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現為萍鄉重要旅遊景點,位於萍鄉市城區南門外南環路與浙贛鐵路線(老線)之間。寶積寺舊名星居寺,又名梵林寺。唐創,後周廣順年間當地人李氏捐地所建。後周顯德年間(954-959)改名寶積寺。宋文學家黃庭堅曾於崇寧二年(1103)撰並書《寶積禪寺記》,又題過“德味廚”、“入還堂”二匾額,還手植羅漢松於寺院,元毀。明洪武年間,建僧會司。

寶積寺寶積寺
寶積寺現為萍鄉重要旅遊景點,位於萍鄉市城區南門外南環路與浙贛鐵路線(老線)之間。寶積寺舊名星居寺,又名梵林寺。唐創,後周廣順年間當地人李氏捐地所建。後周顯德年間(954-959)改名寶積寺。宋文學家黃庭堅曾於崇寧二年(1103)撰並書《寶積禪寺記》,又題過“德味廚”、“入還堂”二匾額,還手植羅漢松於寺院,元毀。明洪武年間,建僧會司。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僧九雪募修。前有關帝殿,邑人李固山建,旁有觀音泉,深不盈尺,暑月清冷,已竭。又有禁鐘樓,即濂溪書院舊址,亦毀。光緒年間,眾僧復興法門叢林,僧肇堂改建山門。從清末至民國,方丈體雲大師,住持寺內30餘年,每隔3-5年設壇授戒一次。

簡介

寶積寺寶積寺

寶積寺,位於萍鄉市南門高地,始建於唐南周廣順(公元九五一?九五三年年)年間,至今歷時一千餘年。原曾名星居、梵林,由本邑李氏施地所建。至宋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拓為十方叢林。始大興。民國年間,寺內有殿堂樓閣、寮房亭榭等建築三十八座,占地一萬餘平方米。內有歷代高僧大德、儒雅騷客的題詞、匾額、文賦、植樹等,尤以宋黃庭堅所書《寶積寺記》和親植羅漢松最負盛名;有“水不盈尺,暑月清涼”之神異觀世音像,只惜現已失傳。由於該寺地處瀏陽、醴陵、蓮花、安撫、安仁、宜春等縣之樞紐,長期為海內外僧俗朝禮楊岐禪宗祖庭掛錫之地,其香火之盛,勢在必然。

故清王彥邦有詩讚曰:寶積城南寺,橋通古道平。薄雲生屋角,疏竹度鐘聲。愛共高僧話,閒穿竹逕行。山禽知客到,眼亦多情。該寺建築風格取明清時代宮殿仿古模式。兩層飛檐翹角;殿頂虬龍盤鏇,欲騰還待;橘黃琉璃瓦明光烘約;褐紅色牆體恢弘凝重。大雄寶殿高二十二米,寬二十六米,進深二十一米,比例協調,恰到好久;中央胡蘆頂掩映於雲際之中。趙朴初親自為之撰寫了對聯:妙嵌“寶積”、“懷善”,字跡流暢,渾厚蒼勁。曰:開懷得寶珠他時示現化城究竟牛車歸一乘,成功緣積善此日觀瞻梵宇繽紛花雨散諸天。

寶積寺唐創,或雲後周廣順年間縣人李氏建。後周顯德年間(954-959)改名寶積寺。宋文學家黃庭堅曾於崇寧二年(1103)撰並書《寶積禪寺記》,又題過“德味廚”、“入還堂”二匾額,還手植羅漢松於寺院,元毀。明洪武年間,建僧會司。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僧九雪募修。前有關帝殿,邑人李固山建,旁有觀音泉,深不盈尺,暑月清冷,已竭。又有禁鐘樓,即濂溪書院舊址,亦毀。光緒年間,眾僧復興法門叢林,僧肇堂改建山門。從清末至 民國,方丈體雲大師,住持寺內30餘年,每隔3-5年設壇授戒一次。曾先後偕邑僧眾整修殿宇,建藏經閣,創建普通塔院,登遐亭等。民國年間縣僧會司、佛教會、居士林都設寺內。方太體雲大師曾兼佛教會理事,募化籌資購買巨部漢譯《大乘經律論叢書》,舉辦佛學培訓所,培養青年僧侶。寶積寺當年不但是全縣佛教中心,而且是湘贛邊境的等縣佛教總據點,曾住僧侶五、六十人,加上外來雲遊者,多達百人。後因兵燹戰亂頻繁,特別是日軍兩度侵擾腹地,破壞嚴重,佛事漸衰。

歷史

寶積寺寶積寺

該寺曾名“星居”、“梵林”,由本邑李氏施地所建,至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為十方叢林,始大興,地域不斷擴大,占地面積數十畝。至民國年間,尚有殿寮房亭榭等建築38座,占地面積一萬餘平方米。寺內有歷代高僧大眾、長者居士、文人墨客題詞、額匾、作賦、植樹等,尤其宋朝黃庭堅所書《寶積寺記》及手植羅漢松最負盛名。

寺中原有一尊奇特的觀音像,“高不盈尺,暑月清冷”,可惜現滅失。拒《昭萍縣誌》記載,寶積寺名源於顯德年間(954年),寺內有寶光沖入太虛,又因佛經“寶積”而得名宋時,因域內楊岐祖師禪法大興,寶積寺便成為十方僧俗掛錫必以之地,加之位於縣城,故常有瀏陽、醴陵、蓮花、安撫、宣春等縣的人在此寺單,有清王彥邦詩道:“寶積城南寺,橋通古道平。薄雲生屋角,疏竹度鐘聲。愛共高僧話,閒穿竹逕行。山禽知客到,眼皖亦多情。”然而人事更替,滄海桑田,昔日興盛景象早已面目全非。寺院自50年代便無僧人居住,留下的幾棟殿堂寮舍已成危房,雨不遮漏,冬不禦寒,佛像法器,蕩然無存,且被工廠占用。1990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開放寶積寺,並由南嶽山請來懷善法師任住持。自此,在政府及四方信眾的大力支持下,寶積寺日趨興旺,並於1993年5月動工,對原建築全部拆除重建。

寶積寺寶積寺
1990年重新開放寶積寺,並於1993年5月動工,對原建築物全部拆除重建,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赴朴初為重建的寶積寺題寫了寺名。大雄寶殿1995年竣工,占地面積為556平方米,高22米,寬26米,進深(長)21米,先後還建築了天王殿、客堂、東西配殿及寮房等。整個寶積寺現占地面積約7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建築物採用明清模式,為鋼筋混凝土、磚石、磚木結構、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大雄寶殿1995年竣工,占地面積556平方米,寬26米,深21米,先後還建築了天王殿伽藍殿、客堂、東西配殿及寮房等。整個寶積寺皖面積約七各平方米。如今的寶積寺巍峨莊嚴,布局嚴整,錯落有致,殿堂、寮房英姿高聳,氣魄雄偉。寶積寺院建築群採用明清建築樣式,為鋼筋混凝土、磚石、磚木黃瓦,金碧輝煌,在萍鄉城南顯得十分醒目。寺院煙火繚繞,肅穆幽深。寶殿內紅柱亭亭玉立,金頂屋檐一派鼎新,各種精美圖案和彩繪聲繪色相映生輝。

寶積寺現任住持懷善法師,廣西全州人,60年代畢業於廣西工學院,於1985年在南嶽山上封寺禮寶曇法師出家,同年受具。法師精於水電工程和書畫等。出家後,習古典建築並有所成就。1990年到寶積寺任住持,苦心經營數年後,自行設計該寺建築,親自掌管施工。寶積寺今日之一殿一堂,無不凝聚著他的汗水與智慧。懷善法師平日深研經藏,解行並重,為新時期難得的僧才。

景點照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大門

寶積寺大門

寶積寺是萍鄉“香火”旺盛的宗教活動場所,萍鄉旅遊景點,位於江西萍鄉城區老南門外浙贛鐵路(老線)與南環路(公路)之間,寺院周圍均是民房。1986年重新修繕時趙朴初(已故前中國佛教協會主席)題寫了寺名(下圖寺門橫匾即是趙朴初的親筆字)。

寶積寺
寶積寺
寶積寺

萍鄉旅遊景點

寶積寺寶積寺

寶積寺為萍鄉重要旅遊景點,位於萍鄉市城區南門外南環路與浙贛鐵路線(老線)之間。寶積寺舊名星居寺,又名梵林寺。唐創,後周廣順年間當地人李氏捐地所建。後周顯德年間(954-959)改名寶積寺。宋文學家黃庭堅曾於崇寧二年(1103)撰並書《寶積禪寺記》,又題過“德味廚”、“入還堂”二匾額,還手植羅漢松於寺院,元毀。

明洪武年間,建僧會司。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僧九雪募修。前有關帝殿,邑人李固山建,旁有觀音泉,深不盈尺,暑月清冷,已竭。又有禁鐘樓,即濂溪書院舊址,亦毀。光緒年間,眾僧復興法門叢林,僧肇堂改建山門。從清末至民國,方丈體雲大師,住持寺內30餘年,每隔3-5年設壇授戒一次。曾先後偕邑僧眾整修殿宇,建藏經閣,創建普通塔院,登遐亭等。民國年間縣僧會司、佛教會、居士林都設寺內。

方丈體雲大師曾兼佛教會理事,募化籌資購買巨部漢譯《大乘經律論叢書》,舉辦佛學培訓所,培養青年僧侶。寶積寺當年不但是全縣佛教中心,而且是湘贛邊境的萍鄉、瀏陽、醴陵、攸且等縣佛教總據點,曾住僧侶五、六十人,加上外來雲遊者,多達百人。後因兵燹戰亂頻繁,特別是日軍兩度侵擾腹地,破壞嚴重,佛事漸衰。1990年重新開放寶積寺,並於1993年5月動工,對原建築物全部拆除重建,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赴朴初為重建的寶積寺題寫了寺名。大雄寶殿1995年竣工,占地面積為556平方公尺,高22米,寬26米,深21米,先後還建築了天王殿、客堂、東西配殿及寮房等。整個寶積寺現占地面積約7000餘平方,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建築物採用明清模式,為鋼筋混凝土、磚石、磚木結構、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相關詞條

參考

1.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1-08/2110823214.html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_detail_13875_6.html

中國寺廟6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