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糧食報告》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以文學報告共和國糧食六十年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糧食被置於天、地、人、時交織的立體系統,作者採取在時空中多重穿插的方式,以充滿激情又富於理性的敘述,力圖讓中國糧食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從不同的側面呈現出來。作品恪守歷史唯物主義和實事求是的原則,紀錄輝煌,也不刻意迴避歷史的曲折,客觀公正地書寫公共記憶,以期能為共和國六十年來的糧食之路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共和國糧食報告》共和國糧食報告
中國第一部全景式展現新中國糧食生產60年曆程的長篇報告文學《共和國糧食報告》(陳啟文著)最近由湘潭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從廢除半封建半殖民地土地所有制的“開國大土改”開始,一直把糧食放在了農業生產的綱要位置。但在第一個30年裡,也曾經陷入痛苦、迷茫的困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連年的糧食增產再造著東方文明的光榮,整個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奇蹟,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用僅占世界百分之九左右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六分之一左右的人口。今天,在金融海嘯的同時也爆發了世界性的糧食海嘯,中國的糧食現狀如何?中國人在21世紀能不能養活自己?如何構築起中國糧食安全島?本書是一部政論性長篇報告文學,糧食被置於天、地、人、時交織的立體系統,作者採取在時空中多重穿插的方式,以充滿激情又富於理性的敘述,力圖讓中國糧食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從不同的側面呈現出來。作品恪守歷史唯物主義和實事求是的原則,記錄輝煌,也不刻意迴避歷史的曲折,客觀公正地書寫歷史,力圖為共和國60年來的糧食之路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

作品價值

《共和國糧食報告》作者陳啟文《共和國糧食報告》作者陳啟文

《共和國糧食報告》試圖通過回溯歷史,追述往事,為讀者全面鋪排和展示一個年輕的偉大國家為解決自己億萬子民的吃飯問題所進行的長期艱辛努力及曲折歷程。它的價值首先是一種文獻歷史價值,堪為今日與未來的中國人存留一份珍貴的歷史見證,為共和國史冊存留一份糧食報告——從糧食角度切入的國家歷史記錄。作家提綱挈領,扼要地抓住共和國60年間那些具有“節點”意義的歷史事件——土地改革、農村合作化、大躍進、三年大饑荒、農業學大寨、開發北大荒、聯產承包、農民進城、雜交水稻奇蹟、土地撂荒流轉和集約化經營等,以重大事件為經,以關鍵人物及地域為緯,梳理編織成一部國家糧食簡史。

寫作方法

在對待歷史的態度方面,陳啟文堅持的是史家春秋筆法——“不隱惡不諱善不虛美”。譬如,對於三年困難時期的歷史圖景,他儘量如實地進行了記錄,其出發點不在於渲染歷史悲劇而著重突出糧食危機、糧食匱乏給國家及民族所帶來的深重苦難,從反面印證了作家的立論——糧食關乎國家命脈!關於“農業學大寨”那段歷史,關於陳永貴的傳奇人生,作家亦儘量客觀公正地對待,嚴肅認真地書寫。看得出來,陳啟文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出發,因此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都能從巨觀歷史的角度去考量,運用辯證的觀點進行再思考和重新書寫,塑造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生動可感的,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也就能更好地發揮作品的社會影響力。

評價

作家陳啟文的這部報告文學,深入而深刻地寫到了如何解決糧食生產增收和安全儲備,諸如:土地是農業的根本,如何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破解土地隱憂;如何強化農田水利建設,排除災害侵襲;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村勞動力;如何加快農業的科學化發展,建立節約型生產和增收,等等。但這些只是一種微觀的論述。實際上,這部報告文學,所寫的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糧食問題,而是通過糧食延伸到了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而這每一個方面,都左右著糧食的生產、增產以及儲備和安全。國際的、國內的政治大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大環境以及各種大小利益的衝突,都會造成嚴重的糧食問題。這也是這部作品被譽為一部政論性長篇報告文學重要的價值所在。讀者通過作品中真實真切而細緻入微的描寫和闡釋,還會重新認識那些在解決共和國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問題中步履艱難、鍥而不捨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會對那些智慧決策糧食問題的高層人物產生崇高的敬意。同時,會在新的歷史時期就經濟社會如何進一步發展、如何構建安全的糧食體系有更高的認識和更為深刻的思考。因此,我認為《共和國糧食報告》即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出色的有關糧食問題的考察報告。

陳啟文的報告文學具有突出的思辨色彩或稱政論性。有人甚至將他的這部《共和國糧食報告》視為一部政論體報告文學。應該說,作者在創作醞釀、采寫和實際寫作過程中,都具備自覺的、鮮明的政論意識和追求,亦即運用報告文學這種載體來闡述自己的政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積極參與現實生活,參與社會政治。“糧食”——生存,對於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政治;探討、研究糧食諸問題的作品,自然擺脫不了政論的色彩。陳啟文的長處在於,他始終秉持對歷史、時代和未來,對國家、民族和大眾負責的態度,善於將糧食問題置於幾千年文明史的大背景和當今變動不居的國際局勢中來考量和思考,將糧食提高到關係國家安全、民族命運、人民福祉的戰略高度來思考。而且,他的思考結合了共和國60年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同時又為中國的糧食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出路,充分闡述了個人的觀點。他不光是指出問題癥結之所在,並且努力提出解決的根本之道。他的憂思,不可謂不深邃,不可謂不深廣。陳啟文的創作實踐為當下報告文學如何更好地干預現實、參與生活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鑑。

作品影響

共和國糧食報告(長篇報告文學) 陳啟文報告文學代表作之一。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中國高校教材圖書。該書系中國作家協會2009年重點扶持作品,併入選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慶祝新中國成立60年百種重點圖書”、湖南省2009年度重點圖書選題、湖南省作協2009年重點扶持作品。作品出版引起廣泛關注,入選中國作家協會選本、李朝全編選的《2009年中國報告文學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光明日報》2009年11月28日第六版作品副刊幾乎用整版選載了該書第一章(《以“暴風驟雨”為背景》);大型報告文學期刊《時代報告》在2009年9月號選載了該書第四章(《為了聽到人民的聲音》);《芙蓉》2010年第1期發表了該書節選本,還有《中國人》等國內外報刊選載。2009年12月,該書入選中國作家網推薦榜,另有《中國圖書商報》、《城市導報》、清華大學圖書館“每周書展”等把該書作為推薦圖書。另據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香港)莫非子先生髮來的出版公告,在2010年元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國際圖書展上,該書被中國出版集團駐香港辦事處列入重點推薦圖書。  

《文藝報》2010年1月13日報導把該書稱為“中國第一部全景式展現新中國糧食生產60年曆程的長篇報告文學”,報導稱:《共和國糧食報告》(陳啟文著)最近由湘潭大學出版社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從廢除半封建半殖民地土地所有制的“開國大土改”開始,一直把糧食放在了農業生產的綱要位置。但在第一個30年裡,也曾經陷入痛苦、迷茫的困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連年的糧食增產再造著東方文明的光榮,整個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奇蹟,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用僅占世界百分之九左右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六分之一左右的人口。今天,在金融海嘯的同時也爆發了世界性的糧食海嘯,中國的糧食現狀如何?中國人在21世紀能不能養活自己?如何構築起中國糧食安全島?本書是一部政論性長篇報告文學,糧食被置於天、地、人、時交織的立體系統,作者採取在時空中多重穿插的方式,以充滿激情又富於理性的敘述,力圖讓中國糧食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從不同的側面呈現出來。作品恪守歷史唯物主義和實事求是的原則,記錄輝煌,也不刻意迴避歷史的曲折,客觀公正地書寫歷史,力圖為共和國60年來的糧食之路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

入選、發表、轉載篇目

《共和國糧食報告》,入選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慶祝新中國成立60年百種重點圖書”  

《共和國糧食報告》,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09年重點扶持作品項目  

《為了聽到人民的聲音》,《時代報告》2009年9月號  

《以“暴風驟雨”為背景》,《光明日報》2009年11月28日  

《共和國糧食報告》(節選),《芙蓉》2010年第1期  

《共和國糧食報告》,中國作家網推薦榜(2009年12月)

《誰在養活中國》,《2009年中國報告文學精選》(中國作家協會選本,李朝全編選)

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

本任務盤點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獲獎的相關圖書。
《我是我的神》
《天行者》
《你是我的寶貝》
《彎彎》
《廣西大百科全書》
《共和國糧食報告》
《紅袋鼠幽默童話》
《北京跑酷》
《宋畫全集》
《中國彈起》
《苦難輝煌》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安塔拉傳奇》
《西班牙文學:黃金世紀研究》
《郁達夫全集》
《明式家具研究》
《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中國家譜總目》
《馬克思傳》
《澳門編年史》
《基於特徵模型的智慧型自適應控制》
《中國古代建築史》
《歷代文話》
《太平寰宇記》
《中國棉花品種志(1978~2007)》
《河北動物志》
《西藏藏族人類學研究》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彈藥發射安全性導論》
《唐有祺文集》
《電子晶體學與圖像處理》
《中國潔淨煤》
《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
《中國海相油氣勘探》
《中國氣候變化科學概論》
《大黃的現代研究》
《冉氏釋名本草》
《神經導航外科學》
《膝關節交叉韌帶外科學》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中國新文學大系1976~2000》
《人與自然關係中的倫理與法》
《解放戰爭》
《母語教材研究》
《魯迅譯文全集》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
《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華商網路、移民與一體化趨勢》
《敦煌佛教音樂文學研究》
《國民經濟統計前沿問題》
《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
《國運:南方記事》
《道藏說略》
《崇善樓書系》
《陸儼少全集》
《中國磁州窯》
《靳尚誼全記錄》
《內蒙古珍寶》
《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
《西安鼓樂全書》
《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
《戲曲文獻學》
《中國藏戲史》
《全球兒童文學典藏書系》
《繪本中國故事》
《喜羊羊與灰太狼電視動畫系列叢書》
《甜趣新童謠》
《當代中國俄語名家學術文庫》
《中國民族文化走廊叢書》
《當著落葉紛飛》
《世界經典橋樑書》
《學問有道:學部委員訪談錄》
《兩漢全書》
《中醫古籍孤本大全》
《閩台族譜彙刊》
《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
《趙翼全集》
《王士禛全集》
《呂祖謙全集》
《實現高效率學習的認知科學基礎研究》
《藏族十明文化傳世經典叢書·寧瑪系列》
《朝鮮語聯關語大辭典》
《彝漢大詞典》
《唐加勒克作品集》
《帕米爾柯爾克孜約隆》
《哈尼族口傳文化譯註全集》
《羌族釋比經典》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新時代西漢大詞典》
《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
《光纖材料技術》
《歐洲歷史大辭典》
《紡織辭典》
《好好玩泡泡書》
《夢跟顏色一樣輕:90後作家高璨詩繪本》
《中國城市巡禮》
《漢藏交融:金銅佛像集萃》
《私想者》
《工業設計教程》
《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
《中國本草彩色圖鑑:常用中藥篇》
《金屬材料理化測試全書》
《季羨林全集》
《中國美術60年:1949-2009》
《所思所見入畫圖》
《超聲速飛機空氣動力學》
《中國侗族在三江》
《李味青花鳥畫》
《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
《莊學本全集》
《靈魂深處的樂思:西方音樂與觀念》
《中華五色》
《西部地理:甘肅印象》
《秦始皇帝陵》
《現代思想中的建築》
《廣州沉香筆記》
《純影》
《畫說紅樓夢》
《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
《中國墓葬史》
《比文較字:圖說中西文字源流》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音像集:柳子戲》
《魅力中國:中國文化精粹、中國工藝珍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列寧專題文集》
《南京傳統手工藝術》
《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
《藏經音義隨函錄研究》
《工藝美術大師俞海青作品集》
《鋼琴藝術大百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貌圖》
《磁場輔助超精密光整加工技術》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中國藝術動畫30年》
《古都瑰寶》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星火燎原全集》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費孝通全集》
《中國近代通史》
《中國古代圖書印刷史》
《羅常培文集》
《潘菽全集》
《鄭成思著作權文集》
《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當代戰爭》
《清代理學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綜論》
《中國近代邊界史》
《中國教育史研究》
《中國清真飲食文化》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製備技術》
《生物入侵與中國生態安全》
《流態化手冊》
《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
《非線性科學若干前沿問題》
《中國生態交錯帶》
《杭州灣跨海大橋技術創新與套用》
《中國木本植物分布圖集》
《當代藥用植物典》
《北京譜儀(Ⅱ正負電子物理)》
《流域泥沙動力學模型》
《陳國達全集》 | 《清宮醫案集成》
《張金哲小兒腹部外科學》
《超寬頻天線理論與技術》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清代東南書院與學術及文學》
《廢名集》
《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
《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
《地下空間科學開發與利用》
《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
《春華秋實·1949~2009新中國版畫集》
《顏真卿書法全集》
《楊蔭瀏全集》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
《笑貓日記:那個黑色的下午》
《大秦鐵路重載運輸技術》
《新中國出土墓誌》
《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
《中國路譜》
《敦煌經部文獻合集》
《蒙古英雄史詩大系》
《先哲遺書》
《中朝大詞典》
《漢維大詞典》
《漢俄大詞典》
《嫦娥書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
《溯歷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前史》
《中國財政60年》
《中國人權建設60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
《中國戰爭史地圖集》
《解放西藏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圖志》
《邁向現代化的中國經濟發展叢書》
《強軍之路:親歷中國軍隊重大改革與發展》
《中國思想學說史》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市場化進程與經濟成長和結構演進》
《梵華樓》
《中古漢字流變》
《漢語方言地圖集》
《老子古今(修訂版)》
《資本主義理解史》
《獸醫病理學原色圖譜》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
《社會政策論叢》
《法哲學通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