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PUMC),本部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地區,從1915年起在北京東城區開始籌建,1917年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捐資,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為藍本建立,1921年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命名的中國第一所開設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院。1985年後,一度改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7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科大學的校訓“嚴謹、博精、創新、奉獻”是由江澤民主席在1997年親筆提寫。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中國近代醫學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推動了西方醫學在中國的發展,而且對中國的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是中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科大學,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前身,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7年創辦。中國醫學科學院(下稱醫科院)成立於1956年,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
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協和醫大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協和醫大為醫科院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相互依託,優勢互補,教研相長。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2個分所)、5所分院、7所臨床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

2007年5月18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鑒於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的需要,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名稱,接受教育部衛生部雙重領導,其原有的隸屬領導關係、資產關係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北京協和醫學院"仍為獨立法人,對人事、財務和資產行使獨立法人權利及承擔獨立法人責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兩所大學並未合併,北京協和醫學院和清華大學是兩所大學。

合作與界線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掛牌

2007年5月18日,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協定《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清華大學關於落實兩部協定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的通知》以及《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鑒於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的需要,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名稱。更名後,北京協和醫學院仍為獨立法人單位,原隸屬關係、人員編制、資產關係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更名後的名稱及相應印章自2007年5月18日正式啟用。“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以及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College, Tsinghua Uninversity”的名字為協定檔案中的歷史產物,從未有正式註冊和使用過。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辦學,但兩校並未合併。“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中的“北京協和醫學院”部分來自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中的“清華大學醫學部”部分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不是清華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醫學院最終將成為清華大學醫學部,屆時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為兩個實體進行合作,共同建設“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北京協和醫學院不屬於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只有臨床專業與清華大學合作,護理專業、附屬醫院、臨床教學基地和其它均屬於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院的藥學專業、附屬醫院、臨床教學基地和其它均屬於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兩個公章。北京協和醫學院非臨床醫學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公章。清華大學醫學院非臨床醫學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清華大學”的公章。"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不是"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of Tsinghua University",也不是"Tsinghua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體現了北京協和醫學院與清華大學醫學部作為兩個實體的合作關係。

更名的公告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根據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協定《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清華大學關於落實兩部協定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的通知》以及《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鑒於我校與清華大學緊密合作辦學的需要,同時使用“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名稱。更名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仍為獨立法人單位,原隸屬關係、人員編制、資產關係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
更名後的名稱及相應印章自2007年5月18日正式啟用。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根據《清華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關於落實兩部協定的實施意見》:
(1)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英文名稱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接受教育部、衛生部雙重領導,其原有的隸屬領導關係、資產關係和經費管理體制保持不變。“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仍為獨立法人,對人事、財務和資產行使獨立法人權利及承擔獨立法人責任。
(2)在衛生部、教育部的共同支持下,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最佳化整合醫學教育資源,根據充分醞釀、積極準備、穩健推進的原則,將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原清華大學醫學院逐步整合成為一個一流的醫學院,清華大學不再另辦醫學院。
(3)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學科建設由清華大學納入“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的整體規劃及其他相關計畫之中,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4)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和清華大學共同制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招生培養計畫,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具有“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和“清華大學”兩校學籍。學籍管理和日常管理根據教學需要分階段在不同校區執行,將責任落實到校區。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蓋“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兩個公章。
(5)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成立專門工作班子,共同負責《實施意見》的具體操作,分步加以實施。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將有關醫學院統計數據報衛生部,各項辦學指標由清華大學統計匯總報教育部。

2006年9月5日,“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大會暨揭牌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創辦史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洛克菲勒

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PUMC)是洛克菲勒基金會(舊又譯:羅氏基金會)在中國最大、最著名,也是它最得意的一項投資,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915年起開始籌建,1916年選址動工,1921年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命名。它將美國當時最先進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教學計畫和辦學經驗移植到中國來,把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醫學人才作為辦學宗旨,形成一整套獨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學制度和方法。

鴉片戰爭之後,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進入,許多西方商人、傳教士和醫生來到中國,很多人紛紛設立醫療機構,擴大西方文明在華影響。到20世紀初期,許多背景為英美等國的醫院和醫學校已陸續建立起來了。義和團運動時,一名原先在內蒙行醫的英國倫敦會醫生科克倫,逃到北京開設診所。後來通過行醫關係,科克倫博得了慈禧太后及其親信太監李蓮英的好感,並得到了慈禧捐助的白銀一萬兩。1906年,倫敦會與英國、美國其他五個教會合作開辦了“協和醫學堂”,這就是協和醫學院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後是中國近代教育體制重大轉變的時期,封建科舉制度被廢除,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被引入,就醫學教育而言,國家、地方、及私人開辦的新式醫學校陸續建立,教會及外人辦的醫學校在調整和擴充。正值此時,遠在大洋彼此岸的一位美國石油大王也對中國的醫學事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商業巨頭洛克菲勒。當時,洛克菲勒正在美國撥巨款興辦醫學事業,作為慈善投資。不久,他對中國這個最後向世界開放的人口眾多的大國發生了興趣,願意投資於傳教、慈善事業和醫學教育。為此,在1909年、1914年和1915年,洛克菲勒曾三次派出考察團到中國進行廣泛的考察,其考察內容包括社會狀況、教育、衛生、醫學校和醫院。最終,考察團建議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創辦一所高水平的醫學院。根據這一建議,洛克菲勒於1914年撥款設立中華醫學基金會全力支持這一事業。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以20萬美元從倫敦會購得原協和醫學堂的全部產業,又以12.5萬美元購得東單三條胡同原豫王府全部房地產。隨後,洛克菲勒基金會投入巨資進行新校的建設。新校和醫院房屋的設計建築都由美國人負責,從1917年到1921年,建築工程進行了4年之久。原預算為100萬至150萬美元,結果共耗資750萬美元。學校全部建築外部造型為宮殿式,畫棟雕梁,琉璃瓦頂,均為高級建築材料。而內部則為現代化裝備,病房、教室、實驗室等均符合實用需要。學校有獨立的完整的動力系統,電力、水暖、冷凍、煤氣、自來水、壓縮空氣系統等一應俱全。除學校建築群之外,還在附近外交部街及北極閣兩處建有小樓30餘座,供高級教職員居住,並有學生宿舍,共55幢建築。此外,洛克菲勒基金會還為新校物色了一批教學人員,他們多數來自英、美、加拿大,其中也有一部分中國人。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直接關係到學校的質量。從接辦到1921年期間,共聘請了151名高級人員,其中外國人共123名,中國人中有25名曾在國外接受教育。

1921年9月,當新校建築完成之後,協和醫學院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典禮。除本校教職員工學生外,參加的還有洛克菲勒基金會中華醫學基金會的代表、中國政府的代表和社會名流,以及世界各國的一些著名大學校長、教授和醫學團體負責人。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洛克菲勒基金會會址

協和醫學院步入正軌後,由於受當時美國醫學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其辦學模式基本上是以美國著名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等為榜樣。為培養高水平的醫學人才,該校實行八年學制,包括三年醫預科。在培養醫本科人才的同時,還開辦了高級護士學校。在人員的選拔方面,協和醫學院的要求極為嚴格。在強調重質量而不重數量原則的指導下,該校每年招收醫學生和護士學生均不超過30人。因為學校當初的設計規模僅為每年25名,最多不超過50名。醫學生入學後還有嚴格的淘汰制度,特別是在第一、二學年,由於學習成績差或健康等原因而留級或轉他校者,往往占入學人數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學生的錄取不僅憑入學考試的分數,還要參考其醫預科的學習成績和推薦情況。學生每一門學科的學習亦不單憑一次大考,而要參考平時經常性的測驗和教師對學生學習和工作態度的觀察。可以說,無論是考入協和還是在這裡完成學業,都是非常艱苦的。不過這也是與其身價相匹配的,因為協和是在美國紐約州立案的,其畢業生的羊皮文憑上有紐約州長的親筆簽名。

在教學方面,協和從開辦之初即明確要用英文教學,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醫學知識,也是進行國際交流的必要工具。另外,該校強調啟發式教學,理論結合實踐。學生從本科一年級起,就有機會得到關於科學實驗研究的初步訓練,如生理學微生物學病理學等科,均安排學生做一些實驗室研究和動物試驗。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查閱文獻、寫綜述、獨立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資料,寫出英文論文,目的是使學生對科學研究工作有初步的認識。更難得的是,為了培養專才,協和每年都會有計畫地派遣一些已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優秀青年醫師、教師和護士到歐美各國進修深造,一切費用均由學校負擔,一般為期一年或兩年,期滿返校繼續任職。這種制度為青年醫師和教師提供了提高業務水平和更新知識的良好機會。

圖片圖片
1930年,協和醫學院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可立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美日處於戰爭狀態,其醫學院、醫院和護士學校相繼停辦。1942年初,協和醫學院被日軍占領而被迫關閉,但中華醫學基金會仍一直為協和醫學院圖書館訂購所有外文有關科技期刊雜誌,並繼續支持內遷至成都辦學的護校。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華醫學基金會協和醫學院校董事會派代表從日軍手中收回全部校產,重建協和醫學院。醫學院於1947年復校。醫學院設醫本科,五年制。學院設有解剖學系、生物化學系、生理學系、藥物學系、病理學系、細菌學免疫學系、內科學系、小兒科皮膚科梅毒科神經精神病科外科學系、產科學系、眼科學系、放射學系、公共衛生學系及一個中文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並更名為中國協和醫學院。1957年,併入中國醫學科學院。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原協和醫學院基礎上成立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2年9月,教育部衛生部兩部領導簽署了清華大學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緊密合作,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協定。………2006年9月5日,“教育部、衛生部共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大會暨揭牌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目前,北京協和醫學院由中國教育部和衛生部雙重領導,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設有19個研究所、6個醫院、4個教育學院、1個研究生院及實驗動物學部。

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作為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一個部分,成立於1914年,1928年改為獨立法人,主要是向北京協和醫學院提供資助。1951年起停止資助,1980年後重新支持中國醫學教育。除協和醫學院外,洛克菲勒基金會及其中華醫學基金會還對湘雅醫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山東齊魯大學醫學院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校上海醫學院等學校給予過經濟資助。也援助過蕪湖總醫院南京大學醫院蘇州醫院上海紅十字會總醫院等醫療機構。還支援了中國某些學校和醫院的人員到協和醫院或到國外進修的機會,通過贈予中國教會醫學會(博醫會)和中華醫學會經費,支援醫學名詞委員會統一醫學名詞、翻譯醫學文獻及出版工作。中華醫學基金會還支援過定縣的農村衛生事業和在周口店開展的古生物學研究工作等,可見中華醫學基金會已滲透到中國醫學事業的各個領域,對中國近代醫學教育和醫藥衛生事業有著重要的影響。

校徽校訓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校徽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院校徽為璧形,寓意為中西合璧,其綠色和白色象徵生命的常新與永恆。徽章的內容為盾牌殿堂長卷、訓辭和院校中英文名稱。徽章上方的“協和盾牌”象徵抵禦疾病、護佑生命。其中蛇杖源於希臘傳說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風神赫耳墨斯神杖。這是國際公認的醫用標誌。其造型取自校名中的“和”,與“U”形盾邊中西互補、內外成趣。蛇杖下是翻開的書本,寓意為開卷有益,其左右記載的“1917”、“1956”分別是校奠基和院命名的時間。盾徽既可做為正徽——璧徽的組成部分在正式場合使用,也可做為副微獨立使用於平時。院校徽章從整體上體現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團結奮進的精神。

校訓:1997年,江澤民主席親筆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題寫了“嚴謹、博精、創新、奉獻”的校訓。

綜述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北京協和醫學院(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是中國唯一的一所歷史悠久設有八年制醫學教育和高等護理教育的重點醫科大學,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4年創辦。中國醫學科學院(簡稱醫科院)成立於1956年,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協和醫學院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唯一直屬高校(2002年9月後由教育部衛生部共建),與醫科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北京協和醫學院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的醫學科學人才,相互依託,優勢互補,教研相長,共同發展。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以小規模、高層次、高質量為宗旨,以培養八年制醫學博士為重點。自建校以來,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堅持實行小規模、嚴要求,預科、本科分段教學,導師制等獨特的培養模式,在中國醫學教育體系中獨樹一幟。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高等護理教育創辦於1920年,培養了一大批高級護理人才,她們已先後成為中國護理界的領導和中堅力量,中國第一個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就出自協和醫大。199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學校建立了全國首家護理學院,使護理教育有了新的發展。當前,護理教育已形成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和成人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學校具有雄厚而系統的科研實力及診治疑難重症的臨床醫療能力,學科領域廣泛,覆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以及與醫藥學科相關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2個分所)、5所分院、7所臨床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現有18個國家重點學科,18個國家級工業試驗基地及中心,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部委級重點實驗室,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現有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49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52個。建校以來科研成果顯著,已取得1,66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9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59項。1992-2000年發表由SCI收錄的論文計1,114篇,位於全國醫學院校之首。
圖片圖片
院校擁有一大批在醫學衛生領域內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並做出傑出貢獻的著名專家教授。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兼兩院院士),國家級和部委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2人,院校特聘教授11人,博士生導師335人,碩士生導師540人。學校的基礎醫學院學科門類齊全,主要承擔國家醫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基礎醫學的教學。現有基礎醫學各學科教研室和研究室15個,開展高水平、多學科的學術研究,並與教學密切結合,每年承擔科研項目逾百項。學校的臨床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是聞名國內外的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是國家衛生部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技術指導中心”之一,並承擔著大量的外賓和高幹醫療保健任務。作為協和醫大臨床教學和實習的基地,醫療教學科研的力量雄厚,設有31個臨床和醫技科室,70多個研究實驗室,11箇中外合作研究中心,每年承擔國家級部委級科研項目百餘項。此外,醫院還保存有數百萬份病案,是總結臨床經驗和從事科學研究的無價之寶。學校所屬的腫瘤心血管血液病皮膚病整形外科醫院是全國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專科醫院,它們和協和醫院一起是培養碩士生博士生的臨床訓練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54年,文革期間中斷,1978年重新恢復。自1981年國家實行學位制度以來,學校研究生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研究生教育實行以培養博士生為主的方針,目前在校的博士、碩士比例為1:1.04。1984年學校成立了夜大學,1998年更名為成人教育學院,現有本科專科兩個層次的多種學歷教育體系,旨在為在職人員提供繼續教育的多種途徑。學校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與數十個國家(或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科技、教育、醫療合作關係,已有200餘名國外專家、學者被授予協和醫大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稱號。自1985年以來,學校相繼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的協定,互相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床學習。為加強國際間的交流,擴大該校在國際上的聲譽,自1993年起學校獲準招收外國自費留學生,1997年起又獲準招收中國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學生,先後有美國加拿大紐西蘭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英國台灣澳門地區的學生來校學習。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中國醫學教育領域具有獨特的地位和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優良的辦學傳統和豐富的辦學經驗,使其在教學上以高標準、嚴要求而著稱,以培養具有真才實學、學風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教研複合型人才而聞名。幾十年來,學校培養和吸納優秀人才,創造和凝聚現代科學思想,造就了象張孝騫林巧稚吳憲湯非凡諸福棠黃家駟鍾惠瀾胡傳揆陳敏章聶毓嬋王琇瑛吳階平鄧家棟吳英愷方圻等一批中國醫學界巨匠,為中國醫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醫政管理家,可謂人才濟濟,碩果纍纍,對中國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臨床醫學專業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實行八年一貫制,本碩博融通,加強基礎,注重技能,強調素質,整體最佳化,面向臨床、科研的培養方式。培養具有較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寬厚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堅實的基礎醫學理論,一定的預防醫學知識和能力,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知識,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富有開拓精神,具有滿足21世紀醫學科技競爭和社會需要的基本素質和較大的發展潛力,足以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八年學制中前兩年半為醫學預科階段,在清華大學學習普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課程;後五年半為醫學本科階段,在協和本部學習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完成臨床實習科研訓練畢業論文。學生按規定修完全部課程,成績優秀者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經國家衛生部教育部批准,協和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紐約)的資助下,自1995年起又設立了醫學博士理學博士(M.D.&Ph.D.)雙學位教育項目,選拔少數經過八年學習、取得醫學博士(M.D.)學位的優秀畢業生,繼續學習3年時間,進一步加強其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完成規定學業,成績合格,並通過論文答辯後,再授予理學博士(Ph.D.)學位。培養學生成為既具有較強的醫療實踐能力,又具有獨立進行醫學科學研究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課程設定

第一階段:醫學預科階段,五個學期,在清華大學生物系進行
第二階段:基礎醫學階段,三個學期,在校本部基礎醫學院進行
第三階段:臨床醫學階段(含見習),四個學期,在校本部臨床醫學院進行
第四階段:臨床實習科研訓練,四個學期,其中畢業前8個月時間為科研訓練課時間,必須在博士生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一項科研題目並通過答辯。
主幹學科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英語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病理解剖學藥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科研訓練課

教學基地

學校原有六所附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天津血液病醫院南京皮膚病醫院

協和協和

說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就不能不提及北京協和醫院。目前,北京協和醫學院及中國醫學科學院擁有六所直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腫瘤醫院整形外科醫院血液病醫院皮膚病醫院和一所共建醫院——北京天壇醫院。這些醫院都因其技術力量雄厚、學術水平高而聞名國內外。其中最著名的,當然要數北京協和醫院,因為它是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直接聯繫在一起的。作為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院的北京協和醫院,是聞名國內外的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是國家衛生部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技術指導中心”之一,並承擔著大量的外賓和高幹醫療保健任務。作為協和醫大臨床教學和實習的基地,該醫院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力量都很雄厚,設有31個臨床和醫技科室,70多個研究實驗室,11箇中外合作研究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該醫院還因保存有數百萬份病案而為全世界矚目。所有這一切,都得益於多年來協和所保持的優秀傳統。北京協和醫院建成於1921年,當初就是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在學校開辦時,該醫院床位僅250張,後增至350張左右。醫院當年的醫生和護士,除去一部分美國人而外,大多都是協和畢業生。醫院的人員編制基本固定,各級各類人員職責明確,紀律嚴格;門診、病房工作井井有條。即使在幾十年前,該醫院一整套的科學管理制度和規章條例,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流的。由於擁有優秀的醫師和先進的設備,北京協和醫院不僅解決了大量疑難重症,而且培養了大批技藝精湛的醫學人才,進行了高水平的醫學科學研究,因此在現代中國醫學史上,它具有重要的地位,享有極高的聲譽。

研究所概況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是國內第一所現代化的微生物藥物研究機構。現有人員300餘人,包括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和其他研究人員。在讀博/碩士研究生100多人。早期從事放線菌素K生物合成新抗生素V5抗菌藥苦木金蕎木等研究,合作發表多篇論文。四十多年來先後參加或組織了卡那黴素灰黃黴素麥迪黴素乙醯螺鏇黴素吉它黴素大觀黴素以及抗腫瘤抗生素爭光黴素平陽黴素等十多種新抗生素的研究開發,並廣泛開展與製藥企業及臨床單位的合作,迅速推上工業生產與臨床套用。這些新品種分別獲得了國家級或省部級成果獎。1992年被評為北京市愛國立功標兵。1993年11月至1999年12月,在國家科技部生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任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期間,參與起草了大量有關創新藥研究的計畫、規劃初稿,並極力推動和直接參與了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的籌建、審評與驗收,為建立與完善中國自主研究開發新藥的體系、提高新藥研究與管理水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現擔任的社會工作有: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抗生素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藥學會常務理事抗生素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生素雜誌中國新藥雜誌北京臨床藥物治療雜誌社編委。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植物研究室
近10年來,研究所注重“核心理論與關鍵技術”的創新,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承擔了“全球衛生挑戰計畫”第十主題,“863”、“97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課題、國家新藥基金課題等200餘項,申請專利40餘項,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0餘項,是中國主要的藥物研究單位之一。研究所目前正在研製中的I類、II類新藥20多種,近年來30多個藥物獲得新藥證書,12項批准進入臨床研究階段。一類抗腫瘤新藥力達黴素已完成I期臨床研究;一類基因工程抗生素新藥-必特螺鏇黴素完成了II期臨床,計畫1-2年推廣上市。新研製的康博因AF-01抗病毒空氣噴霧劑已進入市場。面對當今生物技術與藥學的快速發展,研究所除著重新藥研究的基礎理論外,同時加強了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進程,在生物技術與藥學領域正朝著科研-教育-產業化的立體化發展方向逐步推進。

教育

本科教育:

經衛生部和教育部批准,在國外資金的資助下,學校按21世紀教育目標,對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改革,實行了新的教育模式,實現與世界護理教育接軌。學制為四年,招收理科高中畢業生(男、女兼收)。學生在校學習醫學基礎和護理專業課程,完成臨床實習科研訓練。學生按規定完成畢業論文,修完全部課程,成績合格者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現代護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能,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健康服務的富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品學兼優的高層次護理人才。培養熱愛護理事業,具有較強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並在學術方面進行國際交流,成為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需要的臨床護理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護理科研等方面的骨幹人才。

主幹學科護理學心理學生物醫學

主要課程人體生物學Ⅰ、Ⅱ、Ⅲ藥物治療學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護理學Ⅰ、Ⅱ、Ⅲ、Ⅳ、Ⅴ、Ⅵ生長發育溝通交流心理學人類發展與哲學社區護理護理教育護理管理護理科研等。
學生就業情況畢業生適宜從事臨床護理護理教學及研究護理管理。其就業方向為各大醫院、各大醫學院校的護理教學單位醫療保健機構等。

專科教育:

學校的護理專科為三年制。因考慮到護理學是提供衛生保健服務,促進身心健康的專業學科,隨著醫學模式轉變為環境-心理-生物-社會醫學模式後,護理學的學科體系和內容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大力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對護理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該校自2004年起試行文理兼招。培養目標培養系統掌握現代護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理論和技能,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健康服務的富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品學兼優的高層次護理人才。培養熱愛護理事業,具有較強實踐工作能力、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的臨床護理骨幹人才。

主要課程人體生物學Ⅰ、Ⅱ、Ⅲ藥物治療學健康評估生長發育護理學基礎護理學Ⅰ、Ⅱ、Ⅲ、Ⅳ、Ⅴ、Ⅵ心理學溝通交流等。學生繼續深造和就業情況專科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秀,符合轉入本科學習條件者,經學校考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批准可直接轉入本科繼續學習,學習期滿按本科生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專科升本科的名額為同屆專科生的15%。其他專科生畢業後,可通過成人聯考再進入“專科升本科”的學習,學習期滿成績合格者,可獲得成人教育畢業證書。

學科建設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
生物學、藥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
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婦產科學、腫瘤學、麻醉學、內科學
三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
外科學(胸心外科)、外科學(骨外科)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外科學(普外科)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基礎醫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護理學、眼科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三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外科學(普外科)

師資力量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園
名教授被譽為“協和三寶”之一。北京協和醫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大批在醫學衛生領域內經驗豐富、學術水平突出並做出傑出貢獻的著名專家、教授和學科帶頭人,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身兼兩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級、部委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8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2人。學校共有博士生導師335人,碩士生導師540人。雄厚的師資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歷任校長:
麥克林FRANKLINC.MCLEAN1918──1919內科教授
胡恆得HENRYS.HOUGHTON1920──19281938──1942
顧臨ROGERS.GREENE1928──1935中華醫學基金會駐華代表(代理校長)
劉瑞恆1929──1938外科教授,中國第一位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協和醫學院第一位中國人院長
李宗恩1947──1957內科教授
黃家駟1959──1983著名胸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
吳階平1983──1984著名泌尿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教授
顧方舟1985──1992病毒學家,六十年代初成功研製脊髓灰質炎口服活疫苗
巴德年1992──2001免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
劉德培2001──醫藥分子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圖書館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圖書館

北京協和醫學院圖書館曾被譽為“亞洲第一”的醫學圖書館,是中國歷史悠久,藏書最為豐富(>86萬冊)的醫學專業圖書館。協和自建校以來就非常重視圖書館建設,圖書館的館藏特點有:
1、館藏書刊多為外文原版,以生物醫學為主;
2、收藏了一批難得的特藏書,比如西洋醫學史專著外國著名醫學家傳記各種疾病的史料,部分珍貴的中醫古籍,各種經典著作(有權威的大型教科書及有價值的圖譜)等;
3、集中各類工具書,建成工具書閱覽室

目前學校圖書館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中心圖書館和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學分中心,也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與生物醫學信息合作中心,目前藏書51.2萬冊,電子圖書1.5萬冊,期刊5000餘種。按照數字圖書館發展方向,該校進行協和特色館藏資源數位化,整合網上資源,自建“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北京協和醫學院研究生學位論文庫”、“1983-2000年全國外文生物醫學期刊館藏聯合目錄資料庫(網路版)”、“全國高等院校醫藥圖書館預訂外文期刊聯合目錄資料庫”、“醫科院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平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每日科技快訊信息服務平台”、“NSTL愛滋病預防與控制熱點門戶”等資料庫和平台。其擁有的中國醫學文獻分析和檢索系統向全國提供醫學信息,並在全國建立起醫學信息網,為教學、科研和醫療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
此外學校公開出版《中國醫學科學雜誌(英文版)》、《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等97種期刊,設有北京協和醫學院出版社。

校園環境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

今天,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校本部仍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地區(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清朝時為豫王府,後由洛克菲勒基金會買下,於1921年建成了這所宮殿式外形的校園和醫院建築。優雅的環境和古典風格的建築,無不顯露出這所名校濃厚的歷史底蘊。

北京協和醫學院緊鄰著北京協和醫院,位於東方廣場對面,與北京市著名的王府井步行街僅數步之遙,處於城市的中心位置。

人才培養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北京協和醫學院堅持醫學精英教育,以小規模招生、高層次培養為辦學宗旨,實行高進優教嚴出。自建校以來,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堅持實行小規模、嚴要求,預科、本科分段教學,導師制等獨特的培養模式,在中國醫學教育體系中獨樹一幟。協和醫大的高等護理教育創辦於1920年,培養了一大批高級護理人才,她們已先後成為中國護理界的領導和中堅力量,中國第一個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就出自協和醫大。1995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學校建立了全國首家護理學院,使護理教育有了新的發展。當前,護理教育已形成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成人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54年,文革期間中斷,1978年重新恢復。自1981年國家實行學位制度以來,學校研究生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是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研究生教育實行以培養博士生為主的方針。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分為以實驗室科學研究能力訓練為主的科學學位和以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訓練為主的專業學位兩類,可分別授予醫學博士(MD)、理學博士(PhD)、工學博士醫學碩士理學碩士工學碩士管理學碩士等學位。醫學繼續教育設定了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影像學和醫學實驗技術專業。多年來協和醫大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醫政管理學家,對中國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國際化辦學:
為了使辦學實現“三個面向”協和醫大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與近20個國家(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起學術交流和科技、教育、醫療合作關係,成立了10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並已成為國際生物醫學研究高層組織(HIROS)成員單位,合作項目正在逐步洽談和展開。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合作中心的合作和交流,引進智力,爭取資金,促進了科研、醫療和教育的發展。目前協和已授予200餘名國外專家、學者為協和醫大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中就有美國NIH院長EliasA.Zerhouni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科院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馮元楨諾貝爾獎獲得者LeeHHartwellTimHuntJohnWalker丁肇中等。
目前學校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的協定,互相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床學習。
國家衛生部教育部批准,協和醫大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紐約)的資助下,自1995年起還設立了中國首個醫學博士理學博士(M.D.&Ph.D.)雙學位教育項目,實現了與國際高層次醫學教育的接軌。該項目選拔少數經過八年學習、取得醫學博士(M.D.)學位的優秀畢業生,繼續學習3年時間,進一步加強其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完成規定學業,成績合格,並通過論文答辯後,再授予理學博士(Ph.D.)學位。培養學生成為既具有較強的醫療實踐能力,又具有獨立進行醫學科學研究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對中國的貢獻:

在八十餘年的歷史上,協和為中國貢獻出了一大批醫學界的大家英才,其中身為兩院院士的有:陳文貴林巧稚黃家駟魏曦沈其震張錫均吳英愷馮蘭洲張孝騫王善源黃量黃禎祥梁植權梁曉天吳階平楊簡王世真吳旻謝少文朱既明強伯勤薛社普周同惠巴德年劉耕陶劉玉清宋鴻釗劉德培王忠誠肖培根朱曉東史軼繁於德泉劉彤華孫燕甄永蘇高潤霖陸士新王琳芳程書鈞沈岩等;還有幾位獲得了著名的南丁格爾獎章:王琇瑛,1983年獲南丁格爾獎章,是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護理工作者;陳路得,1987年獲南丁格爾獎章;林菊英,1989年獲南丁格爾獎章。

中外影響

國內影響: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中國近代醫學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推動了西方醫學在中國的發展,而且對中國的醫學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於具有優良的辦學傳統和豐富的辦學經驗,所以協和醫學院培養的都是具有真才實學、學風嚴謹、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教研複合型人才。幾十年來,學校先後培養出像張孝騫林巧稚吳憲湯非凡諸福棠黃家駟鍾惠瀾胡傳揆陳敏章聶毓嬋王琇瑛吳階平鄧家棟吳英愷方圻等一批中國醫學界泰斗,對中國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可謂功不可沒。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協和醫學院對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的關注。解放前,為了使學生學習公共衛生的知識和工作方法並初步取得一些實踐經驗,協和醫學院曾出資在中國城鄉建立起教學基地,使其醫學生和護士學生通過實習了解中國的公共衛生問題。儘管協和醫學院始終堅持每年招收較少學生,重質量而不是重數量,但另一方面,它又很重視公共衛生事業,並培養了一批高級公共衛生人才。據統計,從開辦直到至被日軍侵占為止的25年期間,協和醫學院共培養了醫學畢業生318名,高級護士168名,進修人員二千餘名。人數雖不多,但水平較高。在解放前,他們多數曾在中國許多醫學院和大醫院以及政府衛生部門擔任領導工作及重要職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中國的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作出了貢獻。解放後,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又繼續為國家努力工作。

國際影響: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南丁格爾獎章
由於在歷史上與國際密切的聯繫,協和醫大長期來一直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與數十個國家及地區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科技、教育、醫療合作關係,有200餘名國外專家、學者被授予協和醫大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稱號。自1985年以來,學校相繼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西澳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簽訂了校際交流的協定,互相交換高年級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臨床學習。每年,該校都有許多教師被派出或應邀到各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講學或進修學習,同時學校也接待大批來訪的外國專家和學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