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

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

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太湖之濱—江蘇無錫,直屬江蘇省衛生廳領導,為全民事業單位,是衛生部核醫學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分子核醫學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省衛生廳“興衛工程”十大臨床醫學中心(核醫學高技術平台)之一。該所集科研、臨床、信息和科技開發於一體,先後榮獲國家、部、省、市級科技獎項100多項,國家各類新藥證書16張,國家發明專利30多項。

研究所-簡介

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 成立於1959年2月,至今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

50年來,從當初僅有6名員工的市級研究所,發展成為集科研、臨床、信息和科技開發於一體、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核醫學研究基地,衛生部核醫學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十大醫學高技術平台之一和無錫市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台。

2005年7月,加入江蘇省人民醫院集團,增掛“ 江蘇省人民醫院集團核醫學研究所”所牌。

研究所-部門

下設研究部、臨床部(江蘇省江原醫院)、信息部(中華核醫學雜誌編輯部)、江原實業技貿總公司等業務部門,以及辦公室、組織人事科、科教科、財務科、質量控制科、條件部等職能科室。

研究所-團隊

現有員工二百餘人,國家、省、市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9名,省“333工程”學科帶頭人11名,省醫學重點人才4名,省“六大人才高峰”人員3名。

研究所-成果

曾先後承擔或參與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863”、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課題,共獲得國家新藥證書16張(其中一類新藥證書8張)、國家發明專利37項,以及包含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省級以上各類科技成果獎100餘項。

科研是全所的核心。作為科研工作的主體,研究部擁有一支由核物理、放射化學、醫學、藥學、生物學等多學科優秀中青年專業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配置了包括Micro-PET在內的一批尖端的專業儀器和專用實驗室,承擔著全所主要的科研任務。半個世紀以來,有志於祖國核醫藥學事業的幾代科研人員,以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精神,不斷譜寫著新的篇章。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缺少完整技術資料的情況下,以朱慶雲、張滿達為代表的老一輩創業者以敢於創新的精神,與無錫工具機廠協作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醫用X-Y黑白掃描機,填補了國內空白。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單光子斷層掃瞄器(SPECT)開始進入國內,促進了臨床核醫學迅速發展。為了解決與之相匹配的放射性診斷藥物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研究所科研人員不畏艱難,依靠當時還很簡陋的科研設備,採用國產原料研製出心、腦功能顯像劑,不僅質量符合藥典標準,而且在劑型上取得重要突破,質優價廉的國產新藥從此占領了中國市場。

在國家“十五”科技攻關中,年輕的科研人員以敢於創新的精神,研製成功用於早期診斷帕金森氏綜合症的顯像劑,目前已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批進入臨床試驗,使我國對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躋身世界前沿。進入新世紀以後,被譽為現代醫學標誌的正電子顯像(PET)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臨床對腫瘤及心腦血管類疾病的早期診斷率。但PET必須依靠專用的顯像藥物來進行診斷,目前臨床使用的診斷藥物品種較為單一,原料依賴於進口,影響了學科的發展。為了研製國產的正電子顯像藥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又一次向高新技術領域發起衝擊,他們依託Micro-PET等先進的技術平台,開展了神經、腫瘤和其他慢病的正電子藥物研究,目前已取得一批階段性成果。

研究所的臨床工作,尤其是同位素的臨床套用早在建所初期已經開展,如131I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和32P敷貼治療皮膚病等,當時就是無錫醫界的一個特色。1986年8月,在研究所搬遷新址以後,省衛生廳同意研究所原址臨床部對外稱“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附屬醫院”;1996年6月,經省衛生廳批准更名新建的研究所附屬江蘇省江原醫院在現址開業(原址保留為醫院城中部),時任衛生部長陳敏章題寫院名,衛生部和省市有關領導親臨剪彩。江原醫院為非營利性的市醫保定點單位,擁有先進的診療設施備、舒適的就診環境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以甲狀腺疾病、糖尿病、乳腺疾病的診治及健康體檢見長。醫院以研究所為依託,充分利用優越的科研資源,在內分泌疾病的研究,尤其是在131I治療甲狀腺癌、Graves 非毒性甲腫、功能自主性甲腫,以及套用放射性核素治療骨轉移瘤及骨痛等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鮮明的專科特色和技術優勢。

江原實業技貿總公司既是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又是研究所服務經濟和社會的“視窗”。所屬的套用研究部、江原製藥廠和生物技術公司等部門,擁有較強的新藥研發能力。套用研究部針對市場需求,研製成功非離子型X-CT造影劑碘海醇,通過技術轉讓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現正在繼續研發新一代的造影劑。江原製藥廠2003年獲得全國第一張放射性藥品生產GMP證書,目前已能生產數十种放射性藥物,產品遍及全國30個省市的200餘家三級醫院;生物技術公司早期主要進行放射免疫分析試劑的開發,近年來在時間分辨螢光免疫分析試劑研製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一批自主研發的藥盒正陸續推出,將逐步打破外國公司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

2007年,研究所設施先進的新藥研發中心竣工投入使用,為科技開發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撐。

受中華醫學會委託,研究所從1981年起編輯出版核醫學專業學術期刊《中華核醫學雜誌》,時任衛生部長錢信忠為第一期雜誌題詞。該雜誌系我國最高層次的核醫學專業學術期刊,報導核醫學領域先進的科研成果和臨床診療經驗,以及與核醫學臨床密切結合且有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研究;同時,還承擔了我國核醫學界與國際核醫學界的交流任務。雜誌入選中國期刊方陣,多次獲得各級嘉獎。

研究所-交流

研究所有廣泛的國際和國內合作與交往,曾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華人核醫學研討會、海峽兩岸三地甲狀腺病研討會等國際和地區性學術會議;多次承辦過全國性的衛生科技管理幹部培訓班和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除了對外的學術交往,研究所還十分重視營造所內的學術氛圍,致力於員工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如通過開展多種學術活動,保證知識的時效性和動態性,保證信息的流入、知識的自由傳播和創新;同時,努力加強團隊建設,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通過在職學習、選送深造、崗位鍛鍊等多種途徑,為優秀青年鋪設成才平台。

研究所-展望

研究所地處無錫梅園橫山風景區,毗鄰景色秀麗的蠡湖風光帶,與正在興建的惠山森林公園隔路相望;城市二環主幹道錢榮路從門前經過,可以直通滬寧高速公路和無錫機場。所內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林木蔥蘢;房屋依山而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各項基礎建設和配套設施完備,能充分滿足開展各項業務工作的需要。

2008年底,新建了具有會議、培訓、餐飲等功能,風格獨特、設施完備的衛生部核醫學重點實驗室培訓基地,可為國內外核醫學及其他學科研究、人才培訓和學術交流提供周到的服務。

研究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開拓、求實、勤奮、嚴謹”的優良所風,以此為標誌的單位文化伴隨著歷史的腳步前行,始終煥發出時代的光彩。

五十年來,這裡傳承了創新的血脈,洋溢著創業的激情,收穫著創造的喜悅。

所領導班子帶領全所員工堅持改革,與時俱進,營造了風正氣順、政通人和的內部環境。曾先後榮獲全國衛生行業先進集體、江蘇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省衛生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省園林化單位、無錫市文明單位、無錫市優秀研發單位和無錫市優秀科研所等稱號。

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研究所正沿著科學發展觀指引的方向,繼續高揚創新的旗幟,為祖國的核醫學事業再創輝煌。

研究所-所慶

2009年2月28日,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內彩球飄舞,花團錦簇,處處洋溢著歡快、喜慶的氣氛。衛生部、省衛生廳、省科技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等領導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核醫學專家,與全所幹部職工歡聚一堂,共同參加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建所50周年慶典暨衛生部核醫學重點實驗室培訓基地、江原安迪科分子核醫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上午10時慶典正式開始。主持人郭榮梁書記宣讀了何權副省長的賀信,衛生部科教司郭苗雲處長、省衛生廳郭興華廳長、市委趙旻副書記、金國章院士、羅世能所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省科技廳李奇副廳長和省衛生廳姜錫梅副廳長為江原安迪科分子核醫學研究中心揭牌,衛生部科教司郭苗雲處長和市政協副主席、衛生局局長曹錫榮為衛生部核醫學重點實驗室培訓基地揭牌。

盤點有關醫學研究所

本任務是讓大家來收集醫學研究所信息,豐富本網站醫學資源,歡迎大家共同來完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