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放射學雜誌》

《中華放射學雜誌》創刊於1953年9月,1992年起改為月刊。2002年起改為每期96面,文圖、印刷裝訂精美。在同類期刊中發行量最大、讀者面最廣,自國家有關部門評選核心期刊以來,一直是臨床醫學、特種醫學的雙核心期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華放射學雜誌》(2007年1期)《中華放射學雜誌》(2007年1期)
【刊物名稱】《中華放射學雜誌》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刊物類別】月刊
【主管單位】中國科協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
【編輯出版】中華放射學雜誌編輯委員會
【出版日期】每月10日 
【國內統一刊號】CN 11-2149/R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5-1201
【國外發行代號】M96  
【郵發代號】2-66
【刊物版式】大16開112頁

刊物簡介

《中華放射學雜誌》以中高級醫學影像學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反映我國醫學影像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醫學影像學術交流。《中華放射學雜誌》是我國醫學影像學期刊中唯一被美國重要的醫學文獻檢索系統MEDLINE收錄的期刊,並是醫學影像學期刊中唯一連續6年被引頻次進入中國科技期刊100強的期刊,1999年排名第10位,2000年升為第8位。影像因子已經連續3年進入中國科技期刊前100名,1999年影響因子為0.774,排名第26位;在特種醫學中排名第1位,在基礎醫學中排名第2位。2000年影響因子升為1.037,有了長足的進步,排名升為第18位。

刊物歷史

《中華放射學雜誌》創刊於1953年9月,1992年改為月刊。1952年12月在中華醫學會第十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同期,中華放射學會舉行了第二屆年會,並改選了全國委員會(1937年4月1日中華醫學會在上海召開第十二屆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成立了中華放射學會,是為第一屆,會長謝志光)。會上決定創辦《中華放射學雜誌》並成立了中華放射學雜誌編輯委員會。但決定創刊的緣起卻可以追溯到兩年以前,當時剛剛恢復活動的中華放射學會根據總會指示的精神,便已開始考慮和著手籌備創辦雜誌事宜。為此,以汪紹訓為首的在京委員與在上海的榮獨山、丁德泮委員,廣州的謝志光委員等曾多次就辦刊方針、內容和編委會人選等問題進行磋商並取得了一致意見.迨至此次會議已是水到渠成。因此,創辦《中華放射學雜誌》的決定,得到了與會委員們的一致贊同.編委會由謝志光任名譽總編輯,汪紹訓任總編輯,梁鐸、胡懋華任副總編輯,張益英任總幹事。經與總會有關部門商定,雜誌定於1953 年秋創刊,暫定為季刊。關於創刊號內容,決定以此次代表大會上報告的幾篇質量較高的論文作為創刊號內容的基礎,推舉我國放射界元老謝志光教授為創刊號撰寫發刊詞,請中華醫學會傅連會長為雜誌題寫刊名。經過8個月的積極準備,雜誌於1953年9月正式出版,為季刊,當年出兩期,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就這樣,在中華醫學會的支持和關懷下,在中華放射學會的積極籌備下,我國第一本醫學放射學專科雜誌誕生了。它的誕生,標誌著我國醫學放射學從此走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第一屆編委會:第一屆編委會任期較長,從1952年12月一直持續到1966年8月雜誌因十年動亂被迫停刊為止,中間1954年、1955年和1958年曾有三次調整。第一屆編委會在籌創刊物和制定辦刊方針,徵集稿件和確定報導重點等諸多方面,做了很多開創性工作。從記載上看,第一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後,編委會有兩次重要活動。一次是1954年3月中華放射學會召開常委會會議,在會議布置的1954年工作任務中強調“動員各地分會會員以集體創作精神積極寫稿,用以豐富《中華放射學雜誌》 的內容”,並確定了1954年各期雜誌的重點內容。其後,適逢上海南京等地負責人孔慶德、吳桓興及張秉彝等教授來京開會,在京常委又邀請諸位教授及北京分會負責人舉行了座談。取得了與會委員們對1954年工作計畫的贊同。另一次是1954年7月在京召開中華放射學會及雜誌編委會聯席會議。會議確定了1955年雜誌的重點報導內容,並要求重點文稿每期應占1/3以上。來京參加全國高等醫學教育會議的謝志光和榮獨山教授出席了此次會議。其後還有不少重要活動,在此不一一列舉了。這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50年代雜誌初創時期,由於雜誌未設專職編輯,在京編委除組稿、審稿外,還要逐字逐句對文稿進行加工和退修。定稿會隨叫隨到。由於編委們大多是學科帶頭人,肩負著繁重的醫療和教學任務,因此,上述工作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和節假日去做當時,為了便於工作,編輯部就設在總編輯所在的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其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為了減輕在京編委們的負擔,上海編委甚至曾建議在凡有編委的地方設立“投稿協助委員會”,負責蒐集和篩選稿件,然後匯寄至北京供編委會選用。儘管這一建議由於某種原因未能推廣實行,但這種為了共同事業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卻永遠值得稱道。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雜誌從1958年起改為雙月刊。1960年8月~1963年12月,雜誌由於經費和紙張困難而停刊,1964年經濟情況好轉,雜誌復刊,當年出5期,仍為雙月刊。為了順應雜誌工作的需要,學會指派富有臨床經驗的陳英傑同志專職負責雜誌的編輯工作,並為雜誌配備了專職編務人員(先後有陶文輝、何馨蓀、蔡紅葉等同志在中華放射學雜誌做過編務工作)。但不久又由於十年動亂雜誌於1966年8月(1966年第3期後)再次被迫停刊。這一停便是12年,直至1978年8月才得以復刊。
第二屆編委會: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中華系列雜誌先後在70年代中後期復刊,我刊也於1978年8月復刊,為季刊。第二屆編委會由汪紹訓任總編輯,李松年、李果珍、榮獨山、胡懋華任副總編輯。
1981年11月2日在中華放射學會於鄭州召開第三屆年會的同時,舉行了第二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有61位編委出席。編輯室陳英傑、薛愛華及總會傅一誠秘書長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汪紹訓總編輯主持。會議總結了1978年復刊以來的編委會工作,並審定了由陳英傑提出的編輯室工作總結,通過了編委會工作條例、審稿要求及稿約。會議增補徐智章、陳英傑為編委,並就提高雜誌質量、解決稿件積壓等問題提出了具體意見和解決辦法。會議還提出,爭取1983年恢復雙月刊,並增設論著文章的英文摘要,以利於國際交流。會議根據編委會工作條例,決定每四年召開一次編委會並進行調整。
根據編委會的決定,雜誌於1985年恢復為雙月刊並增設了論著文章的英文摘要。
1978年復刊後,編輯室人員也逐步得到充實。至1985年下半年,編輯室已有成員5人:陳英傑(副編審)、薛愛華、趙玉銓(編輯)、姜永茂(助理編輯)、沈琳(幹事)。負責人先後為陳英傑,趙玉銓。
第三屆編委會:1985年11月中華放射學會在杭州召開年會,與年會同步舉行了編委會會議並對編委會進行了調整。是為第三屆編委會。此屆編委會增設了由17人組成的諮詢編委,這是為使編委會班子逐步年輕化而採取的一項措施。此屆編委會增加新編委27人,編委總人數由上屆的73人減至52人。汪紹訓為總編輯,李果珍、徐家興、吳恩惠和林貴為副總編輯。有40位編委出席了此屆會議。編輯部陳英傑、趙玉銓、姜永茂出席了會議。汪紹訓教授因不在國內而未能出席本屆會議。會議由副總編輯李果珍教授主持。會議通過了新的編委會工作條例、審稿要求和稿約,討論和審定了陳英傑代表編輯室所做的上屆編委會工作總結報告。1986年6月4日汪紹訓教授不幸因病逝世。經中華放射學會推薦、總會批准,由副總編輯李果珍教授繼任我刊總編輯。
1986年6月底借中華放射學會舉行“全國CT經驗交流會”之機,編委會在濟南召開了編委會擴大會議。約40位編委、審稿組成員以及編輯室的趙玉銓、姜永茂等同志出席了會議。會上總編輯李果珍和副總編輯徐家興傳達了總會召開的“總編聯席會議”精神,隨後,編輯室根據“總編聯席會議”精神就改進雜誌工作提出了初步意見和構想。會後,結合討論內容整理成文,以“致讀者”刊登在本刊1986年第5期上。本刊自1986年第4期起開始採用法定計量單位;1988年起,論著類文章開始設關鍵字。
第四屆編委會:第四屆編委會於1988年9月5日~6日在鞍山舉行。有45位編委及諮詢編委出席了令議。編輯部成員參加會議的有趙玉銓、姜永茂、任曉黎。會議推舉李果珍為名譽總編輯,徐家興為總編輯,吳恩惠、林貴、戴汝平為副總編輯。編委會組成人數較上屆增加1人,增選新編委8人;諮詢編委減至10人,增補陳英傑、李鐵一、蘭寶森和李景學為諮詢編委。會議由徐家興、吳恩惠、林貴、戴汝平主持,李果珍致開幕詞。趙玉銓代表編輯部和編委會做上屆編委會工作總結並提交會議討論。會議審議了上屆編委會工作總結,討論和通過了新的編委會工作條例、審稿要求和稿約。會議肯定了第三屆編委會工作的成績,並就進一步提高雜誌質量、縮短刊期和減少壓稿等問題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意見。強調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刊方針,引導學科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強調新興的影像醫學與傳統X線學的不可分割性。會議決定建立編審小組(胸部、中樞神經與五官、腹部、骨與關節和放射技術),以健全和強化審稿程式。
第四屆編委會第二次會議:1990年4月7日召開了本屆編委會第二次會議。有53位編委和諮詢編委出席了會議。編輯部出席本次會議的有趙玉銓、薛愛華、任曉黎、姜永茂和沈琳。會議由李果珍教授致開幕詞,徐家興總編輯就會議目的做了重要講話,劉賡年教授代表中華放射學會致詞。會議聽取了趙玉銓代表編委會所做的本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編委會工作的總結報告,並就審稿工作中嚴格把關和加快審閱速度,雜誌總體設計中如何做好超前普及,如何正確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和加強組稿工作等進行了討論。會議再次提出並完全贊同李果珍教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關於將中華放射學雜誌由雙月刊改為月刊”的提案,要求編委會和編輯部為促其實現而竭盡全力。會議增補了13位新編委,使編委會成員朝年輕化方面又邁進了一步。
1990年起本刊卷終分類索引改為主題詞索引。
1992年起,在中華醫學會的關懷下,本刊實現了由雙月刊改為月刊的任務,成為總會內繼中華醫學雜誌、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中華內、外科雜誌之後第五個月刊雜誌。
此屆編委會期間,編輯部成員有所變動:1987年編輯部老編審陳英傑同志光榮退休,與此同時先後又有兩位同志調來編輯部工作。編輯部成員共6人:趙玉銼(編審),薛愛華、姜永茂、任曉黎、隋行芳(編輯),沈琳(幹事)。編輯部負責人趙玉銓(主任)、薛愛華(副主任);1993年起由薛愛華任主任。
以上就雜誌的沿革,包括歷屆編委會的組成、活動以及雜誌刊期變動和停復刊情況作了簡要介紹。限於各種條件,編委會的全體會議不可能經常召開。因此,編委會的大量學術性領導工作,主要是由編委會的常設機構--常務委員會來完成的。正是由於依靠編委會對雜誌實行堅強的學術領導,充分發揮廣大編委及編委會領導下的編審組和遍布全國的審稿成員的積極性,才保證了雜誌的質量。
此外,作為編委會的參謀和助手的編輯部(室)的建立和健全,對於保證雜誌出刊任務的完成,雜誌水平的提高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1978年復刊以來,編輯部主要做了以下各項工作。
1.作為編委會的辦事機構,完成了大量日常工作,包括來稿的登記、送審、退稿、退修、編輯加工、協助常委會或編審組審定稿件及發圖、發稿、定版、校對、核紅、收取稿件處理費和發表費、計算稿費和審稿費、寄贈雜誌和單行本,以及出刊後檢查,回答讀者來信等。
2.充分發揮編輯部的參與意識,主動地當好編委會的助手和參謀,根據學科發展結合國家衛生科研重點,協助編委會制定雜誌年度計畫和報導重點;不斷開闢新欄目;如“繼續教育園地”,“科室建設”,“QA、QC動態”等;同時,根據我國放射學科發展的實際,將“介人放射學”、“實驗研究”及“放射科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納人重點報導內容。
3.協助編委會籌備和召開編委會會議,包括與總編、副總編、常委會磋商編委會組成人選,起草編委會工作條例、審稿要求、制定稿約和撰寫編委會工作總結等。
4.協助編委會和編審組籌備和組織專題座談會,舉辦學習班。撰寫或協助撰寫會議紀要,編輯出版會議彙編及學習班講義等。
5.通過各種學術會議、座談會及雜誌舉辦的各種活動,以及來稿、約稿和審稿等途徑,協助編委會培養和選拔人才。通過建立審稿隊伍,吸收一部分同志參加編審組活動,將在實踐中發現的熱心雜誌工作的優秀中、青年放射工作者推薦給編委會,以充實編委會的力量。幾十年來編委會的班子不斷更新,並且出色地領導了雜誌學術工作,這與雜誌從創刊伊始就注重培養和發現人才是分不開的。事實證明,雜誌的興旺發達的源泉在於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6.協助編委會實現了由雙月刊改為月刊的任務,這是一件深受放射界同仁歡迎的大事。
7.建立雜誌基金會,為雜誌的發展後勁奠定了初步基礎。
8.自覺接受中華放射學會的學術領導,並積極地配合其工作。例如,為了配合放射學會與北醫大舉辦的“全國放射診斷學醫師、技師函授班”,雜誌特辟“後教育園地”專欄,刊登“站長會議”訊息和招生通知,在增刊上刊登學習班重點複習內容,並為學習班編輯了8本講義。此外,還為骨關節放射學組編輯出版兩本彙編;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與學會有關學組聯合召開研討會或舉辦學習班,如“全國磁共振研討會”、“全國放射科QA、QC學習班”及“QA、QC專題研討會”等。
9.利用雜誌發展基金舉辦了1991、1992年度論文有獎評優活動,收到良好效果。
在編輯部全體成員的努力下,中華放射學雜誌編輯部被總會評為1987年及1988年先進科室(總會只進行過兩次評比)。在編輯出版部學委會歷次質量檢查中雜誌均被評為優秀。1992年全國評比中我刊被科協授予優秀學術期刊三等獎。同年12月,中華系列雜誌評比中,我刊榮獲中華醫學會華瑞杯優秀期刊三等獎。

刊物特色

《中華放射學雜誌》主要欄目有:權威性及導向性強的“述評”、“專家論壇”,具有重大臨床指導意義的“規範指南”,以及“人體各系統放射學”、“實驗研究”、“介入放射學”、“影像技術學”和“學術爭鳴”等,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實用性、可讀性、權威性。

刊物定位

《中華放射學雜誌》以中高級醫學影像學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反映我國醫學影像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醫學影像學學術交流。

發展成就

《中華放射學雜誌》在同類期刊中發行量最大,讀者面最廣,一直是臨床醫學、特種醫學的雙核心期刊,2006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率分別為3383、1.174和0.88,均在本學科20多種專業期刊中排名第1名。
《中華放射學雜誌》在國內科技期刊中有較高的學術地位,被國內外多家資料庫、引文索引系統收錄。近期又被哥白尼索引、俄羅斯《文摘雜誌》、荷蘭《醫學文摘》等國際資料庫收錄。
《中華放射學雜誌》曾獲中華醫學會優秀期刊一、二等獎,連續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雙效”期刊;自2002年開始,連續6年被評為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4-2006年榮獲國家科技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將。2006年和2008年獲中國科協精品期刊工程項目(C類)資助。

人員隊伍

編輯部全體成員編輯部全體成員
編輯部全體成員簡介
編輯部主任: 高宏(介入、影像技術)
編輯:任曉黎(呼吸、心血管、乳腺、縱隔)
隋行芳(骨骼肌肉、頭頸部)
張曉冬(腹部,含泌尿生殖系統)
張琳琳(中樞神經系統)
編輯幹事:沈琳
中華放射學雜誌第8屆編委會中華放射學雜誌第8屆編委會

中華放射學雜誌第8屆編委會名單
顧問:張雪哲 許達生 沈天真
名譽總編輯:戴建平
資深編委:劉玉清 高玉潔 戴汝平 王承緣 曹厚德 盧延 陳星榮 閔鵬秋 吳振華 張國楨 李麟蓀 陳金城 歐陽墉 潘紀戍 李鐵 謝敬霞 周康榮 燕樹林 徐愛德 蔡祖龍 吳恩惠
總編輯:祁吉
副總編輯:高培毅 馮敢生 馮曉源 郭啟勇 馬大慶 孟悛非 秦維昌 肖湘生
常務編委:祁吉 高培毅 馮敢生 馮曉源 郭啟勇 馬大慶 孟悛非 秦維昌 肖湘生 金征宇 李坤成 滕皋軍 徐克 章士正 周誠 周翔平
以下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編委:白人駒 陳克敏 程敬亮 崔進國 單鴻 杜湘珂 馮敢生 馮曉源 高宏 高劍波 高培毅 耿道穎 龔洪翰 郭志 郭啟勇 郭佑民 韓萍 滑炎卿 宦怡 黃仲奎 蔣世良 蔣學祥 金征宇 李選 李建軍 李健丁 李坤成 李明華 李彥豪 李子平 梁碧玲 梁長虹 劉懷軍 劉士遠 盧光明 羅鵬飛 馬林 馬大慶 孟悛非 牛廣明 祁吉 漆劍頻 秦明偉 秦維昌 屈輝 申寶忠 石明國 孫鋼 孫立軍 唐光健 滕皋軍 田偉 田建明 王維 王武 王德杭 王建華 王鳴鵬 王紹武 王學建 王振常 吳寧 吳仁華 武樂斌 鮮軍舫 肖恩華 肖湘生 徐克 徐堅民 徐文堅 許建榮 楊海山 楊建勇 楊仁傑 余衛 余建明 余永強 魚博浪 曾蒙蘇 翟仁友 張金山 張敏鳴 張雲亭 章士正 趙斌 趙榮國 周誠 周純武 周翔平 周義成 鄒英祖茂衡
特邀編委:程曉光 范國光 顧雅佳 賈文霄 江波 李澄 李恆國 陸建平 馬緒臣 倪紅艷 彭明晨 宋彬 唐桂波 陶曉峰 塗榮 王霄英 吳沛宏 伍建林 葉慧義 張兆琪 趙建農 趙世華

醫學雜誌大全(十一)

醫學雜誌(medical periodicals)是以醫學和與醫學相關學科為內容的情報載體,醫學雜誌匯集著醫學工作者的醫藥經驗和工作成果,反映了醫藥學的進展及水平,是醫藥學研究的重要的情報來源。

《中國醫藥導報》
《中國醫師進修雜誌》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
《中國醫藥》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中國針灸》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中國中藥雜誌》
《中華病理學雜誌》
《中華傳染病雜誌》
《中華兒科雜誌》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中華放射學雜誌》
《中華婦產科雜誌》
《中華肝臟病雜誌》
《中華高血壓雜誌》
《中國醫院》
《中國醫院藥學雜誌》
《中國醫院院長》
《中國醫師雜誌》
《中國執業藥師》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學創新》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腫瘤外科雜誌》
《中國自然醫學雜誌》
《中國卒中雜誌》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誌》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療器械雜誌》
《中國醫刊》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
《中華肺部疾病雜誌(電子版)》
《中華風濕病學雜誌》
《中國醫藥導刊》
《中國醫藥工業雜誌》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中華骨科雜誌》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
《中國醫療設備》
《中國醫學科學雜誌(英文版)》
《中國職業醫學》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中國醫學倫理學》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
《中國醫藥科學》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中國中醫急症》
《中國中醫眼科雜誌》
《中國醫院管理》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院建築與裝備》
《中華創傷骨科雜誌》
《中華創傷雜誌》
《中華創傷雜誌(英文版)》
《中國醫院統計》
《中國醫學學報》
《中華耳科學雜誌》
《中華耳科學雜誌(英文版)》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誌》
《中國疫苗和免疫》
《中國套用生理學雜誌》
《中國優生優育》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誌》
《中華肝膽外科雜誌》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
《中國預防醫學雜誌》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
《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
《中華國際醫學論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