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育才國小

五蓮縣育才國小

五蓮縣育才國小(即五蓮縣職工子弟國小),作為日照市2010年唯一申報省規範化學校評審的學校,憑藉精細規範的學校管理、鮮明突出的辦學特色、師生高昂的精神面貌,順利通過了第十五批省規範化學校評審組的驗收,獲得了省規範化學校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環境

五蓮縣育才國小 五蓮縣育才國小

坐落於美麗的黃海之濱、風景秀麗的五蓮山腳下。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人傑地靈,是工作、學習、生活的理想場所。

基礎建設

該校始建於1976年,占地面積27485平方米,屬一所國辦完全國小。現在教職工127人,3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千3百餘人。

學校教育

辦學條件優越。現有教學樓一座,綜合樓一座。校園規劃合理,現代意識突出。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儀器室、閱覽室、美術室等各種用室齊全,裝備優良。2002年學校建成校園網,全面實現班班通。專任教師人手一台微機,人人能製作課件、網頁,能熟練使用電腦備課、上課,達到了教學手段科學化、信息化、高效化,為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

辦學思想先進。學校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宗旨,以“辦規範加特色學校,育合格加特長學生”為目標,堅持“為了學生的夢想而創新”的辦學理念,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起了以“五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創造、學會審美)為內容的育人目標體系,精心實施了“一二三四五”工程。[1]

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國小高級教師44名,中學高級教師4名,市級骨幹教師18人,縣級教學能手20人,其中2名教師參加了省級骨幹教師培訓。教師學歷合格率100%。有50名教師本科畢業,70名教師專科畢業。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學校管理

內部管理規範。學校實施以教職工聘任制、目標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內部體制改革。因事設崗,因崗設人,競爭上崗,優勝劣汰,最大限度地激活學校內部活力並始終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的原則,實現了德育組織網路化、德育內容系列化、德育措施制度化,實現了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教改教研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重點的教學管理模式。形成了求實、務實、紮實的職小作風和“尚德、求真、篤教、創新”的職小精神。

現在,職小的全體幹部師生,正在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引下,為儘快把自己的學校建設成為一所能夠新形式教育的學校而努力奮鬥。

教育理念

五蓮縣育才國小樹立新型教育理念,構建和諧人文管理制度。遵循“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學術管理”的策略,建立了“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的管理機制,實施“制度規範人、精神感召人、文化教化人”的充滿文化內涵的管理制度,構建了“責任為首”的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和諧發展。[2]

榮譽

辦學成績突出。學校被評為日照市跨世紀雛鷹行動示範學校、日照市紅旗少工委、日照市綠色學校、日照市辦學水平優秀學校、、日照市教學示範校、日照市書香校園;連續多年被評為五蓮縣素質教育先進集體;連續多年被評為五蓮縣素質教育目標管理優秀學校、五蓮縣藝術教育特色單位;教改教研課題“多媒體在數學課中的套用”被中央教科所確定為國家級試驗課題,“國小自然學科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和軟體開發”、“小學生創造力開發實驗與研究”、“自主性與心理健康”等課題分別被確定為省級實驗課題或實驗基地。“最佳化課堂提問,實施創新學習”數學教研課題被確定為市重點實驗課題。[3]

組織機構

校長室 黨支部

辦公室 工 會

教導處 女工委

政教處 團支部

總務處 少先隊

組織機構

校長簡介

前魏本福 男,1969年9月出生,五蓮縣潮河鎮後魏家村人,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先後在叩官國小、實驗國小,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任職,現任職工子弟國小校長。先後被評為市教學能手、省市優秀教研員、山東省骨幹教師。參與編寫了山東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及《課程 教材 教法》一書,並獲省優秀教育教研成果一等獎,多篇文章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或獲獎。

自任校長以來,他在辦學實踐中揚起了“為學生的夢想而創新”的辦學理念,以“嚴、細、實、恆、新、活”為治校方略,以“讓城北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為辦學目標,而在孜孜不倦的探索著、努力著。在魏校長的帶領下,學校先後迎接了省政府教育督導團對我校的督導檢查,美國康州南耐望中學校長對我校的友好訪問以及國家教育部領導兩次對我校進行信息技術驗收和調研,承辦了日照市基礎教育管理現場會及全縣國小教學現場會,同時學校被評為全縣第一所市“書香校園”,市“辦學水平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

領導成員

校 長 王鳳蘭(原魏本福)

副 校 長 陳祥權

副 校 長 王愛明

工會主席 馬先春

機構沿革

校長

1. 1989.8-1994.8,趙培順任校長。

2. 1996.8-2006.8,解相森任校長。

3. 2006.8,魏本福主持工作。

4. 2007.8,魏本福任校長。

副校長

1. 1983.7-1989.7,趙培順任副校長。

2. 1989.7-1991.3,趙紀升任副校長。

3. 1991.3-1994.8,李建林任副校長。

4. 1994.8-1996.8,解相森任副校長。

5. 1999.8-2005.8,許傳江任副校長。

6. 2005.8-2006.8,魏本福任副校長。

7. 2008.8,陳祥權任副校長。

8. 2009.8,王愛明任副校長。

工會主席

1. 1987.8-1991.8,李建林任工會主席。

2. 1992.8-1996.8,趙紀升任工會主席。

3. 1996.8-2001.8,李恩尚任工會主席。

4. 2001.8-2006.7,王錄新任工會主席。

5. 2006.8-2008.7,胡善恩任工會主席。

6. 2008.8,馬先春任工會主席。

辦公室主任

2004.8-2005.7,姚久娟任辦公室副主任。

2005.8-2009.7,姚久娟任辦公室主任。

2009.8,馮展鵬任辦公室副主任,主持辦公室工作。

教導主任

1.1983.8-1991.3,李建林任教導主任。

2.1991.3-1998.8,王春蕃任教導主任。

3.1998.8-2002.8,許傳江任教導主任。

4.2002.8-2008.7,高月華任教導主任。

5.2008.8-2009.7,徐衍霞主持工作。

6.2009.8,徐衍霞教導主任。

教導副主任

1. 1994.8,王兆民任教導副主任。

2. 1995.8-1998.8,許傳江任教導副主任。

3. 1996.8-2002.8,高月華任教導副主任。

4. 2002.8,周兆潔任教導副主任。

5. 2004.8, 周兆潔、楊秀娟 韓恩慧、安豐蓮、蘇頂軍、徐衍霞、王在剛、孟凡梅被聘為教導副主任。

6.2005.8,劉元坤、馮展鵬、祝金彩、徐繼安被聘為教導副主任。

7.2008.8,楊建英被聘為教導副主任。

8.2009.8,韓京文、宋瑞香、李海燕、苑克龍、王翠被聘為教導副主任。

政教主任

1. 1998.8-2002.8,王春蕃任政教主任。

2. 2002.8-2008.7,陳祥權任政教主任 。

3.2008.8-2009.7,蘇頂軍主持工作。

4.2009.8,周兆潔政教處副主任,主持政教處工作。

總務主任

1. 1991.3-1996.7,李恩尚任總務主任。

2. 1996.8-1997.8,厲寶瑞任總務主任。

3. 1998.8-2002.8,吳建來任總務主任。

4. 2002.8,高月軍任總務主任。

總務副主任

1. 1997.8-1998.8,吳建來任總務副主任 。

2. 2009.8,孫偉任總務副主任(試用)。

女工主任

1.1993.8-2000.8,李乃雪任女工主任。

2. 2000.8-2004.7,孫樹偉任女工主任。

3. 2004.8,宋瑞香被聘為女工主任。

團支書

1. 2004.4,姚久娟任團支書。

少先隊輔導員

1. 1988.8-1992.8,葛安慶任少先隊輔導員。

2. 1992.8-1996.8,高月華任少先隊輔導員。

3. 1996.8-2002.8,陳祥權任少先隊輔導員。

4. 2002.8,姚久娟任少先隊輔導員。

5. 2004.2,姚久娟任少先隊輔導員[團縣委任命]。

6. 2005.8,馮展鵬任少先隊輔導員。

7. 2009.8,侯加軍任少先隊總輔導員(試用)。[1]

校園文化

學校是引領社會發展與文明的機構,理應擔負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建設和諧校園。和諧校園,就是把學校建設成最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生態系統”,具備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人類已經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促進人的發展,建設和諧社會逐步成為現代社會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立足於學校實踐,著眼於學校未來,積極構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客觀務實的辦學理念

和諧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核心。和諧即美,它是一筆可供開發的精神財富。在學校教育中,通過和諧去尋求一種秩序,使學校與社會、家庭達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發揮出“育人”的整體效應。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辦學的“理念”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它源於這所學校的“傳統”,又不拘泥於它的“傳統”。它是在巨觀把握教育發展方向的基礎之上的微觀思考,對學校的教職員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時,它又要具體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為大家認同的目標,與教師的發展追求、學生的發展需求相融合,貫穿於學校各項工作的過程中,被全體教師認同和追求,逐步積澱為學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導的北大辦學方針“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影響著所有進入北大的人,歷經百年不衰,與時俱進,至今已成為北京大學發展的靈魂,北大也逐漸成為中國一個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

以“和諧”為理念的學校文化,它既要體現學校的個性,又要具備社會發展的時代性,它是學校發展的靈魂,也是學校追求的終極價值。

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和諧”並非漠視“矛盾”,“和諧校園”同樣需要人本科學、和諧民主的制度保障。

學校建設人本民主與科學規範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讓所有成員工作生活在一個規範有序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學生與老師,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諧融洽。其實質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與科學管理手段的結合,建立以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富有人文情懷、創新活力與團隊精神的制度文化體系。讓組織中的成員儘量發揮出生命的潛力。它包括學校的教代會制度、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質量監控考核制度、學生的行為規範等。

學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體現學校個體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運行效度。它的重點是建設之後的運行與參與。具體包括大家對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認同,它對每一個個體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實效性的激活。

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

首先是教師文化。一方面我們要最佳化、美化校園的外部環境,為教師提供舒心愜意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環境的建設,搭建民主平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氛圍,讓教師參與學校的決策與管理,讓教師感到“家”的溫暖,不以行政命令壓抑教師的個性,讓教師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學活動中,給教師充分的自主權,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師進行教改實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讓教師時時刻刻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使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教育理念、教學風格、價值取向等,與學校的主體文化協調一致。濃郁而溫馨的氛圍,嚴謹高雅、務實進取的精神應成為學校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學生文化。沒有學生參與的文化,不能稱其為學校文化。建設個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學生文化,關係到學校培養的人才“規格”。從內容上說,學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學習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文化、文娛體育和審美文化、生活與心理衛生文化等。在學生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應堅持“育人為本”,堅持發掘人的創新潛能與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相結合,使學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積極向上求進步;學習上自主,主動參與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動自理與服務;行為上自律,主動約束與反省。在具體工作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學生手冊》的制定、參與學生社團的組織與管理、制定班紀班規等。

豐富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可分為基礎設施文化、自然人文環境文化等,它是學校文化的硬體,看得見,摸得著。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具體包括學校建築文化的建設,如學校建築的布局,各種建築物的命名,校門、大型壁畫、校史館的設計與修建;學校綠化與美化,如學校綠化景點、學校雕塑的創作設計與修建學校內部的陳設與布置,如學校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等廳堂的陳設布置,教室、走廊的布置學校傳播設施,如學校標誌的設計與製作,校園網、黑板報、櫥窗、閱報欄、標語牌、廣播、現代信息技術方面的設備設定等。如果這些學校的硬體都具備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涵,就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群體成員的觀念與行為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三)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東營市第一中學
蒼山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無棣第一中學
青島遼源路國小
蓬萊市實驗中學
青州市口埠初級中學
濰坊市育華學校
汶上縣白石鄉明德國小
濟寧市任城區濟東中學
兗州市第八中學
臨沂傅莊中學
蒼山縣魯城鎮初級中學
臨清市民族實驗中學
陽穀縣西湖中學
德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齊河縣特教中心
山東省濟南第二十六中學
文登市經濟開發區實驗國小
文登市宋村中學
沂水縣第三實驗國小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二中學
臨沂湯莊實驗學校
德州經濟開發區實驗國小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薛家島國小
山東省青島第四十七中學
濱州市濱城區第五中學
鄒平縣韓店新世紀中學
濱州實驗學校
青島市城陽區第四中學
曲阜市息陬春秋中學
青州市東壩國小
臨沂高都國小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三中學
青島大學市北附屬中學
萊州市第六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十一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五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四中學
棗莊師範學校附屬國小
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鄉郭里集中心國小
棗莊市嶧城區底閣鎮中心國小
棗莊市嶧城區古邵鎮中心國小
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城郊中學
東營市勝利勝采國小
營市勝利第十一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十五中學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六國小
蓬萊市北溝中心國小
濟南市長清區樂天國小
萊州市雲峰中學
章丘市明水街道明水國小
壽光市聖城街道徐家國小
壽光市洛城街道屯田國小
山東省濟南舜耕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致遠中學
安丘市青雲雙語學校
山東省青島第三中學
濟寧市任城區石橋鎮希望國小
曲阜市陵城鎮杏壇國小
曲阜市董莊鄉歇馬亭國小
青島汾陽路國小
汶上縣楊店鄉中心國小
微山縣昭陽街道彭聯國小
魚台縣漁城鎮洪廟國小
泗水縣洙泗國小
濟寧市第十二中學
青島虎山路國小
濟寧市任城區石橋中心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古鎮國小
鄒城市北宿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張哥莊國小
汶上縣郭樓鎮中學
汶上縣劉樓鄉中學
微山縣傅村鎮第一中學
金鄉縣胡集鎮中學
金鄉縣第三中學
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中心國小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中心國小
新泰市宮裡鎮中心國小
新泰市新汶街道良莊實驗國小
肥城市王瓜店街道辦事處中心國小
寧陽縣泗店鎮中心國小
寧陽縣鄉飲鄉韋周中心國小
東平縣彭集鎮中心國小
山東省泰安第十五中學
山東省寧陽第十二中學
泰安市泰山區徐家樓街道辦事處泮河中學
威海市孫家疃國小
威海市千山路國小
威海市翠竹國小
威海市碼頭國小
威海市半月灣國小
威海市溫泉國小
威海市橋頭國小
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國小
青島市城陽區棘洪灘街道中華埠國小
威海市第十三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程哥莊國小
五蓮縣育才國小
萊蕪市高新區濱河國小
萊蕪市魯礦第二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張村河國小臨沂第七實驗國小
臨沂市羅莊區冊山街道辦事處中心國小
臨沂市河東區益民實驗國小
蒼山縣第二實驗國小
蒼山縣卞莊鎮代村國小
青島市嶗山區鳳凰台國小
臨沂第二十一中學
臨沂第二十二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漢河國小
蒼山縣卞莊街道辦事處第二初級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香江路第二國小
蒼山縣層山鎮初級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珠江路國小
寧津縣第一中學
山東政法希望國小
膠州市香港路國小
膠南市王台中心國小
鄒平縣高新街道辦事處高新國小
膠南市大場中心國小
鄒平縣明集鎮初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二十四中學
鄒平縣西董鎮鶴伴中學
鄒平縣魏橋實驗學校
山東省青島第二十一中學
濟南市育園學校
青島市城陽區特殊教育中心
曲阜市特殊教育學校
萊蕪市特殊教育學校
臨沂特殊教育中心
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一中學
禹城市特殊教育學校
齊河縣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