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寺[四川峨眉山寺廟]

萬年寺[四川峨眉山寺廟]
萬年寺[四川峨眉山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萬年寺,四川峨嵋山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相傳為漢代採藥老人蒲公禮佛處;東晉隆安五年(401)創建時名普賢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重修時,神宗賜額“聖壽萬年寺”,沿稱至今;萬年寺為峨嵋山八大寺廟之一,全國重點寺院之一,有無梁磚殿、巍峨寶殿、白水池等景點。萬年寺附近有萬年停車場與萬年寺有索道相連,故很多前來峨眉山旅遊的遊客都把萬年寺作為自下而上正式登山的起點之一;另外一些遊客則把這裡作游山結束的終點;此外,浙江天台山有同名寺院,歷史亦同樣悠久。

基本信息

簡介

萬年寺萬年寺
萬年寺位於峨眉山 。由山麓報國寺上行約15公里獅子嶺下。為峨眉山主要寺廟之一。創建於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名普賢寺,慧持大師所建。唐乾符三年(876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宋時又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中敕改聖壽萬年寺。原殿宇七重,規模宏大,後幾度興廢。1946年大火,除明代磚殿外幾乎毀壞殆盡。現有殿宇兩重,系1953年重建。磚殿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為外部通高16米,每邊長15.7米的穹窿頂方形無梁殿。殿內有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鑄造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一尊,通高7.3米(白象及佛身高約各半),重62噸。殿內四壁下部有小龕24個,各供鐵鑄佛像1尊;上部橫龕6個,列置小銅佛像307尊,鑄工細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殿宇雄踞峨眉主 峰以東觀心坡下一空曠平台上,海拔約1000米,氣候溫和,地勢開闊,林木蒼翠。周圍山溪及殿前水池產琴蛙,為峨眉山特有。現有雄偉的山門彌勒殿觀音殿、般若堂、毗盧殿、無梁殿、巍峨寶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行願殿,其間還有花園、亭榭、水池等,該座園林式的寺院已成為峨眉山最大寺院。另外,此寺還珍藏有“峨眉三寶”—貝葉經、佛牙、御印。寺中碑刻眾多,最著名的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的“第一山碑”。

寺廟歷史

萬年寺萬年寺
萬年寺始建於晉,原稱普賢寺;唐時更名為白水寺;宋時又更名為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神宗皇帝為給太后祝賀70大壽,賜名為聖壽萬年寺。無梁磚殿後側有著名的“行願樓”,內供萬年寺三寶:佛牙貝葉經御印。佛牙為明代國外友人所贈,據科學家鑑定,為古代劍齒象化石。貝葉經為明代暹羅(今泰國)國王所贈,上書梵文(古印度文)《法華經》。御印為明神宗朱翊爻賜建無梁磚殿時所賜。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的。有大雄殿、巍峨殿、行願樓、齋堂。這座山門、彌勒殿和裡面的毗盧殿、般若堂,是1986年修的。1991年又重建了左邊的幽冥鐘樓,右邊的鼓樓長廊和圍牆,成為峨眉山規模最大的寺廟。在國內有較大的名氣, 《中國名勝辭典》《中國風景名勝辭典》及一些佛教書籍中都有記載。年寺還有一段光榮歷史,那就是唐代開元年間,詩人李白來游峨眉山時,住在萬年寺毗盧殿,嘗聽廣浚和尚彈琴。

寺廟旅遊

萬年寺萬年寺
萬年寺景區,屬峨眉山的中部地帶,海拔高度在800-1900米之間。樹木以闊葉樹為主,間有針葉樹種,幫春秋山色分明。春季,山色青翠;秋季,楓葉泛黃,如詩如畫,令人陶醉。在萬年寺一帶,山民村舍錯落,宛如一幅恬靜的山鄉景色畫圖。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創建於,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萬年寺在息心嶺下,海拔1020米處。這天成的白水池在寺門左側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鏡。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又名明月池,是唐詩人李白游鑒峨眉,長留寺中,與寺里的高僧廣僧文浚撫琴和詩的地方。池邊原有“唐李白聽廣浚禪師彈琴處”碑。 以白水池為中心的四野秋色,用絢麗多彩來形容是遠遠不夠的。息心嶺下,獅子岩邊,缽盂山前,玉筍峰林之中,真是“秋色勝春潮“。楓葉、岩桑色紅如醉;銀杏的金色葉片,猶如蹁躚的蝴蝶飛舞在翠柏林中;合抱大的古楠,百株千株蓊鬱成林,在嚴冬將臨的季節,高擎著綠色的華蓋,捧護著人間的春意;還有一種水白蠟樹集成的灌木林叢,在黛綠的林海邊緣,盛開著繁星似的小白花,帶著瑩瑩的霧露,伴隨著習習秋風,在蒼茫的重翠襯在東西兩廂;藍天白雲,紅牆綠瓦,丹檐碧柱點綴其中,可謂彩幻如夢。每當夜幕徐降臨到白水池畔,池中琴蛙(學名仙琴水蛙)成雙成對,恰像年少和美的夫妻,“夫唱婦隨”地合秦起1351……和諧悅耳的樂曲,播向祥和的人間。這樂曲伴和著萬年寺中點點暮鼓和聲聲梵唱,能不令人想起李白和廣浚的詩聲琴韻?這三丈見方的山泉,卻包羅著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和許許多多的人世滄桑。 白水池邊丹桂成林,一到秋高氣爽的季節,金黃色的串串花珠,沉甸甸地掛滿了枝頭,散發出陣陣清醇的花香,飄過密密的林叢,飄過香菸繚繞的紼堂,此刻成為介導博愛眾生的佛陀蓮台前的供品。這裡雖然聞不到佛海里的“七寶”之香,也看不見倚雲而栽的“七重寶樹”,但給人們帶去的卻是衣袖裡的馥郁的丹桂馨香。

寺內景觀

萬年寺萬年寺
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規模宏大,幾經興廢,現今只剩一座明代無梁磚殿。明代重修時,仿印度緬甸建廟技術和風格,主殿長寬均為16米,四壁全部用磚砌,砌到7.7米處,逐漸內收,建成穹窿形拱頂,上面繪有手持琵琶箜篌笛子仙琚飄拂的四天女。全殿無梁無柱,不用一木,故稱“無梁殿”,殿牆上裝飾圓拱、垂柱、窗欞等仿木結構的圖案。圓頂上建有五座白塔和四隻吉祥獸物;殿內頂壁四周佛像密布,原供鐵佛三千尊、金人十二、羅漢五百,造型古樸,稱為“千佛朝普賢”,現只穹窿下正中供奉著高7.35米、重62噸,鑄於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的騎白象的普賢菩薩銅像。菩薩神態安詳,趺坐於蓮花寶座上,頭戴五佛金冠,手執如意,體態豐滿,神情肅穆;蓮花花瓣怒綻,重疊四層。座下的六牙白象姿態渾雄,大耳下垂,鼻幾觸地,四足立於蓮台之上。普賢又稱“通吉”、“三曼多陀羅”,代表德行。傳說此菩薩有延命之德,發過十大弘願,因而成為主理德、行德者,尊號“大行普賢”。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普賢常騎六牙白象。 寺內右側有一長方形水池,相傳唐代僧人廣浚曾在池邊為李白彈琴,遂有李白千古傳頌的《聽蜀僧浚彈琴》詩,詩日:“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後人曾在白水池畔建立廊亭為之紀念,上置木牌,刻“大唐李白聽琴處”。李白喜歡峨眉仙山尤喜峨眉山月,因此曾寫下千古傳頌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他下山後還寫了一首《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萬年寺的景致非常優美,特別是到了秋天,樹葉泛紅,倒映在白水池中,風起葉動,池裡陣陣紅波閃動,十分迷人。“白水秋風”為“峨眉山十景”之一。白水池中還生息著一種令人喜愛的小精靈--彈琴蛙。天氣晴朗,遊人站在池旁,輕輕擊掌,它立刻就會彈起琴來,清脆悅耳宛如彈奏古箏,為遊人頻添情趣。

萬年寺御印

三寶之一的御印最為珍貴,這枚方印13厘米見方,重4公斤,是明代萬曆皇帝御賜的印章,刻有“大明萬曆,敕賜峨山,御題磚殿,普賢願王之寶”的文字。

無梁磚殿

萬年寺萬年寺
原名無梁殿,因其全部為磚結構,才被稱作無梁磚殿。它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是萬曆皇帝為母親祝壽所建。全殿高17.12米,面闊15.79米,進深16.06米。上呈半圓形中空穹窿頂,下為方形底座,形似蒙古包,象徵天圓地方。殿壁、殿頂,甚至門楣額枋、斗拱、窗欞皆為磚砌。該殿重檐雕甍,環匝繡欞瑣窗,門陰刻有全蜀山川形勢、雲棧劍閣以及水陸途程等等,美麗無比。殿內的四面牆壁上,萬佛圍繞。內壁下部有二十四個佛龕,每個佛龕內放有鐵鑄的佛像;內壁中、上部砌有橫龕道,也放有許多的小佛像。穹窿殿頂上,繪著四位飛天的仙女,分別抱著琵琶箜篌蘆笙笛子,形象生動,色彩鮮艷。殿頂四角和正中,立有五座白塔,中間的一座較大,四角的較小。殿頂四角還飾有獅、象、鹿等瑞獸。有人說,若把無梁磚殿視為一個巨大的塔座,那么,無梁磚殿的整個造型就是一個巨大的金剛寶座式塔。

普賢銅像

萬年寺萬年寺
在無梁磚殿內有一尊普賢銅像。相傳,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四川地方官員多次向皇帝上奏說普賢菩薩在峨嵋山現相。篤信佛教的皇帝便下詔指派工部官員前往成都,專門督造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的銅像。該銅像分段鑄好,南運三百餘里,鉚接而成,供奉在無梁磚殿。這尊銅像高7.35米,重62.1噸,造型為普賢菩薩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的蓮花寶座之上。只見,普賢菩薩頭戴五佛金冠,上嵌六顆寶珠,比一般菩薩更加華貴美麗。頭向左微斜,雙眉清秀彎曲,兩眼含神平視,鼻小口端,腮部豐滿,兩耳佩環,頸戴項圈,胸垂珠飾。上身垂直端坐,身著披肩,環系彩帶,胸部半露。雙腿盤曲,坐在蓮花寶座之上,莊重之間,又顯自然。雙臂彎曲,手執如意一隻。蓮花寶座為金色,高1.3米,寬2.53米。蓮花寶座下,一頭白色大象,俯首貼耳,目光下視。鼻低垂,六隻長牙外伸,四蹄平站於四朵蓮花之上。普賢菩薩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儼然一位貴婦,雍容華貴,典雅端莊。這尊銅像體量之大、造型之優美、比例之勻稱、形態之逼真、工藝之精湛,出自一千多年前,實在令人嘆服,堪稱國寶。

佛牙

萬年寺內藏有“佛牙”一枚,長1.28尺,重6.5公斤,是明代嘉靖年間斯里蘭卡的僧人所俸。相傳,釋迦牟尼涅磐後火化,全身都變成了細小的舍利子,只有牙齒完整不化。而事實上,據專家考證,這枚牙齒並非釋迦牟尼的牙齒,而是劍齒象的牙齒化石,距今已有二十萬年的歷史了,頗為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