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保險》

《雙重保險》

《雙重賠償》(Double Indemnity)是比利·懷德(Billy Wilder)於1944年拍成的電影,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好的劇本之一。雙重賠償是改編自詹姆士·凱因(James M. Cain)的小說,由比利·懷德與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一同改作成電影劇本,把原著中複雜的四角關係簡化。

基本信息

簡介

雙重賠償雙重賠償

小說改編,劇情描述佛烈德麥克莫瑞飾演的保險業務與芭芭拉·史坦威克合計謀害她的丈夫,以便詐領巨額保險金。而她丈夫的保單上有一附筆,若因死於火車輪下則可獲得雙倍賠償。隨後他們的行動受到麥克莫瑞上司的懷疑調查。

派拉蒙出品的黑白片,1944年由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執導, 芭芭拉史坦威兒(Barbara Stanwyck)、佛烈德麥克莫瑞(Fred MacMurray)、愛德華羅賓遜(Edward G. Robinson)主演。

對國人來說,1944年出品的黑白犯罪片“雙重保險”似乎很陌生的,不過在這次票選中高居,超越不少名片,可見它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本片也未搶下一座奧斯卡,但入圍了最佳影片、女主角、導演劇本、黑白攝影、音樂、錄音七個獎項,可說是懸疑經典之作。

劇情簡介

簡介

雙重賠償雙重賠償

華特是保險推銷員,深夜行駛於公路上,然後在辦公室的自首,透過懺悔將故事緩緩道來:他在認識一名蛇蠍美人菲利絲後不知不覺間捲入其殺夫大計。菲利絲找上了華特,是因為對現狀永遠不滿;長期被困在無趣的中產家庭中,與丈夫和繼女的關係不佳、或是極為渴望金錢及社會地位,驅使菲利絲以魅惑其他男人去實踐她的目標。

華特起初對她的念頭不以為然,還嘗試以因為謀殺丈夫詐領意外保險金而失敗的案例去說服菲利絲;然而,華特禁不住美人的誘惑而吻了她,開始受菲利絲控制,成為了菲利絲殺夫的工具。

謀殺成功,卻無好下場,華特請求菲利絲假裝直到次日早上才“發現”兇案,自己就會有4小時去逃亡,但濟斯拒絕了。負傷的華特蹣跚離開,跌坐在幾步外的門前,脆弱地作最後掙扎 – 不過,悲劇的成因是他自己的決定。

幕後

由小說改編,劇情描述佛烈德麥克莫瑞飾演的保險業務與芭芭拉史坦威克合計謀害她的丈夫,以便詐領巨額保險金。而她丈夫的保單上有一附筆,若因死於火車輪下則可獲得雙倍賠償。隨後他們的行動受到麥克莫瑞上司的懷疑調查。

本片在1973年曾重拍成電視電影,而勞倫斯卡斯丹的“體熱”(Body Heat)也由此片改編。

影評

評論一

雙重賠償劇照雙重賠償劇照

看完我一直在考慮,這個電影如果換作希區柯克來拍,會和比利·懷德有什麼最大的不同? 我想這兩個深諳世事的影像社會學家,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太大不同,除了希區柯克內心有更多的厭倦和焦慮,而比利·懷德則不像希區柯克那樣過分痴迷於犯罪心理學。最後我終於想通了兩點,第一,如果是希區柯克來拍,他很可能會在片中客串某個不起眼的火車乘客,鏡頭將會掃過他的正在吸雪茄的大胖臉,但一秒鐘也不會多停留;第二,他將不會採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來講解這個故事。比利·懷德採用第一人稱敘述最大的優勢在於,這樣便於細緻勾勒主人公沃特走向犯罪的所有微妙心理變化,最終使影片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墮落男人的心靈煎熬史,而希區柯克則會選擇把更多筆墨花在那個女人身上。他會讓鏡頭像手術刀一樣解剖那金髮美女的謀殺動機,並讓另一個金髮美女,她的繼女蘿拉也卷進這樁骯髒的殺人案里來。蘿拉也許會被人用剪刀刺死在沃特的浴室里,她應該表現的更性感一些,或至少應該和沃特發生一點哪怕是最初級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纏綿,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和沃特保持著親人般的曖昧關係。

40年代,是美國黑色電影大行其道的年代,相對於《風雲人物》傾向理想主義的樂觀,這一時期更多的好萊塢電影人試圖挖掘和表現的,卻恰恰是《風雲人物》渴望消除的籠罩在人們心頭的巨大幻滅感。黑色電影更冷靜、更冷漠地注視著戰爭前後的美國現實,它們甚至不惜把洛杉磯描繪成一個殘酷冰冷和黑暗的世界——“好萊塢的燈光暗淡下來,人物更加墮落,主題更加宿命,情調更加悲觀。到1949年,美國電影進入了它最深刻最具觸發性的陣痛之中。在此之前的影片,從來不敢對美國生活採取如此貶抑的目光,此後二十年間,他們再也不敢這樣。”(保羅·施拉德)。而比利·懷德的這部《雙重賠償》,據說正是架設在前期和之後黑色電影之間的重要橋樑,因為當時本片幾乎被派拉盟公司、海斯辦公室和本片男一號大明星弗雷德·麥克默里通力合作禁止發行,而三年後,類似的影片卻從製片廠的生產線上成批出廠。

電影劇照電影劇照

在當時的好萊塢,拍攝《風雲人物》和《雙重賠償》這樣的電影都需要極大勇氣,前者需要克服的是浪漫喜劇電影的淺薄,後者則需要一個更加完美無缺的故事,而不巧的是,此時比利·懷德正和本片編劇,著名推理小說作家雷蒙德·錢德勒關係交惡,他們雖然對彼此的才華非常欣賞,但卻常常無法共處一室。雷蒙德·錢德勒是個偉大的推理小說家,同時也是位出色的劇作者,他的一生曾為好萊塢寫了無數優秀劇本,並因此兩次被提名奧斯卡獎,而且巧的是,他和比利·懷德、希區柯克都有過密切合作,然而他那傲慢和桀驁不朽的性格卻始終和好萊塢的遊戲規則格格不入,這也最終導致他和兩位世界電影大師的分道揚鑣。黑色電影,尤其是以雷蒙德·錢德勒為代表的創作者,往往喜歡把黑色電影裡的男主角塑造成非英雄人物,他們的命運是無可挽回的,總是向著黑暗的方向一點點滑落。在《雙重賠償》里,保險公司職員沃特本來是個頭腦清醒、處事謹慎的男人,他有著良好的業績和口碑以及很出色的合作夥伴,但他在生活上卻缺少前途和希望,十幾年來他沒有獲得過一次升職的機會,他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而現在他正一個人住在一間地形複雜的單身公寓裡。這是他第一次遇到菲利斯便產生衝動的原因,也是他稍加鼓動便能從一個正人君子蛻變為一個殺人犯的原因,他投入地是如此的快,幾乎沒有太多轉折,這只能說明,吸引他的絕不僅僅是那個長著金黃色頭髮的女人。他甚至根本不是一個值得人們同情的男人?他殺菲利斯的時候有條不紊,毫不猶豫,沒有絲毫憐憫,那說明他們之間的那點兒所謂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極其脆弱,只不過是一種在誘惑下難以抑制的衝動而已。

電影劇照電影劇照

沃特實在是一個非常黑色的人物,在他身上同時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格,一個是總能及時給朋友和情人點燃香菸的光明正大的美國人,一個是為了錢和女人能夠立刻扔掉一切鋌而走險的殺人犯。然而這個傢伙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硬漢,他遇事果斷、沉穩老練,即使是在中槍之後也能分明利害,打發走自投羅網的尼諾,親自駕車回到公司,選擇在這個他奮鬥半生的地方,而不是家裡或大街上打電話給老朋友作最後交待,體現出他對回歸正途的嚮往,然而他最後還是拒絕承擔後果,選擇一死了之。這可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代表了一個男人一生可能出現的最可靠和最可悲的下場。

菲利斯是我們在美國電影裡經常會見到的那種女人,甚至類似的故事,比如《郵差總按兩次鈴》里也幾乎一模一樣的女人。這些內心空虛而目的明確的女人,她們殺人的動機總是與生俱來,似乎單憑“厭倦”就可以構成最充分的理由,厭倦一個有錢但無情的丈夫,厭倦一個死氣沉沉的小鎮,厭倦一種千篇一律的生活……她們總是能找到最合適、最精明的殺人夥伴,並在擺脫一種令她們厭倦的生活(丈夫)的同時,獲得一筆額外補償。然而結局總是悲慘的,事與願違的,她們殺了該殺的人,也殺死了她們自己的未來。這在上個世紀的謀殺電影裡可能尤其常見——那個時候,婦女們的在走出家門之後,對於新生活的選擇餘地實在有限。然而像菲利斯這樣的女人又總是令人感到內心矛盾,如果她堅持開第二槍打死了沃特,我們也許能更平靜地對她,認定她是一個娼婦好了,然而她偏偏在那個時候表現出一絲寶貴的人情,這有別於真正的蛇蠍美人,那些殺人不眨眼的冷血女人。在她的身上,或許同樣擁有著某種雙重人格,只是她的動機,那個該死的編劇雷蒙德·錢德勒沒有給予足夠的補充材料去證實,這使這個人物給人感覺總是稍嫌單薄。

電影劇照電影劇照

這是一部線索清晰、情緒飽滿的電影,音樂始終透出一種慌亂情緒,而節奏則越來越快,它避免了90年代後期好萊塢情殺電影裡頻繁出現的,過於瑣碎的鏡頭停留,在一段男主人公簡潔、詼諧的敘述中,可以連續發生很多變故,這在電影語言的技法上實屬難得。比利·懷德不喜歡賣弄他的電影技巧,但他卻相當注意培育鏡頭裡的細節,比如沃特手中的火柴,這個傢伙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抽菸,而且他用火柴,並總是為自己的朋友凱斯點燃雪茄,而最後一次,當他虛弱地癱坐在地,準備享受他生命中最後一根香菸的時候,他卻無法再像從前一樣準確、瀟灑地劃燃火柴,反而是凱斯為他點燃了香菸。這個生動的細節一直被保留到影片的最後,其中孕育出的留戀和惋惜之情,恐怕也只有銀幕外的觀眾可以切身感受到了。

40年代的美國,是充滿厭倦而缺乏縱慾環境的美國,人們不喜歡追問存在的意義,但這一疑問始終在他們的內心盤踞。和平時期經濟蕭條,戰爭期間心理失衡,這漫長而有力的雙重打擊讓一向天真的美國人不再一味憧憬未來,單純的想像不能充盈他們的日常生活。電影也需要更微妙的調子,來表現這種失落和沮喪,《雙重賠償》是個很好的現實標本,在虛構中埋藏著真相。那是特定時期好萊塢留存下來的氣息,相比當代美國,這種單純而深刻的厭倦之情早已變得更加五花八門,想想最經典的《七宗罪》或者最不經典《大象》……一切蓄意謀殺的根本動機究竟是什麼?厭倦,這毫無疑問。

評論二

電影劇照電影劇照

經典的黑色電影,步步緊逼的氣氛讓要人一口氣看完,從殺夫到調查,其中經歷了不少高潮,令觀眾屏氣凝神,單線的故事發展卻總讓人遐思不斷。感嘆一下這類電影中的主導女性形象,擁有迷人外表的蛇蠍美人,複雜之處在於,她們總是利用男人並最後聲稱不愛他們,而最後的覆滅或多或少也是因為女人的感性與多情。

Fred MacMurray演技出眾,他扮的這個保險推銷員算是黑色電影中比較經典的人物形象,他那種凝重、倦怠的氣質其實很吸引人,不過最開始讓我目瞪口呆的是他在片中點火柴的方法,算我孤陋寡聞,以前不知道,直接用拇指在火柴頭上擦一下就點燃了,第一回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還忍不住倒回去又瞻仰了一遍,在一些西部片裡倒是見過牛仔們用脖子擦火柴點菸的。

其實點火柴的鏡頭在這部片裡出現了好多次,看導演的意圖,似乎這是一個並不刻意的細節動作,卻是大多出現在男主角和他的老闆之間討論保險索賠案情的時候,男主角氣定神閒、鎮定自若的神態給觀眾一個暗示,或者說點火柴這個動作有點隱喻的意思:一切都是他自己惹火上身。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中槍的男主角倒在門口,他想要再抽一口雪茄,卻沒法用拇指擦燃火柴了,老闆接過火柴,以拇指把它擦著,給男主角把煙點上,然後全片結束。小小的火柴或許承擔著巨大的作用,至少在這部片裡面,擦火柴就好像點燃了人的欲望。

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電影

美國電影學會(AFI)從400片提名美國電影中,評選出100部百年來最偉大的愛情片名單,作為美國電影學院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個重要部分——“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由亨弗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影片《卡薩布蘭卡》榮獲榜首。

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是指調子陰鬱、情緒悲觀、表現憤世嫉俗和人性危機的影片樣式。法國作家和影評家N.法蘭克首先使用這一辭彙,是從黑色文學、黑色幽默轉用過來的。當時他是指好萊塢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一批偵探片。在這些偵探片中,主人公總是受到官方與犯罪集團的兩面夾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