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坐落於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科學島上,正式成立於1979年10月,其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建立的安徽省工業試驗所,是一所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研任務、從事高新技術開發套用和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套用與基礎並重的研究機構。

研究所概況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智慧型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重要成員,一直致力於為國家在仿生感知、信息獲取、智慧型控制、先進制造、微納米技術等重要科學領域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目前設有仿生感知與智慧型科學1個重點建設學科、仿生感知與控制和智慧型信息系統2個創新研究方向,擁有三十餘位學科帶頭研究員、客座研究員和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並設有“控制理論與工程”和“儀器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聯合)、“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1個博士學位授予點、“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和“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截至2006年7月,累計已培養博士學位畢業生90餘人、碩士學位畢業生170餘人。

智慧型所自建所以來(截至2005年12月),已相繼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和“973”計畫、院省部及地方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等近千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00多項,並榮獲有數項國際性大獎(聯合)和國家級獎項,以及數十項的科學院和省部級等獎項。智慧型所主辦有在相關領域具備國際性影響力的國際信息獲取年會(IEEE ICIA)和國際智慧型計算年會(ICIC),承辦有《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中文核心期刊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國際信息獲取學報》 )英文期刊。

在“十一五”和“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智慧型所正在按照建成“三個基地”、創造“四個一流”的總要求,以實現確立的智慧型所“使命(Mission)”和“願景(Vision)”為目標,朝著建設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仿生感知與智慧型科學技術研究基地和目標清晰、特色鮮明、水平一流、條件優越的現代化研究所方向闊步前進。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1953年,安徽省工業試驗所成立,隸屬於當時的安徽省工業廳

1956年,調整成立安徽省科學研究所(籌),並於次年正式建立

1958年,調整成立安徽省科學院,後曾用名中國科學院安徽分院

1962年,由聶榮臻元帥建議所名,中國科學院華東自動化元件與儀表研究所在合肥正式成立

1968年5月,合併部分單位組建成國防科委1123研究所

1970年1月,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3609工廠

1973年8月,重組成立安徽無線電研究所

1979年10月8日,經重新建制,正式成立並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簡稱智慧型所,所名由已故院士蔣新松提出

1985年,智慧型所建成我國第一個計算機農業專家系統

1987年,智慧型所創辦所屬第一個高新技術企業

1988年,智慧型所正式遷入合肥市西郊董鋪島,即“科學島”

1988年,智慧型所成立感測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厚膜專業點

1991年,智慧型所建立國家863機器人感測技術網點實驗室

2001年5月,智慧型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試點工程

2004年6月,智慧型所正式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

現任領導

梅 濤 | 副院長、所長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梅濤,男,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委員會智慧型所分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青年聯合會常委。主要學術團體任職:中國微納米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感測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常委等。學術期刊任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主編、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編委、 《機器人》編委、 《機器人技術與套用》編委。國際學術會議任職: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大會主席、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cquis-
ition大會副主席、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 and Systems公共事務副主席。

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1982年獲浙江大學精密機械專業學士學位,200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常務副所長、所長。1986年至1987年英國Middlesex大學電子工程系機器人與自動化中心訪問學者。1996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機器人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1998年至1999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系從事微電子機械系統和智慧型材料系統的合作研究。

研究領域為感測技術微納機電系統空間機器人。負責完成了11項國家“863”計畫、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包括“體內微機器人外場驅動與控制方法研究” 、“多功能類皮膚型感測器”、“新型諧振力敏感測器”、“智慧型氣體感測器”、“主動式觸覺信息獲取與解釋”、“基於微機械加工的微型三維力感測器”等課題。已發表論文90篇,獲專利七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

目前承擔的研究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仿生微納米粘附陣列的SOC控制機理與集成方法”,國家863計畫課題“無線腸胃檢查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智慧型機器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仿生微納結構與器件的構築原理與方法”,等等。

歷任領導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仿生感知與控制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仿生感知與控制是研究所仿生感知與智慧型學科的兩大研究方向之一。本中心面向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以仿生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力學材料科學、資訊理論等理論為指導,以微納米技術感測技術人機接觸互動與遙操作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網路控制技術為手段,研究和研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理量和化學量敏感材料、器件、檢測系統以及特種機器人,並開展相關的示範套用。

仿生感知與控制研究中心由9個實驗室組成,並設有3個開放的技術支撐實驗平台。中心現有固定職工37人(含兼職管理人員7人),其中研究員10人,副高級13人,中級11人,初級3人。其中,14人具有博士學位,9人具有碩士學位。流動人員中,高級訪問學者2人,客座研究員1人,名譽研究員3人,在學博士研究生30人,在學碩士研究生82人。歷年來由中心各實驗室承擔並完成的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總計有50項,目前各類在研項目共31項。

智慧型信息系統中心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智慧型信息系統是智慧型所仿生感知與智慧型學科的創新研究方向之一。智慧型信息系統中心主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在現代農業數位化發展和煤炭行業安全方面開展創新性研究。目前中心的研究機構包括智慧型安全預警實驗室、智慧型決策與知識處理實驗室、農業信息系統套用實驗室和智慧型計算實驗室。其中研究人員20人,在學博士碩士研究生60多人。中心近年來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60多項,獲國家和省級獎勵10多項,取得發明專利和軟體著作權登記40多項。

研究方向:

智慧型系統技術體系

知識共享平台

農業決策支持系統

煤礦安全智慧型預警系統

學科方向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仿生感知與控制

仿生感知系統屬於仿生學感測技術交叉學科,它以借鑑生物感知機理為手段,從信息獲取的最終目標出發,系統地研究機器感知、感測器和敏感材料的機理、工藝和關鍵技術。仿生感知研究方向以仿生感知機器人和人機接觸互動系統為切入點,集成力覺、觸覺、視覺、嗅覺、聽覺等感知系統,與光學和微納米技術交叉、集成,研製出滿足先進制造、國家安全領域急需的特種感測器和感知控制系統,在我國相關領域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並成為在國際上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智慧型信息系統

智慧型信息系統是智慧型技術信息技術的交叉學科,是運用仿生智慧型理論和信息技術方法解決各行業信息化的技術。該研究方向以滿足全面信息化這一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以多知識融合的智慧型決策方法和多系統兼容的知識表達方式為特色,構建數字農業智慧型系統反恐與生產安全監控系統,在中國相關研究領域中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使中國智慧型信息系統的研究與套用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在研項目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人才隊伍

人才隊伍概況: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現有職工140人(截至2006年5月),其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員50人。副研究員以上人員60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30人。中、青年科技人員占80%以上。他們銳意進取、努力拚搏,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大部分人員留學回國後,擔任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所領導等職務。

已聘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5人、引進國外傑出人才1人。招聘高級訪問學者11人。

已聘請美國著名學者談自忠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戴如為教授為名譽研究員。聘請香港大學徐揚生博士、教授等為客座研究員。

多年來,有50餘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出國訪問、合作研究。與美國、加拿大、香港等10餘個國家或地區建立友好合作交流關係。接待來訪人員100餘人次。

在學博士生、碩士生220人。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

2004 年研究所所獲獎情況

農業智慧型系統技術體系研究與平台研發及其套用

863 機器人技術主題 863 - 306 八項、 8632001AA5170 、 5280 ;國家基金 6945001 。

起始年月: 1990 年 1 月至 2003 年 12 月 經費: 1762 萬

項目負責人:熊范倫、王儒敬

創新點:本成果創新提出:“面向對象的綜合知識體、“知識體 . 對象塊 . 構件”、“廣義綜合知識體”、“多級知識單元”等面向農業領域的知識表示方法體系;提出基於三重蘊涵機制的特徵占課模糊推理模型、基於案例的模糊推理,進行農業領域的模糊診斷與預測;實現多知識融合、多庫協同、多級主從的知識管理及推理機制,提高專家系統的問題求解能力等。

科學意義、影響或評價及獲獎情況:

通過對知識表示、推理機制、體系結構、知識獲取、技術集成等方面進行系統、深入地研究,構件農業智慧型系統的技術體系;採用構件技術、網路技術、 Agent 技術、語音技術、可視化技術、通用套用框架二次開發技術等,研發農業智慧型系統開發平台,集成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智慧型計算、數據挖掘、地理信息系統等多種智慧型技術,開發實用傻瓜化的農業智慧型系統。

該成果已研發系列平台 10 個版本,開發各類專家系統近 500 個。廣泛套用於種植業、養殖業等。對於合理施肥、病蟲害防治、保護環境,具有重大作業和安全性。 15 年來,該成果在安徽、黑龍江等 28 個省市 400 多個縣推廣套用,累計推廣面積近億畝,效果顯著,產生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產投比顯著,顯示其具有廣闊的推廣套用前景。該成果經鑑定會專家、院士鑑定,認為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成果 2004 年 4 月 26 日 由安徽省科技廳鑑定, 4 月 30 日 申報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目前已通過評審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5 年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

合肥市科學技術獎一項

成果名稱:智慧型農業信息網路技術研究與套用 ( H03173434200302 )

合肥市科研計畫項目經費: 50 萬元

項目參加者:王儒敬、熊范綸黃義德、劉楓、周可金、王道中、宋良圖、胡海瀛、閻曉明、汪宜九、李雁、薛軍、方靜、許承保、徐啟榮

內容簡介:

1. 課題來源與背景:合肥市科研計畫項目。套用於農業生產管理。

2. 技術創新性: “ 多級綜合知識單元 ” 知識表示方法,具有創新性,達到國際水平;網路環境下的農業技術遠程諮詢、診斷;多 Agent 機制下,基於通用開發框架的擬人化智慧型引導、智慧型幫助技術;可視化與語音合成技術結合形成的面向高、中、底不同層次用戶的知識獲取環境及用戶界面自由定製技術具有創新性。

3. 技術成熟程度、適用範圍和安全性: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已形成系列,網路型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台已在合肥市、安徽省及全國其它有關省市農業領域大規模推廣套用。對農業增產增收節約成本,科學種田、防治污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4. 套用情況及存在問題:開發的16種農業專家系統已在合肥市 3縣2區 22個鄉鎮、村及專業大戶推廣套用,效果顯著,對周邊及其它地區產生極大的輻射作用。

盤點有關機械研究所

機械原指“巧妙的設計”,作為一般性的機械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主要是為了區別與手工工具。機械是一種人為的實物構件的組合。機械各部分之間具有確定的相對運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