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西北地質研究室,1960年2月18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正式建立。1955—1960年,通過對西北地區含油氣盆地的考察和遠景評價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特別是以侯德封先生為代表的老前輩指導下,由我所一批剛出校門的年輕大學生為主力撰寫出版了《中國西北區陸相油氣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規律》一書。該專著提出了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陸相石油成因理論。

概要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蘭州地質所現有職工108人,其中研究員18人,副高級職稱人員20人,具博士學位者14人,具碩士學位者13人。2人獲“五一”勞動獎章,32人獲政府特殊津貼。在讀研究生51人,其中在站博士後1人,博士生22人,碩士生29人。
研究所先後主持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700餘項,由我所主持、參加主持和主要參加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級及院省部級獎勵100餘項。近三年承擔國家攻關項目2項,專題7項;“973”項目1項,課題2項,專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項,總經費約480餘萬元。近三年承擔橫向委託項目8項,總經費約530餘萬元。近五年發表論文218篇,專著5部。主辦國家級自然科學核心刊物《沉積學報》,合辦《天然氣地球科學》雜誌和《天然氣水合物網站》。

相關介紹

蘭州地質所於1998年被認定為基地型研究所,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9年第一批進入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2002年5月全所進入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2000年下半年以來,我所根據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要求,在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面實施創新方案的同時,在不斷凝練與提升科技創新目標和研究方向、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體制與機制改革,研究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新世紀之初,恰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啟動“西氣東輸”宏偉工程,給蘭州地質研究所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充分展示綜合科研實力的廣闊舞台。在這種新機遇、新形勢面前,蘭州地質所全體職工全面貫徹落實中國科學院新時期辦院方針、嚴格按照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的要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多渠道爭取高層次項目,增強研究所的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西部油氣開發建功立業。我們堅信,40多年油氣地質研究的學術積累,獨具特色的研究領域,結構合理的研究隊伍以及精良完備的分析測試技術體系,裝備有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分析測試儀器的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雄厚基礎和條件,加之位居西部的地理優勢,使蘭州地質研究所有基礎、有能力、有條件在“西部大開發”和“西氣東輸”工程中繼續做出與國立科研機構水平相適應的更大貢獻,真正成為中國科學院在新時期進軍西部油氣開發的橋頭堡。

基於對國家油氣資源的戰略考慮,2004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作出決定:

中科院蘭州地質研究所與中科院(北京)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整合的目的是加強和集中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方面的研究力量,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油氣地質研究隊伍,更好地發揮北京吸引人才的區域優勢,更好地發揮蘭州在西部的地域優勢。

經過整合,已形成學科較為完整(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的油氣資源研究隊伍,具備承擔油氣資源重大研究項目的能力,能直接服務於勘探與開發實踐。

功能定位

蘭州地質所於1998年被認定為基地型研究所,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9年第一批進入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2002年5月全所進入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2000年下半年以來,我所根據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要求,在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面實施創新方案的同時,在不斷凝練與提升科技創新目標和研究方向、加強創新文化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體制與機制改革,研究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新世紀之初,恰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啟動“西氣東輸”宏偉工程,給蘭州地質研究所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充分展示綜合科研實力的廣闊舞台。在這種新機遇、新形勢面前,蘭州地質所全體職工全面貫徹落實中國科學院新時期辦院方針、嚴格按照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的要求,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多渠道爭取高層次項目,增強研究所的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西部油氣開發建功立業。

總體定位——

以國家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為驅動,圍繞油氣資源研究科學前沿,針對我國多旋迴疊合盆地的複雜性和特殊性,開展油氣資源勘探基礎理論和關鍵探測技術的研究,為推動我國油氣事業的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發展目標——

構建以油氣成藏動力學研究、油氣藏地球物理綜合識別技術和深井、超深井鑽井技術為特色的產、學、研密切結合的國家級研究平台,在油氣資源勘探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領域做出創新性貢獻,為構建國家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全方位開放,聚集和培養優秀青年科學家,實現多學科實質性交叉融合,力爭成為油氣資源勘探領域的國際性研究中心和培養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科技人才基地。

發展戰略——

不斷凝練油氣資源研究方向,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重大項目和各類科技任務,構建以油氣盆地形成與演化、油氣形成、成藏過程和油氣勘探關鍵技術為特色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級研究平台,力爭成為油氣資源勘探領域的國際性研究中心和培養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科技人才基地。

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西北地質研究室,1960年2月18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正式建立。

1955—1960年,通過對西北地區含油氣盆地的考察和遠景評價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特別是以侯德封先生為代表的老前輩指導下,由我所一批剛出校門的年輕大學生為主力撰寫出版了《中國西北區陸相油氣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規律》一書。該專著提出了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陸相石油成因理論,提出了“內陸潮濕拗陷”、“成油地層組合”、“近油源短運移”、“拗陷中心生油”、“拗陷邊緣和中心的隆起聚油”等油氣田形成分布規律的嶄新觀點,系統地對我國西北地區諸盆地的含油氣遠景進行了評價和預測。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陸相生油研究的專著,這一研究成果充實和發展了我國陸相生油理論,為我國陸相油氣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該成果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甘肅省科學大會優秀獎。

1961—1965年,在侯德封先生的指導下,開展了對青海湖的綜合考察,並完成了《青海湖綜合考察報告》。該成果首次對陸相湖泊的構造、沉積環境、有機物質分布和成岩環境等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對以“將今論古”的科學方法研究古代陸相湖盆的石油形成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我國“陸相生油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該成果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甘肅省科學大學優秀成果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恢復和發展,煤成氣研究取得了開創性成果,院重點項目“中國西部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形成”和省科委重點項目“酒西盆地油資源評價”等重大課題的實施和完成,為以後工作取得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隨著該所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逐步形成了氣體地球化學和油氣地質基礎理論兩大主要研究領域。經過“六五”、“七五”、“八五”的奮發拼搏,全所確立了研究方向和目標,年輕人才脫穎而出,建立了先進的實驗技術體系,以及科技和管理體系,以科學研究為中心,各項工作得到全面發展。

1991年《天然氣成因理論》研究成果對天然氣成因理論和套用研究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總結,其研究方法和分析技術處於學科前沿。提出了“多源複合、主源定型、多階連續、主階定名”的天然氣形成和成藏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和完善,突破了傳統的乾酪根晚期成油理論概念,科學地總結了自然界聚集的天然氣形成過程,對天然氣勘探實踐有指導意義,同時開拓了天然氣勘探新領域。該成果於1995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並被評為當年三項綜合性重大成果之一。

基於對國家油氣資源的戰略考慮,2004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作出決定,將蘭州地質研究所與(北京)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整合的目的是加強和集中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方面的研究力量,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油氣地質研究隊伍,更好地發揮北京吸引人才的區域優勢,更好地發揮蘭州在西部的地域優勢。經過整合,已形成學科較為完整(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的油氣資源研究隊伍,具備承擔油氣資源重大研究項目的能力,能直接服務於勘探與開發實踐。

40餘年來,幾代蘭州地質所人全力投入國民經濟主戰場,跋山涉水,踏遍祖國大地,為新中國現代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以“陸相潮濕坳陷成油理論”、“青海湖綜合考察”和“天然氣成因理論”為標誌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不同時期我國油氣地質理論的最高學術水平,被國內外同行譽為是蘭州地質研究所創造的三次輝煌。在圓滿完成國家任務的同時,以任務帶學科,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進行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向院內外石油天然氣地質科研機構和勘探開發單位輸送了近200名優秀人才。

近年來,研究所面向學科發展前沿和國家需求,承擔和完成了多項重大科研任務,其中國家重點科技攻關、973及攀登項目5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4項,國際合作項目19項,中科院及省部委重點項目29項,企業重要橫向合作項目51項。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0餘篇,出版專著36部,為企業完成科研報告170餘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省部級獎12項。科研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石油天然氣地質理論研究和我國油氣資源勘探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合作與交流

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是研究所主要的活動內容,也是研究所提高科研水平和培養人才的主要措施。研究所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與一些國外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夥伴關係,並且由過去的人員交流向項目合作轉變,使合作雙方向深度方向發展。在承擔國內眾多研究課題的同時,蘭州地質所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2004年以來,已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奈及利亞及等20多個國家同行專家建立了較為固定的學術交流關係,在石油天然氣地質地球化學、頁岩氣、非生物成因天然氣、熱液流體地球化學、全球變化、微生物採油(生物驅油)及化學驅油的有關理論及技術方法等研究領域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互派學者等學術交流活動,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近年來已完成“古歐亞板塊克拉通油氣田形成及其分布規律”等科研合作項目15項。通過與國外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使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拓寬了研究領域,並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研究成果已在《Science》、《Nature》、《Meteorites&PlantarySciences》、《Geothermics》、AAPG等國外重要刊物上發表。

科研隊伍

研究員

王永莉2011-3-4

鄭國東2011-1-19

段毅2010-11-4

陳紅漢2009-6-5

何登發2009-6-5

史基安2008-11-7

葉先仁2008-11-5

周世新2008-11-4

王琪2008-10-28

夏燕青2008-4-15

李立武2008-4-15

雷懷彥2006-11-27

張曉寶2006-11-1

史基安2006-11-1

周世新2006-11-1

孟自芳2006-11-1

妥進才2006-11-1

鄭建京2006-11-1

副研究員

葉先仁2008-11-5

現任所長

楊長春,男,196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氣體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地球物理學進展》副主編、《地球物理學報》編委;甘肅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青年聯合會副主席。1984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1991年在法國波爾多大學獲博士學位,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一等獎,同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被中國科學院授予“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拼搏者”稱號、被國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優秀留學回國工作人員”稱號。主要從事勘探地球物理領域研究,在三維疊前深度偏移、古潛山構造類型及其成藏模式及油氣資源區域評價方面做出了重要成果。完成了三維疊前深度偏移最佳孔徑方法的研製及軟體集成;實現了潛山油藏類型及成藏建模,並在勝利油田、普光氣田等地得到良好套用,為中國東部前新生代油氣資源勘探提供了可借鑑的理論依據和關鍵技術,為推動我國前新生代油氣資源勘探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發展前景

我們堅信,40多年油氣地質研究的學術積累,獨具特色的研究領域,結構合理的研究隊伍以及精良完備的分析測試技術體系,裝備有九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分析測試儀器的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雄厚基礎和條件,加之位居西部的地理優勢,使蘭州地質研究所有基礎、有能力、有條件在“西部大開發”和“西氣東輸”工程中繼續做出與國立科研機構水平相適應的更大貢獻,真正成為中國科學院在新時期進軍西部油氣開發的橋頭堡。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