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談了莊子的淡泊,贊了陶淵明的閒適,誦了《歸去來辭》,講了《聖經》的故事,以及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觀山,如何玩水,如何看雲,如何鑒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n林語堂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皆訴諸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範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現出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旅美專事創作後的第一部書,也是繼《吾國與吾民》之後再獲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該書於1937年在美國出版,次年便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且接連再版四十餘次,並為十餘種文字所翻譯。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作品評價

全世界大多數的外國人只知道中國有兩大文人:一位是德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而《生活的藝術》正是林語堂在華人世界最重要的代表作。
——《聯合報》書評  

讀完這本書後,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見中國人,便向他行個鞠躬禮。
——書評家PeterPrecott

讀後感

“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
中國人喜歡用數字總結同一個時代擁有的成就,這樣就造就了許多並列第一,如元曲四大家、揚州八怪等等。
民國寫手甚多,其中筆者最喜讀魯迅、林語堂、郁達夫、朱自清四人。此四人文章又要分時來讀方能體會箇中滋味:春讀朱自清,和風拂面,新柳繞池,頤養脾肺;夏讀魯迅,荷戈而歌,大汗淋漓,頤養腠理;秋讀郁達夫,天高雲淡,物我兩忘,頤養心腦;冬讀林語堂,如寒日煮酒,溫而不燥,通暢筋絡。
少年時,糞土諸侯,壯懷激烈,初讀《生活的藝術》甚是義憤填膺:1937年日寇犯我國土,戮我國民,生死存亡之際,卻還有人在美國撰寫此等荒唐文章,大是不以為然,草草讀過,視如敝屣。然,日前酷暑難耐,夜不能寐,翻出《生活的藝術》,一氣呵成,閱畢,已是日上三竿,如飲甘茗,周身通暢,各色人等均能在其中找到快樂和幫助。
《生活的藝術》的魅力首先體現在文字上。如今的讀者吃慣了各式文化垃圾,甚至連讀書的氣力都沒有了,想要笑一笑就到電影院看看馮小剛的電影;如果沒時間,就在家聽聽趙本山的東北話,與這些坊間草根“笑話”相比,被譽為“幽默大師”的林語堂先生認為“藝術應該是一種諷刺文學,對我們麻木了的情感、死氣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種警告。它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裡保持著樸實真摯”。
林先生耶(穌)佛(教)孔(子)老(子)兼容並蓄,雜糅了紅花白藕青蓮十字架,一本《生活的藝術》脫穎而出,以通俗文學之筆法,訴中華之文化,全文娓娓道來,不經意間,博君莞爾一笑,林先生筆下的孔子、老子、莊子都是那么鮮活而具有幽默感,仿佛是一本文字版的蔡志忠漫畫,讓讀者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其次,《生活的藝術》可以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小資生活指南,吃喝拉撒,應有盡有,甚至可以作為一本語錄來讀,充滿了箴言警句。林先生暗示我們能讀懂《尤利西斯》不一定就是後現代,因為艱深並不代表智慧;他不會勸說熱愛大自然的人都要去西藏淨化心靈,因為房間裡的一株折枝和幾方怪石一樣能換取生命中的感動;更不會說喜歡看《教父》的男人就有品位,因為也許他們只是喜歡其中的硝化甘油味道。
書中沒有說教式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生活——“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義哩。在我看來,哲學的唯一效用是叫我們對人生抱一種比一般商人較輕鬆較快樂的態度。”
林先生認為時刻發現自己的莊子失之於“忘形”;情智勇兼備的孟子活得太累;潛隱愚鈍的老子有些“老滑”,而愛好人生者——陶淵明才是其中上品。陶淵明採菊東籬,逃避的不是人生,而是骯髒的政治。一曲《歸去來辭》之後,詩人僅僅是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其結果是和諧,而不是叛逆。
為人處事應該秉承入則孔孟、出則黃老的中庸之道,以此為前提,人們才能享受到家庭、事業、生活中的諸般樂趣。
這種幾千年來被人們反覆提倡的中庸之道被林先生“老生常談”之後,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似曾相識,而又豁然開朗。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塵世的熱愛和對神的敬畏,用林先生自己的話就是“這是一種將生活的美,生活的偉大和生活的神秘簡單化的感覺”,書中這種基督教式的終極關懷已經不是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所能全部涵蓋的了。這種既標榜“中庸之道”又暗含宗教情結的思想看似矛盾,實則與林先生的個人經歷不無關係。
與魯迅、朱自清相比,林先生少年就讀教會學校,沒有受過蒙學,篤信基督;青壯年遊學歐美,反而背離《聖經》,惡補國學;晚年定居美國,重歸少年時信仰。西方宗教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共同作用於林先生身上。正是這種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使人在閱讀《生活的藝術》時產生一種喝一口咖啡,配一口清茶的感覺。
另外,上世紀30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對西方並不再是宗教狂熱般的頂禮膜拜——西方將中國人自強圖存的旗幟,變成臨摹的教科書,進而成為反思中國現狀的模板,尤其五四退潮之後,出現了一批從西方看中國的思潮,林先生一生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自況,《吾國吾民》與《生活的藝術》就是向這個方向努力的一種嘗試,兩書都是看似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實則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和反思孕育其中。
其實我們也大可不必深入探討書中的思想體系,林先生自己曾說過:“凡是談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損害了它;凡是企圖證明它的人,都反而傷殘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個標識和定出一個思想派別的人,都反而殺害了它;而凡是自稱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個真理,等到被樹立成為一個系統時,它已死了三次,並被埋葬了三次了。”
一言以蔽之,林先生所謂“生活的藝術”是如此簡單——“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林先生也只是想偷得浮生半日閒,做一個無憂無慮、心地坦白、謙遜簡樸、智慧而快樂的老人。
《生活的藝術》不僅幫助外國人認識中國,更能夠幫助現在的中國人認識自己——原來自己能夠這么可愛、可敬!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醒覺
 一、人生之研究
 二、一個準科學公式
 三、以放浪者為理想的人
第二章 關於人類的觀念
 一、基督徒、希臘人、中國人
 二、與塵世結不解緣
 三、靈與肉
 四、一個生物學的觀念
 五、詩樣的人生
第三章 我們的動物性遺產
 一、猴子的故事
 二、猴子般的形象
 三、論不免一死
 四、論肚子
 五、論強壯的肌肉
 六、論靈心
第四章 論近人情
 一、論人類的尊嚴
 二、近乎戲弄的好奇:人類文明的勃興
 三、論夢想
 四、論幽默感
 五、論任性與不可捉摸
 六、個人主義
第五章 誰最會享受人生
 一、發現自己:莊子
 二、情智勇:孟子
 三、玩世、愚純、潛隱:老子
 四、“中庸哲學”:子思
 五、愛好人生者:陶淵明
第六章 生命的享受
 一、快樂問題
 二、人類的快樂屬於感覺
 三、金聖歎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四、對唯物主義的誤解
 五、心靈的歡樂怎樣?
第七章 悠閒的重要
 一、人類是惟一在工作的動物
 二、中國的悠困理論
 三、悠困生活的崇尚
 四、塵世是惟一的天堂
 五、運氣是什麼
 六、美國三大惡習
……
第八章 家庭之樂
第九章 生活的享受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第十一章 旅行的享受
第十二章 文化的享受
第十三章 與上帝的關係
第十四章 思想的藝術

林語堂作品匯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