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刺尾魚

副刺尾魚

副刺尾魚屬刺尾魚科的一種,俗稱藍吊,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此種魚體色為鮮艷的碧藍色,體側有深黑色的勾狀斑,尾鰭為三角型,色鮮黃,是具鮮藍色彩的大型魚。

基本信息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副刺尾魚(Paracanthurushepatus),屬刺尾魚科,又叫藍倒吊,體碧藍色,眼後及體側上半部黑色,尾柄及尾鰭上下邊黑色,體長25厘米。這種魚成群棲息於離海底1~2米的礁石區,在水流緩而清澈的環境中攝食浮遊動物,有時也會以藻類為食,極具觀賞價值,大型魚同時可供食用。分布於南海、熱帶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簡介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拉丁名:Paracanthurushepatus

英文名:Palettesurgeonfish。

種屬:海水魚類,輻鰭亞綱,鱸形目,刺尾鯛科

副刺尾魚俗稱藍吊,此種魚體色為鮮艷的碧藍色,體側有深黑色的勾狀斑,尾鰭為三角型,色鮮黃,是具鮮藍色彩的大型魚。幼魚生活在潮流湍急的淺海珊瑚礁區。吃藻類、浮游生物、小魚蝦等.水族箱飼養要帶有一定數量的藏身地點及足夠的游泳空間。藍倒吊相對其他吊類更易養,有時對同類有攻擊行為。如果想多條放養,應該同時放入足夠大的缸。容易患白點等皮膚寄生蟲病。幼魚馴餌容易,成魚較困難。可餵食動物性餌料,但要提供足夠的海草及海藻等植物性餌料,可在石頭上綁上乾海草來餵食,也可人工的植物性餌料。
生活在水質清澈,水流較緩的礁岩坡上,活動性較強,喜歡在珊瑚叢中穿梭迴旋。當受到大型魚類的侵襲時,珊瑚就成了它們的避難所,使它們免受大魚的襲擊。當然其中也必然會有個別小魚因無處藏身而被捕獲,成為大型魚的美味佳肴.棲息於離海底1-2米的礁石區,以藻類為食,帶有毒性,具有觀賞價值。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分布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東非、紅海、模里西斯、塞席爾、馬爾地夫、留尼旺、馬達加斯加、聖誕島、羅德豪島、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日本、台灣、中國沿海、菲律賓、印尼、紐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澳大利亞、紐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萬那杜、諾魯等海域。

特徵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本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體色以淺藍色或藍紫色為底,自眼部往後延著背鰭基部至體後,有個近似捌“P”字形的黑色區域,只是其上半部占了大部分面積。而尾鰭黃色,其上下葉外緣為黑色,此黑線並和身上的黑色區域相連,使得後方有個三角形的黃色區域,尾柄棘亦在此區內。在頭的上半部並有許多小黑點散布,有時不太明顯。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9~2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8~19枚。體長可達25厘米。

生態

本魚棲息於水質清澈、水流較緩的向海礁坡上,常成群在離海底1~2米處攝食動物性生物,屬雜食性,有時亦以藻類為食。

經濟利用

為體色鮮艷的觀賞魚,大魚亦可食用。肉質細,可煮味增湯。

飼養小貼士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深度:水深2~40米,水溫:24~27PH:8.1~8.4,比重:1.020~1.025

兼容性:安全

性情:溫和

食性:雜食性

體長:可達31(厘米)

難養度:容易

刺尾魚科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刺尾魚科(Acanthuridae):鱸形目的1科。約9屬76種,通稱刺尾魚。體卵圓或長圓形,側扁,一般體長150毫米左右。皮膚頗堅韌,被以細小粗糙鱗片,與鯊魚皮相似;各鰭大都無。尾柄兩側各有1個或多個尖棘或帶有銳嵴的骨板或瘤突。口小,前位,不能或稍能向前突出。齒多少側扁,且常有鋸齒或波狀緣,兩各有一行,犁骨與齶骨無齒。前鰓蓋骨後緣無鋸齒。鰓蓋膜與鰓峽相連。後顳骨固連於顱骨。腹鰭I-3~5,腋部無長形尖腋鱗。分布於各熱帶海區。
中國產於南海,有8屬約28種,如:櫛齒刺尾魚屬、刺尾魚屬、副刺尾魚屬、高鰭刺尾魚屬多板盾尾魚屬、單板盾尾魚屬、鼻魚屬、雙板盾尾魚屬。刺尾魚為暖水性魚類,一般喜棲於水質清晰的珊瑚礁或岩石海域。數量尚多,可供食用。

附圖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副刺尾魚副刺尾魚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