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電影]

《音樂之聲》[電影]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多福·普盧默、理察·海頓主演,於1965年上映。改編自瑪利亞·馮·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電影講述了1938年,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這時,德國納粹吞併了奧地利,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並且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影片上映後當年票房達到1.59億美元,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歷史性的一頁。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音樂之聲》[電影]《音樂之聲》海報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瑪利亞·奧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根據美國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而成,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力作。在編、導、演的天衣無縫的配合下,這部影片成為電影史上經典的音樂片。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麗修女瑪利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別墅,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獲得獎項

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一九六六年金球獎最佳影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

影人評價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國際巨星成龍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鑑。——影評人Waddle

故事簡介

《音樂之聲》[電影]《音樂之聲》海報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
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
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裡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
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併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全家跨過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綜合評價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影片裡以電影音樂的原貌參與了故事敘事的當首推那首膾炙人口的小歌《雪絨花》(《EDELWEISS》)。
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盛情邀請之下,接過吉他自彈自唱了這首自己最喜愛的、已多年不唱的奧地利民謠。

上校沉醉在對故土、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之中,忘我地唱著。瑪利亞的鏡頭數次切入,她站在門口凝視著上校。歌聲使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那飽含真情的歌聲里,瑪利亞發現了一個男人豐富、博大、敏銳的內心世界。音樂悄悄地把兩顆高尚的心靈連結了起來,愛情的火花開始燃燒。當兩人在家庭晚會上和諧地共舞之後,掩飾內心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而要說這首小小的歌曲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在整個故事結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還是在音樂節上。拒絕為納粹服務、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臨別之際,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歌。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瑪利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看似最簡單、最不起眼的一首小小民歌,在影片所用的全部歌曲中凸顯了出來,促使觀眾開始正視故事所屬的陰雲密布的時代--片頭字幕所說的“30年代薩爾茨堡最後的黃金歲月”。它使一部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喜劇片在此刻展現出了嚴肅、深刻、崇高的人道主義內涵。音樂節上全體觀眾高亢、洪亮地合唱著《雪絨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

以後的故事

《音樂之聲》[電影]《音樂之聲》海報
電影《音樂之聲》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結尾處是上校一家最終勇敢地逃出了納粹控制的奧地利,也許許多人認為這個故事就結束了,正像所有的童話故事結尾時所說的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是,真實的馮·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呢?他們的生活到底怎樣呢?

1938年,當這家人出走奧地利的時候,瑪利亞正懷著馮·特拉普上校的又一個孩子約翰尼斯。沒有了花團錦簇的家園,他們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人的生活立刻就是個大問題。但是馮·特拉普一家人並不氣餒,也不在意一切都要從零做起。
這個家庭組成了合唱團,浪跡天涯,賣藝為生。從生日婚嫁的宴會到皇家樂館的演出,無所不為。1939年,當他們來到美國進行演唱旅行時,發現了佛蒙特州小鎮斯託附近的一片農莊。小小的農莊讓他們想起了奧地利的家園,他們立刻愛上了這片土地。於是就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下了這片土地,並建成了自己遠離故鄉的家。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馮·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把斯托的這處農莊當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瑪利亞在斯托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樂營。隨著音樂營的擴展,她家提供過夜的客房漸漸不敷使用,於是她就建起了特拉普山莊。
他們也曾因為不諳社會環境而大吃苦頭。1949年,瑪利亞將一家人的經歷寫成了傳記,立刻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但是當首次有人出價收購她的故事改編電影時,瑪利亞卻被欺騙,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報酬。
不盡如人意的際遇並沒有使他們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嘆,挫折和教訓也不能使這個移民家庭倒下去。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利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山莊化為灰燼。然而,1年半之後,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並且在山麓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遊人。如今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特拉普家的經歷和他們的歌聲情有獨鐘的遊客。

導演簡介

《音樂之聲》[電影]《音樂之聲》導演 羅伯特·懷斯

Robert Wise(1914年9月10日-2005年9月14日),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及製作人。1914年美國印第安納州出生,年少時因抑鬱症而輟學,後得兄弟幫助,在攝影棚找到一份工作,1933年加入影圈當剪接,六年後晉升導演,曾拍攝三十九部電影,四度獲得奧斯卡獎項。2005年9月14日因心臟衰竭與世長辭。

懷斯1958年執導《我要活下去》被提名最佳導演,其後更與謝洛美·羅賓斯(Jerome Robbins)聯合把好萊塢經典音樂劇《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搬上銀幕,1962年憑此片贏得十一項奧斯卡獎項,其中包括「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更掀起荷李活及百老匯的歌舞片熱潮。4年後他又藉《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再次贏得第38屆奧斯卡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樂配樂等5項大獎。1998年懷斯獲頒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懷斯最後拍攝的作品是2000年由彼德福主演的電視電影《A Storm in Summer》。懷斯也是出色的剪接師,其作品包括為人熟知的1941年《大國民》,此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剪接。

在導演工作外,懷斯曾於1971年至1975年任美國導演工會主席;1985年至1988年又曾獲邀做美國影藝學院主席。

主演簡介

《音樂之聲》[電影]《音樂之聲》
朱莉·安德魯斯

朱莉·安德魯斯是百老匯好萊塢深受愛戴的明星,是電影、戲劇、電視和唱片業幾十年來的長青樹,獲得過很多榮譽。“公主日記”是她在拍攝完她的電影處女作“瑪麗·波賓斯”之後第一次在迪士尼公司拍攝電影。她在處女作“瑪麗·波賓斯”中的表演為她贏是了學院獎最佳女演員獎,並獲得了英國學院獎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獎。她在轟動一時的舞台劇羅德格斯&哈默斯坦舞台劇的電影版《音樂之聲》扮演了瑪麗婭一角,並因此獲得學院獎第二次提名。她在電影音樂劇“維克多·維多利亞”中的表演,使她獲得了第三次學院獎提名,同時還獲得了金球獎。 安德魯斯今年早些時候在諾爾-柯沃德的《相對價值》英文版中擔任主角,在即將推出的影片《無條件的愛》中,她塑造了一個配角形象,該片由魯波特-埃弗里特、凱西-貝茨和丹-愛克魯德主演,P-J-霍根導演,她的其它影片包括《現代派米莉》《親愛的莉莉》、《S.O.B》、《10》《那就是生活》《夏威夷》。安德魯斯的百老匯處女作《男友》獲得了高度評價,在《我的美麗太太》,一劇中她與雷克斯-哈里森演對手戲並塑造了埃麗莎-多莉特爾這個角色,並得到了更多的榮譽。後來她回到百老匯與理察-伯頓共同主演了《卡米洛》,近期她在《維克多·維多利亞》的舞台版中擔任主角。安德魯斯是多部兒童讀物的作者,其中包括《大話的終結》《曼蒂》,二十五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另外,去年發行並於今年再版的CD讀物《小波》已經榮登了許珀里翁圖書出版社的最佳圖書排行榜首位。《小波》的續集預計在2001年秋季出版。安德魯斯還和她的女兒愛瑪-華頓共同出版了大獲全勝的兒童系列讀物《鄧皮》連環畫,其畫頁由托尼-華頓繪製。許珀里翁出版社去年出版了《鄧皮》的前兩集,今年秋季會出一集《鄧皮拯救基督》,2002年再出一集《鄧皮和大暴雨》。安德魯斯為ABC拍攝的電視系列片《朱莉-安德魯斯時刻》獲得了8項艾米獎。她的眾多專題片包括與朋友卡羅爾-伯內特合作的《朱莉和卡羅爾在卡內基大廳》和《朱莉與卡羅爾重逢》。她最後在與克里斯多福共同主演了生活電視情景劇《在金色池塘上》。在慈善活動方面她擔任了聯合國婦女開發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在一次為祝賀她取得的無與倫比的藝術成就而舉行的慶祝會上,有眾多明星參加,安德魯斯在會上得到了本年度歌星協會獎。

克里斯多福·普魯默
Christopher Plummer,1927年12月13日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是位舞台出身的名演員。早年,他在加拿大的某一個業餘劇團里,學習演技,而後才到百老匯謀求發展,不久因倫敦方面行情看漲,乃轉至英國舞台演莎士比亞名劇,如此輾轉多年,在匯集各地的名氣後,1968年,始發表《女伶心愿》,踏入電影界。1964年,他與茱麗安德魯斯合演的《真善美》,使他一夜間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國際明星。1988年被紐約藝評人推舉為名人劇院永久名譽會員。

類似影片

古典與流行精妙融合的音樂影片《艾薇塔》講述了阿根廷人心目中“偉大的女性”艾薇塔傳奇的一生,包括她對阿根廷社會、勞工、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本片女主角由麥當娜主演,據說她為演好該角色,專門學習了3個月的聲樂,她所付出的幾倍於他人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當麥當娜出現在總統府陽台上,高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時,4000多名民眾演員和攝製人員都被深深地感動了。
《紅磨坊》澳大利亞的國際知名導演巴茲·魯赫曼的一部融合了古典絢麗與美感的音樂歌舞片,被美國《娛樂周刊》列為“2001年必看的十部影片之一”。

導演魯赫曼細膩地自當代的視角望出,看到了下層社會自成一格的絢麗與斑斕,以及無數個悲喜夾雜的動人故事,成就了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一場高格調的、令人陶醉的盛宴。
2002年的音樂電影《芝加哥》是一部光彩奪目又載歌載舞的黑色幽默片,它以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的浮華氣氛和爵士樂為背景,講述了兩位能歌善舞的女主人公在同樣因為涉嫌謀殺被關進大牢的時候,各自利用案情大做文章,一面爭奪報紙頭版頭條,一面爭奪她們那位英俊的代理律師的青睞。雖然影片的主題曲名為《他只在乎愛》,然而電影的真實主題其實根本與愛情無關,而是虛榮、欲望與嫉妒。
《芝加哥》的成功令行業內外都熱衷於談論音樂電影,據說就連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也說自己想拍一部音樂電影,而在此之前,他從未對人談及在音樂電影方面的想法。

一生要看的25部電影

我們僅擁有今世今世是不夠的,我們還應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有些事是我們無法忘記的,有些人是我們忘記不了的,正如那些值得回味一生的電影——當影院中燈光驟熄,帷幕拉開,仿佛就是夢的開始。

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電影

美國電影學會(AFI)從400片提名美國電影中,評選出100部百年來最偉大的愛情片名單,作為美國電影學院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個重要部分——“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由亨弗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影片《卡薩布蘭卡》榮獲榜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