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性期刊(雙月刊)。

基本信息

期刊簡介

辦刊宗旨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旨在促進醫學信息交流,提高學術水平。

報導內容

主要報導我國在醫學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藥學及與醫學有關的邊緣學科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論文。

主要欄目

設有院士論壇/述評、專家論壇/述評、論著、綜述、技術方法、經驗交流、研究簡報、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科技訊息、書評等。自2000年第4期開始,《學報》根據醫學領域研究前沿或熱點課題及當前重大疾病,每期開設一個重點專題,以突出每期報導重點。收錄情況

目前《學報》已被美國生物醫學文獻在線上資料庫(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 MEDLARS/PubMed網路版)及其《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 IM)、荷蘭醫學文摘資料庫 (EMBASE)、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増補文摘》光碟資料庫(ExtraMED)、俄羅斯《文摘雜誌》(Рефсратнвньй Журнал, РЖ/AJ)及波蘭《哥百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IC)等世界著名檢索系統收錄。 同時, 還被國內幾乎所有重要的檢索期刊及資料庫——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4版)(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資料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論文與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位化期刊群(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及其CNKI系列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科學技術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及其《中國生物學文摘》和《中國醫學文摘》收錄。

獲獎情況

1992及1996年在國家科委、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署共同舉辦的第一、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分別榮獲三等獎和二等獎;是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和中國被引頻次最高的500種科技期刊之一;在2001年新聞出版署主辦的“首屆中國期刊展”中入選代表我國高水平期刊的“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2004 年獲衛生部首屆醫藥衛生優秀期刊一等獎和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

發展歷程

1979年2月,為了及時報導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衛生科技人員在科學研究、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提高醫科院醫藥衛生工作水平,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經國家科委批准,創辦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創刊號作為向國慶三十周年的獻禮,於1979年9月20日問世。
創刊時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以下簡稱《學報》)為季刊,64克凸版紙,64頁。設有論著、研究工作報告、經驗總結、綜述、學術討論、學術活動訊息和專題講座、紀要等欄目,每期附英文目錄,論著附英文摘要。封面為藍色,刊頭為陳毅同志親筆題名。1979年為贈閱,1980年始在國內公開發行,1980年3期開始在國內外公開發行。1982年為適應院校科研成果快速增長的需要,《學報》改為雙月刊。1982年為體現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 從第4期開始將學報主辦單位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首都醫科大學。1984年《學報》封面改為網紋米黃色,中文刊名改用長體美術字;正文改用80克膠版,並增至80頁。1985年隨著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復名,《學報》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主辦。1988年為保證學報質量,並加強責任制,從第4期開始刊登責任編輯姓名。同年,為進一步提高學報的學術水平,促進院校科研工作的發展,以適應開放和競爭的需要,《學報》開始向國內外開放,吸收院校外具有重要創新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論文在學報發表。自此,《學報》便由僅刊登本院校來稿的“校自為戰”的辦刊模式改為面向全國各醫療、科研單位的“開放模式”。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自1979年創刊至今,相繼成立了四屆編輯委員會(以下簡稱編委會)。第一屆編委會由70位國內著名專家教授組成,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學報》編委會委員,黃家駟任總編輯,吳階平、鄧家棟、顧方舟任副總編輯,高正光任編輯部主任。第二屆編委會於1987年12月產生, 由14位平均年齡53歲,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年富力強、熱心辦刊事業的專業技術骨幹組成,先為顧方舟、後由巴德年任主編,盧聖棟、陳妙蘭、李宗彥任副主編。第三屆編委會於1998年9月產生,由28位專家組成,巴德年任主編,強伯勤、劉曉程方福德陳永生任副主編。第四屆編委會於2004年5月產生,由43位專家組成,主編為劉德培,劉謙、強伯勤、甄永蘇、何維、方福德、趙玉沛、喬友林為副主編。

投稿須知

1 出版時間
1.1 一般情況下,2個月內即可通知作者稿件是否被錄用。評審通過的稿件3~10個月內(自稿件收到之日算起)刊出。
2 投稿要求
2.1 來稿應具先進性、新穎性和科學性,要求資料真實、數據可靠、論點明確、結構 嚴謹,文字通順、精煉,標點符號準確。
2.2 述評、綜述、進展、論著(包括摘要、圖表及參考文獻)一般不超過4000字,簡報、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等以800~1500字為宜。
2.3 來稿須附第一作者主管單位正式介紹信,作者單位應對稿件內容的真實性和保密性負責,確認無署名糾紛、無一稿兩投或多投。獲得基金資助的論文需註明基金中英文名稱及編號。
2.4 文稿應隔行列印,一式兩份並注意大小寫、正斜體及上下角標註等。
2.5 請為本刊推薦2~4名可以評審所投稿件的審稿專家,並註明聯繫方式。
2.6 接到回執後2個月未收到任何處理意見,說明稿件仍在審理當中;欲另投他刊請務必與本部聯繫,切忌一稿兩投。
2.7 根據著作權法,來稿一律文責自負,本刊對稿件有刪改權,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將徵得作者同意。修改稿逾3個月不返回本部者視自動退稿。
2.8 稿件決定刊用後根據所占版面收取版面費,刊出後酌致稿酬,論著類文稿另贈當期學報1本及單行本25份。來稿請自留底稿,不擬刊用的稿件將退還作者。
2.9 稿件接受後,所有作者須簽署“著作權專有許可使用授權書”。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對授權文章具有彙編權(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印刷版和電子版的複製權、翻譯權、網路傳播權、發行權及許可文獻檢索系統或資料庫收錄權。
3 撰稿要求
3.1 題名(篇名) 題名應選用恰當、簡潔的短語反映論文的中心內容,除公知公用者外,儘量不用外文縮略語。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儘量不設副題名。
3.2 署名 署名作者只限於參與研究課題設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貢獻、參加論文撰寫並能對內容負責,同時對論文具有答辯能力的人員。如有外籍作者,應附其本人同意發表的書面材料。註明通信作者(用#標註),並在篇首頁腳註註明其電話號碼、傳真號碼及E-mail地址。外單位作者應標明其工作單位全稱及科室名稱及城市名。
第一作者單位包括工作單位全稱及科室名稱、城市名及郵政編碼。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單位著錄項目應與中文一致,並應在郵政編碼後加注國名“China”。
3.3 摘要 論著、述評及綜述應附中英文摘要。論著採用結構式摘要,即按照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s)4部分撰寫。內容應具獨立性和自明性,具有與正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結果部分要求有具體數據、統計學顯著性檢驗的確切值,可信區間等實質內容。中文摘要不超過300個漢字,英文摘要可詳細些。述評和綜述採用報導性摘要。英文摘要置於中文摘要下方。
3.4 關鍵字 根據論文所討論的重點內容標出3~8個關鍵字, 中、英文關鍵字應一致。
3.5 中圖號 按照《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標引論文分類號。作者可根據論文所涉及的學科範疇標引1~3個分類號。
3.6 腳註 在篇首頁用短橫線與正文分開,說明:
3.61 論文所受資助的課題基金來源(中英文)及編號;
3.62 合作者的單位、城市名與郵政編碼(英文);
3.63 通信作者及其電話、傳真號碼和E-mail地址(英文)。
3.7 正文
3.71 格式和層次結構:論著、研究報告可按照前言、材料和方法、結果、討論4部分撰寫。 各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同一級標題應反映同一層次的內容。
3.72 前言:簡要介紹立題的目的、歷史背景或理論依據、研究構想、意義。僅需提供與研究 主題緊密相關的參考文獻,切忌寫成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一般不宜超過250個漢字。
3.73 材料和方法:扼要敘述研究對象的特徵,主要實驗材料的來源、性質及數量,儀器設備 (包括廠家、型號)等實驗條件。採用他人方法,引用文獻即可;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 法的改進之處。要求所有方法均可重複驗證。說明統計學方法、選擇依據及所使用的統計學軟體的版本。涉及患者隱私權的臨床研究,需徵得患者本人或其親屬知情同意,必要時需 通過有關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批。
3.74 結果:應客觀、真實、準確地描述研究所得到的數據和所觀察的現象。所有數據均需經 統計學處理。可用文字、圖和表表達,但三者不應重複。不展開論證,不引證他人資料。
3.75 討論:圍繞研究結果著重闡述研究結果的意義,實事求是地評價其科學價值並可與前人 的有關結果進行比較論證,探討尚無定論之處。客觀真實地解釋研究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 驗教訓。切忌偏離研究結果地羅列資料或重述研究結果。
3.8圖表 凡可用文字說明者,均不用圖表。圖、表應具有自明性。每個圖表均應有圖表題,圖表題採用中、英文兩種文字,圖表內文字、說明及注釋僅用英文。圖表序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只有一個圖或一個表時,應標註為“圖1”或“表1”。
3.81圖:圖不宜過大,雙欄不超過7.5 cm,通欄不超過15.5 cm。圖、圖題及說明應另紙繪 制和書寫,圖中文字、字母、數字和符號應清晰、勻整,大小以縮圖後清晰易辨為宜。黑白 照片必須反差鮮明,大體照片應有圖內標記尺度,顯微照片須註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
3.82 表:表一律採用“三線表”,取消表中豎線。表內參數單位相同者,將單位置於表的右 上方;各欄參數單位不同者,可將單位放於各相應欄目的表頭或數值旁。
3.9醫藥學名詞 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各學科名詞(科學出版社,1995年)為準。暫無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第一次出現時應註明原詞或注釋,藥名(包括中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新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中草藥一律加注學名。中文藥物名稱須使用其通用名稱,不得使用商品名。動植物學名應加註標準學名。以上須排斜體字者,在字下加劃一條橫線。
3.10縮略語 題名一般不用縮略語,正文及摘要中的縮略語,應於首次出現處寫出全稱並加括弧。
3.11 簡化字及標點符號 簡化字按照國務院1986年10月15日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書寫,通常可參照《新華字典》。標點符號以國家標準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為準。除半字線連字號、長橫連字號分別占半格、一格,破折號、省略號不得斷開占兩格外,每個標點符號占一格。點號和標號的後一半不應出現在一行之首,標號的前一半不應出現在一行之末。
3.12 計量單位 按照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和2001年中華醫學雜誌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套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貫徹國家標準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的規定》,正確使用、書寫量和單位的名稱和符號,如濃度單位用mo1/L,不再用M;放射性活度單位要換算成Bq,不用Ci等。不再使用分子量dalton和kd,而用相對分子質量Mr。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不得多於一條,也不可混用斜線和負指數冪。不能錯把英文縮寫cpm、ppb、pphm、ppm、ppt、rpm等作為計量單位使用。血壓單位仍使用mm Hg,但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應註明與kPa(千帕斯卡)的換算係數。
3.13 統計學符號 按國家標準GB3358-19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統計學符號一般用斜體,但有大小寫之分, 如t檢驗、n(樣本大小)、x(樣本的算術平均數)、s(標準差)、sx(標準誤)、r(相關係數)、x±s(均數士標準差)、x±sx(均數士標準誤)等用英文小寫,F檢驗、P值、Q值、M(中位數)等用英文大寫,卡方檢驗和自由度分別用希臘文χ2和υ表示。
3.14 數字 凡可使用阿拉伯數字且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其使用規則如下:
3.141 計量和計數單位前的數字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
3.142 多位數字不能拆開轉行;
3.143 小數點前後4位或多於4位,應分別向左或右每3位空1/4字距,不再用千分撇
3.144 尾數“0”多的5位以上數字,可寫為以萬和億為單位的數。
3.15 時間:公曆世紀、年代、年、月、日、時間和時刻必須用阿拉伯數字。年份用四位數 表示,不能簡寫,如1997年不能寫成97年;日期可採用全數字式寫法,如19990228或1999 -02-18或19990218;時刻按GB/T 7408-94規定的寫法,如18時20分15秒,寫成18:20:15。
3.16 數值的修約:不能簡單地採用“四捨五入”,應執行國家標準GB 3101-93附錄B的 規定,其簡明口訣是“4舍6入5看齊,5後有數進上去,尾數為零向左看,左數奇進偶舍 棄”。
3.17 參數與偏差範圍:
3.171 數值範圍:5至10寫為5~10;5萬至10萬寫為5萬~10萬, 不能寫成5~10萬;
3.172 百分數範圍:要用20%~30%,不能寫成20~30%;百分率偏差 應寫成(80士5)%,不能寫成80%士5%或80士5%;百分數系列不可省略,如60%、 70%、80%不能寫成60、70、80%;
3.173 有相同單位的量值範圍:1.5~2.5mA不必寫成 1.5mA~2.5mA;
3.174 偏差範圍:(30.5士6.2)歲,不能寫成30.5士6.2歲。
3.18 系列數值的單位:系列數值的單位相同時,中間數字的單位可省略, 如10、15、20 m1。
3.19 附帶長度單位的數值:每個數值後的單位不能省略, 如50mm×80mm×100mm,不能 寫成50×80×100mm3。
分數:分數的分號用斜線表示,如2/3,數學公式例外。
3.20 檢驗結果構成比:統一用小數表示,不用百分數,如白細胞分類中的中性粒細胞占75 %,應寫成0.75。
3.21 志謝 用括弧置於正文後,參考文獻前。對參加過部分工作的人員、承擔實驗工作的人員、提供工作方便的人員,以及給予指導、提供資助的個人團體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原則上應徵得志謝對象的同意。
3.22 參考文獻 採用順序編碼制,按照引文先後順序,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在正文引出處加方括弧標註在句尾右上角,或標註在引文作者的右上角。論著的參考文獻僅限作者親自閱讀過的主要文獻,近5年的文獻應占50%。內部資料、鑑定資料、個人通信、報紙、待發表及未公開發表的文章不得作為參考文獻引用。文摘、綜述等二、三次文獻儘量不引用。作者須仔細核對所引參考文獻以保證各項內容準確無誤。本刊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如下:
3.221 [期刊]作者(3名及3名以內全部著錄;多於3名者僅著錄前3名,後加“等”或“et al).文獻題名. 刊名,年,卷(期):起止頁.
例:陳杰,謝永強,張宏圖,等. SARS屍檢的肺部病理改變.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3,25(3) :360-362.
例:Peiris JS, Lai ST, Poon LL, et a1.Coronaviru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Lancet, 2003,361(9366):1319-1325.
3.222 [書籍] 作者. 書籍名. 版本(第一版可省略).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
例:吳冠雲,方福德. 基因診斷技術及套用.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2.155-167.
例:Willis R. Patho1ogy of tumors. 4th ed. London:Batterrworths,1967.422-432. 「書籍中析出文獻」作者. 題名. 見:作(編)者. 書籍名. 版本(第一版可省略).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頁. 例:郭俊淵. 膽道系統、肝臟、胰腺. 見:吳恩惠主編. 放射診斷學.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75-191.
例:Stoff JS, Clive DM. Role of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tes in acute renal failure. In: Brenner BM, Lazarus JM, eds. Acute renal failure. 2nd ed. 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8.222-251.
來稿請寄:北京市東單三條九號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編輯部,郵政編碼100730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以報導醫學行業新聞技術為主的新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