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喙鼻魚

短喙鼻魚

短喙鼻魚,又稱短吻鼻魚,俗名:剝皮仔、打鐵婆、獨角倒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棲息於舄湖和礁區海域,棲息深度在2-46米。幼魚以底藻為食,成魚則食浮遊動物。可根據環境變換體色,因此可用來監測水質。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短喙鼻魚 短喙鼻魚

體長可達70厘米。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2個盾狀骨板,各有一個龍骨突。頭小,隨著成長,在眼前方之額部逐漸突出而形成短而鈍圓之角狀突起,角狀突起與吻部幾呈直角。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VI棘及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臀鰭軟條27至30枚。尾鰭截平,上下葉不延長。體呈橄欖色至暗褐色,鰓膜白色,體側具暗色垂直帶,帶之上下方具暗色點,頭部亦具暗色點;尾鰭白色至淡藍色,基部具一暗色大斑。

地理分布

短喙鼻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東非紅海模里西斯塞席爾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日本、中國沿海、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紐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萬那杜、夏威夷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諾魯、加拉巴哥群島等海域。

生態特徵

短喙鼻魚常成群在礁區水層中巡遊,特別是在礁坡、礁外緣。幼魚以藻類為食,成魚則以浮游生物為食。

短喙鼻魚可以根據水的質量變換身體顏色,當它對周圍環境或者其他魚類生氣的時候,它的顏色會變深。因此可以用來監控水質。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食用時,內臟及頭部可能有毒性累積,故避免食用此部位。亦可供觀賞。此魚去腥味之方法乃以尖刀將魚體側面次下一、二刀後將魚體彎曲以使血液流出,再將腹部內臟去除。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