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達全集》

《陳國達全集》

《陳國達全集》收入作者1956年創立大地構造與成礦學新理論——地台活化說(地窪學說)之前,1932—1955年20多年,從事中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與專門性研究的主要論著,總計46篇;另有附錄3篇,包括對作者所編的兩本教材的簡介及其譯著1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陳國達全集陳國達全集

作者在這一時期的野外地質實地考察與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三個領域:①從生物地層學、沉積岩石學、岩漿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和地震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等基礎學科方面,以查明區域的地質發展史實為基礎,從區域全部地殼運動演化史的角度(包括第三紀末—第四紀新構造運動期的地殼運動),通過對發生在中國東部大陸(華北、東南部)中生代燕山運動,地質、構造、礦產等地質作用的客觀事實進行的野外調查與研究,對傳統大地構造理論“中國地台”的結論,進行了長期檢驗;②對中國大陸東南部中生代燕山運動造山區中,廣泛分布的紅色岩系的層位、形成環境、物質組成及礦產等方面,進行了專門性的研究;③對中國大陸東部中生代燕山造山運動發育區中,反映近代地殼運動活動性特徵的地震、山川河流、山嶽與平原地形、河口三角洲和海濱岸線地形等開展了專題研究。作者通過對中生代燕山運動、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造山作用、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對傳統理論進行檢驗取得的大量實際成果的原始積累,為作者突破傳統“地槽-地台”理論的束縛和發現大陸構造新單元,奠定了實證性的客觀事實基礎,並成為作者1954年立項研究中國地台“活化”區的科學依據。因此,作者這一時期的學術成果,事實上成為了作者原始自主理論創新的起步階段——即地窪學說創立與發展的孕育階段。

成書背景

陳國達健在時的意願和囑託以及逝世後其親屬的委託,由陳國達生前所在的兩個工作單位——中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牽頭,組成了包括有部分兩院院士和專家、學者的編輯出版委員會,負責主持編輯出版《陳國達全集》;中南大學出版社受陳國達親屬委託負責出版有關的具體事宜。陳國達的論著及作品十分豐富,為了將他在這些論著中所反映的創造性發現,他所創立的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的體系內容、創新發展階段及奮鬥歷程等匯集出版,供國內外同仁參考,經《陳國達全集》編輯出版委員會歷時3年多的收集整理,共收集有陳國達獨著或為第一作者的論著450多篇(本)(包括部分未發表的以及雖發表過但以前未列入陳國達著作總目錄的)。

內容結構

按照內容和時間結合分卷的原則,經編輯出版委員會部分在長專家座談會討論確定,共分九卷,每卷100萬字左右。

第一捲地窪學說的孕育——中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932—1955年中英文論著)

第二捲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的初創(1956—1960)

第三捲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的充實(1960—1977)

第四捲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的拓展(1977—1992)

第五捲地窪學說的再創新——歷史-因果論殼體大地構造學(1992—2005)

第六捲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體系概論(中、英文版合卷)DiwaTheory—OutlineonActivatedTectonicsandMetallogenicTheoreticSystem

第七卷活化構造成礦學

第八卷WorksonActivated(Diwa)TectonicsandMetallogenyWritteninForeignLanguage[活化(地窪)構造及成礦理論的外文論著(1956—2005)]

第九卷科學思想與方法·科普作品與詩詞(1933—2005)

上述九卷中的第六、七兩卷為活化(地窪)構造及成礦理論體系的系統論述專著,是作者經長期理論研究及科學實踐所提出並聞名於世的“地窪學說”理論體系的系統總結,分別於1996年和2003年出版。

收錄範圍

《陳國達全集》的收錄範圍自作者從20世紀30年代至21世紀初他逝世前所發表的論文著作以及反映其學術思想和奮鬥精神的文字作品,這些作品均具有原創性。對於作者編著的教材(6部)、文選(3部)、譯著以及主要屬於與陳國達合作的作者所寫的合著作品,除個別重要內容收入正文外,一般均放在附錄中進行了簡要介紹;除此之外,附錄還包括了陳國達年譜;陳國達應邀赴國內、外所作學術報告或訪問講學的簡況;培養的研究生(碩士、博士及博士後)名單及其論文題目;主持有代表性的科研項目、獲獎情況等;“地窪學說”獎勵基金獎勵人員及論著名稱;“地窪學說”陳列館與國際期刊《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創辦歷史及簡況;活化(地窪)構造及成礦學國際學術會議的主辦及活動情況等。其中,作者應邀在一些單位所作的學術報告,有部分內容較重要而又在以後未正式發表的,也選入了全集正文。但有些學術報告其部分內容與已發表的論文有所重複的,則採用節略及節要的方式收錄。

由於作者論著寫作時限較長,格式編排不一,此次《陳國達全集》的編輯採用了國際標準編排法,對論著中的章、節、小節等一律用1,1.1,1.1.1……表示,其下再按1)、(1)、①、A、(a)等編排。圖表在論文中用單數列編號,如圖1,表1;在著作中用章號加圖號的複數列編號,如圖2-2,表2-2等;圖版如為照相製版,找不到原底版的,只能掃描複製;大圖(如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及1∶800萬亞洲陸海殼體大地構造圖)則只能縮制,以便能收入書內。注釋分兩類,作者的原注用①、②、③等排於頁下,編者所加的注釋則一般用帶*號的腳註形式表示(如作品發表的書刊名、卷、期、頁、時間)。參考文獻仍置於每篇論文或著作之後,但按先中文後外文進行了調整;因作者論著中的參考文獻大部分採用哈佛體系著錄法,因此全集的中文卷(第一至七卷及第九卷)按此進行了統一;中文論文後的外文摘要仍隨文放在各卷中,獨立篇(本)的外文論著則彙編成外文卷(第八卷),外文卷的參考文獻仍採用順序編碼體系。

出版歷程

根據陳國達生前的囑託,為了使讀者對其創新理論發展進程中涉及新概念、新觀點的一些重要論著的歷史背景、要點及意義有所了解,特由有關編委撰寫了每卷的編者說明,以說明該卷的論著數目和特點,以及一些重要論著的歷史背景、要點及其意義。此外,還根據陳國達生前囑託代為修正了相關文章中的印刷錯漏、專門用語的欠妥和規範不統一等問題。

在《陳國達全集》資料收集中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及陳國達院士的親屬的支持和大力協助。此外,還獲得了北京國家圖書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全國地質資料館、中國地質學會、湖南省地質學會、湖南省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中南大學檔案館和圖書館、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資料室等眾多單位的鼎力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在《陳國達全集》的編輯和出版過程中,始終得到中國科學院葉連俊、孫樞、翟裕生等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黃培雲、黃伯雲、何繼善等院士的熱情鼓勵和支持;以及一些單位和個人在出版經費上的大力資助(見資助者題名頁),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現任名譽主席周光召院士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南大學校長黃伯雲院士欣然為本書題詞,中國工程院礦產與能源學部主任、湖南省科協主席何繼善院士專門為本書題詞並題寫了書名。

《陳國達全集》的“前言”,是由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學兩單位陳國達生前的行政秘書和學術助手等,參照包括陳國達院士本人的歷年相關的檔案、資料撰稿,後經徵求編輯出版委員會全體成員的意見,經反覆修改,並經院士、專家學者最後審定。《陳國達全集》的總序,經編輯出版委員會在長專家座談會商定,採用陳國達親自撰寫的《獨立思考?自主創新》一文(科學的道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作為代自序,放在全集各卷前。

影響

《陳國達全集》的面世,內心感到無比欣慰。因為這不僅是陳國達畢生從事地質事業,創立和發展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的歷史記錄和科學總結,而且也是留給中華民族乃至國際地學界的一份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但因陳國達從事地質科研和教書育人工作的時間跨度很長,中間又經歷了八年抗戰、解放戰爭的偉大歷史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的“文化大革命”等幾個較動盪的階段,以致收集整理工作艱巨繁難,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有關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對於被遺漏的未能編入《陳國達全集》的著作,我們將在機會成熟之時再編輯出版續集。

作者簡介

陳國達(1912—2004)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家一級教授,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國際著名地質學家、大地構造學家、成礦學家、國際活化構造與成礦理論體系——地窪學說原創者及其國際性學派創始人、國際地科聯(IUGS)礦床成因協會(IAGOD)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CTOD)副主席兼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主席。

曾任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地質系首任系主任,中南礦冶學院副院長,湖南省地質學會首任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首任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第四、五、六、七、八屆代表,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高等學校科技先進工作者,湖南省特等勞動模範,湖南省首屆科技之星。

他一生以大地為伍,從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成礦學、地貌學、地震、古植物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70餘年,碩果纍纍,桃李滿天下。據不完全統計,他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著420多篇(本),還有未發表論著及學術報告50餘篇(本),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既有對理論大地構造學和成礦學的重大建樹,也有對地質基礎和新興學科的出色貢獻。他的最大建樹在於創立了大地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為推動地球科學的發展和礦產資源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地窪學說的創立突破了近百年來統治地球科學的槽-台學說的束縛,被列為20世紀世界科學史上的大事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發展、完善和實踐的檢驗,地窪學說已得到國內外地質學界的承認與高度評價,從而成為源於中國、稱陳國達為“第一代引路人”的國際性學派體系。

他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譽,更是中國科技精英中的傑出代表。

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本任務盤點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獲獎的相關圖書。
《我是我的神》
《天行者》
《你是我的寶貝》
《彎彎》
《廣西大百科全書》
《共和國糧食報告》
《紅袋鼠幽默童話》
《北京跑酷》
《宋畫全集》
《中國彈起》
《苦難輝煌》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安塔拉傳奇》
《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研究》
《郁達夫全集》
《明式家具研究》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中國家譜總目》
《馬克思傳》
《澳門編年史》
《基於特徵模型的智慧型自適應控制》
《中國古代建築史》
《歷代文話》
《太平寰宇記》
《中國棉花品種志(1978~2007)》
《河北動物志》
《西藏藏族人類學研究》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彈藥發射安全性導論》
《唐有祺文集》
《電子晶體學與圖像處理》
《中國潔淨煤》
《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
《中國海相油氣勘探》
《中國氣候變化科學概論》
《大黃的現代研究》
《冉氏釋名本草》
《神經導航外科學》
《膝關節交叉韌帶外科學》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
《人與自然關係中的倫理與法》
《解放戰爭》
《母語教材研究》
《魯迅譯文全集》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
《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華商網路、移民與一體化趨勢》
《敦煌佛教音樂文學研究》
《國民經濟統計前沿問題》
《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
《國運:南方記事》
《道藏說略》
《崇善樓書系》
《陸儼少全集》
《中國磁州窯》
《靳尚誼全記錄》
《內蒙古珍寶》
《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
《西安鼓樂全書》
《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
《戲曲文獻學》
《中國藏戲史》
《全球兒童文學典藏書系》
《繪本中國故事》
《喜羊羊與灰太狼電視動畫系列叢書》
《甜趣新童謠》
《當代中國俄語名家學術文庫》
《中國民族文化走廊叢書》
《當著落葉紛飛》
《世界經典橋樑書》
《學問有道:學部委員訪談錄》
《兩漢全書》
《中醫古籍孤本大全》
《閩台族譜彙刊》
《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
《趙翼全集》
《王士禛全集》
《呂祖謙全集》
《實現高效率學習的認知科學基礎研究》
《藏族十明文化傳世經典叢書·寧瑪系列》
《朝鮮語聯關語大辭典》
《彝漢大詞典》
《唐加勒克作品集》
《帕米爾柯爾克孜約隆》
《哈尼族口傳文化譯註全集》
《羌族釋比經典》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新時代西漢大詞典》
《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
《光纖材料技術》
《歐洲歷史大辭典》
《紡織辭典》
《好好玩泡泡書》
《夢跟顏色一樣輕:90後作家高璨詩繪本》
《中國城市巡禮》
《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
《私想者》
《工業設計教程》
《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
《中國本草彩色圖鑑:常用中藥篇》
《金屬材料理化測試全書》
《季羨林全集》
《中國美術60年:1949-2009》
《所思所見入畫圖》
《超聲速飛機空氣動力學》
《中國侗族在三江》
《李味青花鳥畫》
《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
《莊學本全集》
《靈魂深處的樂思:西方音樂與觀念》
《中華五色》
《西部地理:甘肅印象》
《秦始皇帝陵》
《現代思想中的建築》
《廣州沉香筆記》
《純影》
《畫說紅樓夢》
《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
《中國墓葬史》
《比文較字:圖說中西文字源流》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音像集:柳子戲》
《魅力中國:中國文化精粹、中國工藝珍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列寧專題文集》
《南京傳統手工藝術》
《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
《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
《工藝美術大師俞海青作品集》
《鋼琴藝術大百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貌圖》
《磁場輔助超精密光整加工技術》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中國藝術動畫30年》
《古都瑰寶》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星火燎原全集》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費孝通全集》
《中國近代通史》
《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
《羅常培文集》
《潘菽全集》
《鄭成思著作權文集》
《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當代戰爭》
《清代理學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綜論》
《中國近代邊界史》
《中國教育史研究》
《中國清真飲食文化》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製備技術》
《生物入侵與中國生態安全》
《流態化手冊》
《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
《非線性科學若干前沿問題》
《中國生態交錯帶》
《杭州灣跨海大橋技術創新與套用》
《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
《當代藥用植物典》
《北京譜儀(Ⅱ正負電子物理)》
《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
《陳國達全集》 | 《清宮醫案集成》
《張金哲小兒腹部外科學》
《超寬頻天線理論與技術》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清代東南書院與學術及文學》
《廢名集》
《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
《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
《地下空間科學開發與利用》
《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
《春華秋實·1949~2009新中國版畫集》
《顏真卿書法全集》
《楊蔭瀏全集》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
《笑貓日記:那個黑色的下午》
《大秦鐵路重載運輸技術》
《新中國出土墓誌》
《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
《中國路譜》
《敦煌經部文獻合集》
《蒙古英雄史詩大系》
《先哲遺書》
《中朝大詞典》
《漢維大詞典》
《漢俄大詞典》
《嫦娥書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
《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
《中國財政60年》
《中國人權建設60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
《中國戰爭史地圖集》
《解放西藏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圖志》
《邁向現代化的中國經濟發展叢書》
《強軍之路:親歷中國軍隊重大改革與發展》
《中國思想學說史》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市場化進程與經濟成長和結構演進》
《梵華樓》
《中古漢字流變》
《漢語方言地圖集》
《老子古今(修訂版)》
《資本主義理解史》
《獸醫病理學原色圖譜》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
《社會政策論叢》
《法哲學通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