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2年,1999年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前身為始建於1952年的儀器館和始建於1953年的機電研究所)與中科院長春物理所(前身為始建於1958年的吉林分院技術物理所)整合成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發光學、套用光學、光學工程、精密機械與儀器的研發生產,先後參加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長春光機所園區占地總面積5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18個研究部室,在職職工2100餘人,在學研究生近千人。

發展歷史

•機電所籌備處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2年。

1953年成立機電所籌備處,1954年分出;1958年光機學院和機械學院成立,1965年獨立建制。

•光學精密儀器所

1950年決定設立儀器館,1951年成立儀器館籌備處。

1952年儀器館成立。

1957年,儀器館更名為光學精密儀器所。

1958年,電工所分出。

•光學精密器械所

1960年,機電所籌備處和光學精密儀器所合併成立光學精密器械所。

1960年成立安光所,1970年停辦;1962年成立西光所;1963年成立天文儀器廠;1964年成立科學儀器廠;1965年成立上光所;1967年成立五〇八所,1971年停辦;1973年成立光電所。

1968年,劃歸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建制。

1976年,重歸科學院。

•物理所

1958年,吉林金屬物理所成立。

1960年,更名為吉林物理所。

1962年,更名為東北物理所。

1968年,更名為吉林物理所,1970年停辦。

1979年,吉林物理所重辦,更名為長春物理所。

•長春光機所

1999年,光學精密器械所與長春物理所合併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2008年,分建蘇州醫工所。

科研條件

設備設施

•設施設備

截至2013年3月,長春光機所先進制造與檢測公共技術中心建設了大口徑光學系統反射鏡先進制造技術平台、精密機械加工製造技術平台、高可靠性電子裝聯製造技術平台、光電設備先進檢測技術平台、光電設備綜合環境試驗技術平台、發光材料分析測試技術平台等6個高水平綜合支撐保障技術平台;儀器設備169台/套,總額29491萬元。

•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圖書館始建於1953年,建成以光學、發光學、光電子技術、精密儀器為核心,以數學、天文學、技術科學、金屬學、冶金學、宇宙航空和軍事技術等相關科學領域為輔的藏書體系。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中外圖書7萬餘種,中外期刊3千餘種,藏書量達17萬冊,SPIE會議錄的收藏量為5500餘卷。先後購進了Springer-Verlag、Elsevier、SPIE、ACS、AIP和APS等全文資料庫,連結了EI和中國科學數字圖書館提供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CALIS外文期刊目次資料庫等10餘個資料庫。

人員編制

兩院院士 兩院院士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在職職工2174人,其中中 科院院士3人,研究員210人,副研究員475人,“百人計畫”1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37人;863、973各領域專家9人,國家級各類領軍人才15人。

中科院院士:陳星旦、王家騏、王立軍

百人計畫:李聯合、李志剛、劉可為、劉雷、劉震宇、孫再成、佟存柱、王欣洋、魚衛星 、單崇新 、宣麗

科研部門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重點工程中心2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2個。

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此外,該所還設有空間光學研究一部、空間光學研究二部、空間光學研究三部、航空成像與測量技術研究部、光電對抗研究部、光電測控研究部、圖像處理技術研究部、光學技術研究中心、無人飛行器研究部、光電探測技術研究部、光柵 技術研究中心、光電技術研發中心、星載一體化技術研究室、空間機器人中心、超精密光學工程研究中心、三維成像與虛擬現實技術研究室等科研部門。

國家重點實驗室:套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光學及套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光柵製造與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小衛星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光學系統先進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航空光學成像與測量重點實驗室

合作交流

地基光學空間物體觀測系統光電望遠鏡項目:2014年3月通過評審,是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承擔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地基光學空間物體觀測系統項目。項目目標是基於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現有成員國的地域優勢,為各成員國提供多台光電望遠鏡,放置在巴基斯坦、秘魯和伊朗,用於低軌目標和空間碎片的觀測,為後續組網進行空間目標編目定軌提供觀測數據。

截至2013年1月,長春光機所與白俄羅斯普拉納爾聯合生產企業、白俄羅斯共和國科學生產單一制企業、白俄羅斯科學院傳熱傳質研究所、白俄羅斯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等科研生產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涉及微電子封裝設備、光刻機設備、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磁流變拋光技術等多個合作領域,先後簽署科技合作協定4項。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1964年12月10日至2007年12月10日,研究所各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獲獎64項 ;2008年5月2日至9月8日,發表論文175篇 ,2003年4月25日至2009年6月5日,獲得專利556項 。

2000年至2005年7月,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7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共15項。

截至2015年,研究所研製出中國第一台紅寶石雷射器、第一台大型電影經緯儀等多種先進設備儀器,創造了十幾項“中國第一”; 先後參與了包括“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先後組建和援建了西安光機所、上海光機所、成都光電所、長春光機學院等10餘家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企業單位。完成了一批國家重大任務,取得了以“神舟五號”、“神舟六號”有效載荷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成為中國航天光學遙感與測繪設備、機載光電平台及新一代航空遙感設備和靶場大型光測裝備的主要研究、生產基地,在光電對抗、地基空間探測等領域具有影響力。

2016年1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系統的研製”通過驗收,並製造出世界最大面積中階梯光柵。這標誌著我國大面積高精度光柵製造中的相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驗收組組長曹健林說,大型高精度光柵刻劃系統以及大面積中階梯光柵的研製成功,不僅打破了我國在該領域受制於人的局面,而且能幫助我國光譜儀器產業改變低端化現狀,提升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

學術刊物

《中國光學》

以高質量綜述性論文為特色欄目,集中報導中國國內外光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和重大突破,主要欄目包括:微納光學、信息光學、集成光電子、光譜學和光譜儀器、雷射技術與套用、光學功能材料、光學設計與工藝、大氣與空間光學、光學儀器與測試和綜述等。2014年入選“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發光學報》

是以發光學、凝聚態物質中的激發態過程為專業方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學術專題包括:激發態過程的一般問題;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太陽能電池以及半導體材料的光電特性;輝光、陰極射線和電漿發光;綠色照明工程;高能粒子和閃爍晶體;生物材料的光學特性;非線性光學和集成光學等。被世界檢索系統EI、SA、CA、AJ、INSPEC等收錄,是“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之一。

《光學 精密工程》

刊載現代套用光學與微納米技術和精密工程領域的高水平理論性和套用性的科研成果,內容包括:空間光學、光學材料和納米材料、光學設計和系統、雷射和雷射技術套用、光通訊、微納技術與精密機械、醫用光學、先進加工製造技術、信息理論與信息處理技術、測試技術與設備以及有關交叉學科等。

《液晶與顯示》

以報導中國國內外液晶學科和顯示技術領域中最新理論研究、科研成果和創新技術,及時反映中國國內外液晶學科領域及產業信息動態,開展學術交流,提高液晶學科領域科技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辟有研究報告、研究快報、研究簡報、信息與動態和產品信息等欄目。

《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NPG)合作出版的全英文開放獲取(OA)國際學術期刊。2013年10月先後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及全球最大文摘引文資料庫Scopus收錄,是NPG集團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OA物理類期刊。刊載光學領域基礎、套用基礎以及工程技術研究及套用方面的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小尺度光學、特種光學、光學材料及處理、光學元件製備、光學數據傳輸、光學測量、光學在生命科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套用等方面的論文和文章。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

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設有碩士點8個(1個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1個一級學科,5個二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物理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

博士點:凝聚態物理、光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光學工程(一級學科)、電路與系統

碩士點:凝聚態物理、光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光學工程(一級學科)、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電路與系統、計算機套用技術

教學建設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2015年度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132名,其中碩博連讀生及春季入學考生總計約110名;招收碩士研究生188名,其中推免生預計招收90名。

博士助學金1700元/月,助研獎酬金1000至2000元/月;碩士獎學金900元/月;下室後助研獎酬金600至1600元/月。

2008年獲中科院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獲“中國科學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研究生教育2011年優秀研究成果獎”1項。 穆全全博士獲2011年度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9月,3名研究所獲第九屆“華為杯”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三等獎。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主管工作
所長賈平主持全面工作。主管所務管理、財務管理工作;分管所長辦公室、財務管理處、國家重點實驗室
黨委書記、副所長馬明亞負責黨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離退休管理工作;分管黨委辦公室、人力資源處、離退中心
副所長宋志義 負責基建管理、所控股參股企業管理工作,協助財務管理工作;分管長光科技集團公司籌備組,協助分管財務管理處
張學軍負責工程科研管理、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分管工程科研管理處、國際合作處
張濤負責質量管理、研究生教育工作;分管質量管理處、研究生部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金宏負責監察審計工作、保密管理、信息與期刊管理工作 | 分管監察審計處、保密與信息安全處、信息中心

歷任領導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1年1月-1957年4月任儀器館副館長、代理館長,1957年4月-1968年2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1979年3月-1983年7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

蔡仁堂,山東文登人,1943年參加工作,1953年9月-1958年9月任儀器館黨總支書記,1983年7月-1987年12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

李明哲,河北行唐人,1939年入伍,1958年10月-1964年任長春光機所黨委第一書記。

芶清泉,四川邛崍人,1942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58年負責組建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金屬物理研究所,任所長至1966年。

黃友寶,四川閬中縣人,1933年8月入伍,1960年9月轉業到中科院吉林分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長。

閆海英,河北平山人,1939年入伍,1964年11月轉業,任中科院東北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1968年4月任所革命委員會主任,1971年12月任所黨委副書記。

劉允中,河南安陽人,1938年入伍,1965年-1969年12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

王林棣,浙江奉化縣人,1940年入伍,1973年1月-1978年4月任中科院吉林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

尹大博,河北寧晉人,1940年9月入伍,1978年10月-1983年12月任長春物理所黨委書記。

李光,上海市人,1937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物理系,1978年2月-1984年6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

徐敘瑢,山東臨沂人,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78年11月-1985年6月任長春物理所所長。

唐九華,浙江紹興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83年7月-1985年6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

鄭知龍,重慶市人,1951年入伍,1983年12月-1993年1月任長春物理所黨委書記。

王乃弘,江蘇無錫人,1952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套用物理系,1985年6月-1986年7月任長春光機所代理所長。

虞家琪,江蘇揚州人,1964年9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技術物理系,1985年6月-1994年12月任長春物理所所長。

王家騏,江蘇蘇州人,1963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鍛壓工藝及設備系,1986年7月-1998年12月任長春光機所所所長。

蔣景文,遼寧海城人,1961年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機械系,1987年7月-1994年11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

金億鑫,北京市人,1965年9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5年5月-1999年7月任長春物理所所長。

王彥祚,黑龍江集賢人,1968年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97年10月-1999年7月任長春物理所黨委書記。

曹健林,湖南永興人,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98年12月-1999年8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黨委書記,1999年12月-2001年12月任長春光機與物理所所長。

宣 明,江蘇常州人,1985年畢業於長春光機所,2001年4月至2003年11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常務副所長。2003年11月至2008年5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黨委書記。2007年12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

文化傳統

•所標

所標 所標

標誌由兩條原點對稱的“C”形半環和三稜鏡構成。

正反兩條“C”形半環代表“中國”、“長春”(China,ChangChun),表明地域位置;同時組合而成“O”代表“光學”(Optics)、“P”代表“物理學”(Physics),表明行業特徵。

橢圓型“中”字造型,表明國家科技隊的地位。三稜鏡代表該所的傳統優勢學科領域,加上環形“地球”,寓意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和該所面向世界,爭創國際一流研究所的宏偉氣魄。兩條半環彼此互動,寓意該所科研、產業的飛速發展和良性循環。

標準色採用深藍色和淺藍色,深藍色代表海洋,淺藍色代表天空,表明長光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展理念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文化活動

研究所定期開展UG技能大賽、青年成才報告會、青年羽毛球比賽、迎春長跑接力賽、排球比賽、歌詠比賽、籃球比賽、運動會、文藝演出等文化藝術活動。

研究生會舉辦主題party、青年聯誼活動、學術講壇講座等活動。

2010年5月,研究所成立“心靈使者”關愛團隊,開展“心靈使者”心理調試技能培訓活動。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