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

《啼笑皆非》

林語堂的《啼笑皆非》,理想家不敢復言“了結戰爭之戰爭”,現實主義者愈倡言強權政治,而“第三次大戰”之名詞,已疊疊見諸文字報章,出諸政界名流之口。好夢打破,花落烏啼。余有感於懷,乃作是書,以究世亂之源。其言苦,其誌哀,雖謂用血淚寫成,未嘗不可。當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啼笑皆非》《啼笑皆非》

本書原名BetweenTearsandLaughter,作於1943年2月,3月中旬脫稿,7月紐約出版,年底已五版。當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蓋一感於吾國遭人封鎖,聲援無方,再感於強權政治種族偏見,尚未泯除,三感於和平之精神基礎未立,大戰之宗旨未明,大西洋憲章之適用範圍未定,自由與帝國之衝突難關未破。甚或為帝國主義張目,或倡武力治安,或斥世界平等聯邦而盛倡武力挾制天下。以此國外民眾彷徨炫惑,莫知適從。時余憧憬乎第一次大戰之際,威爾遜高舉正義之旗,天下聞風而起,一若世界新紀元即將實現,不禁為之慨然。蓋自凡爾賽和約以後,世事每況愈下,各國爾詐我虞,廉恥喪盡,正義無存,以致造成一種悲觀氣氛。理想家不敢復言“了結戰爭之戰爭”,現實主義者愈倡言強權政治,而“第三次大戰”之名詞,已疊疊見諸文字報章,出諸政界名流之口。好夢打破,花落烏啼。余有感於懷,乃作是書,以究世亂之源。其言苦,其誌哀,雖謂用血淚寫成,未嘗不可。

作者簡介

《啼笑皆非》《啼笑皆非》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義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刨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火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目錄

中文譯本序言
原序
卷一 局 勢
前序第一
業緣篇第二
時變篇第三
述古篇第四
證今篇第五
果報篇第六
卷二 道術
排物篇第七
明樂篇第八
卜算篇第九
明禮篇第十
歐化篇第十一
愚民篇第十二
歧路篇第十三
卷三 徵象
強權篇第十四
不爭篇第十五
簿書篇第十六
血地篇第十七
亡道篇第十八
卷四 治道
當代篇第十九
化物篇第二十
齊物篇第二十一
窮理篇第二十二
一揆篇第二十三
後序

前言 

本書原名BetweenTearsandLaughter,作於1943年2月,3月中旬脫稿,7月紐約出版,年底已五版。當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蓋一感於吾國遭人封鎖,聲援無方,再感於強權政治種族偏見,尚未泯除,三感於和平之精神基礎未立,大戰之宗旨未明,大西洋憲章之適用範圍未定,自由與帝國之衝突難關未破。甚或為帝國主義張目,或倡武力治安,或斥世界平等聯邦而盛倡武力挾制天下。以此國外民眾彷徨炫惑,莫知適從。時余憧憬乎第一次大戰之際,威爾遜高舉正義之旗,天下聞風而起,一若世界新紀元即將實現,不禁為之慨然。蓋自凡爾賽和約以後,世事每況愈下,各國爾詐我虞,廉恥喪盡,正義無存,以致造成一種悲觀氣氛。理想家不敢復言“了結戰爭之戰爭”,現實主義者愈倡言強權政治,而“第三次大戰”之名詞,已疊疊見諸文字報章,出諸政界名流之口。好夢打破,花落烏啼。余有感於懷,乃作是書,以究世亂之源。其言苦,其誌哀,雖謂用血淚寫成,未嘗不可。

精彩書摘

事實上,凡一民族,只要有中等的聰明,經過相當時期沒有不崛起的。試問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怎樣起來,白種人怎樣征服全球,怎樣會自信是優勝的民族呢?因為白種人有來福槍大炮,而亞洲人沒有。簡簡單單如此而已。你研究庚子之亂及百年前中法之戰就明白。那時中國兵士帶洋傘持刀槍,有些還帶弓箭。到了光緒年間才聽見有袁世凱練。新軍”。所謂新軍,就是說只有該軍有來福槍。這么一指出,未免令人掃興。但是退一步說,可以假定兩軍角斗雌雄,一邊只有鳥槍,一邊有克魯伯槍的情形,也就明了。
讀者至此,必能明白,如要永久把亞洲壓在下頭,唯一合理的方法,只有教亞洲民族不會用來福槍大炮,好像此刻保守美國轟炸瞄準機的秘密,不令敵人知道一樣。但你明白,經過長期幾十年,這是辦不到的事。有一百年間白種的帝國就是靠武器的差別來維持。這第二次大戰忽然揭露的,就是此刻日本、中國、俄國都有槍炮。這一件事實,將改變全世界的歷史;那機器的差別消失了。不但此也,日本人的英勇作戰並不亞於白種人;俄國人也如此;中國人也如此。而且大家都在作戰。現在怎么辦呢?繳除他們的武裝?用世界保全隊去防範制裁他們?用克爾伯森說見簿書條十六]的“限額方法”如華府會議對付日本訂出5:5:3海軍比例的方法,去壓得使他們不得抬頭?
所謂白種人的文化使命已成個悶啞謎,而似彎弓回擊射士。白種人傳授《聖經》與黃種人。他本應把他自己所絕不用的《聖經》傳授他人,而他自己所最善用的槍炮秘而不宣。他本想如在用大炮擊死幾個黃種人之先,已用《聖經》把他們的魂靈救上天堂,也就於心可以無愧。

林語堂作品匯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