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旅》

《信仰之旅》

《信仰之旅》是林語堂先生精彩的信仰探索記錄。新華出版社2002年出版。林先生以高邁的智慧,淵博的學識,數十年遊歷於儒、道、佛等哲學、宗教的思想海洋中,對東西古今聖哲所言、所教的最珍貴寶藏進行了精微的探索,在經歷了信仰的懷疑和困惑之後,他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信仰之旅》:《信仰之旅》

信仰之旅》是林語堂行先生精彩的信仰探索記錄。內容包括:童年及少年時代、大旅行的開始、孔子的堂室、道山的高峰、佛教的迷霧、理性在宗教等。在靈魂的煉獄裡升華——讀林語堂《信仰之旅》
最近欣喜地讀到了林語堂晚年的思想自傳《信仰之旅》,這是國內第一次公開出版的英文全譯本。在這《信仰之旅》里林語堂引領著我們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遊歷跋涉;在物質、精神、科學、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頻頻閃爍,妙語疊出,精彩紛呈。讀此書,我有一種似讀旦丁《神曲》的感覺:林語堂將西方的耶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東方中國的孔子、老子、莊子都召集到書中,與他們促膝長談。我們的心靈和思想都被優美而睿智的文辭所抓住,時而被人性之惡所困;時而又為人性的向善而展眉。林語堂曾說過:“人們讀書是想被激動又想得到安慰”,讀《信仰之旅》就有這種既被激動又被安慰的滿足。
林語堂在書中給我們傾心敘述了他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長大後順理成章地成為基督徒,後來又不滿足於這種現成拿來的信仰,以至重新踏上隨時需要否定自我及重建自我的心路歷程。

編輯推薦

《信仰之旅》作者林語堂先生以高邁的智慧,淵博的學識,數十年遊歷於儒、道、佛等哲學、宗教的思想海洋中,對東西古今聖哲所言、所教的最珍貴寶藏進行了精微的探索,在經歷了信仰的懷疑和困惑之後,他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

目錄

代序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緒言
第一章童年及少年時代
第二章大旅行的開始
第三章孔子的堂室
第四章道山的高峰
第五章佛教的迷霧
第六章理性在宗教
第七章物質主義的挑戰
第八章大光的威嚴
出版後記

節選

第一章 童年及少年時代
我生於19世紀之末。那一年是1895,是中國和日本訂立《馬關條約》之年,條約規定割讓台灣且承認朝鮮獨立,也是甲午戰役中國敗於日本的後一年。中國在日本手上受到壓倒性的失敗,是因為滿洲帝國的寡後把準備建設近代海軍的錢,移去做現在北京郊外著名夏宮(頤和園一編者注)的建築費。舊的夏宮已在1860年為英法聯軍劫掠及焚毀,而這個無知又頑固的婦人和她的排外情緒,助成數年後拳匪之亂的突發。我記得聽父親說過關於拳匪之亂時那個寡後和皇帝逃走的情形,當時我是5歲。查考年鑑,我發現訂立《馬關條約》的那一年,同時也是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光的那一年。
我童年最早的記憶之一是從教會的屋頂滑下來。那間教會只有一個房子,而緊接著它,是一座兩層樓的牧師住宅,因此站在牧師住宅的陽台上,人可以透過教堂後面一個小窗望下去,看見教堂的本身。在教堂的屋頂與牧師住宅的桁桷之間,只有一個很窄的空間,一個孩子可從這方面的屋頂爬上去,擠過那個狹窄的空間,而從另一方面滑下來。我記得我以一個站在陽台上的小孩子驚異於上帝的無所不在。祂令我困惑,因而想到如果上帝是無所不在,它是否就在我的頭上幾寸。我也記得曾因日常謝飯的觀念而自辯,所得到的結論是:這是對生活的一般感恩,我們對一切生活都該用同樣的心情表示感謝,帝國的居民也該因為能生活在和平及秩序中而向皇帝表示感謝。

林語堂作品匯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