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鼎文

蔣鼎文

蔣鼎文(1895.1.15-1974.1.2),字銘三,浙江省諸暨人。國民黨“雙料”高級將領,在國民黨軍隊內部,他不僅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而且還被稱為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早年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學堂。曾參加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第三、第五次對中共“圍剿”,並參與過鎮壓福建事變。抗日戰爭期間,歷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西安行營主任和第十、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4年,帶領的部隊在豫中會戰中輕易被日軍擊敗,引咎辭職。1949年3月去台灣,任東南區點編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

基本信息

生平概況

蔣鼎文蔣鼎文

蔣鼎文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0 歲時入私塾讀書,15 歲時進入縣立中學就讀。

1911 年秋,武昌起義爆發。年僅16 歲的蔣鼎文立即投筆從戎,參加了杭州學生軍。

1912年,他轉入紹興大通陸軍中學堂,鏇入浙江講武堂學習軍事,畢業後,被分派到浙江督軍公署守備隊見習,後升為排長、連長。

1917 年,護法戰爭開始,蔣鼎文前往廣州,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隊伍行列。

1921 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謀部中校副官,第二年升任上校參謀,年僅27 歲。

1924年,先後任黃埔軍校區隊長、教導第1團副營長。

1925年,參加第一次東征陳炯明,作戰勇敢,升任營長、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5團團長。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次年任第1軍第1師師長,率部攻占直魯聯軍後方指揮部所在地蚌埠

1928年參加第二期北伐。7月任第9師師長。後任第2軍軍長,隨蔣介石先後參加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此後,任第4軍團總指揮、贛粵閩湘鄂“剿共”軍東路總司令等職,率部參加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第五次“圍剿”。其間,參與鎮壓福建事變

1934年任駐閩綏靖主任。次年被授為陸軍二級上將。

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相繼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西安行營主任和第十、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1944年,所部在豫中會戰中未經重大戰鬥即被日軍擊敗,引咎辭職。

1949年3月去台灣,此後,曾任“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戰略顧問、國策顧問等職。

1974年1月2日,病卒於台北。

蔣介石的“飛將軍”

1924 年5 月,黃埔軍校成立。蔣鼎文辭去大元帥府上校參謀之職,甘願去黃埔軍校屈就第一期學生隊中尉區隊長,軍銜降了4 級,可見當時黃埔軍校對年輕有為軍人的吸引力。由於蔣鼎文有早起的習慣,經常被校長蔣介石碰到,給蔣介石留下了"勤奮"的印象。1924 年秋,軍校舉行野外演習,蔣鼎文任連指揮官,蔣介石和蘇聯顧問加侖親臨現場。加侖當場向蔣鼎文提問戰術上的幾個動作,他一一對答如流。

加侖即對蔣介石說:"此人可重用。"這一字千金的評語,更加深了蔣介石對他的良好印象。這年10 月,他被蔣介石提拔為軍校教導團第一營少校副營長。從此,蔣鼎文官運亨通,成為蔣介石手下一員得力幹將。從1925 年至1929 年,蔣鼎文由少校營長連升數級,一直升到中將軍長。

1930 年5 月,中原大戰爆發。蔣鼎文率部與馮玉祥軍隊作戰。在蔣鼎文這次軍閥大混戰中,蔣鼎文部奔走於隴

蔣鼎文馮玉祥
海、津浦兩線及其中間地帶,行動迅捷,飄忽不定,被稱為"飛將軍",頗受蔣介石讚賞,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10 月,閻錫山、馮玉祥聯軍戰敗,大戰結束。

蔣鼎文與另外兩個軍長顧祝同上官雲相會師鄭州,聚興豪賭。蔣鼎文一夜輸光了全師官兵3 個月的薪餉。第二天,軍需處長需要發餉,蔣鼎文兩手空空,急得團團轉,只好硬著頭皮去見蔣介石。蔣介石大怒,立即命他向顧祝同等討回輸款。但顧推說,錢已作為犒賞發給官兵了。蔣介石無奈,只得給蔣鼎文一張5 萬元的支票,幫他渡過難關。

1931 年至1935 年,蔣鼎文追隨蔣介石,參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1931 年8 月,蔣任第四軍團總指揮,率第九師、第五十二師,進入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蔣部先後在老營盤方石嶺等地被紅軍擊潰。

1933 年11 月,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十九路軍將領,反對內戰,抗日反蔣,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蔣介石急命蔣鼎文率10 個師進入福建,大舉圍攻十九路軍。出發前,蔣介石向他暗示,如按期拿下福建,可以福建省主席之職相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蔣鼎文不遺餘力,施展各種手腕,軍事政治並舉,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占據福建全境,搞垮了福建人民政府。但是,事成之後,蔣介石並沒有立即將福建省主席的肥缺賞給他,而是派他擔任"剿匪"總司令,繼續對中央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

1934 年10 月,中央紅軍被迫長征。蔣鼎文部繼續在福建"圍剿"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1935 年2 月,中共著名領袖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被蔣部第三十六師逮捕。蔣鼎文奉蔣介石旨意,令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於6 月18 日將瞿秋白殺害。

1935 年4 月1 日,蔣鼎文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1936 年12 月初,他被蔣介石召至西安委任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指揮,再次派往內戰前線與紅軍作戰。但蔣鼎文尚未離開西安赴甘肅平涼前線,即發生了12 月12 日的"西安事變"。東北軍、西北軍領袖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在華清池扣留了蔣介石,並在西安城內拘禁扣押了國民黨軍政大員陳誠、蔣鼎文、衛立煌等10 餘人,因蔣鼎文與張學良有私交,12 月17 日,張學良讓蔣鼎文帶著蔣介石給宋美齡和何應欽的信函,從西安飛往南京,向南京國民政府傳遞信息,並陪同宋子文、宋美齡赴西安談判。當蔣鼎文即將離開南京時,其夫人蔡文媛在機場哭哭啼啼、不願其夫再入"虎穴",自投羅網,但宋美齡對蔡說:"你是一個國家大員的夫人,一切事情應以國家為重,不能憑夫妻感情來阻止丈夫為國效忠。"當飛機飛抵西安時,張學良親往機場迎接,張學良拍著蔣鼎文肩膀說:"銘三兄,你是好漢,果然不怕死,又回來了。"蔣鼎文答道:"副司令是大好漢,我是小好漢。"在中國共產黨的調停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12 月25 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途中在洛陽停留,剛下飛機,蔣介石立即要求張學良放回蔣鼎文、陳誠陳調元衛立煌四員大將。27 日,蔣鼎文等被釋放回南京。

蔣鼎文在西安事變中,為蔣介石的安全奔走於西安、南京之間,"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表現了對蔣介石的一片忠心。同時,他也對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事變後,蔣介石更加器重這位"拚命三郎",蔣鼎文也居功自傲,到處演說,出盡風頭,抬高了他在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中的地位。

1937 年7 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蔣鼎文被任命為西安行營主任兼第十戰區司令長官。第十戰區的基本部隊是蔣介石得意門生胡宗南的隊伍。胡宗南是黃埔一期的佼佼者,在黃埔學生中第一個當上師長、軍長,1937 年抗戰剛開始時他已經當上了軍團長,超過了他的許多老師,這與蔣介石的有意扶持是分不開的。胡具有通天的本領,只聽命於蔣介石。儘管胡對蔣鼎文表面上客客氣氣,"老師長、老師短"叫得很勤;但卻陽奉陰違,經常不買蔣鼎文的賬。一次,蔣鼎文對劉峙說:"不要說讓胡宗南服從我們,就是我們想服從他,也摸不清他鬼頭鬼腦的意圖,真傷腦筋。"1938 年4 月,原中共重要領導人、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張國燾借清明節祭祀黃帝陵之機叛逃,投奔蔣鼎文。蔣鼎文接受了張的要求,當即讓張乘坐自己的汽車返回西安,並轉送到當時國民黨政府臨時首都武漢,使其為國民黨效勞。

蔣鼎文主政西北期間,濫用職權大發國難財。他深知蔣介石對下屬"只準腐化,不準惡化"的政策,徇私枉法,貪污

蔣鼎文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的蔣鼎文
成性,狂嫖濫賭,成為有名的"腐化將軍"。蔣鼎文通過貪污受賄、投機經商所聚斂的私產,數額巨大,據蔣鼎文的私人賬房陸怡霖說:"西北最大的資本家毛虞琴、古鳳翔的財產,只不過蔣鼎文的零頭數。"他雖有一妻兩妾,還強占了西安京劇名角粉牡丹。長期的淫亂,使他染上了嚴重的性病,由花柳病專家楊槐堂作為貼身醫生,專給他治性病,楊槐堂也因此受寵,一直追隨蔣鼎文做到軍醫處長,當時在軍中成為笑柄。日本侵略軍在黃河北岸濟源縣一帶,到處張貼蔣鼎文一手抱美人,一手提鈔票的宣傳畫,可謂對蔣刻畫得入木三分。

1941 年衛立煌任司令長官的第一戰區黃河北岸中條山失守後,黃河防務受到威脅,衛立煌被免職,蔣鼎文被調往洛陽繼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司令,指揮第一戰區中國軍隊與日軍作戰。但蔣鼎文耽於宴樂,準備不足,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蔣鼎文失地千里,38座城池被敵攻陷,並損兵20 多萬。中原戰敗,全國震動,輿論譁然。

7 月,蔣鼎文不得不"引咎請辭本兼各職",狼狽逃至重慶,蔣介石給他個國民黨軍事參議會參議的閒職。從此,蔣鼎文一蹶不振,基本上脫離了軍政界。他自認為這次失敗是"治軍從政四十年來最大挫折"。

抗戰勝利後,蔣鼎文於1945 年冬遷居上海,棄官從商。他依仗巨額贓款,先後在南京、上海開辦宏業磚瓦廠、輪船公司。1947 年1 月至10 月,他攜家眷旅居美國,後又遊歷歐洲10 國,第二年2 月回到上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上將顧問。1949 年7 月,國民黨政權瀕臨滅亡前夕,蔣鼎文一度被重新啟用,出任國防部東南區點驗整編委員會上將主任委員,負責點驗整編撤退到福建的國民黨軍隊,使其能繼續同人民解放軍作戰。8 月,人民解放軍攻占福州後,蔣鼎文眼見大勢已去,逃到台灣。臨走時,他仰天長嘆:"此後以天為蓋,以地為底,未知葬身何所?"到台後,他正式以陸軍二級上將階退役,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

左右逢源 委以重任

蔣鼎文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的前一年,都是被蔣介石重用的人。在國民黨軍隊內部,他不僅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而且還被稱為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這么一位國民黨“雙料”高級將領,卻被他的敵手、素有中國近代最偉大的軍事家之稱的毛澤東譏諷為“身為軍人卻不懂軍事”,“還應加學習我們的兵法”。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

蔣鼎文可以算是一個職業軍人,早期甚至可以算的上是一個革命者。

早年,蔣鼎文追隨孫中山鬧革命,在孫中山的大元帥府里擔任上校參謀,也曾出生入死。那時,蔣介石是少將參謀長,軍銜只比蔣鼎文高一級,合稱孫中山身邊的“兩蔣”。這“兩蔣”恰巧又都是來自浙江,操一口寧波官話,人們習以為常地把他們倆當成了親戚。

實際上,蔣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縣離蔣鼎文的家鄉諸暨縣並不很遠,有了老鄉這層關係,加上又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東征時在一起浴血廝殺的老戰友,“兩蔣”後來以結拜兄弟相稱,蔣中正與蔣鼎文兩大家族,自此之後往來也比較密切。

1924年,已經實行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孫中山,由蘇聯合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在廣州建立黃埔軍官學校,廣攬革命的建軍人才。蔣介石出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把蔣鼎文調去當了教官。

熟悉在中華民國史,了解蔣介石底細的人都知道,蔣介石的發跡跟黃埔軍校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北伐戰爭到抗日戰爭這十幾年的期間,替蔣介石包打天下的共有5個將領,他們是何應欽劉峙錢大鈞顧祝同、蔣鼎文,這5個人都在黃埔軍校出任過教官,最為蔣介石所倚重,當時有人把他們5人稱之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

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

蔣鼎文何應欽

這5個人中,又以何應欽在國民黨軍隊中的地位最高。他同蔣介石同過學,共過事,進入黃埔軍校之後出任上校總教官。劉峙、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都是他屬下的軍事教官,這批人既是蔣介石嫡系的重要將領,同時也是何應欽的親信心腹。

何應欽以黃埔軍校開始發跡,官拜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等職務,已經是只在蔣介石一人之下的“位極人臣”,甚至在有些場合蔣、何並稱,要說何應欽一點想法也沒有,那也不太現實。

何應欽也是食人間煙火的肉體凡胎,雖然是靠擁戴蔣介石起家,但在執掌軍政大權以後,便極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劉峙、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又成了何應欽手下的“四大金剛”。

蔣鼎文上有蔣介石、何應欽扶持,左右又有劉峙、顧祝同、錢大鈞等鐵桿兄弟幫襯,一路官運亨通,非是那些憑藉戰功、刀頭舐血的旁系雜牌軍將領可比。這恐怕也就是蔣鼎文屢戰屢敗,而又不斷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因李德的失誤成名

在對江西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和平息“福建事變”中,蔣鼎文的職業軍人形象似乎有了些好轉。但值得說明的是,此時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已經被中共黨內的路線鬥爭排斥掉了。而擔任中國紅軍作戰指揮的,是被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化名李德的德國共產黨員奧托布勞恩。

1932年“一二八”抗戰結束後,蔣介石調19路軍在福建“剿共”,企圖使19路軍與紅軍兩敗俱傷。1933年11月,19路軍將領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提出打倒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並和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工農紅軍簽訂了抗日作戰協定。

蔣介石這時又啟用了蔣鼎文。他一方面命令在江西圍剿紅軍的部隊在北線加緊構築碉堡,把蘇區的北邊暫時守起來,另一方面令第2路軍總指揮蔣鼎文將“圍剿”中央紅軍的9個師向閩北前進,平定福建。

這本來是紅軍打破封鎖的絕佳機會。毛澤東立即寫信給中央:以主力紅軍突破敵人的堡壘線,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去,縱橫馳騁於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將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威脅敵人之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這不僅能粉碎蔣軍向江西根據地的進攻,且能援助閩方新政權。

蔣介石几乎是傾全國之兵力出動進行第五次“圍剿”,後方空虛,就連首都南京一帶的城市防務,也僅能靠憲兵、警察維持。毛澤東的建議,擊中了蔣介石的要害。

毛澤東風趣地比喻:“這是和敵人換防。敵人要到中央根據地來,我們讓他,我們到江、浙一帶去打游擊,重新開闢一塊革命根據地。這樣一來,不但敵人的碉堡戰術、敵人所建立的堡壘封鎖線,統統失去作用;而且將迫使敵人不得不同紅軍打運動戰,紅軍就可以發揮所長,在運動中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但是,已經掌握中共中央權力的博古項英等人卻不這么想。1933年12月5日,中共中央發表《為福建事變告全國民眾書》,題目就叫“打倒一切反革命”,說福建人民政府“不會同任何國民黨的反革命政府有什麼區別,那它的一切行動,將不過是一些過去反革命的國民黨領袖們與政客們企圖利用新的方法來欺騙民眾的把戲”。

參加過巴伐利亞街壘戰、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喝過墨水的洋顧問李德,更是把毛澤東建議斥之為“脫離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冒險主義。”他們認為,紅軍轉向蔣介石部後方,是等於幫助了19路軍,是喪失無產階級的革命立場。據說博古曾請示在莫斯科的王明,該不該與蔡廷鍇聯合。王明回答:“在同他握手時,應朝他臉上啐唾沫。”

毛澤東又親自到中央所在地瑞金葉坪,再次陳述自己的意見,不料不僅遭到更為嚴厲的批評,而且受到了留黨察看的處分。後來在延安,毛澤東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說,第五次反“圍剿”所犯的一個重大錯誤,就是共產黨沒有和福建軍隊聯合起來,對付蔣介石。當時的中共中央和李德不聽毛澤東的計策,果然導致了日後江西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之敗。毛澤東的愛將陳伯鈞評述了當時的情況:“蔣鼎文到福建當總司令,我們就四面被圍了,一點辦法也沒有。”“本來19路軍和我們講聯合,我們日用百貨、鹽巴也還不困難,還有一點辦法。19路軍一垮,中央蘇區處境就更難了。”

1934年1月15日,蔣鼎文占領福州,福建人民政府終於失敗。解決19路軍“閩變”以後,蔣鼎文躊躅滿志,特地到鼓浪嶼最高峰——日光岩的“古避暑洞”,在背後刻上一首自己寫的詩:“日光岩,石磊磊,環海梯天成玉壘,上有浩浩之天風,下有泱泱之大海。”

狂妄無知 戰場慘敗

毛澤東早在抗日戰爭剛剛開始的1937年9月,就曾在給林伯渠的電報中,說:“蔣鼎文身為軍人不懂軍事,依照他的無知妄想是要打敗仗的。”
1940年冬,蔣鼎文到洛陽接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副手是被河南人民稱之為“水、旱、黃、湯”四大害之一的湯

蔣鼎文湯恩伯
恩伯。能與水災、旱災、黃河之災並列,湯恩伯的為人可想而知。雖然他與湯恩伯不和,但在對河南人民的橫徵暴斂上是一致的。

1944年4月,日軍為打通從北平到南洋的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首先進攻中原,發動了中原戰役。蔣鼎文在河南省內,不僅剝奪了農民手中最後一點糧食,而且國民黨軍隊還強行徵用農民的耕牛以補充運輸工具。河南是小麥種植區,耕牛是農民的主要生產資料,強行征牛是農民不堪忍受的。他們用獵槍、大刀和鐵耙把自己武裝起來。開始時他們只是繳單個士兵的武器,最後發展到整連整連地解除軍隊的武裝。據估計,在河南南戰役的幾個星期中,大約有5萬名中國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繳械了。1944年,河南人為日軍帶路的,給日軍支前的,抬擔架的,甚至加入隊伍、幫助日軍去解除中國軍隊武裝。

在戰役開始之前,蔣鼎文在洛陽召高級將領會議,對日軍的企圖、目的、兵力,以及進行兵力調整部署等問題,均未談起,只是要求各集團軍、各軍官長把軍官眷屬及笨重行李、重要檔案等,儘快向後方轉移。會上,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珏將軍主張主動出擊的建議。而在蔣鼎文看來,自1941年5月中條山大血戰後,日軍與第一戰區隔河相峙已達3年之久,日軍未突破第一戰區南岸防線,都是因為他部署的堅強防線,使日軍不敢輕舉妄動而越雷池半步。因此,現在第一戰區的防線沒有必要調整,更不必大驚小怪地四處出擊,只要穩坐釣魚台就行了。

蔣鼎文集中4個集團軍和其他部隊,至少25萬人馬,迭次配備於約200公里的黃河南岸,廣大後方幾乎無機動兵力。更讓人感到詫異的是,蔣鼎文竟然將自己的戰區長官部置於黃河岸邊的洛陽城。

這是一個很初級的錯誤。蔣鼎文想的很簡單,以為這樣便於在第一線指揮河防作戰,自己同第一線將士安危同在,可以鼓舞士氣。他混淆了指揮員與指揮機關的界限:高級指揮官本人親臨前線,與高級指揮部置於前線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指揮部被敵人打掉,指揮系統陷入癱瘓,數十萬名將士在數百公里的範圍內,如何統一協調的作戰?

儘管蔣鼎文與湯恩伯有隙,大敵當前本應和衷共濟。但當湯恩伯兵團在河南中牟許昌地區與日軍血戰周鏇,幾乎吸引了全部日軍主力的20天時間裡,蔣鼎文的11個軍卻按兵不動,一直蹲在黃河南岸邊,向北靜待,坐等日軍進攻。

末幾,日軍少部機械化部隊渡過黃河,蔣鼎文的指揮部因離前線太近,有被日軍包圍的危險,便於5月6日就撤到新安。10日半夜,驚慌失措的蔣鼎文帶著幕僚和參謀人員,從新安向西南撤退,通過洛寧進入了綿亘於豫西的伏牛山的深山密林中,眼睜睜看著日軍大部隊圍攻孤城洛陽。

5月25日,洛陽陷於日軍之手。至此,38天之內,在蔣鼎文的“指揮”下,國民黨軍丟失開封至撞關間約400公里、新鄉至信陽間約350公里的廣大中原地區。總指揮部逃入深山,聚集在洛陽附近的河防各軍群龍無首,亂做一團。澠池以南的翟涯小鎮,竟聚集有國民黨的3個集團軍總部和4個軍部!

在西撤途中,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珏將軍在陝縣秦家坡時一帶的麥田裡,被追擊而來的日軍亂槍當場打死,他的特務營也全部犧牲,同時遇難的還有第36集團軍總部副官處長周鼎銘少將;步兵指揮官陳紹堂少將等高級將領多人。

豫中戰役是整個豫湘桂戰役的開端,此次戰役中國軍隊的大潰敗,儘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蔣鼎文的指揮不當。3個星期內,日軍就實現了戰役目標,通往南方的鐵路也落入日軍之手。

在接下來的長沙守衛戰中,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岳鑒於蔣鼎文的長官司令部被敵打掉,使一戰區陷入大混亂的教訓,為防萬一,決定將第九戰區長官部轉移到長沙以南約二百公里的耒陽。蔣鼎文也算從反面給中國軍隊上了一課。

蔣介石對第一戰區失守鄭州、洛陽,兵敗豫中,極為震怒,責令蔣鼎文辭職,撤了湯恩伯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和魯蘇豫皖四省邊區總司令之職。1944年7月初,交割了司令長官職務的蔣鼎文回重慶,到軍事參議院坐了冷板凳。不久,蔣鼎文索性脫去陸軍二級上將的戎裝,去商界賺大錢去了。

與《日光岩銘》

鼓浪嶼眾多的名人題刻中,蔣鼎文的《日光岩銘》尤為引人注目,“日光岩,石磊磊,環海梯天成玉磊,上有

蔣鼎文蔣鼎文的《日光岩銘》題刻
浩浩之天風,下有泱泱之大海。天圍古嶼作湯池,風鼓浪聲助奏凱,天柱不傾海不飛,我銘其崖視億載……”

1924年蔣鼎文在黃埔軍校任教官時,由於他有早起習慣,給校長蔣介石留下好印象,被提升為營長。1925年2月,蔣鼎文在討伐陳炯明戰鬥中因功被提為團長;1926年7月參加北伐,次年隨蔣進入南京,任警備團長、第一軍一師師長、第九師師長,而後參與蔣同段祺瑞張宗昌唐生智閻錫山作戰,進駐洛陽,兼任隴海路西段警備司令。

1933年11月,國民黨19路軍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蔣介石命蔣鼎文率15萬大軍鎮壓,蔡廷鍇兵敗流亡海外。蔣鼎文志得意滿,在游鼓浪嶼時,寫了這首《日光岩銘》。借描寫日光岩雄偉壯闊的景色,把自己視為棟樑之才,銘語文采飛揚,楷書工整有力,堪稱鼓浪嶼石刻中的精品。他同時在日光岩留下的題刻,還有以《鼓浪嶼》為題的七言絕句:“劫灰重拔憶朱明,浪鼓潮音警枕醒。四顧茫茫天水碧,神州生氣恃風霆。”

1949年7月,蔣鼎文隨國民黨去台,臨走時感嘆“此後以天為蓋,以地為底,未知葬身何所?”表達他心繫故土,戀戀不捨的情懷。在台期間,蔣鼎文聯絡鄉親成立諸暨同鄉會,任會長。他還捐款設立文教基金,為諸暨同胞所作貢獻良多。

可能是蔣鼎文曾多次參與對紅軍的“圍剿”和策劃張國燾叛逃等歷史污點,加上《日光岩銘》是在鎮壓19路軍“閩變”後的特定環境下所作,故《廈門摩崖石刻》一書,僅收入他的《鼓浪嶼》詩,且作者介紹僅有“蔣鼎文(1895-1974),字銘三,浙江諸暨人”數字。

蔣介石的八大金剛

所謂八大金剛,是指何應欽,顧祝同,陳誠,劉峙,張治中,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他們都是從廣州黃埔軍官學校教官出身而起家的。在蔣介石集團中掌握兵權的,大都是八大金剛門下黃埔一,二,三期的學生。八大金剛皆由蔣一手提拔,逐漸由帶兵官躍升為封疆大吏。
何應欽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是蔣手下的二號人物,歷任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後來簽定的《塘沽協定》,被指為賣國賊,親日派,但依舊權柄在握,聲勢不改,直到到台灣後,才退出了決策層。
顧祝同曾任黃埔軍校教官、教導團營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師長,素有“馭將之才”聲譽。先後參與東征、北伐、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戰期間,奉蔣介石密令,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黃埔嫡系將領中,顧祝同初為“八大金剛”之一,後又列名“五虎上將”,國民黨軍政高層“軍中聖人”。
陳誠蔣介石的主要助手。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北伐軍團長、師長等職。1946年6月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1948年5月去職。同年12月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後又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等職。
劉峙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歷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第一軍團總指揮、河南省主席等職。北伐時是福將,中原大戰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是長腿將軍,到了內戰時,主持徐州,為蠢豬將軍。
張治中蔣介紹一直是很器重張治中,在中原大戰時,張治中被委以重任,危局過後,便回到軍校當教育長練兵,在後來的凇滬抗戰,平定十九路軍,凇滬會戰的戰役中莫不如此,不爭兵權,也因此張在抗戰開始後長伴在蔣的身邊,擔任政治部長和三青團書記長等要職,他還促成了兩次和談,第二次和談時留在了大陸。
錢大鈞國民黨元老,黃埔軍校建校初期的老教官。他早年積極參加反清倒袁活動,後在軍閥混戰中,為蔣介石賣命,被蔣委以重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主任。錢大鈞擬制的作戰計畫,不僅為蔣介石所欣賞,也使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和“半個軍事家”的劉斐等折服。
蔣鼎文國民黨“雙料”高級將領,在國民黨軍隊內部,他不僅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而且還被稱為是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早年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學堂。曾參加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蔣桂戰爭、蔣馮閻戰爭,第三、第五次對中共“圍剿” ,並參與過鎮壓福建事變。
陳繼承此人受蔣的重用,參與了諸多事件,卻沒什麼關鍵的地方。正是沒有什麼大功,也沒有什麼大過,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鎮壓青年學生的“七五”慘案,後來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擔任顧問,善終。

國民黨五虎上將

國民黨五虎上將,指國民黨早期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中戰功卓著的5位將軍。
姓名生卒簡介
衛立煌1897年1960年字俊如,合肥人,陸軍副總司令。1955年3月回北京,歷任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陳誠1898年1965年字辭修,浙江青田人。1946年6月任國防部參謀總長,1948年12月任台灣省“主席”。
蔣鼎文1895年1974年字銘三,浙江省諸暨人。何應欽的“四大金剛”之一。1949年3月去台灣。
顧祝同1893年1987年字墨三,江蘇漣水人。1946年任陸軍總司令,1948年任國防部參謀總長。
劉峙1892年1971年字經扶,江西吉安人。歷任黃埔軍校戰術教官、第一軍團總指揮、河南省主席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