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利遇見莎莉

當哈利遇見莎莉

《當哈利碰上莎莉》(英語:When Harry Met Sally)是一部於1989年上映的愛情喜劇片,由諾拉·艾芙倫編劇,羅伯·萊納執導,比利·克里斯托和梅格·瑞安分別扮演男、女主角哈利和莎莉。故事圍繞著兩位主角對於男女關係反覆的探討和爭論來展開,以柏拉圖式感情的可能性(或稱不可能性)為主題,展現了都市男女的困惑。

劇情簡介

當哈利遇見莎莉 當哈利遇見莎莉
大學畢業,莎莉( 梅格·瑞恩飾)開車載哈利( 比利·克里斯托飾)前往紐約,兩人就此相識。途中二人言語相 左,不歡而散,並留下經典的問題:“排除‘性’的介入,男人和女人可以成為真正的朋友么?”
五年後。兩人在機場不期而遇。此時,莎莉沉浸於新戀情的甜蜜,而哈利即將步入正式的婚姻生活。哈利告訴莎莉:“在兩人各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和女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很快他們會質疑為什麼要與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莎莉佛袖而去。
十年後。失戀中的莎莉再次偶遇剛剛離婚的哈利。哈利對莎莉說:“我們要成為朋友了么?你或許是我不想帶上床的第一位迷人女性。”
臨睡前的通話,共度聖誕,為彼此的感情出謀劃策,哈利與莎莉有著不可言喻的默契。然而,這真的是一段美麗友誼的開始么?又或者這悄然來臨的是錯認了的感情呢。

創作靈感

1984年,導演羅伯·萊納、製片人安德魯·沙因曼和編劇諾拉·艾芙倫一起在紐約的一家餐館吃午飯,並探討開發一個項目。萊納提出一個提議,但艾芙倫沒有接受。他們的第二次會面變成了對萊納和沙因曼單身漢生活的漫長討論。萊納對此回憶道,“那時候我單身,已經離婚了一段時間,出門約過幾次會,一個接一個的都是些災難性的混亂關係。”三人再下一次會面時,萊納表示自己一直想拍一部有關兩個人成為朋友並堅持不做愛,因為他們知道這會毀掉兩人的關係,但最後還是做了的電影。艾芙倫很喜歡這個點子,而萊納則與一間公司達成了協定。
艾芙納接下來開始對萊納和沙因曼進行採訪,了解他們的生活,為接下來的劇本創作提供素材。這些採訪也為哈利一角提供了基礎。萊納經常感到鬱悶,悲觀但又很搞笑。 艾芙倫還從採訪里截取了一些內容作為劇本中的台詞。莎莉一角則是基於艾芙倫自己和她的一些朋友。 她在萊納拍攝《伴我同行》和《公主新娘》期間寫了好幾稿劇本。比爾·克里斯托加入時,項目的名稱叫做《男孩認識女孩》,他對劇本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讓哈利一角更具喜劇色彩。克里斯托當時是萊納最好的朋友,對後者與潘妮·馬歇爾離婚後回歸的單身生活有一定了解,這一過程不知不覺就成了哈利一角的研究基礎。

劇本撰寫

在劇本撰寫過程中每當艾芙倫感覺自己不想寫作時,就會去採訪製片公司的工作人員。其中部分內容以情侶接受採訪談到兩人如何認識的形式穿插在電影的特定場景中,不過相應內容有經過改寫,並且是另外找演員來拍攝的。艾芙倫的劇本中有許多台詞都是基於萊納和克里斯托在現實生活中的對話。例如,片中莎莉和哈利出現在兩個分割鏡頭,一起煲電話聊起各自在看的電視及換的頻道這些內容,就曾是克里斯托和萊納每晚的固定節目。
艾芙倫一開始打算給電影起名叫《他們怎么認識的》(How They Met),並先後換過多個標題。萊納甚至於主體拍攝在劇組人員中展開了一場競賽:想出名片的那位可以贏得一箱香檳。為了表現出哈利離婚後單身期間孤獨的心態,電影在曼哈頓拍攝期間克里斯托都會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而不是與別的演員一起。起初劇本的結局是男、女主角仍然是朋友,沒有進一步發展浪漫關係,因為編劇和導演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結局”。最終,兩人意識到讓哈利和莎莉結婚作結尾更合適,雖然他們都認為這種結果通常是不現實的。
對於電影的核心問題,男人和女人能否只做朋友,瑞安回答,“是的,男人和女人可以只做朋友。我有一大堆柏拉圖式的(男性)朋友,性愛並不會成為攔路虎。”克里斯托回答,“我比哈利要更樂觀一點。但我也覺得這很難。男人基本上就像超市門前的流浪狗。我是有些柏拉圖式的(女性)朋友,但不是最最最好的朋友。”

演員選擇

羅伯·萊納起初的構想是請蘇珊·黛出演莎莉·艾爾布萊特一角。遭到拒絕後,他又考慮過伊莉莎白·帕金斯伊莉莎白·麥戈文。導演本已基本確定要請莫利·林沃德,但梅格·瑞安說服了他由自己來出演。

演職員表

演員名單

當哈利遇見莎莉 當哈利遇見莎莉
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 .....Harry Burns
梅格·瑞安Meg Ryan .....Sally Albright
凱麗·費雪Carrie Fisher .....Marie
布魯諾·柯比Bruno Kirby .....Jess
Steven Ford .....Joe
Lisa Jane Persky .....Alice
Michelle Nicastro .....Amanda Reese
Gretchen Palmer .....Stewardess
Robert Alan Beuth .....Man on aisle
David Burdick .....Nine-year-old boy
Joe Viviani .....Judge
Harley Jane Kozak .....Helen Helson (as Harley Kozak)
Joseph Hunt .....Waiter at wedding
Kevin Rooney .....Ira Stone
Franc Luz .....Julian
Tracy Reiner .....Emily
Kyle T. Heffner .....Gary (as Kyle Heffner)
Kimberley LaMarque .....Waitress (as Kimberley Lamarque)
Stacey Katzin .....Hostess

幕後指導

導演
羅伯·萊納Rob Reiner
編劇
諾拉·艾芙隆Nora Ephron .....(written by)
製作人
諾拉·艾芙恩 Nora Ephron .....associate producer
Steve Nicolaides .....co-producer
羅伯·萊納Rob Reiner .....producer
Andrew Scheinman .....producerJeffrey Stott .....co-producer

電影音樂

《當哈利遇到莎莉》的電影配樂唱片包含有美國歌手兼鋼琴家小亨利·康尼克的作品。鼓手鮑比·哥倫拜(Bobby Colomby)是導演的朋友,他向萊納推薦小亨利·康尼克並給了他一盤錄有後者音樂的磁帶。萊納對康尼克的嗓音非常滿意,覺得與年輕時的法蘭·仙納杜拉極其相似。電影配樂的唱片由哥倫比亞唱片於1989年7月發行,其中包括小亨利·康尼克的多段表演,馬克·施艾曼編排了一個大樂團和管弦樂團。康尼克為此贏得了自己的第一座葛萊美獎。
片中的《It Had to Be You》、《Where or When》、《I Could Write a Book》和《But Not for Me》四首歌是由康尼克與施艾曼部署和編排的。其他歌曲則要么是鋼琴/人聲獨唱,要么是康尼克與另外兩位音樂家的三重奏。唱片中還包括了中音薩克斯演奏家弗蘭克·威斯(Frank Wess)和吉他演奏家喬伊·伯林格(Joy Berliner)演奏的曲目。這張唱片登上了《告示牌》傳統爵士榜榜首,並在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中排入前50位。康尼克還為宣傳這張唱片在北美進行了巡演。唱片已經達到了雙白金認證。
電影中的曲目由多位藝術家表演,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艾拉·費茲潔拉、法蘭·仙納杜拉、雷·查爾斯、冰·哥羅士比和小亨利·康尼克。

上映日期

加拿大Canada1989年7月12日......(limited)
美國USA1989年7月12日......(limited)
美國USA1989年7月21日
法國France1989年9月4日......(Deauville Film Festival)
西德West Germany1989年9月14日
日本Japan1989年9月30日......(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義大利Italy1989年10月6日
瑞典Sweden1989年10月13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1989年10月19日
挪威Norway1989年10月25日
英國UK1989年11月10日......(London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1989年11月15日
阿根廷Argentina1989年11月30日
英國UK1989年12月1日
荷蘭Netherlands1989年12月1日
日本Japan1989年12月23日
丹麥Denmark1989年12月26日
中國香港Hong Kong1990年1月4日
芬蘭Finland1990年3月9日
葡萄牙Portugal1990年3月30日
西班牙Spain1990年4月23日......(Barcelona)
西班牙Spain1990年4月27日
土耳其Turkey1990年5月
土耳其Turkey1990年6月1日
菲律賓Philippines1990年10月2日......(Davao)
匈牙利Hungary1991年5月3日

社會反響

票房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首先選擇在少數幾個城市放映本片,等到電影的正面口碑引起觀眾們的興趣時,再在之後幾個星期里逐漸擴大上映範圍。《當哈利遇到莎莉》首周在41家電影院上映,收入為100萬美元。比利·克里斯托擔心電影會在票房上遭遇慘敗,因為當時上映的有多部像《聖戰奇兵》和《蝙蝠俠》這樣的暑期大片。影片於1989年7月21日開始大範圍上映,首周在775家電影院入賬880萬美元,之後擴張到1174家電影院,最後在北美地區獲得的票房總額為9280萬美元,遠遠超出了其1600萬美元的預算。

專業評價

《當哈利遇到莎莉》上映後獲得了普遍的好評。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47篇評論文章,其中43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91%,平均得分7.7(最高10分),而在Metacritic上根據17篇評論文章為電影打出了76分(滿分100)。《芝加哥太陽報》影評專欄作家羅傑·埃伯特稱讚萊納是“好萊塢最優秀的喜劇導演之一”,電影有“符合我們預期的最為常規的結構和方式。但其特別之處除了艾芙倫的劇本外,還有著克里斯托和瑞安的化學反應”。《紐約時報》的卡恩·詹姆斯(Caryn James)稱本片是一部“通常很有趣但卻空洞得驚人的電影”,認為影片把“聰明、成功又神經兮兮紐約人的生活浪漫主義化”。詹姆斯將其特點概括為“伍迪·艾倫電影的情景喜劇版,充滿了有趣的台詞和鏡頭,但又全部注入了一種‘似曾相識’的不舒服的感覺”。
《華盛頓郵報》的麗塔·肯伯莉(Rita Kempley)在評論中稱讚梅格·瑞安是“夏天的梅拉尼·格里菲思……她既不天真也不是個蕩婦,她是一個女人筆下的女人,不是什麼《上班女郎》中的灰姑娘”。今日美國的麥克·克拉克(Mike Clark)給予電影三星的評價(最高四星),他寫道,“克里斯托的風趣幽默讓瑞安不至於從全方面搶了他的風頭,而她則給出了令人大開眼界的表演,是又一個萊納選擇演員天賦的絕佳體現”。不過,《新聞周刊》的大衛·安森給出了較為負面的評價。他批評導演選擇克里斯托來出演,“他對喜劇的處理表現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但作為一部浪漫愛情片的男主角,他太過冷酷和自我保護了”。安森覺得這部電影中精彩的部分沒能起到提高影片層次的效果。

獲獎記錄

第一次提名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第62屆 (1990)
提名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 諾拉·艾芙隆 Nora Ephron
第二次提名
美國金球獎 Golden Globes, USA第47屆 (1990)
提名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電影類-最佳導演 羅伯·萊納 Rob Reiner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比利·克里斯托 Billy Crystal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梅格·瑞恩 Meg Ryan
電影類-最佳編劇 諾拉·艾芙隆 Nora Ephron

經典台詞

Harry:Suppose nothing happens.Suppose you never meet anybody,you never become anything,then you did and nobody notices for two weeks until the smell drifts into the hall.哈利:假設什麼都沒有發生,假設你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人,也沒有成為什麼人,然後你無人問津的死去,直到兩周后,屍體的腥臭味飄出來才被人們發現。
Harry:When I buy a new book,I always read the last page first.That way,if I die before I finish I know how it ends.哈利:我買了新書總是先看最後一頁,這樣的話,如果我在看完這本書前然後死去,我就能知道這本書的結局是什麼了。
Harry:Men and women can't be friends,because the sex part always gets in the way.哈利:男人和女人無法成為朋友,因為總是會有性的問題摻雜進來。
Harry:No man can be friends with a woman he finds attractive.He alway wants to have sex with her.哈利:男人永遠無法和他認為迷人的女人做朋友,他總是會想和她上床。Sally:So you're saying a man can be friends with a woman he finds unattractive.莎莉:你認為男人不會和他認為迷人的女人成為朋友。Harry:No,you pretty much wanna nail them,too.哈利:是的,你會很想得到她們。Sally:What if they don't wamma have sex with you.莎莉:如果她們不想發生性關係呢?Harry:Doesn't matter.The sex things is already out there,so the friendship is doomed.哈利:那不會有什麼影響,性的事情早就在腦子裡根深蒂固了,朋友關係根本沒戲了。
Harry:You'd be amazed what falling madly in love can do for you.哈利:如果你知道過瘋狂的愛上一個人對你產生了影響,你肯定會很驚奇。
Mary:I'm saying that the right man is out there.If you don't grab him,someone else will,and you'll spend your life knowing that someone else is married to your husband.瑪麗:我的意思是那個合適的人或許就在這裡,如果你不抓住,別人也會,然後你會用一輩子的時間後悔別人嫁給了你的丈夫。
Jess:When someone's not attractive,they're described as having a good personality.傑斯:當一個人不迷人的時候,人們總是用人品好來形容她。Harry:If you'd asked about looks and I'd said "She has a good personality",she's not attractive.But because I mentioned she has a good personality,she can be either.Attractive with a good personality or not attractive with a good personality.(www.duanjuzi.com/jietu/LiZhi/)哈利:如果你問我長相而我說,她人品很好,那是說她不迷人,但是因為我提到她人品很好,她可能兩者兼備,人品好又迷人,還是人品很好不迷人。

精彩影評

若我想與你共度餘生,我希望餘生儘早開始。
整部片都是喜劇。就算是到了哭點的地方,也總是很容易就一閃而過的忍住。
只是最後看到這句話。還是沒有忍住。
I came here tonight because when you realize you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with somebody, you want the rest of your life to start as soon as possible.
這部片子有太多經典的台詞。
我最愛這句。
Harry最後的表白不是最感動的。最感動的是他終於意識到這一切。
你說男女之間是否有純真的不夾雜著任何雜質的感情呢。
Harry說過,你不可能和一個你認為沒有吸引力的異性做朋友。若你覺得有吸引力那么你就會想和他們發生關係。至少男人是這樣的。
我覺得我聽到這句話時候的表情應該和Sally的一模一樣。
女生總是覺得說這么大逆不道的道理的人該pia。
看《曖昧純友誼》的時候裡面的女主說過。愛斯基摩人可以用12個詞語來描述雪,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其他詞來定義愛情呢。
不能的。因為這詞太狹隘。無法寬泛。
Sally知道前男友joe要結婚的時候啜泣的說:
我一直以為是他不願意結婚。可是他才遇到她。
不是他不願意結婚,是他不願意與我結婚。他不愛我。
我一直一直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
要是想裝作瀟灑的離開某人或者友好的分手表示以後還可以打個電話問個好之類的。
那么我們總是在這么安慰自己。
喔是的是的我已經忘記他了。
他只是不想耽誤我。
他只是不願意被束縛。
他只是無法給我一個未來。
然後蒙著自己的眼睛不肯去看那個最真實的答案。
他不愛我。
於是在實情被剝離的時候會咬牙切齒的發抖抱著任何一個人大哭才願意幡然悔悟。
有帖子評論這部電影說。
若你想甩掉一個異性朋友,跟他419吧。
若你想證實他是否只是一個普通的異性朋友,跟他419吧。
大多數情況是尷尬疏遠然後徹底拜拜。
我覺得電影裡的結局需要太多的巧合和默契。
看開頭就知道他們最後一定會在一起。
原來不是想要努力適應彼此就可以的。
簡單的說,要有共同的笑點才能默契相處。
Sally在餐廳假裝高潮。
Harry在博物館扮怪聲。
嘿。若是換做別人會不會被嚇跑。
可是他們就是可以這么意會然後開懷的笑。
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哈里和薩麗第一次見面在十二年前,十二年後他們成為情侶,十二年又三個月後他們舉行了婚禮。我有理由相信他們在婚姻的道路上會長久的走下去。因為十二年中他們已經把彼此的缺點習慣了解的一清二楚。
初次見面因為他們順路一同去紐約,18個小時的車程,他們討論人生觀、討論電影、討論男女之間的友誼。哈里的玩世不恭、薩麗的挑剔偏執使得18個小時的討論更像是一場爭執。第二次見面已經是5年之後了,哈里即將結婚,薩麗也有了男朋友。這次短暫的聚會最後也是以不歡而散告終。再次見面的時候,哈里已經離婚,薩麗也剛剛經歷失戀的痛苦。兩個在感情上受挫的男女這次成為了朋友。並且是那種無話不談的密友。他們在臨睡前會電話聊天告晚安,約定一起過新年如果彼此都是單身的情況下……潛移默化中已經變得開始懂得為對方著想,愛情在這個時候已經在他們身上萌生,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而已。
也許男女之間真的沒有所謂的友情,要不就是萍水相逢、蜻蜓點水似的客套關係,要不就是日久生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變得模糊,最終成為伴侶。
就我個人來而言還是更相信一見鍾情,不是沒有耐心等一個人下去。只是更願意相信自己的感覺,那些無法讓我第一眼愛上的人,估計就算是讓我再多看幾年也仍然是無動於衷。每個人心目中大概都有一個“理想情人”的標準,然則愛情之所以讓人神魂顛倒就在於它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你永遠也無法表達清楚什麼才是愛,就好像你永遠無法預料到下一秒你會愛上誰,但這些都不妨礙我們擁有愛,當你發覺“我已經愛上他了!”的時候,並不是拿他來和你心目中的“理想情人”對比得出,只是因為我們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愛與恨並非對立,成為陌路人或者戀人或許只是一念之差。如果換一個時間,你還會不會愛上同一個人?就好像哈里和薩麗,十二年前的他們無法想像自己會在多年後成為夫妻。對於愛情,我們只能祈求上天讓我們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對於愛來說,12年的找尋過程也許還算不上太長。但對於那些找尋到真愛的人來說,剩下的屬於他們兩同有的時間永遠顯得太短。就好像影片結尾處哈里所說的那樣:當你終於明白你想與某人共度餘生的時候,你會想要你的餘生開始的越早越好。
相比港譯名《90男歡女愛》,我更加喜歡把它直譯成《當哈里遇上薩麗》,90年代初期的香港總是過於商業化。當哈里遇上薩麗,僅僅是念在口裡都有一種雋永綿長的感覺,像一個溫情故事的開場白,適合在每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或者是陰霾籠罩的下午觀看,一杯咖啡,幾塊甜餅。然後懷抱抱枕,靜靜的看著劇中人的喜怒哀樂,風花雪月雖無關己,但也不妨與他們一同歡笑一同流淚。當“the end”的字幕出現,電影裡的故事結束了,自己的故事卻還在上演。
當蘋果遇見桔子
我不相信一見鍾情。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特別不浪漫的習性。他們總會說,對待感情,你怎么能這么理性。又或者有很多人都會問,你為什麼不談戀愛呢,先選一個差不多的對象啊,你怎么能這么挑。
於是,太理智或者很挑剔。它們都變成了我的問題。
有時候我只是想,多花一點時間去了解一個人,去構想一段感情,這有什麼不好呢?我們在找的,畢竟不只是一種草率的熱情啊,更多的是一段能夠讓你一頭栽進去的關係。
一頭栽進去。是的,這就是我對感情的定義。沒有守身如玉,也不求全身而退。失去重力,拋棄方向,一頭栽進去。
哈利本來可以在一開始就愛上薩莉的。那個時候的她已經足夠美好。當她歪著頭計算自己該付的那一份賬單時,他對她說:我覺得你很迷人。
在這樣樸素的瞬間覺得她很迷人。
可是他卻花了十二年去愛上她。就像在影片最後,他們如那些老夫妻一樣坐在鏡頭前。他說:我們用了三個月就結婚了。她糾正:是十二年又三個月。
我想這大概就是這段愛情為他們設定的情境。十二年,再加上三個月。
有人跟我說她有某種能力,即在初次遇見別人的時候,就會有預感和他往哪個方向發展:朋友或者戀人。當時我好羨慕這種直覺。這樣的話,憑藉這種能力我可以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告訴他:我走路很快,我有點挑食,我面對喜歡的人會緊張,想好的十句話往往只記得說出四句,我不是很大膽,我不會太主動。我可以托著腮想整整一個下午,列出一張單子,羅列好自己身上那些可能耽誤或者助長一段感情的所有特點,然後遞給他,就像老師布置完作業之後留給學生的那一份補充閱讀。
這樣你就會喜歡我嗎?會還是不會?
前兩天看了一部電影。女主角說,她要跟男人約會五次之後才可以上床。有的時候時間刻度看起來確實很冰冷。但我們也確實需要它。就比如,第五次見面時你才能夠看見我露出牙齦的笑,第十次見面時你才可以聽見我說髒話,第十五次見面時你才能夠有一些關於我的記憶儲備,然後藉助它們來判斷,我值不值得被選擇。
因為時間會滋生理解,所以在談及感情的時候,時間是我們必須考量的一種資質。所以如果你沒有給我時間,那么我想,你也沒有資格選擇或者放棄我。
有時候我們覺得從朋友過渡到戀人很安全。就像薩莉和哈利這樣。可是不要忘記,他們並不是開始就是朋友。最初她甚至不喜歡他。從朋友變成戀人,是他們在那三個月里完成的。之前空白的十二年,是因為,他們都沒有給對方時間。他有海倫,她有喬。他們讓彼此保持平行。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外人都覺得不太搭的兩個人,平安無事的相處很久,卻在某一天突然火光四濺,就這么聚攏在了一起。問起來都會說,他們之前真得都沒有把對方往那方面考慮過,直到有一天,某件事之後,一切就都順其自然了。
所以我總是覺得,既然我們有時間去了解對方,為什麼要去一見鍾情呢?既然我們握著大把的好光景去醞釀一段感情,去熨帖一種悸動,
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知道自己會喜歡上什麼樣的人。感情不是固定的模具,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拿來機械的套在別人身上。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喜歡上一個讓自己都甚感意外或者離構想相距頗遠的對象。可是當它發生的時候,我們覺得恰當覺得快樂,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
讓我選,我想我還是不會要那種初見就能感知未來關係走向的能力。我寧願接受不知道從哪個方向拋過來,那個線條曖昧內容模糊的你,花一點時間,好好地去把你描繪清楚。因為我以為,這個描繪的過程,也就是感情的一部分了。也許走路很快,有點挑食,會緊張不大膽不主動這樣的特點會讓我在還沒有抵達終點時就失去你,但這又怎樣呢,經歷過時間之後的選擇,我想我們都會發自內心的尊重。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蘋果都會遇見另一隻蘋果,所有桔子都會遇見另一隻桔子。可有時候就是一個蘋果和桔子的故事,卻比兩隻蘋果或者兩隻桔子更動人。你所要做的,就是花一點點時間去探索這種未知。
電影結束的時候,他們的探索還在繼續。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顆被上了保險的心。就像是之前對著鏡頭娓娓道來的其中一對老夫妻,他在與她離婚三年、經歷過別人之後,又一次選擇了她。
這個世界上,無數的血肉之軀、真情實感,都會經歷惶惑或者搖擺。相比於花了點時間繞了點彎路之後的非你不可,那種說好的永遠看起來是不是又有點蒼白和乏味。
當蘋果遇見桔子。這時候我也不知道,我是喜歡上了沉默如迷的你,還是愛上了變幻莫測的命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