。銀條是偃師特有的綠色健康食品。

偃師銀條種植歷史悠久,潔白光亮,質地緻密,色白鮮嫩,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膩利口、增進食慾等功能。是各種宴席上的著名涼拌菜。相傳大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天竺取經歸來帶回無名蔬菜,拜謁太宗皇帝李世民,皇上大加讚賞,賜名“銀條”。清乾隆皇帝同百官品讚譽為膳食一寶。並作為宮廷菜餚,在唐玄奘家鄉——偃師種植。
據現代科學測定:銀條富含糖類、酚類、維牛素C、粗蛋白、胺基酸、有機酸等物質,對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具有獨特的療效。銀條喜光照、耐潮濕,沙質土壤栽培尤為適宜。春分前後播種,穀雨前後苗齊,6、7月份進入旺盛生長期。銀條生肓期約300天,一般畝產1800-2500公斤。

唐朝君主陵墓

曹魏時期君主陵墓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河南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范縣
許昌市 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驛城區 | 確山縣 | 新蔡縣 | 上蔡縣 | 西平縣 | 泌陽縣 | 平輿縣 | 汝南縣 | 遂平縣 | 正陽縣
省直轄濟源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