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1930年美國電影]

《西線無戰事》[1930年美國電影]
《西線無戰事》[1930年美國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俄、法、英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早期有聲片中的扛鼎之作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毫不留情地揭開了蒙在戰爭頭上的“神聖”面紗,表現了極為鮮明的反戰主題。

影片介紹

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皇威廉二世的軍隊正在東、西兩線與等國交戰,戰事十分緊張、激烈。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在德國後方的某個小城市裡,一批青年學生在老年教師康托萊克的沙文主義煽動下,報名參軍。

年僅19歲的保爾一心想當個英雄,於是在政府宣傳所謂"英勇奮戰"、"保衛祖國"的口號下,也自告奮勇地報了名。他的朋友凱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參了軍,其中還有一個叫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們分在同一個部隊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這樣成為了士兵,他們離別家鄉和親人,去為軍國主義賣命。

保爾和同學們一入伍就投入了緊張的軍事訓練。他們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濕又黑的田野中來回跑,幾經折騰,累得精疲力盡,而教官史托斯還要把他們"訓練得服服帖帖",成為"真正的德國士兵"。這些青年原來把人生、戰爭都理想化了,然而現在天真的夢幻破滅了。不久,經過訓練後的保爾和他的同學們被派往西線參戰。這些青年從不知道戰爭是怎么回事,一上戰場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轟擊,在隆隆的炮聲下,他們都嚇破了膽,有的哭了,有的尿濕了褲子。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班長卡欽斯基,他是個老兵,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顧,他主動安慰他們,並教給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技巧。於是保爾和同學們開始衝上戰場,殺死別人的愛子,奪走別人的生命。彈雨之中,他們抱著"我不殺人,人也殺我"的觀念大叫"沖呀、殺呀",失敗了,退下來,然後再反攻。在高度的緊張與恐懼中,貝姆真的發瘋了。一次戰鬥中,凱姆利希的腿被炸斷,失去了年輕的生命,穆勒被化學毒氣毒死。不僅如此,士兵們還要忍受陣地上的飢餓、潮濕、疾病和糟糕的天氣。保爾沉痛地哀思著:"為什麼要打仗呢?"

《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
保爾在一次戰鬥中也負傷了,被送往野戰醫院治療,康復後被批准回家探望母親。病重的母親見到平安歸來的兒子格外高興。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憂愁,不知兒子下次還能否歸來。保爾也為以後能否見到母親而擔憂。歸隊的日子就快到了,這天,保爾路過母校,看到教師們還在鼓吹戰爭,動員學生們參軍。保爾厭惡戰爭,對他們的一舉一動感到悲憤,可那些學生卻還在以此為樂呢!

保爾重返前線後,發現連隊中來了一批像他們當年一樣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戰友卻所剩無幾了。原來,在他休假期間,班上的戰友差不多都犧牲了,只剩下老班長卡欽斯基一個人。而此時,卡欽斯基因部隊供應困難,外出給"娃娃兵"找吃的東西去了。保爾跑出連隊,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長,久別重逢,兩人分外高興。恰在這時,一架轟炸機飛來,投下炸彈,彈片飛向老班長,把他炸傷了。保爾拼盡全力把卡欽斯基背到醫療站,但他已經死了。

一天,雙方停戰了,西線異常平靜。守候在戰壕里的保爾發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可當他爬出戰壕捕捉蝴蝶時,突然一聲槍響,保爾被流彈擊中,他倒下了。但是,在這天德軍前線司令部的戰報上,卻清楚地寫著"西線無戰事"。

影人評價

《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
很少戰爭片能與這部劉易斯·邁爾斯通的反戰經典相比。

——OSCAR GUY

在《西線無戰事》中,導演以卓越的攝影技巧、寫實的風格把戰火、陣地、衝鋒、肉搏,以及殘酷恐怖、野蠻兇殺的場面拍得十分逼真,有聲有色,驚心動魄,具有印象派風格。同時,這部影片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又使它成為了一部“優秀的博士論文”。
——前蘇聯著名電影藝術家謝爾蓋·愛森斯坦

《西線無戰事》是最早採用混合錄音的有聲片,導演邁爾斯通很善於運用聲音,他將對話、配樂及音響效果巧妙地剪輯於單聲帶上,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有些鏡頭,如保爾臨死時一隻手的抽動、垂落的特寫鏡頭也拍得寓意雋永,被譽為經典之筆。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備了無聲片的動感,又擁有了有聲片豐富的表現力。我們甚至認為,永久消滅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各國每年公映一遍。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肖恩·索普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片並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這些年。然而誕生於一戰結束後不久的這部戰爭題材的影片《西線無戰事》可以說是一個例外,直到今天,這部影片看起來仍然非常尖銳。這部建立在同名小說基礎之上的影片通過一群德國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寫照。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有時候沉默是表現戰爭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評人阿冬

影片評價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這部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作品具有濃厚反戰思想,導演手法細膩、流暢,開創了使用升降機拍攝大場面,把對白、音響和配樂混合錄製的手法。影片結尾處主角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主演因本片接受反戰思想,拒絕參加反納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79年電視重拍版屬於大製作,但無法跟原作相提並論。

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便有了戰爭。所有的戰爭,無論是敗是勝,飽受苦難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戰爭狂人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是無以復加的。
戰爭曾使地球變得陰森恐怖,許多人號哭著,掙扎著,呼喚著,想從死亡的威脅里解脫出來,卻只能無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著十字架的青冢!無數寶貴的生命遭到了無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隨後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捲入了戰爭。一戰主要分為3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是最重要的戰場,戰鬥也最為慘烈。所以電影界,尤其是西方電影界拍攝的一戰電影,大都是以西線戰場為藍本的。

《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
可以說,一戰是從興高采烈的民眾歡送開拔的士兵,高唱《馬賽曲》、《在故鄉》等歌曲開始的。交戰雙方的軍列上都用粉筆寫著“聖誕節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光榮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

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在整個歐洲熄滅。”民族、宗教、姻緣、仇恨、尊嚴、權力、金錢……所有這一切都似導火線,一旦被點燃就會引發戰爭,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風。
如今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戰爭帶給人類的血淚災難是不能夠忘記的,那是屬於人類的靈與肉的創傷。人們痛恨戰爭,但卻喜歡談論和觀看關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因為戰爭留給世人的啟示與思考是長久的、深刻的,在我們心中形成終生不散的塊壘。

好萊塢電影人邁爾斯通根據雷馬克的名著《西線無戰事》拍攝的同名影片講述的正是馬恩河戰役前後,一群德國少年兵對戰爭態度由興奮、憧憬到反感的過程。保爾及其同學們在老師的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戰爭中後,他們才體會到戰爭的可怕:那裡炮聲轟鳴,大地震憾,血肉橫飛,屍骨遍野。主人公保爾開始懷疑過去的理想,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他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開始對戰爭懷疑、厭惡甚至憎恨。終於有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中死去。然而同戰爭相比,個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線司令部的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成了一戰中整個西線殘酷戰爭的小小縮影,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影片帶給人類的警醒作用始終是有限的,因為僅僅過了10年,人類便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幕後花絮

片中保羅去捕捉蝴蝶的手其實是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Lewis Milestone)的手。

影片在德國上映時,當時還未當權的納粹黨徒打斷了放映,高喊好戰口號,甚至將老鼠放進影院。

為保證影片的真實性,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讓人尋找居住在紐約地區的德國老兵,以對片中出現的德國軍服和裝備提供指導,後來這些德國老兵成為了片中的臨時演員。

因為在本片中扮演了保羅的角色,劉·艾爾斯拒絕在二戰期間服兵役,由此他的影片在芝加哥100多家影院被禁。

最初在片中有劉·艾爾斯扮作保羅母親的鏡頭,但在試映式上觀眾因此笑場,於是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重新物色了女演員來扮演。

本片的默片版本在英國於2003年11月才上映。

日後成名的導演弗雷德·金尼曼曾是本片中的臨時演員,但後來被炒。

在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本片堪稱最血腥的電影。

截至到2006年,在所有參與本片拍攝的演員和劇組人員中,只有兩人還健在。

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影片後來在德國被納粹黨禁映,直到1956年才解禁。同樣,本片在義大利也一直被禁映到1956年。

影片耗資125萬美元,臨時演員多達2000人。

為了表達本片嚴肅的主題,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在片中沒有使用任何配樂,然而讓他懊惱的是,很多影院竟然擅自添加了配樂。

導演簡介

劉易斯·邁爾斯通是俄裔美籍導演,早年當剪輯師,後出任導演。1927年因《深宮奪美》一片獲第1屆奧斯卡最佳喜劇片導演獎。

《頭版新聞》、《老鼠與人》、《太陽下散步》是他的其他代表作品。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因《西線無戰事》一片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獲獎情況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 /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

1990 國家影片登記 / National Film Registry 獲獎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30 最佳電影 / Best Picture 獲獎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30 最佳導演 / Best Director 獲獎 劉易斯 邁爾斯通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30

最佳編劇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提名 喬治·阿博特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30

最佳編劇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提名 Maxwell Anderson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30

最佳編劇 /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Written Directly for the Screen

提名 Del Andrews
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 USA 1930 最佳攝影 / 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 Arthur Edeson

穿幫鏡頭

在影片結尾,保羅伸出左手去捉蝴蝶,當被子彈擊中,伸出的手卻變成右手。

相關小說

基本資料

西線無戰事

小說:西線無戰事

作者:(德)雷馬克著,李清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8-1

字數:173000

頁數:197

開本:32

ISBN :9787544703291

包裝: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小說軍事

定價:18.00

內容簡介

(德文原名:Im Westen nichts Neues 英文原名: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發表於1929年,以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的名字發表在《福斯報》(中間名“瑪利亞”用以紀念其母親),翌年單行本出版,共分十二章。

埃里希·馬里亞·雷馬克,德國現代著名作家,後加入美國籍。《西線無戰事》是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創作於1929年,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德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這部小說也是一戰時期被毀滅的德國青年一代的控訴書,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無與倫比的轟動效應,先後被譯成29種文字,銷量高達800 萬冊,尤其受到當地青年的熱烈歡迎。 我是一個高中生,叫博伊默爾。1914年8 月,德國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我的老師是一個好戰分子,積極鼓勵我們投筆從戎,去當步兵。我們的校長也不停的向我們進行長篇大論,於是,我們來到戰場,我們一起來的有4 名同學,其他三個人是喜歡深思的克羅普,在炮火中還苦苦背誦物理定律的米勒,對女人興致頗高的勒爾,那年我們都是19歲,和我們在一起的還有4 個人,有我們的“首領”、堅強機智的老兵卡特辛斯基,一心思念家鄉與愛妻的農夫德特林,身體高大的挖煤工夫韋斯特胡斯以及食慾驚人的鉗工恰登。

我們8 人雖都來到戰場,但是不論是誰,都不清楚我們為什麼出來打仗。初入戰場,進入火線,參加戰役時我們帶有各自不同思想感情及遭遇,在這裡,我們患難與共,互相幫助,情同兄弟。

進入軍營,我們首先受了10個星期的軍事訓練,這段時期所進行的培養改造,比在學生時代的10年更具有決定意義。我們懂得了,一顆擦亮的紐扣要比4 卷叔本華的著作更為重要。我們先是驚訝,接著怨恨,最後是滿不在乎。我們承認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精神,而是靴刷;不是思想,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操練。

就這樣,我們這群抱著愛國熱心的年輕人,懷著對英雄精神的崇拜走出校門,經過短期訓練就被送上了戰場。然而一到前線,我們原先對人生乃至戰爭的理想以及那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全都破滅了。

在前線,我為所目睹的一切痛苦不堪:我們骯髒得自己都難以忍受,渾身虱子而且不時饑寒交迫;聽到的是槍炮聲與轟炸聲,要不就是犧牲的人在臨終前的慘叫聲;看到的是硝煙瀰漫、一片火海以及遍地血流和屍體。前線是一個神秘的漩渦……我總覺得那渦流的吸引力正在緩慢地、無法逃避地、不可抗拒地把我吸進去。我不住的為瀕臨死亡、走向天國的戰友默默地禱告,但每次禱告都被現實徹底擊碎,我在戰場上變得有些嘮嘮叨叨,在看到一個人的死亡之後,我不禁自言自語道:“我親眼看見他死去,在這之前我還不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在臨近敵人時,我們就變成了危險的野獸。我們不是進行戰鬥,而是為了免遭毀滅在保衛自己。在爆炸的衝浪中,我們充滿殘暴,使我們變成攔路搶劫者,變成兇手,變成我們所知道的惡鬼。

每次惡戰之後,就會發現自己身邊的人正在不斷減少,有的新兵一上陣就被槍彈擊中。而停火後的戰場,一眼望去:有人還活著,但他們的頭蓋骨已經給炸開了;有的士兵在走路,然而他們的雙腿已經被炸斷,他們僅仗著炸剩的殘肢一步一步艱難地行走;有的士兵,竟然拖著自己被炸爛的膝蓋,用手在地上爬了兩公里的路程;還有士兵,趕到急救站時,人們發現他的腸子被堆放在他交疊起來的手上;人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沒有嘴,沒有下巴,沒有臉孔的人……我再也找不到校長所說的光榮與自豪感,反倒為痛苦和死亡困擾著。

戰爭是這樣殘酷無情,而且,在前線,戰場猶如一個籠子,沒有誰能解救自己,士兵們不得不在裡面擔驚受怕地等待著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在穿梭的炮彈的網路下,生活在茫然難知的思念之中,偶然性在我們頭頂上徘徊,被炸死或能活著,都出於偶然。

這時,只有大地是士兵唯一的親人。大地對於誰都沒有像對於士兵那樣具有重要意義。當士兵長久地、有力地緊貼著大地的時候,當士兵怕被炮火轟死,把臉和四肢深深地埋在大地的懷裡的時候,大地就是士兵唯一的朋友,是他的兄弟,是他的母親。可是,有時大地往往是永遠地把他抓住了。

有誰能活著從大地上爬起來,他就是一個幸運兒,但也有活著卻不能自己站起來的,於是他們就被關進了另一個沒有槍炮聲的戰場--軍醫院。那裡的情況也是一樣糟糕,經常沒有好醫生和護士,傷員太多而人手太少,更缺乏醫療器具及必要的藥品。這裡,同樣充滿了疼痛、呻吟和恐懼,有的傷員沒有在戰場卻在這裡咽了氣,有的沒有斷氣,就被送進了"死屋",孤零零地等待死視的降臨。

夥伴們一個又一人地離去了,有的死在戰場,有的死在醫院。我也受過傷,痊癒後又回到前線。在一次戰役中,我把我最好的朋友、受傷的卡特費盡力氣從戰場背到急救站,但是衛生員卻告訴我說:“你本來可以不必這樣費事的。”原來卡特在我背上的時候已經中彈死去了。

這樣,除了恰登,我是班上其他7 個人中的最後一個了。我終於等來了停戰,對於戰爭毫無好感的我想著回到故鄉重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禁不住發出感嘆:“要是現在回去,那我們將會厭倦、崩塌、耗竭,沒有根底,也沒有希望。我們將會再也找不到我們的道路。”

回到後方後,人們對戰爭痴情依舊,並嘲笑我對待戰爭的態度,把我比做一文不值的懦夫。在我看來,“我們年紀很輕,才20歲;可是對於人生,卻除了絕望,死亡,恐懼以及與悲痛的深淵聯繫在一起的迷惘淺薄之處,一無所知。這些年來,我們的工作就是殺人——這是我們有生以來第一個職業。我們對於人生的知識僅只限於死亡。今後還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上一代會回到工作崗位上去,戰爭會被忘掉。而下一代將把我們看作是多餘的人,把我們推到一邊去。而我們自己,有些人將會適應,還有些人只是順從。而大多數將會茫然不知所措:歲月流逝,到最後我們將歸於毀滅。

我又重新回到戰場,1918年10月,我陣亡了。據載:“他是往前面撲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樣,臉上沒有多少痛苦的感覺,有的是一種沉著,差不多是滿意的樣子。”

那一天,整個前線是那么沉寂和寧靜,戰報上有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作者簡介

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1898—1970),20世紀蜚聲世界文壇的德國作家,最重要的戰爭小說作家之一。他在一戰中受過傷,戰後創作了被譽為“古今歐洲書籍的最大成就”的成名代表作《西線無戰事》。二戰前,納粹德國查禁並焚燒了他的作品,雷馬克於是流亡瑞士,後移民美國。1967年,聯邦德國授予他大十字勳章。

類似影片

獲得第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翼》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戰爭片,故事以發生在一戰中的兩男一女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揭示了戰爭的罪惡。影片鮮明的生活實感和壯觀的空戰場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愛情的安排上,全片也發展得流暢自然,不落俗套。《翼》是奧斯卡歷史上第1部最佳影片,也是惟一一部獲此殊榮的默片,具有歷久彌新的觀賞價值。

由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光榮之路》也是一部具有濃厚的反戰思想的影片,道格拉斯飾演的達克斯上尉奉命襲擊一個堅不可摧的德軍陣地,然而他們不知道自己陷入這場血腥的戰役僅僅是因為將軍希望在肩章上再加一顆星而已……影片運用豐富的電影語言揭示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主題。

《戰地春夢》(又譯做《永別了,武器》)是根據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原著小說改編的戰爭文藝片,影片從側面揭示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殘酷,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描述了一名漁夫在大戰期間離家從戎與德軍打仗,沒想到他的未婚妻竟喜歡上了當地的義大利軍官,於是3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就伴隨著戰爭展開……

前蘇聯影片《戰爭與和平》是根據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經典巨作改編而成,故事描述了發生在拿破崙揮軍攻俄的大動盪年代中的一段經典愛情。在這部源於不朽名著的史詩巨片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宏偉的戰爭場面交替出現,托爾斯泰的原著靈魂完美地融於其中。影片不僅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國廣闊的歷史畫卷,同時也表現了人性經過戰爭和命運的洗禮之後,必將走向善良與博愛的主題。

《戰爭與和平》放映之初即引起了轟動,並獲莫斯科電影節金獎、第26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和第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