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1998年7月7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併而成。 研究所重點培養新疆城鎮生態建設與工礦區生態修復、乾旱區污染修復與廢棄物利用、乾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流域生態農業模式、特殊功能基因發掘與新品種培育、新疆自然災害預警與應急管理五個研究方向。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445人;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箇中科院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研究中心,1箇中科院研究中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院所風貌 院所風貌

1958年,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地理研究室成立。

1961年,在上述三室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等三支考察隊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新疆水土生物資源綜合研究所,結束了新疆無資源、環境類科研機構的歷史。

1965年,新疆綜合所分建為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1974年更名為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質地理研究所(1970年改制為新疆地震大隊,1978年恢復新疆地理研究所)。

1998年7月7日,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組關於結構性調整的戰略部署和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決策,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理研究所實現聯合重組,成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1999年1月,新疆生地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第二批基地型研究所試點單位。

2001年7月2日,新疆生地所正式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試點單位。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新疆生地所共有在職職工445人。其中科技人員407人、科技支撐人員87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75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85人。 共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千人計畫“新疆項目”入選者8人(新增5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6人(新增2人)。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姚銀安梁岩王玉成
李文均楊濤張弛
李龍輝李新功張明理
羅毅李蘭海潘響亮
劉學軍王秀君張道勇
錢海豐  
參考資料:
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
趙英高霄鵬鄭宏偉
蘇布達GeoffreyGadd劉鐵
蔡克大於瑞德楊井
馬劍英  
參考資料: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李彥
參考資料:

科研部門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箇中科院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研究中心,1箇中科院研究中心。

此外有9個野外台站,即新疆阜康荒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疆阿克蘇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上述3個為國家野外觀測站)、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研究站、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乾沙漠特殊環境研究站、巴音布魯克草原生態站、莫索灣沙漠研究站、木壘野生動物生態監測實驗站、伊犁河流域生態系統研究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荒漠與綠洲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研究中心: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科院 重點實驗室:中科院乾旱區生物地理與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研究中心:中科院與自治區政府共建的中科院新疆礦產資源研究中心

設備資源

•設施設備

根據20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設備總值超過3100萬元。是根據中國科學院技術支撐系統建設的統一部署,結合研究所優勢學科領域,由所中心實驗室、野外台站、重點實驗室以儀器設備共享、觀測數據共享的原則整合組建。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在用大型儀器一覽表
同步熱分析儀電漿(ICP)發射光譜
四級桿飛行時間串聯質譜儀超高效液相色譜系統
三重四級桿-線性離子阱質譜儀DNA測序儀
瑞士CAMAG薄層色譜儀全自動定氮儀
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全二維液相色譜儀
毛細管電泳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核磁共振波譜儀(400兆)氣體同位素質譜儀
高解析度600兆超導核磁快速溶劑萃取儀
X射線衍射儀多功能酶標儀
X射線單晶衍射儀多功能離子色譜儀
三重四級桿質譜儀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
線上固相萃取LC-SPE聯用儀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館藏圖書49萬冊、期刊36萬冊、資料2萬餘冊、圖件73萬餘份。研究所標本館館藏各類標本10萬號以上。擁有印刷型書刊與特色文獻150餘萬冊(件),引進國內外大型資料庫近50個。進入數位化時代以來,依託中國科學院的雄厚實力和自身發展,成為新疆地區圖書情報系統中為數不多的數字資源實力最強的圖書館之一。

合作交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先後與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美國內華達大學共建了國際乾旱區生態研究中心,日本靜岡大學共建了中日乾旱區生態研究中心,與德國國防大學、澳大利亞科工組織、中亞五國以及毛利坦尼亞、盧安達共建了乾旱區水與生態研究中心等7個國際研究基地。2014年,新建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哈薩克斯坦分中心和吉爾吉斯斯坦分中心。

2014年度,新疆生地所國際交流與合作總量為133批405人次,其中派遣出訪80批174人次,接待來訪53批231人次,交流國別涉及41個國家和地區。出訪中,中亞66%,非洲8%;來訪中,中亞34%,非洲4%。組織召開了中亞乾旱區生態與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德“中亞乾旱區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與環境演變”學術研討會、中亞地理信息系統學術研討會等8個國際和雙邊學術研討會,派出參加了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第十次全會和第三次部長級峰會、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會等20個國際學術會議。

2014年與比利時、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日本等國家相關科研單位簽署了5項國際合作協定。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自建所以來共獲科研成果獎勵265項,其中獲聯合國UNEP獎2項,國家級獎勵21項;共申請專利82項,獲專利授權40項,計算機軟體登記12項,新品種審定7項。兩所合併以來,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66項,其中獲國家獎勵7項,兩項成果獲評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申請專利71項,獲專利授權38項;計算機軟體登記12項,新品種審定7項;發表學術論文1976篇,出版專著68部。主持了國家“973”、國家攻關(支撐)、國家重點基金、國家“863”、國家重大工程和院重大等項目,項目涵蓋了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三大類別。

2014年,新疆生地所共有在研項目409項(包括新增項目164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項目2項、承擔(或參加)課題14項(新增6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課題1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承擔(或參加)課題9項(新增2項);主持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1項;主持和承擔國家級其他類型項目5項;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42項(新增15項)、青年基金項目46項(新增15項)、新疆聯合基金本地優秀青年基金5項(新增2項)、新疆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3項(新增2項)、新疆聯合基金培育項目2項(新增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課題1項;主持(或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5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5項;承擔院“西部之光”項目49項(新增12項);承擔院其他各類項目30項(新增13項);承擔自治區及其他省部級項目35項(新增10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0項(新增2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9項(新增5項);承擔千人計畫新疆項目8項(新增5項);研究所自主部署項目35項(新增19項)。

2014年,發表論文623篇,其中SCI論文171篇,出版學術專著10部,申請專利37項,授權專利24項。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5項,其中突出貢獻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學術期刊

•《乾旱區地理》

《乾旱區地理》 《乾旱區地理》

《乾旱區地理》(原名《新疆地理》)1978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公開發行。期刊的辦刊宗旨是反映乾旱區地理學的研究成果,為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和發展乾旱區地理學提供平台。

2007年經中國地理學會專業委員會審核同意,中國地理學會正式接納《乾旱區地理》為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成為中國地理學會旗下少數幾個由京外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之一。

•《乾旱區研究》

《乾旱區研究》 《乾旱區研究》

《乾旱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土壤學會聯合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雙月刊,大16開本,144頁,ISSN1001-4675,CN65-1095/X)。創刊於198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該刊主要刊登乾旱區水、土、生物、氣候和環境等方面具有創新性的研究論文、專論綜述和評論、研究方法和新技術套用、學術討論與爭鳴、國內外學術動態、論壇以及乾旱區新書介紹等。《乾旱區研究》堅持以服務讀者、作者,促進學科發展為核心的辦刊宗旨,努力提高期刊質量和品位,擴大與中亞等國家的學術交流,有目的有計畫的創辦中亞乾旱區共同關注的學科欄目。將更突出區域特色——乾旱區,聚焦區域的核心科學問題——水循環與水資源合理利用。同時開闢了“塔里木河流域”專欄,藉此推進乾旱區以河流為紐帶、以局地水循環為主體的研究,並鼓勵將水循環與內陸河流域各生態功能單元的生物過程與人類活動緊密相聯。

•《Journal of Arid Land》

《Journal of Arid Land》 《Journal of Arid Land》

《Journal of Arid Land》(乾旱區科學,JAL)英文刊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於2009年2月簽發新出綜合[2009]86號檔案,同意創辦。該刊的主管單位為中國科學院,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後者同時為該刊的出版單位。JAL為季刊、大16 開、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 CN65-1278/K,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674-6767,將於2009年第四季度創刊。JAL每季中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海外發行由Springer負責)。刊載內容主要包括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水、土、生物、氣候等自然資源變化及其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與人類活動的關係,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地理、生態和環境格局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乾旱和半乾旱區域對全球變化的回響與反饋機制等原始創新性、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研究成果;本刊還開展中亞地區資源環境、生態安全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學術交流;同時刊登上述方面的研究評述、快訊、學術動態及重要參考書書評等。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是198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研究所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有6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有11個一級(或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地理學、生態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植物學、生態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植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環境工程、測繪工程、生物工程

教學建設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學研究生405人,其中博士生194人,碩士研究生211人,留學生35人。已發表學術論文1976篇,出版專著68部。

文化傳統

所徽

所徽 所徽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徽由S、D兩個字母組合,代表所名生態(Shengtai)與地理(Dili);上綠下藍並加葉片,象徵地球與生物圈、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生命與水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文化內涵是:研究所以綠洲生態過程與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為中心的定位;研究工作中生態過程與地理格局研究的高層面、大時空耦合;西部大開發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根本,推進綠洲化,逆轉荒漠化。

生地精神

“團結、開拓、奉獻、創新”

現任領導

所長:陳曦

黨委書記、副所長:田長彥

副所長:雷加強

副所長: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副所長 :管開雲

副所長:肖文交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