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體撞擊

社會上經常流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說法,讓人們感到一種緊張。軌道與地球交叉的小行星和慧星統一被稱為“近鄰地球的小天體”(NEO)。如果NEO撞擊地球,說不定會給人類帶來大災難。

撞擊簡介

小天體撞擊 小天體撞擊

在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外,還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彗星,這些小天體在運行中不時會接近、甚至撞上其它行星。1994年,舒梅克–利瓦伊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在接近木星時,被引潮力扯碎為21塊碎片並撞上木星,引發一連串的大爆炸,澳洲國立大學的太空望遠鏡拍下了當時的畫面,震撼全球(見圖),並且讓人們開始注意到小行星或彗星可能帶給地球的威脅。

可能會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統稱為“近地天體”(near-Earth object, NEO),目前估計長度超過一公里的近地天體約有2000個,這些小天體萬一與地球相撞,估計會造成全球1/4的人口滅絕;即使小一點的,例如長100米的小天體,也足以毀掉好幾個台灣,而這種近地天體的數量估計多達30萬個。

何謂NEO

太陽系中除了行星、衛星之外,還在數不清的小行星和慧星。小行星和慧星並無明確的分界,兼備兩者特點的小天體很多。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謝列斯”,直徑達910公里,不過大部分的小行星是直徑100公里以下,而越小的行星數量越多。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存在著“小行星帶”,大部分小行星是在此區域內運行,而已經充分掌握其軌道的小行星已達7500個以上。
無論是小行星或慧星,我們可以確定,軌道已知的小天體是不會碰撞地球的。但NEO的軌道接近地球時有可能改變,這是因為NEO接近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機會很多,難免會受行星引力的影響而變更軌道。
未被發現的小行星當中,或許會有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科學家認為直徑1公里以下的小行星大部分尚未發現,萬一此種未發現小行星撞擊地球,將引發無估計的災害,為此,設法找出發現的NEO是當務之急。

撞擊威力

近地天體撞到地表時,會造成一個比自身直徑大10倍的洞,而實際破壞的範圍更遠超於此。以造成恐龍滅絕的數公里長的近地天體來看,顯然全球都蒙受其難;即使小一點的,如1908年一顆僅長數十米的小天體撞上西伯利亞,也毀了方圓40公里內的森林,爆炸威力相當於600顆廣島核子彈。
撞擊威力之所以會那么強大,原因在於速度太快。已知火箭脫離地球所需的速度至少每秒11公里,若地球重力吸引一顆原本靜止在外層空間的小天體撞進來,撞擊速度至少如此,加上近地天體在地球附近時並非靜止,而是以大約每秒10幾公里到數十公里的速度繞行太陽,若真的發生撞擊,速度極可能超過每秒30公里。一般炮彈落地的速度還不到每秒2公里,比炮彈重千萬倍以上、速度又快那么多的近地天體若撞上地表,可以想見後果有多嚴重。

撞擊影響

小行星和慧星是以每秒20-60公里的極高速度運動的,在這樣高速度的狀態下,即使天體體積不大,仍具有極大能量。通常NEO體積越大,運動速度越快,能量就越大。
假定小行星密度為3g/cm3,且運動速度為每秒25公里時,則直徑10米左右小行星的能量是0.024百萬噸,此能量大於在日本廣島爆炸的核子彈,具有足夠破壞一個大都市的威力。如果是直徑500米的小行星,能量便增加為3000百萬噸,運動速度如果再增加,則能量更大。
小天體碰撞地球可能產生的災害有碰撞引起的爆炸,以及爆炸引起的火災地震海嘯。另外還有由碰撞引起塵埃擴散所帶來的寒冷化,以及因氮氣燃燒而產生的酸雨等災害。
NEO碰撞地表後必然出現圓坑,圓坑直徑可達碰撞天體直徑的20倍左右,而深度則大概為直徑的20分之1到10分之1的程度。在碰撞的同時,天體粉碎並與圓坑中的物質一起飛散,碰撞的行星能量越大,則塵埃飛散量越多。
飛散的塵埃可上升以平流層,並漂浮四方,由此引起了全球性的寒冷化現象。假設碰撞前氣溫為20℃,直徑300米的小行星如果以秒速40公里進行磁撞,則氣溫會降到15℃。又小行星直徑如果為500米,而秒速為30公里時,氣溫將會降到4℃。

威脅程度

近地天體的軌道可分為三種:阿波羅(Apollo)、阿托恩(Aten,埃及神話中的朝之太陽神)和阿穆爾(Amor,即愛神丘比特),其中和地球軌道相交的阿波羅和阿托恩對地球較有威脅性;另外還有一種“地內天體”(inner Earth object, IEO),這類天體的軌道也可能很接近地球軌道,不過目前僅發現六顆。
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現在的定義是:只要和地球最近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AU,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AU約為1.5億公里)且體積夠大,就列為“潛在危險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 PHO)。
這些天體的危險程度,則合併考慮碰撞機率以及撞擊時所釋放的能量,分為0到10級,數字越大表示對地球的威脅越大,稱為“杜林災難指數”(Torino Impact Hazard Scale)。目前只有兩顆近地天體被列為2級,其它均為0級或1級。
雖然長100米的近地天體估計數量多達30萬個,但目前看來對地球具有威脅性的卻寥寥無幾,原因就在於宇宙實在太空曠了。台灣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陳文屏舉例:若地球是桌上的一粒鹽,太陽就像是4米外的一顆西紅柿,木星則是20米外的木瓜子;會威脅地球的近地天體主要來自10幾米外的小行星帶,是遠比鹽粒更小的顆粒,儘管有一部份公轉軌道與地球公轉軌道相交,但要撞上的機率還是很低。

觀測天體

要決定某顆近地天體的危險程度,得先由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對該小天體進行多次觀測,再根據其移動軌跡計算軌道,並估算未來與地球的接近程度,然後將結果匯集到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進行統計。
已經觀測到1009個潛在危險天體,其中比較大的如編號1991 BA的小天體(以最接近地球時的年份來編號),長度約5~10公里,1991年距離地球僅約10萬公里,不到地月距離(約38萬公里)的1/3。
觀測設備益發精良,能夠偵測到越來越小的天體,例如2004 FH僅長30米,距離地球只有破紀錄的43000公里;但沒多久,這個紀錄就被2004 FU162打破,這個小天體距離地球最近時只有6500公里,不過由於長度只有6米,就算真的落入球,也很可能在大氣中就燃燒殆盡,所以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然而,卻也發生過小天體造訪地球後,天文學家才後知後覺的情形,2002年6月14日,長100米的2002 MN從距離地球不到12萬公里處掠過,天文學家直到三天后才發現,而且這樣的情況還發生過不只一次。
由於還有很多近地天體沒被發現,為了掌握更多近地天體的行蹤,以便提早警覺、甚至設法預防碰撞,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在2006年頒布了“喬治•布朗近地天體調查法案”,要求航天總署(NASA)在一年內提出清點近地天體的方法及所需預算,以及改變其軌道的方案,目標是在15年內找出90%以上長度大於140米、近日點小於1.3AU的近地天體。
最受矚目的探索近地天體的計畫,是美國、德國、英國和台灣合作發展的“泛星計畫”(Pan-STARRS),預計在夏威夷毛納基峰建造四座口徑1.8米、一次可看到7度×7度星空(月亮的視角約0.5度)的超廣角望遠鏡,使用14億畫素的超高解析度相機,每30秒拍一張照片,約4~7天可以巡天一次(把整個夜空拍一遍),然後再拍下一輪,比對前後兩張相隔數天的同角度照片,找出新亮點及亮度和位置發生變化的星體,就可進行追蹤,確認是否為新的近地天體。
找到近地天體後,下一步是詳細推算軌道,這是最困難的部分。由於近地天體的軌道受到木星、土星的影響很大,因此要在計算機上輸入各相關星球的軌道來進行模擬;若是彗星則更複雜,因為彗星是由冰雪和塵土構成的“髒雪球”,靠近太陽時會受熱噴發,產生像火箭一樣的推進力,軌道更難以預估,而彗星占了近地天體的30%左右。
2004年12月,就曾有一顆長300米的小行星2004 MN4,一開始天文學家分析其在2029年或2034年撞上地球的機率是1/300,杜林災難指數4級,但過了幾個月後,修改為1級,即撞擊機率接近0。

有名撞擊

最有名的一次撞擊是6500萬年以前,一個直徑約10公里的小天體撞擊在墨西哥灣的一個半島上,所有撞擊物質氣化後拋射在半空,整個太陽輻射大大減弱,據科學測算地球年均溫度當時一下子降低18℃。那次撞擊後,整個地球陷入黑暗,光合作用無法進行,植物大批死亡,引發地球上各種動物大量死亡,恐龍就是在這種惡劣環境中大批滅絕,而當時地球上大約70%的物種也一道消失。關於這次撞擊,科學家們在全球100多個撞擊坑的地方進行研究,尋找證據,中國科學家在西藏也取得確鑿證據,表明6500萬年前地球確實遭到小天體撞擊。

在導致恐龍滅絕前更古老的時候還有一次小天體撞擊地球,大概接近80%的地球物種消失。科學家們找到的證據顯示,這兩次撞擊後地球至少還有5次遭小天體撞擊,給地球上氣候環境帶來巨大災變:完全像冬天一樣,溫度巨降,冰蓋擴大,海水倒退,整個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生物大批死亡。但劫難以後,殘留的生命在更惡劣的條件下以更頑強的生命繼續發展,一系列新的生命、新的物種相繼誕生,整個地球又非常繁榮。

防禦方案

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針對有潛在威脅的小天體,科學界目前有多種防禦方案,並且有些方案正在準備付諸行動。具“理論可行性”的方案有:
一是用核武器去炸掉它,但麻煩的是爆炸很可能把它變成許多小“殺手”,把帶有放射性的物體拋入不可預測的軌道;而對於一些鬆散結構的近地小天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又很有限。這種方法一直毀譽參半。
二是用太空飛船撞擊它,改變其軌道或把它撞碎。這種方法比較有效,但如同用核武器一樣,這也可能把災難擴大數倍。
三是用航空器給它施加壓力(即用機械力),使它加速或減速,從而改變其飛行方向。這種方法比較理想,但不易實行,並存在一定的風險。
四是用雷射使它的表面物質向外發散,從而產生反向加速度使它改變飛行方向;或者用超強雷射把它摧毀成對地球無害的小碎塊。這種方法也比較理想,但必須要有超大功率的雷射系統。
五是用油漆塗料來改變它的顏色,影響它吸收太陽光和熱量,通過熱能的變化來改變其軌道。這種方法見效比較慢,另外所需的大量塗料如何運去也是個問題。
六是用火箭把一面巨大的風箏形太陽帆傳送到它的上面,而張開的太陽帆利用反彈太陽光子所產生的壓力把它逐漸推離原來的軌道。這種方法的技術要求較高,難度較大。
七是在它的表面插入一種像火箭那樣的裝置,讓這種裝置不斷地噴出物質,像噴氣式飛機那樣,通過反作用力來改變其飛行方向。這種方法好像有點浪漫色彩。
當然,還有其他的防禦方案。不過,所有的方案現在幾乎都停留在理論構想階段;它們是否切實可行可靠,還要靠將來的實踐來檢驗。

擴展閱讀

百科文章:小天體向地球飛來《羊城晚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