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向自由城》

《逃向自由城》

《逃向自由城》由林語堂著大漢出版社1982年出版,主要講述他的政治立場,林語堂一生他實際上是一個,就是說他是一個公眾知識分子最典型的一個代表,對公眾知識分子來講,政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事情,所以他是要說話的,他要表達他自己的觀點。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逃向自由城》英文名TheFlightofInnocents

作者簡介

林語堂林語堂
作家:林語堂
本名:林和樂
其它名:毛驢、宰予、宰我、豈青、薩天師
性別:男
出生年:1895年10月10日
卒年:1976年03月26日
籍貫:福建省龍溪縣(現為漳州市平和)坂仔村
個人簡介:
林語堂,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林語堂父親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他從童年時代起就是一個熱誠的基督徒。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曾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2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外交部秘書。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1966年定居台灣。
林語堂有三個女兒,分別為林鳳如、林太乙、林相如及。

寫作風格

林語堂著述甚豐,許多原以英文撰寫的皆已有中譯,版本複雜。林氏散文在中國新文學史上極受肯定,小說擁有廣大讀者。

年表

1895年
1歲
十月十日(陰曆八月廿二日)生於福建省龍溪(漳州)縣坂仔村。父親林至誠牧師,母親楊順命女士,有兄弟六人,姊姊二人,先生排行第五,譜名和樂。
1900年
6歲
入坂仔的基督教辦銘新國小。
1904年
10歲
轉往廈門古浪嶼的基督教辦國小就讀,初次接觸西洋文化與生活。
1907年
13歲
入廈門古浪嶼尋源書院就讀中學。萌生改良傳統部首檢字的想法。
1911年
17歲
入上海知名英文學校聖約翰大學,在預備學校奠定英語基礎。改名玉堂。
1912年
18歲
二姊美宮病逝,先生常為此事感傷流淚。
因對神學產生懷疑,九月註冊改入文科,以語言學為專門科。日後在清華執教期間擯棄宗教,信奉人文主義。
1913年
19歲
大二,以英文短篇小說獲學校金牌獎,為先生處女作。
1915年
21歲
與廈門富商廖悅發之女廖翠鳳訂親。因無愛情基礎,四年後才履行婚約。
1916年
21歲
以第二名大學畢業。應邀任北京清華大學中等科英文教員。
鑽研中國古典文學、語言學,及改革漢字索引的方法。
1917年
23歲
發表《漢字索引制》,由北大校長蔡元培及錢玄同作序,發起部首改變運動。
1918年
24歲
發表論文“分類成語辭書編纂法”於《清華學報》。
1919年
25歲
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成立,不久受聘為會員。
於清華任滿三年,向學校申請半官費獎學金擬赴美深造。
夏天於上海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個性南轅北轍的二人,婚後反而互補相稱,一路扶持,白頭偕老。
八月同夫人赴美,九月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1920年
26歲
清華半官費無故取消,遂向北大申請預支,胡適慷慨匯款救濟。
在哈佛讀完一年,因經費不足,申請前往法國為華工服務,從事平民教育工作。
1921年
27歲
轉往德國耶那大學(UniversityofJena),補修在哈佛所缺的學分。
1922年
28歲 
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再度獲胡適資助。進入以語言學馳名的萊比錫大學攻讀博士,研究中國音韻學。
1923年
29歲
以論文《古代中國語音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
返國後,五月六日長女鳳如生於廈門(後改名如斯)。
九月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兼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
開始署名語堂發表文章。
1924年
30歲
五月將Humor譯為“幽默”,為“幽默”一詞出現之始。
十二月開始為《語絲》周刊撰文,經常批評政治。
發明“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
1925年
31歲
任教育部所屬“國語羅馬字拚音研究委員會”委員。
出版《末筆檢字法》。此後繼續研究檢字法,希望發明簡明易用的中文打字機。
1926年
32歲
兼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及教務長,與魯迅密切往來。
四月一日次女玉如(後改名無雙,再改為太乙)生於北平。
四月下旬受段祺瑞政府通緝,離京返廈避難,執教廈門大學。
1927年
33歲
因廈大人事風潮,辭職前往上海。
三月受邀任武漢外交部秘書。不久飛抵上海全心寫作。
1928年
34歲
“國語羅馬字拚音法”正式頒行。
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總編輯。
發表獨幕悲喜劇《子見南子》,觸怒孔室族人。
出版《開明英文讀本》,風行全國,有“版稅大王”之稱。
十二月,集結早期作品出版《翦拂集》。
1929年
35歲
任中研院史學特約研究員,及上海東吳大學法律學院英文教授。
1930年
36歲
七月開始為《中國評論周報》“小評論”(TheLittleCritic)專欄撰稿。
七月十一日,三女相如生於上海。
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於上海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為英文《中國評論周報》撰稿,建立傑出英文作家之美名。
1931年
37歲
任中研院西文編輯主任,及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代表中研院出席“國際聯盟文化合作委員會”在瑞士召開之年會。
赴英與工程師研究中文打字機模型,回國時口袋只剩三毛錢。
1932年
38歲
九月創辦《論語》半月刊,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為編寫範圍與態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學。《論語》的成功,使先生得到“幽默大師”的美稱。
1933年
39歲
五月出版《語言學論叢》。
十二月發表《有不為齋解》,提出其所不為之事共二十二項。
賽珍珠(PearlS.Buck)鼓勵先生以英文寫作,忠實地將中國面貌引介給西方。翌年先生開始撰寫MyCountryandMyPeople(吾國與吾民)。
1934年
40歲
四月創辦《人間世》半月刊,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筆調,提倡性靈文學,為中國第一本純散文小品刊物。出至四十二期停刊。
1935年
41歲
九月創辦《宇宙風》半月刊,以暢談人生為主旨,以言必近情為戒約,為一合於現代文化貼近人生的刊物,出至一五二期停刊。
MyCountryandMyPeople(吾國與吾民)一書受賽珍珠協助出版,書中對中國國家人民的分析獨具卓見。先生一舉成名,自此享譽歐美文壇。
1936年
42歲
脫離《論語》及論語社。
九月與陶亢德、黃嘉德、黃嘉音合辦《西風》,以“譯述西洋雜誌菁華,介紹歐美人生社會”為發刊宗旨。出至一一八期停刊。
連載英譯《浮生六記》於《天下》月刊。
全家赴美,居於紐約,致力寫作。
1937年
43歲
七七事變爆發後,發表“日本徵服不了中國”載於《時代周刊》。
十一月出版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藝術》),以個人經驗陳抒中國人生活觀。立即被美國“每月讀書會”評選為十二月特別推薦書。翌年,此書成為全美暢銷書冠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達五十二周之久。此書為先生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
1938年
44歲
旅居歐洲,計畫寫作MomentinPeking《京華煙雲》
出版TheWisdomof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1939年
45歲
返回美國。
十一月出版首部小說MomentinPeking《京華煙雲》,本書以《紅樓夢》為藍本,描寫近代中國變遷的故事。本書獲選為“每月讀書會”十二月特別推薦書,為先生最自豪的作品。
歐戰爆發,發表“真正的威脅不是炸彈,是概念”載於《紐約時報》。
1940年
46歲
飛返重慶,會見蔣介石及其夫人。返美後開始撰文為國家宣傳,指出日本的困境,及指責美國的二面手法。
彙編“小評論家”專欄作品為WithLove&Irony《諷頌集》
出版英譯作品《冥寥子游》、《古文小品》。
獲美國紐約ElmiraCollege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41年
47歲
出版第二部小說LeafintheStorm《風聲鶴唳》,描寫抗戰期間的愛情悲劇故事。
1942年
48歲
出版TheWisdomofChinaandIndia《中國印度之智慧》,介紹中國及印度古代經典。
獲紐澤西州Rutgers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43年
49歲
出版BetweenTears&Laughter《啼笑皆非》,從中國政治哲學觀點討論世界和平問題,得罪了英國及親英的美國人士。
1944年
50歲
出版ThevigilofNation《枕戈待旦》。再度回國,年底在重慶中央大學發表演說“論東西文化與心理建設”。
1946年
52歲
獲威斯康新州BeloitCollege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1947年
53歲
TheGayGenius(《蘇東坡傳》)費時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愛的作品。
先生長年研究的“明快中文打字機”在紐約發明成功,造價十二萬美元,為當時最為輕巧簡便,且不學而能操作的中文打字機。可惜因逢中國內亂未能生產,使先生瀕臨破產。
1948年
54歲
與“默根索拉排字機公司”簽約,研究製造打字機的可能性
赴巴黎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文組主任,半年後離職全心寫作。
出版長篇小說ChinatownFamily(《唐人街》)。
出版TheWisdomofLAOTSE(《老子的智慧》)。
1950年
56歲
於台北《全民日報》發表“論美國對台灣的政策”。
出版MissTu(《杜十娘》),改寫馮夢龍《警世通言》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故事。
出版OntheWisdomofAmerica(《美國的智慧》)。
離法返美,定居紐約,迄一九六六年六月止。
1951年
57歲
將打字機專利售予“默根索拉排字機公司”,惟保留鍵盤的文學財產所有權。
出版Widow,Nunandcourtesan:ThreeNovelettesFromtheChineseTranslatedandAdaptedbyLinYutang(《寡婦,尼姑與歌妓》:英譯三篇小說集),為節譯《全家莊》、《老殘遊記二集》及改寫《杜十娘》而成。
1952年
58歲
美國專利局批准“明快中文打字機”專利。
四月在紐約創辦《天風》月刊,擔任社長,由林太乙及夫婿黎明主編。內容類似《西風》,邀請旅美、英、港之華人作家撰稿。
出版FamousChineseShortStories,retoldbyLinYutang(英譯重編傳奇小說),改寫唐代傳奇二十篇。
出版WidowChuan:RetoldbyLinYutang(英譯重編全寡婦的故事)。
1953年
59歲
出版回疆故事長篇小說ThevermilionGate(《朱門》),與《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構成三部曲。
因著作權及版稅問題,與賽珍珠夫婦主持的莊台公司(AJohnDayBookCompany)分裂。
十二月,新加坡南洋大學執委會敦請出任校長,先生以南大設備及師資務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為條件首肯。。
1954年
60歲
五月,新加坡南洋大學成立,受聘為校長。十月同家人抵達新加坡。
1955年
61歲
四月辭職。不久漫遊歐洲。
旅居法國坎城。
出版長篇科幻小說LookingBeyond(《遠景》)。
1957年
63歲
應邀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講學。
開始與夫人上基督教長老會教堂作禮拜。
出版歷史傳記LadyWu(《武則天傳》
1958年
64歲
出版TheSecretName(《匿名》),從探討蘇俄從極左到極右的國家過程。
應前《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之邀,偕同夫人,首次抵台訪問,停留二周。
1959年
65歲
出版FromPagantoChristianity(《信仰之旅》),自述從異教徒到再度皈依基督的信仰歷程。
出版TheChineseWayofLife(《中國的生活》)。
1960年
66歲
出版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TranslationsfromtheChinese(古文小品譯英)。
1961年
67歲
出版ImperialPeking:SevenCenturiesofChina(《帝國京華:中國在七個世紀裡的景觀》),附北京平面圖。
出版長篇小說TheRedpeony(《紅牡丹》),描寫清末一中國婦人大膽求愛故事。
1962年
68歲
應馬星野之邀,訪問中南美州六國,進行多場演講。
出版ThePleasureofanonconformist(《不羈》),收錄出訪中南美洲演講詞。
1963年
69歲
出版JuniperLoa(《賴柏英》)。
1964年
70歲
出版小說TheFlightofInnocents(《逃向自由城》)
1965年
71歲
二月受中央社社長馬星野之邀,為中央日報撰寫《無所不談》專欄,重返中文寫作。
出版《無所不談一集》。
1966年
72歲
二度訪台,為在台定居作準備。
六月返台定居陽明山,暫租永福里四十二號等待新居竣工。新居由先生親自設計,由台灣第一代建築師王大閎建造完成,為融合中國與南歐特色之建築。
出版《平心論高鶚》,討論《紅樓夢》後四十回真偽問題,引發紅學辯論。
1967年
73歲
應聘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纂《當代漢英詞典》,採用“上下形檢字法”及“簡化國語羅馬字”為檢索及拼音。
重編《新開明語堂英語讀本》。
出版TheChineseTheoryofArt:TranslationfromtheMasterofChineseArt(《中國畫論》)
“上下形檢字法”獲台灣“內政部”專利。
出版《無所不談二集》。
1968年
74歲
應邀擔任《國語日報》董事。
六月代表台灣出席“國際大學校長協會”在漢城召開之年會,並發表演說“促進東西文化的融合”。
1969年
75歲
出任台灣筆會會長,迄1975年二月。此後改任榮譽會長。
1970年
76歲
六月十六日,“筆會”主辦的國際筆會第三屆亞洲作家會議在台北揭幕,由會長林語堂主持,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亦應邀出席。
六月廿九日,國際筆會第卅七屆大會在韓國漢城召開。7月3日林語堂在大會中發表演說“東西方的幽默”。
1971年
77歲
出現中風初期徵兆。
一月九日,長女如斯因長年躁鬱自決身亡。晚年喪女對語堂夫婦打擊甚大,原本健步如飛的先生自此急速衰老。
1972年
78歲
因身心過度疲勞引起十二指腸脫垂。此後多次赴港與女同住。
十月《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編竣出版,林語堂視此為寫作生涯巔峰之作。
1974年
80歲
出版《無所不談合集》
1975年
81歲
世界筆會第四十屆大會在維也納舉行,被推舉為副會長。
同年先生以MomentinPeking《京華煙雲》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出版Memoirsofanoctogenarian(《八十自敘》)
《華岡學報》出版《慶祝林語堂先生八十歲論文集》。
美國ArthurJamesAnderson編纂LinYutang:TheBestofanOldFriend(林語堂精摘)。
1976年
82歲
三月廿三日,因胃出血被送入香港瑪麗醫院。後因心臟病突發,於三月廿六日晚間病逝。
三月廿九日移靈台北,於懷恩堂舉行追思會。
四月一日,一部聖經伴隨先生遺體,安葬於故居後園,摯友錢穆先生題字碑上。
1985
五月,陽明山住所原址規劃為“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2002年三月廿六日,更為“林語堂故居”全新開放。

林語堂作品匯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