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高級綜合性醫學學術性期刊。

基本信息

期刊簡介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本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系由衛生部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高級綜合性醫學學術性期刊(雙月刊),主要報導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等領域內最新科研成果。工作進展和學術動態,旨在促進醫學住處交流,提高醫學學術水平。雜誌名稱《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1979年創刊。本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系由衛生部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高級綜合性醫學學術性期刊(雙月刊),主要報導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等領域內最新科研成果。工作進展和學術動態,旨在促進醫學住處交流,提高醫學學術水平。

期刊信息

雙月刊全年零售價72元/年

每期零售價12.00元/期

國外發行代號BM331

聯合征定代號LD112237

報刊版式大16開96頁

發行量(每期)3000冊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創刊時間:1979

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

CA化學文摘(美)(2009)

CBST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文摘雜誌(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歷程

創刊時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為季刊,64克凸版紙,64頁。設有論著、研究工作報告、經驗總結、綜述、學術討論、學術活動訊息和專題講座、紀要等欄目,每期附英文目錄,論著附英文摘要。封面為藍色,刊頭為陳毅同志親筆題名。1979年為贈閱,1980年始在國內公開發行,1980年3期開始在國內外公開發行。1982年為適應院校科研成果快速增長的需要,《學報》改為雙月刊。1982年為體現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從第4期開始將學報主辦單位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首都醫科大學。1984年《學報》封面改為網紋米黃色,中文刊名改用長體美術字;正文改用80克膠版,並增至80頁。1985年隨著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復名,《學報》改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主辦。1988年為保證學報質量,並加強責任制,從第4期開始刊登責任編輯姓名。同年,為進一步提高學報的學術水平,促進院校科研工作的發展,以適應開放和競爭的需要,《學報》開始向國內外開放,吸收院校外具有重要創新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論文在學報發表。自此,《學報》便由僅刊登本院校來稿的“校自為戰”的辦刊模式改為面向全國各醫療、科研單位的“開放模式”。

經過近30年的努力,《學報》已辦成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學術影響的高級綜合性、學術性生物醫學期刊。目前《學報》已被美國生物醫學文獻在線上資料庫(MedicalLiteratureAnalysisandRetrievalSystem,MEDLARS/PubMed網路版)及其《醫學索引》(IndexMedicus,IM)、荷蘭醫學文摘資料庫(EMBASE)、美國化學文摘資料庫及其《化學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増補文摘》光碟資料庫(ExtraMED)、俄羅斯《文摘雜誌》(РефсратнвньйЖурнал,РЖ/AJ)及波蘭《哥百尼索引》(IndexCopernicus,IC)等世界著名檢索系統收錄。同時,還被國內幾乎所有重要的檢索期刊及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4版)(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資料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論文與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位化期刊群(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及其CNKI系列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科學技術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及其《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收錄。1992及1996年在國家科委、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署共同舉辦的第一、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分別榮獲三等獎和二等獎;是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和中國被引頻次最高的500種科技期刊之一;在2001年新聞出版署主辦的“首屆中國期刊展”中入選代表我國高水平期刊的“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2004年獲衛生部首屆醫藥衛生優秀期刊一等獎和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自1979年創刊至今,相繼成立了四屆編輯委員會(以下簡稱編委會)。第一屆編委會由70位國內著名專家教授組成,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學報》編委會委員,黃家駟任總編輯,吳階平、鄧家棟、顧方舟任副總編輯,高正光任編輯部主任。第二屆編委會於1987年12月產生,由14位平均年齡53歲,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年富力強、熱心辦刊事業的專業技術骨幹組成,先為顧方舟、後由巴德年任主編,盧聖棟、陳妙蘭、李宗彥任副主編。第三屆編委會於1998年9月產生,由28位專家組成,巴德年任主編,強伯勤、劉曉程方福德陳永生任副主編。第四屆編委會於2004年5月產生,由43位專家組成,主編為劉德培,劉謙、強伯勤、甄永蘇、何維、方福德、趙玉沛、喬友林為副主編。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主要報導我國在醫學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生物醫學、藥學及與醫學有關的邊緣學科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論文。主要欄目有院士論壇/述評、專家論壇/述評、論著、綜述、技術方法、經驗交流、研究簡報、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科技訊息、書評等。自2000年第4期開始,《學報》根據醫學領域研究前沿或熱點課題及當前重大疾病,每期開設一個重點專題,以突出每期報導重點。重點專題來稿均為國內各相關領域具有較大學術影響的學科帶頭人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國內各相關領域的最高水平。

為了增加刊物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學報》從2000年第1期開始擴版增頁,並重新設計了封面,載文量增加了50%以上;出版周期明顯加快,評審通過的稿件3~10個月即可刊出。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編輯部依託醫科院和協和醫大資深的學術背景、博大的學術資源和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根據“嚴謹、博精、創新、奉獻”的校訓精神和“更新、更高、更精”的辦刊方針,正在為將《學報》辦成反映我國當代醫學科學研究最高水平,並具有相當權威性、學術性和可讀性的全國乃至世界名品期刊而努力奮鬥!

中國醫學科學院(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CAMS;簡稱醫科院)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中國協和醫科大學(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PUMC;簡稱協和醫大)是我國唯一的一所實行八年制教育、以培養醫學博士為主的重點醫科大學;其前身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7年創辦。

協和醫大受國家教育部和衛生部雙重領導,與醫科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協和醫大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協和醫大為醫科院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兩者相互依託,優勢互補,教研相長。院校設有18個研究所(以及2個分所)、5所分院、7家臨床醫院(含與北京市共建的天壇醫院)、5所學院以及研究生院和實驗動物學部。協和醫大的辦學宗旨是小規模、高層次、高質量為國家培養優秀醫學人才。多年來,協和醫大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醫學家、科學家、醫學教育家,是一所中國一流、國際著名的研究型醫科大學。

參加評選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在2004年8月舉辦的衛生部首屆醫藥衛生優秀期刊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一等獎。本次活動共有衛生部主管的176種期刊參加,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科技部的有關規定和《中國醫藥衛生期刊質量管理規範》的具體要求,由專家評審組按照統一標準從政治、學術、編輯、出版質量等方面進行全封閉式審讀、評定,並按照評定分數高低進行排序。共有12種刊物獲得一等獎,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位居總分第二。

期刊稿約

本刊向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衛生系統科研、教學及醫療單位徵集優秀論文,尤其歡迎國家攻關項目、重點科研項目和重大基金資助課題的有關稿件;同時歡迎國外生物醫學領域專家、學者投稿。

本刊辟有述評(約稿)、綜述(約稿)、進展(約槁)、論著、快報、簡報、技術和方法、經驗交流、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科技訊息、書評(或書訊)、學術會議等欄目。一般情況下,2個月內即可通知作者稿件是否被錄用。評審通過的稿件3~10個月內(自稿件收到之日算起)刊出。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項

(1)來稿應具先進性、新穎性和科學性,要求資料真實、數據可靠、論點明確、結構嚴謹,文字通順、精煉,標點符號準確。

(2)述評、綜述、進展、論著(包括摘要、圖表及參考文獻)一般不超過4000字,簡報、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等以800~1500字為宜。

(3)來稿須附第一作者主管單位正式介紹信,作者單位應對稿件內容的真實性和保密性負責,確認無署名糾紛、無一稿兩投或多投。獲得基金資助的論文需註明基金中英文名稱及編號。

(4)文稿應隔行列印,一式兩份並注意大小寫、正斜體及上下角標註等。

(5)請為本刊推薦2~4名可以評審所投稿件的審稿專家,並註明聯繫方式。

(6)接到回執後2個月未收到任何處理意見,說明稿件仍在審理當中;欲另投他刊請務必與本部聯繫,切忌一稿兩投。

(7)根據著作權法,來稿一律文責自負,本刊對稿件有刪改權,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將徵得作者同意。修改稿逾3個月不返回本部者視自動退稿。

(8)稿件決定刊用後根據所占版面收取版面費,刊出後酌致稿酬,論著類文稿另贈當期學報1本及單行本25份。來稿請自留底稿,不擬刊用的稿件將退還作者。

(9)稿件接受後,所有作者須簽署“著作權專有許可使用授權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對授權文章具有彙編權(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印刷版和電子版的複製權、翻譯權、網路傳播權、發行權及許可文獻檢索系統或資料庫收錄權。

投槁要求

題名(篇名)題名應選用恰當、簡潔的短語反映論文的中心內容,除公知公用者外,儘量不用外文縮略語。中文題名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儘量不設副題名。

署名署名作者只限於參與研究課題設計、直接參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貢獻、參加論文撰寫並能對內容負責,同時對論文具有答辯能力的人員。如有外籍作者,應附其本人同意發表的書面材料。註明通信作者(用#標註),並在篇首頁腳註註明其電話號碼、傳真號碼及E-mail地址。外單位作者應標明其工作單位全稱及科室名稱及城市名。

第一作者單位包括工作單位全稱及科室名稱、城市名及郵政編碼。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單位著錄項目應與中文一致,並應在郵政編碼後加注國名“China”。

摘要論著、述評及綜述應附中英文摘要。論著採用結構式摘要,即按照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s)4部分撰寫。內容應具獨立性和自明性,具有與正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結果部分要求有具體數據、統計學顯著性檢驗的確切值,可信區間等實質內容。中文摘要不超過300個漢字,英文摘要可詳細些。述評和綜述採用報導性摘要。英文摘要置於中文摘要下方。

關鍵字根據論文所討論的重點內容標出3~8個關鍵字,中、英文關鍵字應一致。

中圖號按照《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標引論文分類號。作者可根據論文所涉及的學科範疇標引1~3個分類號。

腳註在篇首頁用短橫線與正文分開,說明:

(1)論文所受資助的課題基金來源(中英文)及編號;

(2)合作者的單位、城市名與郵政編碼(英文);

(3)通信作者及其電話、傳真號碼和E-mail地址(英文)。

正文

格式和層次結構:論著、研究報告可按照前言、材料和方法、結果、討論4部分撰寫。各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同一級標題應反映同一層次的內容。

前言:簡要介紹立題的目的、歷史背景或理論依據、研究構想、意義。僅需提供與研究主題緊密相關的參考文獻,切忌寫成文獻綜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數據或結論。一般不宜超過250個漢字。

材料和方法:扼要敘述研究對象的特徵,主要實驗材料的來源、性質及數量,儀器設備(包括廠家、型號)等實驗條件。採用他人方法,引用文獻即可;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進之處。要求所有方法均可重複驗證。說明統計學方法、選擇依據及所使用的統計學軟體的版本。涉及患者隱私權的臨床研究,需徵得患者本人或其親屬知情同意,必要時需通過有關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批。

結果:應客觀、真實、準確地描述研究所得到的數據和所觀察的現象。所有數據均需經統計學處理。可用文字、圖和表表達,但三者不應重複。不展開論證,不引證他人資料。

討論:圍繞研究結果著重闡述研究結果的意義,實事求是地評價其科學價值並可與前人的有關結果進行比較論證,探討尚無定論之處。客觀真實地解釋研究中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切忌偏離研究結果地羅列資料或重述研究結果。

圖表凡可用文字說明者,均不用圖表。圖、表應具有自明性。每個圖表均應有圖表題,圖表題採用中、英文兩種文字,圖表內文字、說明及注釋僅用英文。圖表序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只有一個圖或一個表時,應標註為“圖1”或“表1”。

圖:圖不宜過大,雙欄不超過7.5cm,通欄不超過15.5cm。圖、圖題及說明應另紙繪製和書寫,圖中文字、字母、數字和符號應清晰、勻整,大小以縮圖後清晰易辨為宜。黑白照片必須反差鮮明,大體照片應有圖內標記尺度,顯微照片須註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

表:表一律採用“三線表”,取消表中豎線。表內參數單位相同者,將單位置於表的右上方;各欄參數單位不同者,可將單位放於各相應欄目的表頭或數值旁。

醫藥學名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各學科名詞(科學出版社,1995年)為準。暫無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第一次出現時應註明原詞或注釋,藥名(包括中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最新版本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中草藥一律加注學名。中文藥物名稱須使用其通用名稱,不得使用商品名。動植物學名應加註標準學名。以上須排斜體字者,在字下加劃一條橫線。

縮略語題名一般不用縮略語,正文及摘要中的縮略語,應於首次出現處寫出全稱並加括弧。

簡化字及標點符號簡化字按照國務院1986年10月15日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書寫,通常可參照《新華字典》。標點符號以國家標準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為準。除半字線連字號、長橫連字號分別占半格、一格,破折號、省略號不得斷開占兩格外,每個標點符號占一格。點號和標號的後一半不應出現在一行之首,標號的前一半不應出現在一行之末。

計量單位按照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和2001年中華醫學雜誌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套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貫徹國家標準GB3100~3102-1993《量和單位的規定》,正確使用、書寫量和單位的名稱和符號,如濃度單位用mo1/L,不再用M;放射性活度單位要換算成Bq,不用Ci等。不再使用分子量dalton和kd,而用相對分子質量Mr。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不得多於一條,也不可混用斜線和負指數冪。不能錯把英文縮寫cpm、ppb、pphm、ppm、ppt、rpm等作為計量單位使用。血壓單位仍使用mmHg,但在文中第一次出現時應註明與kPa(千帕斯卡)的換算係數。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GB3358-19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規定書寫。統計學符號一般用斜體,但有大小寫之分,如t檢驗、n(樣本大小)、x(樣本的算術平均數)、s(標準差)、sx(標準誤)、r(相關係數)、x±s(均數士標準差)、x±sx(均數士標準誤)等用英文小寫,F檢驗、P值、Q值、M(中位數)等用英文大寫,卡方檢驗和自由度分別用希臘文χ2和υ表示。

數字凡可使用阿拉伯數字且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其使用規則如下:

(1)計量和計數單位前的數字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

(2)多位數字不能拆開轉行;

(3)小數點前後4位或多於4位,應分別向左或右每3位空1/4字距,不再用千分撇

(4)尾數“0”多的5位以上數字,可寫為以萬和億為單位的數。

時間:公曆世紀、年代、年、月、日、時間和時刻必須用阿拉伯數字。年份用四位數表示,不能簡寫,如1997年不能寫成97年;日期可採用全數字式寫法,如19990228或1999-02-18或19990218;時刻按GB/T7408-94規定的寫法,如18時20分15秒,寫成18:20:15。

數值的修約:不能簡單地採用“四捨五入”,應執行國家標準GB3101-93附錄B的規定,其簡明口訣是“4舍6入5看齊,5後有數進上去,尾數為零向左看,左數奇進偶捨棄”。

參數與偏差範圍:(1)數值範圍:5至10寫為5~10;5萬至10萬寫為5萬~10萬,不能寫成5~10萬;(2)百分數範圍:要用20%~30%,不能寫成20~30%;百分率偏差應寫成(80士5)%,不能寫成80%士5%或80士5%;百分數系列不可省略,如60%、70%、80%不能寫成60、70、80%;(3)有相同單位的量值範圍:1.5~2.5mA不必寫成1.5mA~2.5mA;(4)偏差範圍:(30.5士6.2)歲,不能寫成30.5士6.2歲。

系列數值的單位:系列數值的單位相同時,中間數字的單位可省略,如10、15、20m1。

附帶長度單位的數值:每個數值後的單位不能省略,如50mm×80mm×100mm,不能寫成50×80×100mm3。

分數:分數的分號用斜線表示,如2/3,數學公式例外。

檢驗結果構成比:統一用小數表示,不用百分數,如白細胞分類中的中性粒細胞占75%,應寫成0.75。

志謝用括弧置於正文後,參考文獻前。對參加過部分工作的人員、承擔實驗工作的人員、提供工作方便的人員,以及給予指導、提供資助的個人團體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原則上應徵得志謝對象的同意。

醫學雜誌大全(十一)

醫學雜誌(medical periodicals)是以醫學和與醫學相關學科為內容的情報載體,醫學雜誌匯集著醫學工作者的醫藥經驗和工作成果,反映了醫藥學的進展及水平,是醫藥學研究的重要的情報來源。

《中國醫藥導報》
《中國醫師進修雜誌》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
《中國醫藥》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中國針灸》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中國中藥雜誌》
《中華病理學雜誌》
《中華傳染病雜誌》
《中華兒科雜誌》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中華放射學雜誌》
《中華婦產科雜誌》
《中華肝臟病雜誌》
《中華高血壓雜誌》
《中國醫院》
《中國醫院藥學雜誌》
《中國醫院院長》
《中國醫師雜誌》
《中國執業藥師》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學創新》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腫瘤外科雜誌》
《中國自然醫學雜誌》
《中國卒中雜誌》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誌》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療器械雜誌》
《中國醫刊》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
《中華肺部疾病雜誌(電子版)》
《中華風濕病學雜誌》
《中國醫藥導刊》
《中國醫藥工業雜誌》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中華骨科雜誌》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
《中國醫療設備》
《中國醫學科學雜誌(英文版)》
《中國職業醫學》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中國醫學倫理學》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
《中國醫藥科學》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中國中醫急症》
《中國中醫眼科雜誌》
《中國醫院管理》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院建築與裝備》
《中華創傷骨科雜誌》
《中華創傷雜誌》
《中華創傷雜誌(英文版)》
《中國醫院統計》
《中國醫學學報》
《中華耳科學雜誌》
《中華耳科學雜誌(英文版)》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誌》
《中國疫苗和免疫》
《中國套用生理學雜誌》
《中國優生優育》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誌》
《中華肝膽外科雜誌》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
《中國預防醫學雜誌》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
《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
《中華國際醫學論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