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帶刺尾魚

橫帶刺尾魚

橫帶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triostegus(Linnaeus,1758),刺尾魚科刺尾魚屬的一種魚類。俗名條紋刺尾魚。魚吻及下頜周圍有淡色環。體被細小櫛鱗。體色較淺、有白色、白中帶綠甚至灰色或黃色等不同色彩、體側具5條縱向黑色條紋,其中一條經過魚眼。體側非常扁平,鰓耙、背鰭和臀鰭不明顯。尾柄兩側各有一向前棘。平均長度17厘米,最長27厘米;體長為體高的2.3倍。此魚大洋底棲性,為暖水珊瑚礁魚類。

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

橫帶刺尾魚分布區域 橫帶刺尾魚分布區域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東非,東至巴拿馬,北起日本南,南至羅得豪島、帕拉島及杜夕島(包含密克羅尼西亞)。

主要分布國家和地區:孟加拉國、英屬印度洋領地、聖誕島、可可島、葛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肯亞、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模里西斯、馬約特島、莫三比克、緬甸、阿曼、留尼旺、塞席爾、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坦尚尼亞、泰國、葉門。

棲息環境

橫帶刺尾魚 橫帶刺尾魚

棲息水深:0-90米,棲所溫度:24-26℃。

主要生活在潟湖和面海珊瑚礁水域;蓄潮池及其他近岸棲息地,如低淺海灘侵蝕帶也有發現。

形態特徵

橫帶刺尾魚 橫帶刺尾魚

背鰭硬棘數:9枚;背鰭軟條數:22-26枚;臀鰭硬棘數:3枚;臀鰭軟條數:19- 22枚。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眼前稍凸。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略內凹或近截形。體一致為具光澤之灰綠色至黃綠色,腹面白色,體側與腹面顏色相交處另具1條波狀黑色縱紋,隨著成長而明顯;頭部及體側共約有5條黑色橫色,第一條橫帶貫穿眼部而成1條眼帶,最後一條則位於尾柄前方;尾鰭前方之尾柄背側另具1條黑色鞍狀斑,腹側則有1個黑點;頭背側由眼間隔至吻端的正中央另具1條黑色窄帶;各鰭淡色至黃綠色。

註:橫帶刺尾魚圖片來源。

生存習性

單獨或結群出遊,活動區域較小於其它刺尾魚。遭遇突然情況時,會出現強直靜止行為。草食性,習慣啃食珊瑚和岩礁上的海藻,也會成群覓食絲狀藻。

繁育狀況

橫帶刺尾魚繁殖期成群聚集,群中個體數以萬計,其中每10-20隻個體形成子群。結對產卵也有過發現。

赤道附近的種群可在全年任何時間產卵,其它地區的種群季節性繁殖,比如夏威夷附近海域的橫帶刺尾魚,只在2-3月的滿月期產卵,產卵前遷徙2公里到達向海一側的礁石繁殖地或連線潟湖和海洋的水道。從孵化的柳葉狀稚魚到幼魚階段,體長增加3.2厘米。雙親對後代不提供親代撫育。

使用價值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物種(LC)。

相關知識

橫帶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triostegus,由瑞典自然學者-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58年命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