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崖一枝花》

基本信息

作品內容

行山道上,看見崖上一枝紅花,艷麗奪目,向路人迎笑。詳細一看,原來根生於石罅中,不禁嘆異。想宇廟萬類,應時生滅,然必盡其性。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故置花熱鬧場中花亦開,使生萬山叢里花亦開,甚至使生於孤崖頂上,無人過問花亦開。香為蘭之性,有蝴蝶過香亦傳,無蝴蝶過香亦傳,皆率其本性,有欲罷不能之勢。拂其性禁之開花,則花死。有話要說必說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庭廟廡,類已免開尊口,無話可說,仍會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嘯一聲。屈原明明要投汨羅,仍然要哀號太息。老子騎青牛上明明要過函谷關,避絕塵世,卻仍要留下五千字孽障,豈真關尹子所能相強哉?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經濟文章,無補於世,也會不甘寂寞,去著小說。雖然古時著成小說,一則無名,二則無利,甚至有殺身之禍可以臨頭,然自有不說不快之勢。中國文學可傳者類皆此種隱名小說作品,並非一篇千金的墓志銘。這也是屬於孤崖一枝花之類。故說話為文美術圖畫及一切表現亦人之本性。“貓叫春兮春叫貓”,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聲,是受人類文明之束縛,拂其本性,實際上老僧雖不叫春,仍會偷女人也。知此而後知要人不說話,不完全可能。花只有—點元氣,在孤崖上也是要開的。

相關評論

林語堂先生在《孤崖一枝花》中寫道:宇宙萬類,應時生滅,必盡其性。是故花樹開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謂道,有人看見與否,皆與花無涉……古人著書立說,皆率性之作,一則無名,二則無利,甚至有殺身之禍臨頭,然自有不說不快之勢。
是啊,花樹開花,只應時節,不論是鬧市街頭,荒郊野外,還是懸崖絕壁,不因有香而生,不因無香而死,自在地開放,自在地凋謝,與生俱來,無怨無悔。花開含情,情在隱約中;花落藏笑,笑在流光里。花事如人事,沐風櫛雨,暑熱寒氣,愈顯其嬌艷明媚、多姿絢麗。花,有落寞孤獨,有抱殘守缺,一如曇花,生命何其短暫,也絕不放棄可以開放的時機。
花的況味是人生的況味。花有開放凋零,人有生老病死。凋謝的花讓人看見美麗的消遁,逝去的人讓人品咂生命的飄落。花有芬芳,人有靈性;花有七色,人有七情。花開是春夢,花落是秋意,人看花,會春心蕩漾,會無端傷感;會豪情萬丈,會愁緒滿懷。青春的花,蓬勃、熱烈、美麗、向上;暮秋的花,難免有幾分枯萎、落寞、蕭殺、淒涼。
席慕容詩歌《一棵開花的樹》,所意味的是什麼呢?有時候,花開本身,便是一份含淚的傾訴,一份無奈的守望: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花樹開花,原本就率性本真,從容不迫,來去自如,她留給自己的是落寞感傷,灑向人間的是絢美燦爛。為人為文,吐盡心思,點亮心燈,照徹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程應峰)

相關作品

古典小說——
《京華煙雲》
散文——
《臉與法治》《紀元旦》《孤崖一枝花》
《秋天的況味》《說避暑之益》《我的戒菸》《粘指民族》
《論政治病》《中國人之聰明》《臉與法治》《論解嘲》
隨筆札記——
冬至之晨殺人記》《女人》
歲月留痕——
《魯迅之死》
現代人物——
《林語堂自傳》
現代小說——
《冬至之晨殺人記》《生活的藝術》《大自然的享受》《人生的盛宴》
雜文——
《論解嘲》《林語堂語錄》

林語堂作品匯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