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刺尾鯛

後刺尾鯛

後刺尾鯛又稱暗色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mata)俗稱倒吊、粗皮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刺尾魚屬的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中國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主要棲息於礁區斜坡,亦常進入混濁之水域,是刺尾鯛種類最能容忍混濁水域之魚種。常成群活動,屬雜食性,以藻類及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俗名: 倒吊 粗皮仔 
學名:Acanthurus mata
英文名:Striped surgeonfish,Yellowmask surgeonfish,White-tail lancet,Blue-lined surgeonfish,Bleeker's surgeonfish,Elongate surgeonfish,Mata surgeonfish,Elongate surgeon

中文名:後刺尾鯛 暗色刺尾魚
科名:Acanthuridae
科中文名:刺尾鯛科
同種異名:Acanthurus bleekeri, Chaetodon met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5 - 100米
最大體長:50 cm
有毒魚類:是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中國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

模式種產地

East Indies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成魚呈彎月形。體淡藍色至暗褐色,體及頭具許多藍色直走縱線;緊貼著眼睛後方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及眼前具二條黃色縱帶;各鰭褐色;背鰭基部具一黑褐色紋,向後漸粗;背鰭及臀鰭鰭膜具不顯之縱帶;尾鰭具黑緣;尾柄棘溝為黑色。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24-26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3-24枚,體長可達50厘米。以前所記載之布氏刺尾鯛(Acanthurus bleeker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區斜坡,亦常進入混濁之水域,是刺尾鯛種類最能容忍混濁水域之魚種。常成群活動,屬雜食性,以藻類及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

經濟利用

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