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1]?(簡稱“長春光機所”)是由原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原中科院長春物理研究所於1999年7月整合組建而成,以知識創新和高技術創新為主線,從事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工程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多學科綜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長春光機所的科研工作分為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三個層面,三者之間相互牽引、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形成了完整的科研體系。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始建於1952年,是以知識創新和高技術創新為主線,從事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多學科基地型研究所,主要從事發光學、套用光學、光學工程和精密機械與儀器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光機物理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1]?(簡稱“長春光機所”)是由原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原中科院長春物理研究所於1999年7月整合組建而成,以知識創新和高技術創新為主線,從事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工程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多學科綜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該所在以王大珩院士、徐敘容院士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的帶領下,在套用光學、發光學、精密機械和光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先後取得了1666項科研成果,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紅寶石雷射器、第一台大型經緯儀等十多項“中國第一”,向外輸出2200多名各類人才,為中國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了一系列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都曾到該所視察。
長春光機所是中科院規模最大的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985人,包括院士4人,正高級科研人員135人,副高級科研人員294人。長春光機所是中科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設有博士點6個,碩士點8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在學研究生860人(其中博士生407人),在站博士後50人。長春光機所是中科院系統唯一通過軍工質量保證體系考評和首家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的單位,同時又是中科院首批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國家一級單位、全國“五一” 勞動獎狀獲得單位,主辦《光學精密工程》、《發光學報》、《液晶與顯示》等多種學術及信息刊物,中國光學文獻資料庫也建在這裡。
長春光機所的科研工作分為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三個層面,三者之間相互牽引、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形成了完整的科研體系。基礎研究工作以中科院激發態物理重點實驗室為代表,在稀土發光、寬頻II-VI族半導體發光、微腔雷射、有機和無機薄膜電致發光等研究領域獨具特色,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套用基礎研究以套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代表,以解決光學發展中的重大前沿基礎技術為長遠發展方向,圍繞發光學、短波光學、空間光學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既有前瞻性和自主智慧財產權,又有廣泛套用前景的創新成果;工程技術研究以空間光學研究部、國家光學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吉林省CAD工程技術中心等為代表,承擔著大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關鍵技術攻關任務,在空間光學領域的原理、方法探索和儀器裝備的設計、加工、檢測及系統集成等方面獨占優勢,為國家戰略性需求提供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光電系統和成套技術裝備。近些年來,長春光機所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總面積2.12平方公里的中科院長春光電子產業園區已經基本建成,該園區功能齊全、結構合理、設施完備、環境優美,達到世界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新世紀裡,新一代長光人將秉承先輩的光榮傳統,銳意創新、開拓進取,努力創造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偉大業績。

【光機物理所歷史】

1950年,決定設立儀器館
1951年,成立儀器館籌備處
1952年,儀器館成立
1953年,機電所籌備處成立
1954年,機電所籌備處分出
1957年,儀器館改名光學精密儀器所
1958年,機電所成立光機學院和機械學院,吉林金屬物理所成立,電工所劃出
1960年,光學精密儀器所與機電所合併,成立光學精密機械所;吉林金屬物理所改名吉林物理所
1960——1970年,安徽光機所劃出
1962年,吉林物理所改名東北物理所:西安光機所劃出
1963年,天文儀器廠劃出
1964年,科學儀器廠劃出
1965年,上海光機所劃出;光機學院與機械學院獨立建制
1967——1971年,五零八所劃出
1968年,光學精密機械所劃歸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建制;東北物理所恢復所名吉林物理所
1973年,光電所劃出
1976年,光學精密機械所重歸科學院
1979年,吉林物理所改名長春物理所
1999年,光學精密機械所與長春物理所整合,成立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2008年,籌建蘇州醫工所

【光機物理所歷任領導】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51年1月-1957年4月任儀器館副館長、代理館長,1957年4月-1968年2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1979年3月-1983年7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
蔡仁堂,山東文登人,1943年參加工作,1953年9月-1958年9月任儀器館黨總支書記,1983年7月-1987年12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李明哲,河北行唐人,1939年入伍,1958年10月-1964年任長春光機所黨委第一書記
芶清泉,四川邛崍人,1942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58年負責組建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金屬物理研究所,任所長至1966年黃友寶,四川閬中縣人,1933年8月入伍,1960年9月轉業到中科院吉林分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長
閆海英,河北平山人,1939年入伍,1964年11月轉業,任中科院東北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1968年4月任所革命委員會主任,1971年12月任所黨委副書記
劉允中,河南安陽人,1938年入伍,1965年-1969年12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
王林棣,浙江奉化縣人,1940年入伍,1973年1月-1978年4月任中科院吉林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
尹大博,河北寧晉人,1940年9月入伍,1978年10月-1983年12月任長春物理所黨委書記
李光,上海市人,1937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物理系,1978年2月-1984年6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
徐敘瑢,山東臨沂人,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78年11月-1985年6月任長春物理所所長
唐九華,浙江紹興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83年7月-1985年6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
鄭知龍,重慶市人,1951年入伍,1983年12月-1993年1月任長春物理所黨委書記
王乃弘,江蘇無錫人,1952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套用物理系,1985年6月-1986年7月任長春光機所代理所長
虞家琪,江蘇揚州人,1964年9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技術物理系,1985年6月-1994年12月任長春物理所所長
王家騏,江蘇蘇州人,1963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鍛壓工藝及設備系,1986年7月-1998年12月任長春光機所所所長
蔣景文,遼寧海城人,1961年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機械系,1987年7月-1994年11月任長春光機所黨委書記
金億鑫,北京市人,1965年9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5年5月-1999年7月任長春物理所所長
王彥祚,黑龍江集賢人,1968年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97年10月-1999年7月任長春物理所黨委書記
曹健林,湖南永興人,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98年12月-1999年8月任長春光機所所長、黨委書記,1999年12月-2001年12月任長春光機與物理所所長

【光機物理所院士】

王大珩,套用光學專家,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從建所起至1983年在所工作
徐敘瑢,發光學專家,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66年至1987年在所工作
吳學藺,冶金學、機械工程學專家,1930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1958年至1979年在所工作
龔祖同,套用光學專家,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從建所起至1962年在所工作
張作梅,金屬材料、機械工程學專家,1941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1957年來所工作
福熹,光學材料、非晶態物理學專家,1952年浙江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64年
唐九華,光學工程專家,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從建所起在所工作
王之江,光學與雷射專家,1952年大連工學院畢業來所工作至1964年
母國光,套用光學專家,195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1956年至1957年在所工作
陳慶雲,有機化學專家,1952年北京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57年
鄧錫銘,光學與雷射專家,1952年北京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64年
丁衡高,慣性技術和精密機械專家,1952年南京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57年
薛鳴球,套用光學專家,1956年浙江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81年
王立鼎,精密機械專家,1960年吉林工業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99年
姜文漢,光電工程、自適應光學專家,1958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1960年至1973年在所工作
林祥棣,光學技術與儀器專家,1956年浙江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73年
陳星旦,套用光學專家,195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1952年來所工作至今
姜中宏,光學材料專家,1953年華南工學院畢業來所工作至1964年
潘君驊,天文光學專家,1952年清華大學畢業來所工作至1980年
劉頌豪,光學與雷射專家,1951年畢業於廣東文理學院,從建所起至1964年在所工作
姚駿恩,光學儀器專家,1952年大連工學院畢業來所工作至1964年
王家騏,光電工程專家,1966年長春光機所畢業後留所工作至今

【光機物理所研究生部】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始建於1952年,是以知識創新和高技術創新為主線,從事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多學科基地型研究所,主要從事發光學、套用光學、光學工程和精密機械與儀器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作為中國科學院規模最大的研究所,本所在56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以王大珩院士、徐敘瑢院士等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帶領下,研製出中國第一台紅寶石雷射器、第一台大型電影經緯儀等多種先進設備儀器,創造了十幾項“中國第一”;先後參與了包括“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等多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取得了1700多項科研成果,獲專利授權750多項;先後組建和援建了西安光機所、上海光機所、成都光電所、長春光機學院等10餘家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企業單位,並為其輸送了2200多名各類專業人才;本所現有事業編制人員4526人,其中在職職工1772人,離退人員2754人;在職職工中,院士4人,研究員171人,副研級310人。共有22位在本所工作過的優秀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湧現出“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蔣築英等眾多英模人物;近年來,本所先後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連續兩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單位”、“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榮譽稱號和獎項,為我國國防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一系列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都曾到本所視察和指導工作。
本所不斷凝練和提升創新目標,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等的推動下,近些年來本所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創新文化、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本所的核心競爭能力得到不斷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增強。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工作穩步發展,並在各自領域中的學術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取得了若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成果。高技術研究領域不斷開拓,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完成了一批國家重大任務,取得了以“神舟五號”、“神舟六號”有效載荷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已成為我國航天光學遙感與測繪設備、機載光電平台及新一代航空遙感設備和靶場大型光測裝備的主要研究、生產基地,進一步鞏固與增強了本所作為我國大型光測裝備主要研製基地的地位,並且在光電對抗、地基空間探測等領域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本所投資興建的占地總面積5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功能齊全、結構合理、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中科院長春光電子產業園區”已展現在世人面前,為本所的自主研發與加工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已成為我國光電子領域重要的研發、產業和人才培養基地。
長春光機所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也是首批獲準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作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本所現有凝聚態物理、光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光學工程、電路與系統6個博士點;凝聚態物理、光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光學工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電路與系統、計算機套用技術8個碩士點;物理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自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至今,共招收研究生2915名,累計授予博士學位608名,碩士學位1162名;目前在學研究生901人。現有博士生指導教師94人,碩士生指導教師190名。
坐落在中科院長春光電子產業園區的本所研究生教育基地占地面積五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二萬平方米,包括一幢教學樓、四幢研究生公寓和一幢可容納一千人就餐的研究生食堂。教學樓內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完善的多媒體教室、網路教室、語音教室和閱覽室,為研究生們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本所還為研究生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每二人使用一個房間,房間內有衛生間、熱水器、電話、網線和配套齊全的家具。為了豐富研究生的業餘文化生活,教學樓內還設有健身房、桌球室、健美操室、電視室等基礎設施供研究生使用,剛建成的室內體育館為研究生開放。
在研究生培養教育中,本所始終圍繞學科發展和科研項目的需求,以培養多學科交叉領域的複合型人才為目標,通過讓研究生直接從事科研課題研究的方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和規模。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這一中心,健全了有關研究生培養的各項規章制度,在研究生培養工作中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逐步建立了研究生培養質量體系,使本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更加科學和規範。
長春光機所已經步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的建設進程,在新的征程中本所將繼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拼搏進取、銳意創新,持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建成“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現代化研究所為目標,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光輝業績,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