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成立於1958年,隸屬於中國醫學科學院,位於北京市。 藥物所以尋找和研究防治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疾病的藥物為主要方向,是國家重點藥物研究機構之一,採用現代醫藥學理論和高新技術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腫瘤藥物、防治心腦血管疾病藥物、治療神經精神類疾病藥物、抗代謝紊亂藥物、抗感染藥物、抗炎免疫類藥物、治療老年退行性疾病藥物等。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有職工505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下設9個所級研究科室,其中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2箇中國醫學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歷史沿革

研究所大門 研究所大門

1958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成立,由中央衛生研究院的藥用植物學系、藥物化學系、藥理學系組建而成。

2011年4月,科技部批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籌建“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3年10月,“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建設驗收。

2015年3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成為北京市專利試點單位。

2017年4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實驗室數據合規管理合作實驗室”揭牌。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藥物研究所學術年會 藥物研究所學術年會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有職工505名,其中正副研究員158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共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1名,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2名,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名,衛生部級突出貢獻專家7名,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3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7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入選者5名。 (以上數據均不包含已故人員)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周同惠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於德泉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蔣建東、胡卓偉、庾石山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王曉良、蔣建東、庾石山、石建功

新藥創製學術論壇 新藥創製學術論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林生、胡友財、李平平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7人):陳曉光、蔣建東、石建功、庾石山、再帕爾、劉玉玲、戴均貴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入選者(5人):石建功、戴均貴、張金蘭、彭英、張丹

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2人):謝晶曦、戴均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1人):謝晶曦、韓銳、周同惠、郭積玉、黎蓮娘、王慕鄒、於德泉、張均田、鄭啟泰、朱秀媛、陳先瑜、陳毓亨、馮孝章、郭宗儒、賀存恆、姜芸珍、魯桂琛、王琳、吳若鉥、謝明智、徐承熊、徐理納、徐世平、曾貴雲、沙世炎、徐禮燊、何麗一、王曉良、宋萬志、吳克美、林茂、申竹芳、蔣建東、陳曉光、石建功、庾石山、再帕爾、劉玉玲、李燕、胡卓偉、杜冠華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於德泉

衛生部級突出貢獻專家(7人):韓銳、魯桂琛、賀存恆、蔣建東、王曉良、庾石山、石建功

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3人):蔣建東、王曉良、庾石山

科研部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下設合成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生物合成、藥物篩選、藥物晶型、藥物製劑、藥物代謝、新藥開發等9個所級研究科室;其中,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箇中國醫學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研究中心(3個):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藥物篩選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天然藥物生物合成重點實驗室、活性物質發現與適藥化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藥物傳輸技術及新型製劑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藥物靶點研究與新藥篩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晶型藥物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新藥作用機制研究與藥效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創新藥物非臨床藥物代謝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中國醫學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醫學科學院小分子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代謝紊亂和腫瘤發生相關機制和靶點發現重點實驗室

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中心(1個):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藥安全評價中心

所屬研究機構(9個):合成藥物化學研究室、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室、藥理學研究室、藥物分析研究室、生物合成研究室、新藥開發研究室、藥物製劑研究室、藥物代謝研究室、藥物晶型研究中心

設施資源

•圖書資源

根據2019年3月圖書館官網顯示,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擁有各類印刷型文獻總量累計275萬冊, 尤以外文醫學期刊較為豐富;每年訂購印刷型中外文現刊4600餘種,各類資料庫80餘個,其中包括中外文電子期刊12000餘種,電子圖書約14萬種,以及醫學領域重要文摘型、引文型、事實工具型資料庫如Embase、SCIE、Uptodate、F1000等40餘種,基本涵蓋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藥學領域常用的學術信息資源。

•設備設施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擁有包括核磁共振、質譜儀、液相色譜儀、X衍射儀等先進儀器設備200餘台,價值1億餘元。 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擁有與國際接軌的藥學分析大中型先進儀器及設備70餘台,包括:600兆核磁共振儀和LC-MS-NMR聯用儀、高分辨串聯質譜儀、冷噴霧質譜儀、HPLC-MS/MS聯用儀、GC-MS聯用儀、單晶X射線衍射儀、粉末X射線衍射儀、X射線螢光元素分析、高分辨拉曼光譜儀、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微量元素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旋光分析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子螢光分光光度計查實掃描量熱儀、熱重分析儀、雷射粒度分析儀、胺基酸分析儀、溶出儀、崩解儀、電位滴定儀等。

合作交流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與中國國內及美國、法國、日本、德國、西班牙、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製藥公司、大學、科研機構、全球非營利性組織建立了協作關係,進行著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自1989年開始,藥物所還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物研究所(簡稱新疆藥物所)建立了橫向合作關係,新疆藥物所掛牌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新疆分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已研製上市新藥百餘種,獲新藥證書130項,其中以人工麝香、高三尖杉酯鹼、聯苯雙酯、雙環醇、丁苯酞、金水寶、艾瑞昔布、丹參多酚酸等為代表的創新藥物20項。自建所以來,藥物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級獎31項;持有的有效專利874項,獲得授權的中國國內外專利364項;共編寫著作357本。2017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SCI論文近200篇。

獲獎時間獲獎項目獲得獎項
1985年海南粗榧抗癌有效成份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2年興奮劑檢測方法的研究與實施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人工麝香研究及其產業化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0年天麻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國家發明二等獎
1982年新藥氫溴酸山莨菪鹼國家發明二等獎
1988年抗病毒合成藥——酞丁安國家發明二等獎
1991年治療腦血管病新藥——尼莫地平的研製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中草藥有效成分的X衍射晶體結構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國家一類抗肝炎新藥雙環醇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丁苯酞原料及軟膠囊項目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中草藥微量活性物質識別與獲取的關鍵技術及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6年化學藥物晶型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3年膽鹼能神經阻滯新藥——樟柳鹼國家發明三等獎
1983年治療慢性肝炎新藥-聯苯雙酯國家發明三等獎
1984年栽培黃連的玉米和造林遮蔭技術國家發明三等獎
1995年新抗腫瘤藥——甲異靛國家發明三等獎
1985年抗變態反應新藥—色羥丙鈉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7年新藥維胺酯的研製及其在皮膚科上的套用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0年金水寶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葛根素注射液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7年抗腫瘤新藥紫杉醇的研究與開發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5年雷射血卟啉診治癌症的研究國家科技攻關獎
1986年抗早孕新藥《卡前列甲酯》的研製國家科技攻關獎
僅列舉國家級獲獎成果,參考資料來源

學術期刊

•《藥學學報》

《藥學學報》創刊於1953年7月,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其前身是《中華藥學雜誌》。期刊主要報導中國藥學科研成果、促進中國國內外學術交流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以探討新理論,介紹新技術、新方法、新進展,開展學術交流為主要宗旨。發表文章包括藥理學、合成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生藥學、藥劑學與抗生素學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綜述、學術動態與述評等。

•《藥學學報》英文刊

《藥學學報》英文刊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APSB)是由中國藥學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由《藥學學報》編輯部與荷蘭Elsevier B.V.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藥學綜合性英文期刊,是《藥學學報》的系列期刊,創刊於2011年6月。報導範圍覆蓋化學藥物、中藥和天然藥物、抗生素、蛋白質、多肽類藥物、生物技術藥物等的合成、分離鑑定、質量控制、藥理、製劑、代謝等的原創性、創新性科研成果,欄目設綜述與述評、研究論文、研究簡報。

•《中國化學快報》(英文)

《中國化學快報》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創刊於1990年,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化學會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承辦的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化學綜合性的國際學術期刊(英文刊)。辦刊宗旨是“新、快、準”,及時反映化學各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及研究熱點。

•《亞洲天然產物研究雜誌》(英文)

《亞洲天然產物研究雜誌》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與英國Taylor&Francis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國際性專業期刊,主要報導天然產物的分離鑑定、結構測定、合成和結構改造、生物合成和生物轉化、生物活性和藥理作用,已被SCI收錄。

榮譽表彰

2011年3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獲“十一五”國家科技計畫執行優秀團隊獎。

2019年3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獲“2018年度優秀技術轉移機構”稱號。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六十華誕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六十華誕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有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有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及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此外還設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1個):藥學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碩士點(5個):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藥理學

專業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藥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

教學建設

•師資概況&學生培養

根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在崗研究生導師13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3人,碩士生導師73人。 此外,藥物所承擔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生教學任務。每年在讀研究生近400名。至2017年底,已培養畢業博士生882名、碩士生835名。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入站接收、培養博士後60名,已辦理出站手續53名,在站還有7名在站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

•梁周黃於劉青年科技獎

該獎項旨在獎勵研究工作中思路新穎、技術能力強並獲得了一定研究進展的青年學者,並為青年學者提供一個學術研究經驗交流的平台。該項獎勵採取科室推薦和自願報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申報,科研處負責組織評審。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標識為內外環設計,外部採用編花式外環圖案,環繞研究所中英文;內部為研究所英文縮寫“IMM”變形圖案,下方有研究所成立年份。

所徽 所徽

精神文化

•藥物所精神

獻身、創新、求實、協作

•宗旨

不忘為人民謀取健康福祉的初心,勤奮鑽研、刻苦攻關、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搶占制高點,努力為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創造社會效益和增強人類健康貢獻力量。

現任領導

職務名錄
所長蔣建東
書記陳曉光
副所長庾石山、王珂
副書記、紀委書記馮敬
參考資料來源

盤點有關醫學研究所

本任務是讓大家來收集醫學研究所信息,豐富本網站醫學資源,歡迎大家共同來完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