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書系》

《嫦娥書系》

《嫦娥書系》是配合我國探月計畫“嫦娥工程”的科普圖書,以實施“嫦娥工程”為契機和核心,向社會公眾普及航天及天文知識,宣傳我國取得的重要成就,介紹我國探月計畫的相關情況,弘揚科學探索精神。該書系共6卷,由“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主編,多數作者本人就是“嫦娥工程”的參與者。兩年多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與作者密切配合,編寫工作進展順利。

基本信息

簡介

《嫦娥書系》《嫦娥書系》

本書為上海市“十一五”規劃重點圖書,由我國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主編,“書系”的作者大多是參與“嫦娥工程”相關領域的骨幹專家。有別於一般解讀性的科普讀物,“書系”是由6本既各自獨立又互有內在聯繫的科普著作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不少史料、工程進展中鮮為人知的事情都是首次直接向公眾介紹。屬於中級科普讀物,通俗淺顯,具備中等文化程度的社會公眾均可較順利地讀懂。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套6冊,共約100萬字,含插圖800餘幅,全彩印,大32開本。

各卷概述

《逐鹿太空——航天技術的崛起與今日態勢》,系統講述人類航天的艱難征途與發展,航天先驅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蟾宮覽勝——人類認識的月球世界》,系統描述人類認識月球的艱辛歷程,由表及里揭示月球的真實面目,追索月球的誕生過程;

《神箭凌霄——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展歷程》,系統追憶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的研製過程並展示未來的美好前景,是一首中國“神箭”的讚歌;

《翱翔九天——從人造衛星到月球探測器》,系統敘述中國各種功能太空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的發展沿革,展望未來月球探測、載人登月與月球基地建設的科學藍圖;《嫦娥奔月——中國的探月方略及其實施》,系統分析當代國際“重返月球”的形勢,論述中國月球探測的意義、背景、方略、目標、特色和進程,是當代中國“嫦娥奔月”的真實史詩;

《超越廣寒——月球開發的迷人前景》,是一支開發利用月球的科學暢想曲,展現了人類和平利用空間的雄心壯志與迷人前景。

主要特點

(1)邀請的作者大多是“嫦娥工程”相關領域的骨幹專家,他們科學基礎堅實,工程經驗豐富,親身體驗真切,文字表述清晰。他們在繁忙緊張的工程任務中,懷著強烈的責任感,擠出時間,嚴肅認真,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廣徵博引,撰寫書稿。我真誠地感激作者們的辛勤勞動。

(2)“嫦娥書系”是由六本既各自獨立又互有內在聯繫的科普著作構成的有機整體。其中《逐鹿太空——航天技術的崛起與今日態勢》,系統講述人類航天的艱難征途與發展,航天先驅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蟾宮覽勝——人類認識的月球世界》,系統描述人類認識月球的艱辛歷程,由表及里揭示月球的真實面目,追索月球的誕生過程;《神箭凌霄——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展歷程》,系統追憶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的成長過程並展示未來的美好前景,是一首中國“神箭”的讚歌;《翱翔九天——從人造衛星到月球探測器》,系統敘述中國各種功能太空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的發展沿革,展望未來月球探測、載人登月與月球基地建設的科學藍圖;《嫦娥奔月——中國的探月方略及其實施》,系統分析當代國際“重返月球”的形勢,論述中國月球探測的意義、背景、方略、目標、特色和進程,是當代中國“嫦娥奔月”的真實史詩;《超越廣寒——月球開發的迷人前景》,是一支開發利用月球的科學暢想曲,展現了人類和平利用空間的雄心壯志與迷人前景。

(3)“嫦娥書系”力求內容充實、論述系統、圖文並茂、通俗易懂,融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與觀賞性於一體。

(4)“嫦娥書系”無論在事件的描述上還是在人物的刻畫上,都力求真實而豐滿地再現當代“嫦娥”科技工作者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而奮鬥、拼搏、奉獻的精神和事跡,書中還援引了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凝練的研究成果、學術觀點和圖片資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系在寫作過程中還得到了他們的指導、幫助、支持與關心。雖然“嫦娥書系”作為科普讀物,難以專辟章節一一列舉他們的名字,書寫他們的貢獻,我還是要在此代表編輯委員會和全體作者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

創作背景

21世紀是人類全面探測太陽系的新時代。當代的太陽系探測以探測月球與火星為主線,兼顧其他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太陽的探測;研究內容涉及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各行星形成和演化的共性與特性,地月系統的誕生過程與相互作用,生命的起源與生存環境,太陽活動與空間天氣預報,防禦小天體撞擊地球及由此誘發的氣候、生態的環境災變,評估月球與火星的開發前景,探尋人類移民地外天體的條件等重大問題。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自古以來,她寄託著人類的美好願望和浪漫遐想,見證著人類發展的艱難步伐,引出了許多神話傳說與科學假說。月球也一直是人類密切關注和經常觀測的天體,月球運動和月相的變化不僅對人類的生產活動發揮了重大作用,還對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文明進步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月球探測是人類走出地球搖籃,邁向浩瀚宇宙的第一步,也是人類探測太陽系的歷史開端。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射110多個月球探測器,成功的和失敗的約各占一半。美國實現了6次載人登月,人類獲得了382千克的月球樣品。月球探測推動了一系列科學的創新與技術的突破,引領了高新技術的進步和一大批新型工業群體的建立,推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昌盛,為人類創造了無窮的福祉。當前,探索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我國在發展人造地球衛星和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之後,適時開展了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這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航天活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航天事業持續發展,有所作為、有所創新的重大舉措。月球探測將成為我國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中國的月球探測,首先經歷了35年的跟蹤研究與積累。通過系統調研蘇、美兩國月球探測的進展,綜合分析深空探測的技術進步與月球和行星科學的研究成果,適時總結與展望深空探測的走向與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又經歷了長達10年的科學目標與工程實現的綜合論證,提出我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戰略與遠景規劃,系統論證首次繞月探測的科學目標、工程目標和工程立項實施方案。2004年初,中央批准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實施。繼而,月球探測二、三期工程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重大專項開展論證和組織實施。中國的月球探測計畫已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它經歷了2004年的啟動年、2005年的攻堅年和2006年的決戰年,攻克了各項關鍵技術,建立了運載、衛星、測控、發射場和地面套用五大系統,進入了集成、聯調、試運行和正樣交付出廠,整個工程按照高標準、高質量和高效率的要求,為2007年決勝年的首發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即將飛出地球,奔赴廣寒,對月球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系統性的科學探測。為了使廣大公眾比較系統地了解當今空間探測的進展態勢和月球探測的歷程,人類對月球世界的認識和月球的開發利用前景,中國“嫦娥工程”的背景、目標、實施過程和重大意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三年前提出了編輯出版《嫦娥書系》的創意和方案,與編委會共同精心策劃了《逐鹿太空》《蟾宮覽勝》、《神箭凌霄》、《翱翔九天》、《嫦娥奔月》和《超越廣寒》六本科普著作,構成一套結構完整的“嫦娥書系”。

編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世傑,1966年生。1992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長期從事天體化學、比較行星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地球與環境》副主編,《化學通報》等多種學術刊物編委。已發表學術論文270餘篇,主編及參與編寫學術和科普著作6部。

煥燦,1939年生。196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南京大學資深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天體物理學和天文學史。已出版《天文學史》等學術和科普著作10餘部,系12卷本《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學科顧問。

鄭永春,1977年生。2005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天體學與比較行星學。現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從事“嫦娥工程”科學探測數據的套用與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與編寫學術和科普著作2部。

陳閩慷,1972年生。1995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0年獲工學碩士學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茹家欣,1938年生。戰略飛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研究員。40年來從事多種型號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的研製和發射。

李必光,1939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上海航天局高級工程師,曾參與我國防空飛彈和運載火箭的研製。熱心青少年航天科普工作,20年來發表有關航天和宇宙探索的科學小品約400篇,參與編著出版圖書10部,先後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和“上海首屆優秀科普志願者”稱號。

主編簡介

歐陽自遠,1935年生。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61年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天文台高級顧問。近年來,指導並積極參與制訂中國月球探測的短期目標與長遠規劃,任中國月球探測計畫“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已發表學術論文42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主編專著和科普讀物16部,培養碩士生、博士生58名。

目錄

逐鹿太空(航天技術的崛起與今日態勢)

主編的話
前言
第一章人類早期的飛天夢
中國火藥以及中國火箭/4
從嫦娥奔月到萬戶升空/8
牛頓構想超級地球大炮/12
從科幻作品中啟迪航天/14
第二章偉大的航天先驅者
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17
把理論變為現實的戈達德/22
德國著名航天英才奧伯特/26
V-2飛彈的問世與布勞恩/30
第三章改變世界的人造衛星
九霄雲外大有作為/37
群星閃爍競相爭輝/39
得天獨厚遙感大地/43
永不迷航空中指南/48
第四章通向太空的運載火箭
登天雲梯靠動力/53
火箭列車接力賽/58
雲梯內臟細剖析/61
當代火箭在發展/64
第五章漫遊宇宙的人類使者
讓我們擁抱月亮/69
你好!紅色的火星/72
行星之旅不平坦/75
深空漫步景無限/81
第六章老當益壯的宇宙飛船
蘇聯登天三大曆程/86
美國飛船不謀而合/91
載人飛船大同小異/96
神舟飛船大出風頭/98
第七章出入太空的太空梭
航空航天混血兒/104
太空飛行三步曲/109
兩場悲劇驚全球/113
未來出路在何方/118
第八章長駐太空的空間站
人造天宮非神話/123
禮炮和平三階段/127
青出於藍勝於藍/132
無限風光在太空/137
第九章征服太空的航天員
第一位太空驕子——加加林/140
翱翔太空的“海鷗”——捷列什科娃/146
跨出人類一大步——阿姆斯特朗/149
圓了華夏千年夢——楊利偉/155
第九章中國躋身航天大國
錢學森掛帥航天/161
東方紅響徹雲霄/166
火箭衛星齊高飛/170
“載人”“探月”路寬廣/174

蟾宮覽勝:人類認識的月球世界

主編的話
第一章人類的探月夢
古人觀月的詩情畫意/1
古希臘人的精巧測月/5
望遠鏡中的月球觀測/13
逐步發展的月球照相/22
航天時代的月球探測/27
第二章月球的運動
變化多端的軌道運動/37
婀娜多姿的地月共舞/42
月相的周期變化/46
月相周期與曆法/50
第三章潮汐與日月食
隨月盛衰話潮汐/53
萬古不變的“臉譜”/59
絢麗奪目的日食/63
令人遐思的月食/72
第四章月球的表面
萬籟俱寂的不毛之地/78
“滿目瘡痍”的月表/80
月面上的暗黑斑塊/92
古老的月陸和山脈/95
月谷、月溪和輻射紋/98
月球表面的土壤/101
第五章月球的內部結構及其組成
月震探測建功勳/107
月球重力場及其他/112
月殼、月幔和月核/116
誘人的月面暫現現象/120
月球的化學成分/123
第六章月球的起源
與眾不同的月球/129
最早問世的分裂說/136
瀕臨困境的俘獲說/140
困難重重的共生說/146
後來居上的碰撞說/150
揭開謎底待來日/153
第七章月球的演化
尋找天體的“時鐘”/157
地月系統的形成/161
月球年齡的測定/165
月核與月幔的分離/168
月球演化的五個階段/171
第八章月球上的資源
豐富的礦產資源/176
月球能源的利用/179
月球基地的建設/186
尋覓極地的水冰/191
水冰之謎待破解/195

神箭凌霄: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展歷程

神箭凌霄: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展歷程神箭凌霄: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展歷程

主編的話
第一章寫在前面
長征和“長征”火箭/1
中國航天的搖籃/3
“長征”火箭的由來/6
第二章我國的第一枚運載火箭
速度和高度/9
偏二甲肼加硝酸推進劑/11
四台發動機並聯/13
高空點火和級間分離/14
研製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17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19
看看“長征一號”火箭/25
第三章不斷創新的“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30
“長征二號丙”和“長征二號丁”/39
“長征二號丙改”發射銥星/43
發射科學探測雙星/48
我們的金牌火箭/53
第四章突破地球同步軌道發射技術
地球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7
“331工程”/59
攻關、突破和首次發射/61
奮戰70天再次發射/64
“長征三號”運載火箭/68
撞開世界發射市場大門/70
“長征四號”運載火箭/73
第五章我國首枚捆綁式火箭
18個月拼搏/77
越是艱險越向前/82
澳星發射成功/85
衛星為什麼連連爆炸/88
“長征二號捆”再度輝煌/92
第六章我國的新型低溫火箭
“長征三號甲”系列的來歷/95
突破四大關鍵技術/96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105
難忘的日子“215”/117
走出低谷/120
第七章我們的火箭“出口”了
“黃金年代”/127
奮爭與開拓/130
東方不亮西方亮/132
前後堵截與左右夾攻/133
外星發射一覽/135
第八章為了載人航天
載人對運載火箭的要求/137
火箭故障檢測處理系統/139
火箭逃逸救生系統/141
初圓中華千年飛天夢/146
任重而道遠/150
第九章奔向月球
悠悠奔月夢/153
怎樣飛往月球/155
探月飛行器的軌道/160
探月飛行的運載火箭/166
載人登月的構想/168
“嫦娥一號”奔向月球/170
第十章新一代運載火箭
為什麼要開發新一代運載火箭/177
兩種發動機/180
三個模組/181
一個系列/183
燦爛的發展前景/188

翱翱九天:從人造衛星到月球探測器

主編的話
第一章航天概說
什麼是“航天”/2
人類航天的里程碑/3
人造地球衛星一瞥/18
載人航天簡介/22
第二章太空飛行器的基本知識
太空飛行器的分類和特點/25
太空飛行器面臨的空間環境/29
太空飛行器的飛行軌道/36
航天工程五大系統/40
太空飛行器的“解剖學”/42
第三章從“東方紅號”到“神舟號”
“東方紅號”系列/45
“實踐號”系列/49
資源衛星/50
“風雲號”氣象衛星/52
地球空間“雙星計畫”/54
“北斗號”導航試驗衛星/56
“神舟號”飛船/57
第四章訪問月球的使者
人類探測月球的歷程/61
無人月球探測器/63
“阿波羅計畫”梗概/79
第五章繞月探測
月球探測工程系統/89
月球探測器的環境特點與類型/92
繞月探測的飛行程式/95
繞月探測器/102
中國開展繞月探測的技術難點/106
第六章月球著陸與巡視探測
軟著陸和自動巡視/113
月球軟著陸飛行/115
月球著陸區的選擇/121
科學探測儀器/124
月球軟著陸探測器/125
月面巡視探測器/135
月球/行星探測車構型/139
第七章月球自動取樣返回探測
什麼是自動取樣返回/151
自動取樣器/152
回家的路/156
取樣返回探測器/159
愛肯盆地取樣返回計畫/164
第八章月球探測的未來
建立月球基地/168
月球基地工程系統/175
建設月球基地的關鍵技術/177
載人登月/180
附錄迄2007年9月世界各國發射的月球探測器概況/192

超越廣寒:月球開發的迷人前景

主編的話
引言為什麼要開發月球
第一章月球機器人
機器人是開發月球的生力軍/4
機器人的臂、手和腿/13
機器人的眼睛/18
機器人的大腦/20
機器人的耳和嘴/22
機器人的自我複製/24
嫦娥工程與機器人/26
第二章人在月球上
人是開發月球的主角/31
人在月球上的“住”/36
人在月球上的“衣”/38
人在月球上的“食”/40
人在月球上的“行”/44
怎樣的人能上月球/47
從旅遊到移民/53
第三章月球開發基地
月球開發的五個階段/60
就地取材興建月球村/65
生活必備三要素和能源/71
五花八門的建設方案/75
月球村裡的農業/78
人造月球生物圈/82
未來月球暢想曲/85
第四章月球的航天開發
月球上的太空城/89
月球太空實驗室/95
月球太空旅館/98
飛往火星的跳板/101
航天港和航天基地/104
月球航天飛行控制中心/109
人類通往宇宙的大門/112
第五章月球天文台
向多波段發展的天文學/117
在月球上建造天文台/121
真正的巨無霸望遠鏡/130
搜尋外星智慧生物/133
超長基線的射電干涉儀/136
探測宇宙深處的基地/139
監視地球和近地空間/141
第六章月球資源和產業的開發
太陽能和氦3能源/144
從礦產資源到加工工業/149
月球上的生物產業/155
月球上的信息產業/157
月球媒體娛樂產業/160
交通運輸和旅遊業/163
月球上的房地產業/168
第七章月球的戰爭與和平
和平開發月球的保障/171
未來月球在戰爭中的作用/177
幻想中的外星人占領月球/183
防止恐怖分子利用月球/185
未來月球戰爭怎么打/188
世界不會坐視月球軍事化/191
保衛月球和平的強大力量/195
第八章更遙遠的世界
火星生命和火星上的水/199
火星旅行移民火星/205
木衛和土衛世界/210
太陽系外的智慧生命/213
飛出太陽系/219
向太陽系外移民的幻想/222
能超越空間和時間嗎/225
結束語人類文明的新階段

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本任務盤點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獲獎的相關圖書。
《我是我的神》
《天行者》
《你是我的寶貝》
《彎彎》
《廣西大百科全書》
《共和國糧食報告》
《紅袋鼠幽默童話》
《北京跑酷》
《宋畫全集》
《中國彈起》
《苦難輝煌》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安塔拉傳奇》
《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研究》
《郁達夫全集》
《明式家具研究》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中國家譜總目》
《馬克思傳》
《澳門編年史》
《基於特徵模型的智慧型自適應控制》
《中國古代建築史》
《歷代文話》
《太平寰宇記》
《中國棉花品種志(1978~2007)》
《河北動物志》
《西藏藏族人類學研究》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彈藥發射安全性導論》
《唐有祺文集》
《電子晶體學與圖像處理》
《中國潔淨煤》
《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
《中國海相油氣勘探》
《中國氣候變化科學概論》
《大黃的現代研究》
《冉氏釋名本草》
《神經導航外科學》
《膝關節交叉韌帶外科學》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
《人與自然關係中的倫理與法》
《解放戰爭》
《母語教材研究》
《魯迅譯文全集》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
《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華商網路、移民與一體化趨勢》
《敦煌佛教音樂文學研究》
《國民經濟統計前沿問題》
《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
《國運:南方記事》
《道藏說略》
《崇善樓書系》
《陸儼少全集》
《中國磁州窯》
《靳尚誼全記錄》
《內蒙古珍寶》
《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
《西安鼓樂全書》
《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
《戲曲文獻學》
《中國藏戲史》
《全球兒童文學典藏書系》
《繪本中國故事》
《喜羊羊與灰太狼電視動畫系列叢書》
《甜趣新童謠》
《當代中國俄語名家學術文庫》
《中國民族文化走廊叢書》
《當著落葉紛飛》
《世界經典橋樑書》
《學問有道:學部委員訪談錄》
《兩漢全書》
《中醫古籍孤本大全》
《閩台族譜彙刊》
《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
《趙翼全集》
《王士禛全集》
《呂祖謙全集》
《實現高效率學習的認知科學基礎研究》
《藏族十明文化傳世經典叢書·寧瑪系列》
《朝鮮語聯關語大辭典》
《彝漢大詞典》
《唐加勒克作品集》
《帕米爾柯爾克孜約隆》
《哈尼族口傳文化譯註全集》
《羌族釋比經典》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新時代西漢大詞典》
《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
《光纖材料技術》
《歐洲歷史大辭典》
《紡織辭典》
《好好玩泡泡書》
《夢跟顏色一樣輕:90後作家高璨詩繪本》
《中國城市巡禮》
《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
《私想者》
《工業設計教程》
《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
《中國本草彩色圖鑑:常用中藥篇》
《金屬材料理化測試全書》
《季羨林全集》
《中國美術60年:1949-2009》
《所思所見入畫圖》
《超聲速飛機空氣動力學》
《中國侗族在三江》
《李味青花鳥畫》
《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
《莊學本全集》
《靈魂深處的樂思:西方音樂與觀念》
《中華五色》
《西部地理:甘肅印象》
《秦始皇帝陵》
《現代思想中的建築》
《廣州沉香筆記》
《純影》
《畫說紅樓夢》
《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
《中國墓葬史》
《比文較字:圖說中西文字源流》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音像集:柳子戲》
《魅力中國:中國文化精粹、中國工藝珍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列寧專題文集》
《南京傳統手工藝術》
《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
《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
《工藝美術大師俞海青作品集》
《鋼琴藝術大百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貌圖》
《磁場輔助超精密光整加工技術》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中國藝術動畫30年》
《古都瑰寶》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星火燎原全集》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費孝通全集》
《中國近代通史》
《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
《羅常培文集》
《潘菽全集》
《鄭成思著作權文集》
《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當代戰爭》
《清代理學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綜論》
《中國近代邊界史》
《中國教育史研究》
《中國清真飲食文化》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製備技術》
《生物入侵與中國生態安全》
《流態化手冊》
《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
《非線性科學若干前沿問題》
《中國生態交錯帶》
《杭州灣跨海大橋技術創新與套用》
《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
《當代藥用植物典》
《北京譜儀(Ⅱ正負電子物理)》
《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
《陳國達全集》 | 《清宮醫案集成》
《張金哲小兒腹部外科學》
《超寬頻天線理論與技術》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清代東南書院與學術及文學》
《廢名集》
《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
《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
《地下空間科學開發與利用》
《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
《春華秋實·1949~2009新中國版畫集》
《顏真卿書法全集》
《楊蔭瀏全集》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
《笑貓日記:那個黑色的下午》
《大秦鐵路重載運輸技術》
《新中國出土墓誌》
《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
《中國路譜》
《敦煌經部文獻合集》
《蒙古英雄史詩大系》
《先哲遺書》
《中朝大詞典》
《漢維大詞典》
《漢俄大詞典》
《嫦娥書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
《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
《中國財政60年》
《中國人權建設60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
《中國戰爭史地圖集》
《解放西藏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圖志》
《邁向現代化的中國經濟發展叢書》
《強軍之路:親歷中國軍隊重大改革與發展》
《中國思想學說史》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市場化進程與經濟成長和結構演進》
《梵華樓》
《中古漢字流變》
《漢語方言地圖集》
《老子古今(修訂版)》
《資本主義理解史》
《獸醫病理學原色圖譜》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
《社會政策論叢》
《法哲學通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