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是由國家體育局主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國內唯一以運動醫學為主要內容的高中級專業學術刊物,由國內著名的運動醫學專家教授為本刊撰文審稿。

基本信息

雜誌簡介

1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是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介紹我國運動醫學研究成果的國家級醫學學術期刊。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是由國家體育局主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國內唯一以運動醫學為主要內容的高中級專業學術刊物,由國內著名的運動醫學專家教授為本刊撰文審稿。《中國運動醫學雜誌》主要刊登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解剖、運動創傷、運動營養、醫務監督、運動療法、中醫中藥、全民健身與康復醫學等方面的論文與文章,每篇論文均附有英文摘要。《中國運動醫學雜誌》適合於從事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專業教學、科研與臨床工作的各個層次讀者的需要。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創刊於1982年9月,是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的介紹中國運動醫學研究成果的高級學術期刊,是中國科協統一管轄下的全國性學術刊物。

基本信息

期刊編號:YDYX

期刊名稱: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期刊漢語拼音:ZhongguoYundongYixueZazhi

期刊外文名:ChineseJournalofSportsMedicine

刊期:雙月

創辦日期:1982年9月

主管部門:中國科協

主辦單位: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承辦單位: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

主編:李國平

責任編輯:錢金華、肖明珠、楊楊

編輯部主任:錢金華

編輯:《中國運動醫學雜誌》編輯部

出版:中國體育報業總社

編輯部通信地址:北京市崇文區體育館路4號西門《中國運動醫學雜誌》編輯部

郵政編碼:100061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98/R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0-6710

發行範圍:國內外公開發行

國內總發行:北京市報刊發行局

國外總發行:北京399信箱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

訂購處:全國各地郵局

國內郵發代號:82-77

國外郵發代號:BM709

印刷裝訂:中國科學院印刷廠

廣告經營許可證:1000004000025

國內定價:15.00元

國外定價:$5.00

出版日期:單月1日

讀者對象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為中國科協統一管轄、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專業生物醫學學術刊物,以體育與醫療衛生系統從事科研、臨床、教學等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醫務工作者、教練員和院校廣大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

雜誌宗旨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體育、科技方針政策以及“雙百”方針,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我國運動醫學科研與臨床工作的重要進展,促進國內外運動醫學學術交流,為增強我國國民體質和提高體育運動技術水平服務。

刊登內容

運動解剖學、運動創傷學、運動康復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醫務監督、運動營養學、醫療體育、反興奮劑等學科/專業領域的科研成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體質研究等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中醫中藥在運動醫學領域的套用研究成果,反映國內外運動醫學發展趨向的綜述等。

編委會

名譽主編:曲綿域、楊天樂。

主編:李國平

副主編:於長隆、田野、張世明、史小才。

常務編委:馮美雲、敖英芳、楊則宜。

編委(以姓氏筆畫為序):丁樹哲、馬雲、馬建、王予彬、鄧樹勛、艾華、馮連世、馮煒權、吉力立、喬德才孫學川蘇全生、楊錫讓、李之俊、李岳生、李捷、勵建安、吳侔天、吳毅、余家闊、張長久、張勇、陸紹中陸愛雲、陳世益、陳啟明、陳佩傑、陳家旭、林文弢、周石、周志宏、鄭剛、胡揚、鍾伯光、駱勤方、秦嶺、錢金華、徐軍、徐曉陽、常芸、梁俊甫、葛新發傅浩堅、謝敏豪、虞亞明。

社會效益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英文版《中國運動醫學雜誌》英文版

自1984年以來,雜誌論文英文摘要始終以A類的穩定水準進入加拿大國際體育信息中心資料庫。

1989年,雜誌第一任主編、北京醫科大學校長曲綿域教授,因領導創辦《中國運動醫學雜誌》對推動國際運動醫學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而榮獲國際奧委會“運動醫學貢獻獎”。

1990年,雜誌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定為能反映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全國1227種學術刊物之一。

1992年雜誌被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期刊研究會評定為“中文核心期刊”。

1996年雜誌被著名的大型資料庫美國柯爾比文化中心醫學部確定為信息來源期刊。

1998年雜誌被國家科委確定為首批免費通過“ChinaInfo(中國信息)網路資源系統”進入國際網際網路的200種科技期刊之一。

1999年,雜誌編輯部成功舉辦了運動醫學領域的第一次中西醫結合專題研討會,為新世紀在中國運動醫學領域全面弘揚祖國醫學,促進中西醫有機結合,創建有中國特色的運動醫學體系,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準備。1999年雜誌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評定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此三者系國家級火炬計畫項目)。

1999年,雜誌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確定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01年,雜誌被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評定為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

雜誌在中國醫學學術界也享有較好的聲譽,是目前全國各著名醫科大學與醫學研究系統評定高級職稱時認可的核心學術刊物。《中國醫藥衛生學術文庫》還將雜誌確定為信息源,不斷地從中遴選優秀論文收入《文庫》。

來稿要求

論文來稿要求活潑清新,深入淺出,深刻而不玄奧,要嚴格注意文章的原創性、現實性、科學性、大眾性、前沿性、實用性、可讀性。

主要欄目

專家論壇、論著、技術方法、綜述、探索與爭鳴、科研報導與臨床總結、病例報告、隊醫園地、備戰大型運動會運動醫學攻關與服務、工作手記、書評或書訊、會議紀要、國內外學術動態等。

撰稿要求

1、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真實準確,文字通順精練,邏輯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標點正確,外文字大小寫、上下角標、符號、斜體等要清楚。

2、文題:力求簡明準確地概括全文、凝鍊主題,除公知公用者外,儘量不用外文縮略語。

3、作者及單位: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單位名稱寫在作者姓名之下,包括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名及郵政編碼。對不同單位的作者,需在其姓名右上角和單位名稱前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數字序號。此外,必須註明通訊作者姓名、Email及聯繫電話。

4、基金項目:論文所屬課題若系基金項目資助,應將項目名稱、編號等標註於文題頁下方,或單頁列印。

5、摘要和關鍵字:來稿應有中文摘要和關鍵字,論著文章需同時附英文摘要和關鍵字。摘要須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應給出主要數據)及結論(Conclusion)4個部分,各部分相應冠以上述標題,採用第三人稱撰寫。中文摘要500字左右。英文摘要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國名和郵政編碼,作者全部依次列出。
應依據相關學科主題詞表列出3~5個關鍵字,必要時可採用慣用的自由詞,排列於摘要之後。

6、引言:應說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要求簡明扼要。

7、對象(材料)與方法:應翔實、具體,使他人有重複驗證的可能。凡是已有文獻記載的,一般引用文獻即可;若對文獻記載的方法進行了改進,則應詳細寫明改進之處;若系創新的方法,則更應詳細說明。當來稿報導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實驗時,應說明其是否取得受試對象或其家屬的知情同意書。

8、統計學研究設計:應交代統計研究設計的名稱和統計學分析方法。應圍繞重複、隨機、對照、均衡4個基本原則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9、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用(x±s)表達近似服從常態分配的定量資料,用M(Qu-QL)表達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對於定量資料,應根據所採用的統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於定性資料,應根據所採用的統計類型、定性變數的性質和頻數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χ2檢驗;對於回歸分析,應結合專業知識和散布圖,選用合適的回歸類型,不應盲目套用簡單直線回歸分析,對具有重要實驗數據的回歸分析資料,不應簡單化處理;對於多因素多指標資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礎上,儘可能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以便對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和多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釋和評價。

10、結果:要求客觀、準確地描述,圖表應輔以文字說明。數據須經統計學處理。

11、討論:是結果的延伸,應緊緊圍繞結果進行分析,闡明事物的本質,並與前人的有關結果進行比較,得出恰如其分、令人信服的結論。

12、總結:簡述主要研究結果及其意義。

13、參考文獻:應為作者親自閱讀過、與運動醫學關聯度高的國內外代表性運動醫學學術期刊上近期發表的文獻。作者須核對所引參考文獻與其原文無誤,按GB/T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採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參考文獻作者為1~3名時需全部列出,超過3名時只列前3名,後加“,等”或“,etal.”。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名稱用全稱。

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著錄格式如下:

(1)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刊名,年,卷(期):起頁~止頁.

(2)專著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頁~止頁.

(3)析出文獻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原文獻主要責任者.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頁~止頁.

(4)專利

[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

(5)電子文獻

[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4、醫學名詞:以1989年及其以後由全國自然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名詞》和相關學科的名詞為準,暫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漢醫學辭彙》為準。藥物名稱應使用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7)中的名稱,均採用國際非專利藥名,不用商品名。

15、圖表:力求少而精,一般採用三橫線表。論著中圖表均須中文、英文同時標註。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

16、計量單位: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

17、數字:執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公曆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

18、統計學符號:按GB3358-82《統計學名稱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常用如下:算術平均數x、標準差s、t檢驗、F檢驗、卡方檢驗χ2(希文)、相關係數r、機率P等。

19、縮略語:文題一般不使用縮略語,正文中儘量少用。必須用時於首次出現處先敘述其全稱,然後括弧注出中文縮略語或英文全稱及其縮略語(如該縮略語已公知,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稱)。

投稿要求

1、來稿要求列印清晰,原始列印稿一式兩份,包括論文文題、中英文摘要、關鍵字、正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全文五號字隔行單面列印。本刊接受Email投稿,要求同上。

2、來稿須附正式的單位投稿證明信,由論文完成單位科研管理部門出具,證明論文內容真實可信、無一稿多投、作者署名無異議、未泄漏機密等情況。

3、另紙列印通訊作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聯繫電話、Email、主要研究方向。

4、若論文為基金項目資助,則需要提供基金項目證書複印件。

5、文責自負。作者須保證文章為原創作品,無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它與智慧財產權有關的問題。若發生以上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負責。

6、本刊刊發的所有稿件,其專有使用權均歸《中國運動醫學雜誌》編輯部所有,均以紙載體和電子期刊、光碟版、網路版等形式同時出版。未經本刊同意,該論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轉載他處。

醫學雜誌大全(十一)

醫學雜誌(medical periodicals)是以醫學和與醫學相關學科為內容的情報載體,醫學雜誌匯集著醫學工作者的醫藥經驗和工作成果,反映了醫藥學的進展及水平,是醫藥學研究的重要的情報來源。

《中國醫藥導報》
《中國醫師進修雜誌》
《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
《中國醫藥》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中國針灸》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中國中藥雜誌》
《中華病理學雜誌》
《中華傳染病雜誌》
《中華兒科雜誌》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中華放射學雜誌》
《中華婦產科雜誌》
《中華肝臟病雜誌》
《中華高血壓雜誌》
《中國醫院》
《中國醫院藥學雜誌》
《中國醫院院長》
《中國醫師雜誌》
《中國執業藥師》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學創新》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腫瘤外科雜誌》
《中國自然醫學雜誌》
《中國卒中雜誌》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誌》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療器械雜誌》
《中國醫刊》
《中華放射腫瘤學雜誌》
《中華肺部疾病雜誌(電子版)》
《中華風濕病學雜誌》
《中國醫藥導刊》
《中國醫藥工業雜誌》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
《中華骨科雜誌》
《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
《中國醫療設備》
《中國醫學科學雜誌(英文版)》
《中國職業醫學》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中國醫學倫理學》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
《中國醫藥科學》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中國中醫急症》
《中國中醫眼科雜誌》
《中國醫院管理》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誌》
《中國醫院建築與裝備》
《中華創傷骨科雜誌》
《中華創傷雜誌》
《中華創傷雜誌(英文版)》
《中國醫院統計》
《中國醫學學報》
《中華耳科學雜誌》
《中華耳科學雜誌(英文版)》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誌》
《中國疫苗和免疫》
《中國套用生理學雜誌》
《中國優生優育》
《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誌》
《中華肝膽外科雜誌》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
《中國預防醫學雜誌》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
《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
《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
《中華國際醫學論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