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寺

大愚寺

大愚寺始建於唐末年間,是中國禪宗著名五大宗派這一——臨濟宗的祖庭,被稱為高安佛教聖地,又是高安“筠陽八景”之一。位於江西高安城朝陽門外,原名真如寺。因大愚禪師曾在此主持,後又稱大愚寺。一千多年來,大愚寺屢經興迭,1998年,大愚寺易地重建,先後建起了天王殿及部分附殿,特別是2002年大雄寶殿奠基以來,大愚寺重建日臻完善,初具規模,由當初的占地面積6畝擴展到現在的近30畝,建築面積一萬餘平方米。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建設,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矗立在天王殿的正後方。

基本信息

簡介

大愚寺大愚寺
大愚寺始建於晚唐,是中國禪宗臨濟宗祖義玄禪師悟道之處,歷來為高安佛教聖地。此次落成大愚寺的建設日臻完善,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弘揚優秀的禪宗文化,整合高安旅遊資源,為加快高安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高安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大愚寺位於江西高安城朝陽門外。原名真如寺。因大愚禪師曾在此主持,後又稱大愚寺。南宋慶元元年(1195)大府寺丞呂祖儉因上書得罪宰相韓佗胄,被貶韶州,後移居高安,即借住大愚寺,自稱大愚叟,常穿草鞋翻山採藥,以賣藥為生,青燈古佛,蛛網朽窗,大愚叟死後安葬在寺後,墓稱呂公堆。陸游曾因審理陳彥通反座案來高安,也曾游大愚寺,留下千古名句:"二蘇夢後堂名幻,一呂靈前墓碣長。苫卜茶艾知有生,行人莫便吊淒涼"。"大愚晚唄"古為"筠陽八景"之一,歷來為高安的遊覽勝地。"文革"中被毀。現已在瑞州公園內修復一新。

景點介紹

大雄寶殿佛像大雄寶殿佛像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蘇轍都曾到大愚寺遊玩,蘇軾游大愚寺後作《真如寺》詩,蘇轍作《雨後游大愚寺》詩,使大愚寺聲名遠揚。大雄寶殿佛像開光香語(2006年11月19日)
久慕大愚寺,大愚名不虛;
宗風臨濟棒,千古契如如。
恭維江西高安大愚寺者,乃唐代高僧大愚禪師駐錫傳禪之地,禪宗臨濟義玄禪師於此了悟上乘,代有高僧主化其間,直至一九三九年毀於日軍炮火。千年古剎,五十餘年香火寂寥。欣逢盛世,政通人和,文教興隆,宗風鼎盛。乃由信眾發起,政府支持,於一九八九年開始易地重恢大愚古剎;2000年心妙法師主持寺務以來,修建工程順利開展,殿堂寮舍次第落成,規模大備,法務昌隆。今者日吉時良,因緣殊勝,海眾雲集,香花供養,敬為大雄寶殿釋迦、藥師、彌陀三如來,文殊、普賢諸菩薩聖像開點靈光,祈禱世界和平,國泰
大愚寺大愚寺
民安,社會和諧,風調雨順,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執巾云:)拂去千年垢,堂堂露法身。
(執鏡云:)無量光明藏,生佛一體同。
(執筆云:)五眼六根光爍爍,眾生業垢盡蠲除。
雖然如是,即今寶殿落成,聖像開光慶贊一句應如何舉揚呢?
佛光晃耀照高安,盛世和諧舉國歡。
禪苑增華檀信樂,法輪大轉海天寬。
(振威一喝云:)開!

傳說

傳說大愚寺有個小和尚誠心悟道,寒來暑往,日子如流水一般匆匆逝去,小和尚和快就把佛經誦讀了一遍,覺得耳聰目明,慧根已生。一天,寺院內的方丈突然宣布從寺中挑選一位有慧心的接班人。小和尚得到這個訊息讀佛誦經更加努力,每晚秉燭夜讀,雞鳴方休。匆匆半年過去,小和尚覺得自己的道行不進反退,原來那顆慧心也變得虛無縹緲。他覺得很奇怪,就把自己的困惑告訴了寺院方丈。方丈沒有直接替他解惑,而是低吟了一生佛號,微笑著對他說:“明天你同為師一起到山下的小鎮上去找王老漢買些甜瓜,我要拿它做解暑的藥引。”

第二天,方丈帶著小和尚來到王老漢的瓜攤前。挑揀了幾個香噴噴的大甜瓜。只見王老漢手托著甜瓜,眯著眼睛一口就報出了斤兩:“一共二斤六兩。”“什麼?”小和尚感到很驚訝,用難以置信的眼光看著王老漢。王老漢捋了捋鬍鬚,笑呵呵地說:“我賣了十幾年瓜,從來沒有估錯過。你要是不信,旁邊有個秤自己稱稱看。”小和尚不服氣的把甜瓜放在秤上,神了,正好二斤六兩。

這時,一直默不作聲的方丈走上前去,隨手指了一個甜瓜說:“施主我只要這一個瓜,如果你估得準確的話,我把這錠銀子送給你。”說完,方丈從身上掏出一錠白花花的銀子,足足有二兩重。旁邊買瓜的一看這邊出了稀奇事都圍了上來,一個勁兒地嚷著讓老漢答應。二兩銀子夠買一整擔甜瓜,而且得來全不費功夫,王老漢當然痛痛快快地答應了。他連忙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托起甜瓜。誰知這次他卻沒有馬上報出數目,過了好一會兒,眾人紛紛催他。只見他一咬牙,紅著臉報出數目:一斤三兩。方丈又讓小和尚用秤稱了稱,小和尚傻了眼:居然是一斤五兩,整整少了二兩,眾人都為王老漢感到惋惜。

回到寺院小和尚不解地問方丈原因。方丈嘆了一口氣說:“只是一錠銀子,他就被眼前的利益所干擾,所以失去了平常的心態和對事物所執著的判斷,發揮不出平常的水平。”小和尚頓時大悟,從此以後靜心修行,十年後終成正果,後來成為大愚寺赫赫有名的一心方丈。

中國寺廟6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