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角鼻魚

突角鼻魚

突角鼻魚(學名:Naso annulatus)為刺尾魚科鼻魚屬的魚類,俗名環紋鼻魚。性情溫和,幼魚在約1公尺深的淺水區活動,成魚則成群洄游於斷崖邊25公尺以上的水域,遭受威脅時會甩動尾部攻擊敵人。雜食性,以浮遊動物為主。分布於南日本至印度、太平洋之間、台灣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帝汶。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中文名:突角鼻魚

學名:Nasoannulatus

命名者:QuoyetGaimard,1825年

突角鼻魚突角鼻魚

俗名:環紋鼻魚

模式種產地:imor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東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最大體長;100cm

有毒魚類: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棲息深度和環境:1-60公尺,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溷合區

同種異名:Nasoherrei,Priodonannulatus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二個盾狀骨板,各有一個龍骨突。頭小,隨著成長,在眼前方之額部逐漸突出而形成長而鈍圓之角狀突起,角狀突起與吻部呈60°角。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V棘及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尾鰭截平,上下葉緣微延長。體呈橄欖色至暗褐色,鰓膜白色,體側無任何斑紋;背鰭基部有一灰帶,背鰭與臀鰭軟條部有數條縱線紋;尾柄與腹鰭緣白色,成魚消失。

特點

背鰭Ⅵ,28—29;胸鰭17—18;腹鰭Ⅰ,3;臀鰭Ⅱ,26—28。體長為體高2.5—2.7倍;為頭長3.8—4.1倍;頭長為吻長1.4—1.5倍;為眼徑3.4—3.6倍。體長橢圓形、側扁、尾柄較細,每側具2個盾狀骨板,其上各有1個銳嵴。頭較大,額部向前突出1個圓柱形角狀棘,其長度小於眼徑,角狀棘下緣與吻背緣之間形成銳角。口小,前位,鼻孔2個,前鼻孔具瓣膜,上下頜各具齒1行,齒錐形,眼前方有較深的眼前溝。體被細小櫛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尾鰭後緣凹形,上下葉不延長成絲狀。為暖水性魚類,生活於珊瑚礁叢區。分布於我國台灣、南海諸島海域。

棲所生態和習性

棲息於潟湖和礁區海域,棲息深度在1-60公尺左右,幼魚則常出現於潮池。主要集聚成小群於白天捕食浮遊動物或底藻,夜間則躲藏於礁石間。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水域,西起非洲東部,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台灣目前除西部海域外,其餘各地海域及離島礁岸均有記錄。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