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8月,總所設在北京,位於中關村科技園區,是世界上五大藥用植物專業研究機構之一。研究所有職工680人。研究所承擔著中草藥種質資源保存、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的制定與實施、中藥資源普查等重大科研任務。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究課題300餘項,主編專著100餘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成果獎70餘項。

簡介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8月。總所設在北京,位於中關村科技園區,下設雲南、海南、廣西、新疆分所,共占地5000餘畝,是世界上五大藥用植物專業研究機構之一,也是國內頂尖的從事中藥研究專業機構。研究所現有職工680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員150人,國家級、部委級“有突出貢獻”專家5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50餘人,在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20餘人。 擁有藥用植物親緣學創始人、“中草藥的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徐錦堂教授,西洋參之王劉鐵成教授,砂仁阿普(砂仁公公)周慶年教授和肉豆蔻專家陳偉平教授等國內外知名專家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中藥科研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幹隊伍。

主要任務

研究所套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對我國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保護、研究、開發和利用。在國家中藥現代化和產業化項目中,承擔著中草藥種質資源保存、珍稀瀕危物種保護、中藥材規範化種植(GAP)的制定與實施、中藥材標準對照品的研究、中藥資源普查等重大科研任務。

主要成果

奠基儀式奠基儀式

研究所的各項科學研究工作均快速發展,成果顯著。除藥用植物資源研究與保護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外,藥用植物栽培研究、天然藥物化學研究、藥理毒理研究,生物技術研究等領域已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先後承擔國家重點研究課題300餘項,發表論文2500餘篇,主編專著100餘部(卷),已鑑定科研成果90餘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成果獎70餘項。“十五”期間,研究所共承擔國家課題197項,2005年到位研究經費4000餘萬元,並建立了一批國際、國家級中藥研發基地,並承擔了大量國際和國內的重大項目。

建立的國際、國家級中藥研發基地

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研究合作中心(1986年)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1996年)

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2005年)

國家中藥標準品中心(2001年)

國家教育部“中藥資源工程中心”(2006年)

國家工程實驗室“瀕危藥材繁育國家工程實驗室”啟動建設(2009)

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天然藥物、健康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實驗室”(2009)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研發實驗室服務基地”(2009)

承擔的國家級技術平台

研究所研究所

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技術平台(2002年)

中藥材病蟲害防治技術平台(2003年)

中藥材農殘檢測技術平台(2003年)

藥理毒理技術平台(2005年)

中藥種子標準技術平台(2005年)

承擔的國際、國內重大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藥用真菌豬苓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研究”(2009年) 

國家財政部專項項目“國家天然產物標準品庫”的建設(2008)

藥用植物研究所藥用植物研究所

國家海洋“863”專項項目“中國南海紅樹林內生真菌資源利用技術”(2008)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道地藥材生態適宜性分析技術研究及生產區劃”(2006年)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生物技術與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研究”(2006年)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種子貯存、栽培生產、商品流通等環節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2006年)

國家863計畫項目“愈風寧心緩釋片”的研製開發(2004年)

國家863計畫項目“二類中藥新藥天麻核苷和《西明婷片》的研究”(2004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中藥資源學研究”(2003年)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專項“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描述和規範制定與示範”(2003年)

國家“十五”攻關項目“中藥材病蟲害防治研究”(2003年)

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中國為儘快發展國民經濟和科研事業,聘請了一批蘇聯專家來國內幫助建設。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1955年中央衛生研究院在北京西郊的西北旺(現藥用植物研究所)征地1000畝,建立了藥用植物種植場,同時在雲南和海南建立了兩個試驗站。當時的藥用植物種植場有研究人員20餘人,並聘請了婁之芩陳靜蓉等專家作指導,使藥用植物種植場已具有了研究工作能力。1957年中央衛生研究院與協和醫科大學合併成立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用植物種植場轉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下屬單位,定名為藥物研究所的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場下設栽培室。1959年在該試驗場內建立標本園,當時收存藥用植物標本1800多種。標本園建成後先後接待了日本、法國、蘇聯等代表團來園參觀訪問。同年又在集安、撫松兩地建立了人參種植基地,從此,翻開了我國人參研究新篇章。在我國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次國際人參學術會議在西北旺召開。1983年在醫科院藥物研究所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場和栽培室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肖培根同志任所長,於普同志任黨委書記,他們為該所的創建及前十餘年的快速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該所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適應國家科技事業管理的要求,1994年將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更名為藥用植物研究所。此後擔任藥植所所長、書記的還有楊世林、何維、丁國鑑、高海泉等。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與關懷下,經過20餘年的發展與建設,今天藥用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實力和經濟基礎等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現任領導

名譽所長:肖培根
所長、法人代表:陳士林
黨委書記:田力
科研副所長:孫曉波
行政副所長:魏建和
工會主席:田保華
所長助理:彭勇

組織機構

研究所組織機構研究所組織機構

學術委員會成員

名譽主任:肖培根院士資源學名譽所長
主任:陳士林研究員資源學所長、資源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
常務副主任:孫曉波研究員藥理學科研副所長
副主任:郭順星研究員真菌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委員:陳君研究員植物保護栽培研究中心植物保護研究室主任
委員:丁萬隆研究員栽培學栽培研究中心植物保護研究室
委員:高南南研究員藥理學藥理毒理研究中心毒理室主任
委員:高微微研究員化學生態學雲南分所副所長、生物技術中心分子生態室主任

專家隊伍

肖培根

榮譽所長院士中國藥用植物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肖培根教授肖培根教授

肖培根教授是中國藥用植物及中藥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學術帶頭人,也是國際上著名的傳統藥物學家。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一直致力於藥用植物及中藥的研究和提高,為中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作出了傑出貢獻。五十年代,肖教授就領導並投身於全國中藥資源的普查,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在調查的基礎上先後主持編寫了〖中藥志〗、〖中國本草圖錄〗、〖新編中藥志〗等大型科學著作,為中藥的整理提高,開發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3年以肖教授為首的一批藥用植物研究專家,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藥用植物研究所,肖教授出任首任所長。
肖教授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專著20部(卷)。由於他在藥用植物及中藥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的首批院士和國際傳統藥物學會主席。2002年獲“全國傑出專業人才”榮譽稱號。

肖教授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用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利用與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陳士林

所長  

陳士林博士陳士林博士

陳士林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美國藥典傳統中藥諮詢組顧問;成都中醫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兼任“瀕危藥材繁育”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野生藥用植物保育委員會主席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勵,現擔任ChineseHerbalMedicine副主編、《藥學學報》副主編,ChineseMedicine、ChineseJournalofIntegratedMedicine等國際國內雜誌編委,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編《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鑑》等5部書籍。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藥資源,曾擔任香港理工大學訪問教授,並在英國皇家植物園Kew接受專業培訓、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McleanHospital做訪問學者等。在PLoSONE、cladistics、NatProdRep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

國際交流

藥用植物研究所積極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國內外博士後合作研究工作,加入歐盟委員會FP7框架計畫和科技部對歐專項合作計畫,增加了在讀研究生的國際交流機會。先後有30名研究人員到美國、英國、韓國、香港等地培訓、學習或合作研究;96名研究人員派往國(海)外參加學術交流或國際會議。接收英國、日本、韓國、印度、尼泊爾等研究人員進修、培訓12人。作為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研究合作中心,接待交流與互訪團300餘批,參觀、學術交流1000餘人;與英國、波蘭、日本、法國、秘魯等50餘個國家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2009年圓滿承辦了“中-歐傳統藥科技合作會議”及“2009傳統醫藥國際科技大會暨博覽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