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斑刺尾鯛

肩斑刺尾鯛

肩斑刺尾鯛又稱鰓斑刺尾魚,俗名粗皮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馬爾地夫、莫三比克、台灣、菲律賓、印尼、紐幾內亞等海域。主要棲息於清澈而面海的礁區斜坡,棲息深度一般在15公尺以下,幼魚則活動於水錶層至水深3公尺處。以藻類為食。因體色暗淡,較少人拿它當觀賞魚,大多拿來食用。食用時可切塊鹽燒,再加些檸檬汁味道更加。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鰓斑刺尾魚鰓斑刺尾魚
俗名:粗皮魚 
學名:Acanthurusbariene
英文名:Roundspotsurgeonfish,Black-spotsurgeonfish,Barienesurgeonfish
中文名:肩斑刺尾鯛鰓斑刺尾魚
科名:Acanthuridae
科中文名:刺尾鯛科
同種異名:Acanthuruskingii,Acanthurusnummifer,Hepatusbariene,Rhombotidesnummifer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馬爾地夫至西太平洋。中國台灣分布於東部、南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
模式種產地:OffackBay,Waigui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30米
最大體長:50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明顯凸出,成魚越是明顯。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除背鰭黃色外,體一致為黃褐至暗褐色,具許多不顯的波狀縱線;緊接著眼睛後方,鰓蓋上緣具一稍大於瞳孔之黑色圓斑;鰓蓋上緣,至胸鰭基部上方,具一不顯之橙色橫帶。背鰭及臀鰭的基底及鰭緣各具一藍線,鰭緣上下方另具三條細藍縱線;尾鰭基部有一白橫帶;尾柄棘溝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而面海的礁區斜坡,棲息深度一般在15公尺以下,幼魚則活動於水錶層至水深3公尺處。以藻類為食。

經濟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一支釣、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