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國中課文]

修改。

原文

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雲雀聲聲啼唱。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殘雪斑斑點點,山風陣陣呼嘯。
樂聲在曠野中蕩漾響。鐘聲嘹亮。
…………
山麓下。
峰環水抱的薩爾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綠樹濃陰中。
…………
山上。
流連忘返的瑪麗亞在山坡草地上遠眺群山,她輕盈地跳躍、鏇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塊石子丟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漣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聲歌唱《音樂之聲》:
群山洋溢著音樂之聲,
群山唱著古老的歌兒,
群山把音樂之聲充滿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聽到的歌兒歡唱。
我的心想要像鳥兒從湖上飛回森林,
它的翅膀不停地撲騰;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隨風飄出教堂,
深深地嘆息;
像在石頭上翻滾的溪水一樣歡笑;
像初試歌喉的雲雀通宵達旦地啼唱。
每當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裡去,
我又會聽到過去聽到過的歌兒,
我的心又會充滿音樂之聲,
我又會放聲歌唱。
瑪麗亞佇立良久,隱隱聽到修道院傳來的鐘聲,她陷入遐思。忽然,她猛省過來,用手一拍自己的額頭,急忙拔腿就跑,沒跑上幾步,又轉身奔回撿起地上的外衣,發出一聲驚呼:“喔!”急速地跑下山來。
古老的修道院優雅、肅穆,從院裡傳來陣陣唱聖詩的和諧女聲。
修道院內。
修女們從各處走來,端莊嚴肅的修道院院長、大嬤嬤貝爾塔和瑪格麗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經堂,一起虔誠地做日常功課。
鐘聲響起,院長頂禮膜拜,眾修女齊聲唱起《哈利路亞》。
院場上。貝爾尼斯嬤嬤急匆匆走來,對院長說:“院長嬤嬤。”
院長:“貝爾尼斯嬤嬤。”
貝爾尼斯不無抱怨地說:“哪兒都找不著她。”
院長問:“瑪麗亞?”
貝爾尼斯:“她又跑到外頭去了。”
大嬤嬤貝爾塔生氣地:“也許……應該在她脖子上拴個鈴鐺。”
瑪格麗塔大嬤嬤對貝爾尼斯說:“牲口棚去過嗎?你知道她最喜歡牲口了。”
貝爾尼斯:“我到處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長:“貝爾尼斯嬤嬤,別忘了這是瑪麗亞,就應該到想不到的地方去找找。”
院長和兩位大嬤嬤邊走邊接著談論這件事。
貝爾塔按捺不住了,她說:“喔,院長嬤嬤,這下你對瑪麗亞完全不適合當修女不會再有什麼懷疑了吧。”
老成持重的院長不動聲色地說:“我的困惑,主會指點我的,貝爾塔嬤嬤。”
邊上的瑪格麗塔不以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樣暖和。”
貝爾塔固執己見地說:“我們現在不是在談什麼黑羊牡羊的,瑪格麗塔嬤嬤。在所有見習修女當中,我看瑪麗亞是最沒希望的。”
她們三人來到一個小院子,院長一面說著:“孩子們!孩子們!”止住了兩位大嬤嬤的爭執;一面對迎上來的眾修女說:“我們正在議論某些人申請當修女的資格問題,負責管理見習修女的大嬤嬤們為了幫助我決定……發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院長問一位戴眼鏡的修女:“你說,卡塔林嬤嬤,你覺得瑪麗亞怎么樣?”
卡塔林:“這姑娘才好呢……可有時候……”
院長又問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嬤嬤?”
阿格塔:“瑪麗亞很招人喜歡,就是有時候……有點怪。”
院長轉而又問:“索菲亞嬤嬤,你說呢?”
索菲亞:“喔,我非常喜歡她,可她總是愛闖禍,你們說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問道。
貝爾塔:“她說的一點都不錯。”
修女們唱《瑪麗亞》:
貝爾塔(唱):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婭(唱):做彌撒,蹦蹦跳跳,嘴裡還吹著口哨。
貝爾塔(唱):頭罩底下留著一頭捲髮。
卡塔林(唱):修道院裡還把歌兒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準時,
索菲婭(唱):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
貝爾塔(唱):她什麼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飯挺準時。
貝爾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實就是如此。
眾修女(合唱):瑪麗亞不適合做修女。
在邊上好久沒開口的瑪格麗塔忍不住了。
瑪格麗塔(唱):我倒想替她說幾句。
院長就說:“你說吧,瑪格麗塔嬤嬤。”
瑪格麗塔(唱):瑪麗亞總叫我笑哈哈。
瑪格麗塔唱到這裡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其他修女也一齊放聲地笑了。
院長見狀無可奈何地搖搖頭。
院長(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雲彩?
瑪格麗塔(唱):叫人怎么來形容瑪麗亞?
卡塔林,阿格塔(合唱):她愛嘮叨。
索菲婭(唱):叫人難捉摸。
貝爾塔(唱):像個小丑。
院長(唱):有好多事你想開導她,
有好多事她應該懂了。
貝爾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聽不進你的話。
院長(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瑪格麗塔(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院長(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
索菲婭(唱):只要跟她在一塊,我就暈頭轉向,分不出東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變化莫測的天氣。
卡塔林(唱):飄啊飄的羽毛。
瑪格麗塔(唱):她真可愛。
貝爾塔(唱):她真可怕。
瑪格麗塔(唱):她像綿羊。
索菲婭(唱):她比禍害還禍害,
趕得黃蜂沒處藏。
阿格塔(唱):她比異教徒還異教徒。
瑪格麗塔(唱):時而溫柔,時而野。
卡塔林(唱):像個孩子,像個謎。
貝爾塔(唱):叫人頭痛。
瑪格麗塔(唱):叫人愛。
院長(唱):像個小姑娘。
眾說紛紜的修女們只好一齊雙手合十,仰臉向天齊唱:
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雲彩?
叫人怎么來形容瑪麗亞?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愛嘮叨,叫人難捉摸。
貝爾塔(唱):像個小丑。
眾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開導她。
有好多事她應該懂了。
院長(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貝爾塔(唱):聽不進你的話。
瑪格麗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眾修女(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
突然“砰!”的一聲開門聲,接著一陣急促而響亮的腳步聲打斷了修女們的爭論。
瑪麗亞像陣風似的跑進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騰出兩隻手來,飛快地按兩下抽水唧筒的手柄,又用雙手趕緊承接住水管里流出來的水胡亂地往臉上抹了一把,再撿起衣服三腳兩步地衝到院長的面前。
突然,她發覺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地注視著她的舉止。她連忙放慢砰然作響的腳步。立定之後,她小心翼翼地向旁邊探視修女們,看到大家都以嚴厲的眼光看著她,便搖了搖頭無奈地走了。
表情各異的修女們合唱最後一句: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
大家就這樣散了。

簡介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羅伯特·懷斯導演。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鏇律從心裡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感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課文賞析

一、情節結構

《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衝突、設定伏筆和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這三個特點,在本課都有較明顯的體現。
1.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衝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要能夠撞擊觀眾的心靈,必須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矛盾衝突。矛盾衝突既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又是電影藝術賴於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課的主要矛盾是孩子們和上校之間的矛盾,是嚴父和可愛的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具有社會普遍性。孩子和父親的衝突,除了代際之間的矛盾之外,還有父親的嚴格和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之間的衝突。本課就是將社會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現在上校一家的矛盾衝突中。圍繞這一主要矛盾衝突,還有麥克斯與上校的矛盾、施洛德男爵夫人和瑪麗亞以及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等。
本課的矛盾衝突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還在於創作者能夠捕捉人物獨特的個性。本文設定了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責的情節。通過這個衝突,揭示了瑪麗亞直率大膽、對孩子充滿愛心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上校嚴肅的、甚至有點兒古板的樣子。
矛盾衝突的形成和發展還有賴於運用誤會和巧合等戲劇手段。在本課中,原本上校就不許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氣,認為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當他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撒野時,心裡還只是懷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瑪麗亞和孩子們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狽,這讓嚴肅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瑪麗亞作為家庭教師,如此縱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在上校責怪她的時候,不但不認錯,反而指責上校對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理解,這就讓上校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將瑪麗亞掃地出門。這種誤會激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衝突。
2.設定伏筆。伏筆是電影劇本創作中展開故事情節的一種手法。電影《音樂之聲》時間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作為藝術創作來說,作品中的人不可不變,事不可不發展,如果在前面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卻又在後面的發展中突然讓人和事情發生新變化,就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個交待和暗示,才能結構嚴謹、前後照應,增強作品的內聚性。在課文中,有三處伏筆,一處在本課中就得到了照應,而其他兩處,則是為後面的敘事設下埋伏。第一處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麥克斯從維也納回到特拉普的家鄉,在公路上就聽到了孩子們玩耍時的大呼小叫,這時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應,男爵夫人問“天啊,這是怎么啦”,口氣中充滿了驚訝和不可思議。這種反應為後面她與孩子們的衝突設下了伏筆,表現了男爵夫人難以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則回應男爵夫人的驚訝,“沒什麼,就是本地幾個淘氣的孩子”。上校已經懷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氣,只是不敢確定,但他對孩子們這種表現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這就為上校和瑪麗亞後面的衝突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在本文中有了照應。當狼狽的瑪麗亞和孩子們從湖水裡爬出來的時候,上校叫住了瑪麗亞,並向她確認前面路上聽到的打鬧聲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發出的,瑪麗亞很肯定地回答了他,這個回答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本課的第二個伏筆是羅爾夫送信給麥克斯,正想方設法通知麗莎,不料被上校看見,驚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給上校敬了一個納粹禮,憤怒的上校毫不猶豫讓他滾出去。這個伏筆首先為表現後面上校對納粹的反感有一個交待,同時也為最後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見前來搜捕的羅爾夫埋下了伏筆。第三個伏筆是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戲,這讓麥克斯興奮不已,要上校同意組成馮·特拉普家庭合唱隊。雖然在本文中這個建議被上校一口回絕了,但是在最後脫離困境的過程中,就是這個家庭合唱隊為逃跑贏得了機會。
3.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結構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平常所說的故事的發展嚴格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有頭有尾,有起有訖。《音樂之聲》的整體性結構不僅表現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上,而且在故事發展的階段性過程中,也非常嚴格地依照整體性原則。本課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故事的開端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學習唱歌,發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孩子們的打鬧聲,在湖邊上看到瑪麗亞和孩子們掉到湖裡面,高潮是上校和瑪麗亞各不相讓地爭執,結局是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矛盾,尾聲是孩子們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戲,上校為大家演唱了《雪絨花》。故事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過渡自然,使故事發展線索清晰。

二、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

在音樂歌舞片中,音樂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而且在敘事和抒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課中,音樂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電影中的音樂,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強度和深度表達畫面和語言不易表達的情緒和感情,使觀眾了解到人物形象內心難以言狀和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變化。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聲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導演特別給了幾個瑪麗亞的反應鏡頭,表明在這首歌之後,瑪麗亞心目中的上校形象發生了變化。一首《雪絨花》勝過千言萬語,表達了上校對故鄉、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也表現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瑪麗亞一樣,在觀眾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形象了。
2.音樂參與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本文中,音樂不僅渲染氣氛表達感情,而且還直接參與敘事,解決矛盾衝突,推動故事的發展。上校看見孩子們野性十足,渾身水淋淋的,就責問瑪麗亞,瑪麗亞反過來還指責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瑪麗亞趕回修道院。正在這個時候,屋裡面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優美的鏇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們一起歌唱《音樂之聲》。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消融了上校和瑪麗亞之間的矛盾衝突,上校向瑪麗亞道歉,要求她留下,也為後來他們之間感情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3.利用電影的視聽手段,將歌舞具象化,是一種“MTV”形式。音樂是聽覺藝術,聽音樂的時候,不需要視覺器官參與。當電影和音樂結合以後,音樂優美的鏇律就和電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將音樂表達的感情視覺化,造成一種音畫結合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和孩子們的木偶戲渾然一體,使歌曲具有“可視性”,是一種“MTV”形式。孩子們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時候,配上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和行動,把歌曲中的天真爛漫的韻味表現出來了。上校在演唱“雪絨花”的時候,導演同時給了幾個反應鏡頭,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
4.音樂優美的鏇律,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最早的電影是用來敘事的,世界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就是忠實地將工廠大門口的景象客觀地記錄下來。音樂歌舞片的出現,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表明了電影藝術既可以客觀地記錄,也可以主觀地抒情。電影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鏇律,使畫面音樂化,獲得一種節奏感,極大地增強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本文的開始,孩子們在瑪麗亞的帶領下在外遊玩,除了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具有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外,孩子們在外玩耍的長時間內,既不新奇也毫無懸念,就情節發展而言,這段內容是乏味的,不具備典型意義。正是因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因此儘管影片用了很長時間表現這段過程,觀眾也不覺煩悶冗長。在電影史上,音樂歌舞片出現以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造就了一批音樂歌舞片的經典,直到本世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歌舞片出現。

教學設計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二)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三)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漣漪:細小的波紋。
佇立:長時間的站著。
嬤嬤:尊稱西方教堂里的年長或輩分高的女修行者(修女)。頂禮膜拜:這裡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彌撒:天主教的一種宗教儀式,用麵餅和葡萄酒表示耶穌的身體和血來祭祀天主。通宵達旦:整整一天,從天黑到天亮。

導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一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之後,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
這個故事曾被拍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後來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拍成電影《音樂之聲》。
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數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曆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1)學生朗讀《音樂之聲》
提問:你喜歡瑪麗亞嗎?練習課文中的語句,談談你對她的看法。
學生用下列句式發言:
我喜歡(不喜歡)瑪麗亞,因為從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她很活潑,但修女卻文靜,她不能融入到他們之中。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喻為“天上的雲彩”“皎潔的月光”你認為這個比喻句恰當嗎?為什麼?你能用自己的一兩個比喻來形容一下瑪麗亞嗎?
(2)《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奧斯卡五項獎勵,表明這部電影很美,上面我們分析了瑪麗亞的形象美,除此而外,還美在什麼地方?
明白:環境美和音樂美
體會環境美:
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語句。
請同學們發揮想像,描繪畫面。
體會音樂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內容,從抒情、押韻等角度體會音樂美。
(3)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效果探討。
側面描寫在文章中,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鬆歡快的喜劇氣氛。
拓展延伸:
你周圍有沒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注意觀察,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