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鯛科

刺尾鯛科

刺尾鯛科是食用魚類,一般體色較美麗的魚種是重要的觀賞魚。淺水珊瑚礁區中最顯眼且數量較豐的魚族。屬日行性,夜間以礁穴為躲蔽的休息處所。大部分種類以吃底棲藻類的草食者,但亦有吃浮游生物及碎屑的濾食者。其升值的尖峰發生於冬季或早春其間,且配合月陰周期,但有些整年皆生產。一般產卵於黃昏,以成對或成群方式。本科魚類之稚魚飄浮期甚長,且型態較一般魚種特殊,在借著長時期的飄送期,使本科魚的地理散布較廣泛且快速。

基本信息

分類

鱸形目刺尾鯛亞目刺尾鯛科

種類

全世界共有2亞科6屬72種,台灣現有2亞科6屬40種

生態

底棲,卵生,草食或浮游生物食性

由來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刺尾鯛科科名的由來,是因為本科魚類尾柄上具有一個或數個硬棘,由於鋒利如外科手術刀,不小心碰到時皮膚很容易被劃破流血,因此在國外稱它為“外科醫生魚”。刺尾鯛又名“粗皮鯛”,這是因為它的鱗片小且緊緊附著在皮膚上,摸起來像砂紙般粗糙的緣故。海釣客則習慣稱它為“倒吊”,這名號可能和它們在礁區休息時喜歡頭下尾上的行為有關。刺尾鯛科的魚類體型高而側扁,有些種類體色十分鮮艷。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三大洋的珊瑚礁區,以印度-太平洋的種類最多。線紋刺尾鯛為本科中體色鮮艷的代表之一,常成群出現在熱帶淺水珊瑚礁平台上刮食藻類。一,常成群出現在熱帶淺水珊瑚礁平台上刮食藻類

吃素的魚

大部分的刺尾鯛都是素食主義者,它們的口很小,門齒緣呈鋸齒波浪狀,有的牙齒甚至長得像一把細細長長的剛毛刷,很適合刮食附著在珊瑚礁上的藻類,常成群結隊在珊礁區覓食。除了用肌胃來磨碎藻類外,有些種類在腸的末端會膨大為“盲囊”(醱酵腔),內有共生菌負責消化藻類。有少數幾種刺尾鯛以水層中的浮遊動物為主食,而櫛齒刺尾魚屬則是碎屑食性。

繁殖與生活史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刺尾鯛不會變性,雄魚和雌魚的外型也沒有差異,所以不容易分辨。繁殖季節,成熟個體會在黃昏時成群集結,但是如果碰到陰天,也可能在白天進行產卵,顯然影響的因素是當時的光線,而非溫度。

產卵時通常是其中一群魚會變得異常活躍,接著便一起往上沖,精子和卵子隨之排出。快速上沖的過程會使它們的鰾略為膨大,有助於卵和精子的排出,另外,也可以藉助上層較強的水流把受精卵帶離礁區,當然也避開底層眾多的獵食者。

刺尾鯛的形態、體色會隨成長而變化。剛孵化的仔魚在海上漂流時呈透明或銀白色,體型高,背鰭和臀鰭上各有一根長棘,適合漂浮,而且可以保護自己。在海上漂流36~70天,才沈降下來到珊瑚礁定居,此時則變態為與成魚形態相近的稚魚,有些種類的刺尾鯛體色還會黃化,迄今原因不明。由於刺尾鯛的漂浮期比其他珊瑚礁魚類長,所以有機會到達比較遠的地方,地理分布也比其他魚類廣。

刺尾鯛的體型介於10~20公分,成熟約需2~3年的時間,壽命則可達20~30年,遠勝其他草食性魚類,如臭肚魚、鸚哥魚、雀鯛等。

幼魚的喬裝術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有些刺尾鯛的幼魚會模仿蓋刺魚的體色。據研究,當附近有它的模仿對象時,刺尾鯛的幼魚會一直維持模仿色,並且與蓋刺魚一起行動一起覓食,直到尾柄的棘夠強硬時才變成與成魚一樣的體色。但如果周遭沒有蓋刺魚,或是鄰近有同類的成魚時,它就會選擇很快的變色。因為蓋刺魚本身並沒有毒,刺尾鯛這種行為除了與蓋刺魚同游的作用外,是否還牽涉到其他好處,目前仍不清楚。

花紋大賞

全世界的刺尾鯛約七十種,而台灣就有四十種,占一半以上的種類,其中有許多體色鮮艷、花紋特殊的魚種。例如:臉頰上有一條橘色縱帶的一字刺尾鯛,看起來很像印地安人;身體略呈菱形,一身鮮黃的是黃高鰭刺尾鯛(俗稱三角倒吊);披著寶藍色外衣,背部有黑色縱帶的擬刺尾鯛(俗稱藍倒吊);另外,還有張開背鰭及臀鰭時很像帆船的高鰭刺尾鯛(俗稱大帆),和色彩搭配均勻像一幅水彩畫的日本刺尾鯛

盾板一族

刺尾鯛家族大部分成員的尾柄都具有收放自如的硬棘,遭受威脅時可用來攻擊敵人。但俗稱“黑豬哥”的鋸尾鯛亞科和“天狗鯛”的鼻魚亞科,尾柄兩側的硬棘則已變形為3~6和1~2個骨質盾扳。有些天狗鯛成長到某一種程度時,頭上甚至會長出獨特的角,遠遠看去就像一隻獨角獸,所以也有人叫它“獨角獸魚”(unicornfish)。

分布

本科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的熱帶淺水珊瑚礁海域。

深度

從0米的潮池、潮間帶到深數十米之岩礁及珊瑚礁海域,但有些魚種可達50~60米深。

特徵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本科魚類體呈橄欖型至延長且側扁,尾柄瘦而有力。口小端位,具一列小而密生的門齒狀之齒,齒緣有鋸齒或波狀緣,亦有細長的刷毛狀齒。背鰭1枚,連續且長。側線1條且完整連續。體被櫛鱗,鱗片小且固生於皮膚,使得表皮粗糙如砂紙。尾鰭後緣稍凹入。一般體長約20~30厘米之間,但亦可達70厘米。本科魚大部分被俗稱為“外科醫生”、剝皮羊或打鐵婆。在尾柄之硬棘及骨板,在掙扎或受威脅時,會使入侵者造成既深且疼痛得傷口,故須小心。另外本科部分魚種有黃化現象,即體色變成黃色或黃色調。

分類

全世界共有2亞科6屬72種,台灣現有2亞科6屬40種刺尾鯛科其下分8個屬,如下:

刺尾魚屬(Acanthurus)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心斑刺尾魚(Acanthurusachilles)
白胸鰭刺尾魚(Acanthurusalbipectoralis)
黃點刺尾魚(Acanthurusaliala)
橘色刺尾魚(Acanthurusauranticavus)
月尾刺尾魚(Acanthurusbahianus)
鰓斑刺尾魚(Acanthurusbariene):又稱肩斑刺尾鯛
布氏刺尾魚(Acanthurusblochii):又稱布氏刺尾鯛。
小帶刺尾魚(Acanthuruschirurgus)
黑斑刺尾魚(Acanthuruschronixis)
藍刺尾魚(Acanthuruscoeruleus)
額帶刺尾魚(Acanthurusdussumieri):又稱杜氏刺尾鯛
福氏刺尾魚(Acanthurusfowleri)
環尾刺尾魚(Acanthurusfuliginosus)
肩斑刺尾魚(Acanthurusgahhm)
黑體刺尾魚(Acanthurusgrammoptilus)
斑點刺尾魚(Acanthurusguttatus):又稱斑點刺尾鯛
日本刺尾魚(Acanthurusjaponicus):又稱日本刺尾鯛。
白唇刺尾魚(Acanthurusleucocheilus)
白頰刺尾魚(Acanthurusleucopareius):又稱白斑刺尾鯛
白胸刺尾魚(Acanthurusleucosternon)
縱帶刺尾魚(Acanthuruslineatus):又稱線紋刺尾鯛。
麗生刺尾魚(Acanthuruslishenus)
斑頭刺尾魚(Acanthurusmaculiceps):又稱頭斑刺尾鯛
暗色刺尾魚(Acanthurusmata):又稱後刺尾鯛
黑鰭刺尾魚(Acanthurusmelanopterus)
民都洛刺尾魚(Acanthurusmindorensis)
尾斑刺尾魚(Acanthurusmonroviae)
白面刺尾魚(Acanthurusnigricans):又稱白面刺尾鯛
黑尾刺尾魚(Acanthurusnigricauda):又稱黑尾刺尾鯛
褐斑刺尾魚(Acanthurusnigrofuscus):又稱褐斑刺尾鯛
暗刺尾魚(Acanthurusnigroris)
密線刺尾魚(Acanthurusnubilus):又稱密線刺尾鯛
橙斑刺尾魚(Acanthurusolivaceus):又稱一字刺尾鯛。
多帶刺尾魚(Acanthuruspolyzona)
黑鰓刺尾魚(Acanthuruspyroferus):又稱火紅刺尾鯛
藍氏刺尾魚(Acanthurusrandalli)
網紋刺尾魚(Acanthurusreticulatus)
三明刺尾魚(Acanthurussandvicensis)
紅海刺尾魚(Acanthurussohal)
坦氏刺尾魚(Acanthurustennentii)
黃尾刺尾魚(Acanthurusthompsoni):又稱黃尾刺尾鯛
橫帶刺尾魚(Acanthurustriostegus):又稱綠刺尾鯛
暗體刺尾魚(Acanthurustristis)
黃鰭刺尾魚(Acanthurusxanthopterus):又稱黃鰭刺尾鯛

雙板盾尾魚屬(Callicanthus)

小齒雙板盾尾魚(Callicanthushexacanthus)
頰紋雙板盾尾魚(Callicanthuslituratus)
背斑雙板盾尾魚(Callicanthuslopezi)

櫛齒刺尾魚屬(Ctenochaetus)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雙斑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binotatus):又稱雙斑櫛齒刺尾鯛
夏威夷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hawaiiensis)
緣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marginatus)
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striatus):又稱漣紋櫛齒刺尾鯛。
扁體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strigosus)
印尼櫛齒刺尾魚(Ctenochaetustominiensis)

鼻魚屬(Naso)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環紋鼻魚(Nasoannulatus):又稱突角鼻魚
粗棘鼻魚(Nasobrachycentron):又稱短棘鼻魚。
短喙鼻魚(Nasobrevirostris):又稱短吻鼻魚
藍尾鼻魚(Nasocaeruleacauda)
藍灰鼻魚(Nasocaesius)
馬面鼻魚(Nasofageni)
六棘鼻魚(Nasohexacanthus)
黑背鼻魚(Nasolituratus):又稱頰吻鼻魚。
老氏鼻魚(Nasolopezi):又稱洛氏鼻魚。
斑鼻魚(Nasomaculatus)
方吻鼻魚(Nasomcdadei)
小鼻魚(Nasominor)
網紋鼻魚(Nasoreticulatus)
索氏鼻魚(Nasothorpei)
擬鮪鼻魚(Nasothynnoides):又稱單板鼻魚
球吻鼻魚(Nasotonganus)
瘤鼻魚(Nasotuberosus)
單角鼻魚(Nasounicornis):又稱長吻鼻魚。
高鼻魚(Nasovlamingii):又稱絲尾鼻魚。

副刺尾魚屬(Paracanthurus)

黃尾副刺尾魚(Paracanthurushepatus):又稱擬刺尾鯛。

多板盾尾魚屬(Prionurus)

刺尾鯛科刺尾鯛科

比夫拉多板盾尾魚(Prionurusbiafraensis)
側棒多板盾尾魚(Prionuruslaticlavius)
斑多板盾尾魚(Prionurusmaculatus)
小鱗多板盾尾魚(Prionurusmicrolepidotus)
點紋多板盾尾魚(Prionuruspunctatus)
三棘多板盾尾魚(Prionurusscalprum):又稱鋸尾鯛。

高鰭刺尾魚屬(Zebrasoma)

黃高鰭刺尾魚(Zebrasomaflavescens):又稱黃高鰭刺尾鯛
寶石高鰭刺尾魚(Zebrasomagemmatum)
小高鰭刺尾魚(Zebrasomascopas):又稱小高鰭刺尾鯛
高鰭刺尾魚(Zebrasomaveliferum):又稱高鰭刺尾鯛。
紫高鰭刺尾魚(Zebrasomaxanthuru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