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於1956年正式成立,2001年起由中科院與教育部聯合共建。水保中心以黃土高原為重點,開展半乾旱半濕潤地區水蝕環境中的水土保持科學研究。其“水科普”工作極富特色。 

簡介

水土保持館面積600平方米,展示內容包括我國水土保持現狀和成果、水土保持沙盤模型、水保中心發展歷史以及土壤標本等4部分,是我國唯一一個綜合展示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展館。現有工作人員5名,每年五一、十一開展水土保持宣傳周活動並不定期向社會開放。年接待公眾800餘人次。

節水灌溉技術與設備科技博覽園位於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楊凌,占地310畝。園內聚集了國外60%、國內80%的節水設備和幾乎所有的節水技術。博覽園集科普、研究、旅遊於一體,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及周邊中國小的教學實習基地,同時承擔著國家和陝西省多項課題的試驗研究任務,還是楊凌示範區農業科技觀光的景點之一,在國內已是具有相當知名度的科技園區。

控根育苗示範基地占地25000平方米,集中展示控根育苗的技術特點及其綠化效果。通過該博覽園的建設和展示,控根育苗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利用控根育苗技術培育的苗木被譽為“移動的森林”。現有科普工作人員2人,年接待公眾3萬人次。

特色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機構,全國水土保持科研協作網牽頭單位。

該中心面向全國,以黃土高原為重點,開展半乾旱半濕潤地區水蝕環境中的水土保持科學研究,解決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中心”現有職工20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中心”有黃土高原國家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研究(楊凌)中心、在陝西安塞、長武分別建有國家野外生態試驗站、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設有流域生態研究室、區域水土保持與環境效應研究室、林草生態研究室等研究單元。在實驗設施方面,在寧夏、陝西等地建有6個長期野外研究試驗站,所內有國際一流的人工模擬降雨大廳、人工乾旱環境氣候室等。

成績

建所五十餘年來,取得國家級成果獎7項,省部級成果獎120項。為國家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受到了政府及民眾的高度重視,胡錦濤、江澤民、朱鎔基、溫家寶吳邦國等曾先後到中心視察。中心與美、澳、日、德、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研究生和訪問學者派出頻繁。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設立學位授權點。“中心”現有土壤學、生態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土壤學和生態學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建有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博士後流動工作站。現有博士生導師30名,碩士生導師28名,80%以上具有國外留學經歷,主持或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在學研究生有專門的學習工作位、研究生公寓。

“中心”對研究生仍實行免收學費,實行全員助學金、獎學金及科研津貼制度,在學期間可申報中國科學院的“院長獎學金”、“劉永齡獎學金”、等數種冠名獎學金。為加強互動交流,碩士生在北京進行基礎課程學習,博士生到外國語大學進行半年的英語專門學習。工作、學習成績出色的研究生有機會被選送國外進行聯合培養。建立“學生自薦,導師推薦”的就業指導模式。中心環境幽雅,是從事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

功能作用

水保中心還利用安塞、長武、固原、神木等野外生態站,針對農民朋友舉辦蔬菜栽培、塑膜溫室高效設施養殖、水土流失防治途徑與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區畜牧技術、農副產品深加工技術等培訓班,進行科普宣傳,技術推廣。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